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直属专案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2年下半年总结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2年下半年总结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字号:T|T
2012年下半年“《论语》解读”和《中国传统经典诠释学》
课程总结报告
尊敬的冯燊均主席:
您好!2013年下半年我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论语》解读”,为国学院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中国传统经典诠释学”两门课。现总结如下:
一、课程名称、学生人数、课时总量:
“《论语》解读”属于全校原典选读类课程,各个不同本科专业的学生100名,每周2课时,共16周上课,第17周考试。因为是大班课,工作量乘以1.5的系数。故课时:(2×16+2)×1.5+期中课堂作业5、期末阅卷5=61课时
《中国传统经典诠释学》是为国学院硕士研究生开设,每周2课时,共16周上课,第17周考试。工作量:2×16+6(作业)+课外讨论6=44课时。
二、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估
学校很重视原典选读类课程,“《论语》解读”课程,同时有三个老师三个班开设,教务处规定最多选课人数不能一百,都是满员。我的课程设计分成四部分——《论语》每章的原文、注释、泛义和解读,按照顺序从第一篇第一章开始,计划全部讲完,但是实际上因为课时不够,最后没有讲完整部《论语》,所以有些篇章只能选讲了。在备课中,我把解读部分作为重点,对历代注释进行全面梳理和比较研究,或选择,或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不仅为学生提供有关《论语》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而且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对《论语》和孔子、儒学思想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讨,争取有一定的学术深度。
在《中国传统经典诠释学》教学中,我先从西方诠释学讲起,然后回过头来对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经典诠释传统进行学术史的梳理,分成先秦、汉唐、宋明、清代几个大的阶段,以儒家为主,兼顾诸子,特别是道佛的经典诠释。只是,由于课时不够,后来诸子和道佛没有时间讲了。在上课时,我努力做到历史和现实、传统与现代、中西古今的比照、汇通、融合,学既注意经学史的脉络梳理,也注重对重点时代和重点人物的深入分析,注重学术与思想的阐发,把思想史研究与社会史的互动,注意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统一,描述与解释相结合等,教学效果还不错。
三、学生方面取得的实效
在“《论语》解读”的教学中,我注重把《论语》和孔子的时代、思想与今天的社会、今天大学生的人生实践和道德修养等结合起来,注意为研究生提供做人的道理,学习的经验,修身的方法,处世的智慧等,使他们不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增长人生的经验,注意课堂讨论,尽量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术问答,思想讨论的风气,学生还比较满意。
四、经验总结及改进办法:
在教学中,我还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有的同学通过电子邮件给提出问题,我进行详细的回答,发到教学班注册的公共邮箱,除了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可以看到,也让所有有邮箱地址的其他同学能够看到。我们的公共邮箱是:lunyujiedu1405@163.com  密码:123456lunyu
 
五、下学期开课的计划与安排:
中国人民大学对我开设的“《论语》解读”比较重视,下学期继续开设。另外,下学期又申报了一门公选课:《中国文化概论》,作为一种人文素养课,对全校本科生开放。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现在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端,我发现国学院学生对国学缺乏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他们把国学只不过当成一门新专业,将来毕业好找工作。普遍的问题是入学时基本功不够,读原著较少所以,我要督促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我则要理论联系实际,历史联系现实,激发他们讨论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大的收获。
对于本科生,他们倒是对传统文化,尤其是《论语》这样的经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一般喜欢轻松愉快的内容和讲课方式,比较而言,我所讲有些深奥和专业化,这方面今后要努力,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一些。
最后,感恩赞助人冯先生和鲍小姐,并对陈杰思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和支持!
顺祝
大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韩 星
2013年3月12日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