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教育 > 国学基础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

国学基础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

字号:T|T

国学基础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

张华 王小玫

【摘要】当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时,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旗帜。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地传承发展,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学热”,使国学得到官方和民间的重视,但放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下,国学又显得“格格不入”。现阶段国学基础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问题,如何传承和发展国学基础教育,台湾国学基础教育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使国学教育真正融入基础教育。

【关键词】国学基础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何谓“文化”?我们常常把“文明”与“文化”两词相混淆,将两者等同。钱穆先生对“文化”与“文明”有着精辟的解释,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1]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中华民族极其丰富而又辉煌瑰丽的传统文化。钱穆先生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绵延就像是由一个运动员坚持的长跑;而其他文化形态,如古希腊文化精神,虽然绵延长久,但在这一漫长过程中,领跑者不断更换;而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化则或是在很大程度上消亡了,播散了,或是与其他文化形态混融在一起。唯有中国传统文化卓然不群,虽然屡有挫折,但是却代代传承,既未曾中断消失,也未曾在播散中丢失了本体,而是保持了空间、时间、载体的整一性。这种保持了空间、时间、载体的整一性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先决条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59次提到文化;习近平主席在山东曲阜考察工作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建设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时,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旗帜。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地传承发展,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诚如,《礼记·学记》所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君民,教学为先。”[2]时下的“国学热”,使国学得到官方和民间的重视,但放在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下,国学又显得“格格不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如何传承和发展国学教育,使国学教育融入基础教育,成为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              大陆国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何谓国学?国学的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被提出,《礼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3]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而这时的国学是一个学校,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国学不同。此后,随着朝代的不断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在发生着改变。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西方思想流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质疑,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开始出现,它是一个与西学相对的概念。季羡林先生对国学的阐释可谓高屋建瓴,他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国学的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的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早在其概念提出伊始就出现在基础教育中。

辛亥革命初期,作为旧式教育的主体的读经被废除。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等口号,提倡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但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国学精粹并没有从学校课堂上消失。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中也没有完全摒弃文言文,直到1922年,语文课程中依然能看到文言文课文,能看到唐诗宋词等这些国学精粹。而这期间也不乏国学大师的出现,如刘师培、黄侃等,他们几次有关国学的论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国学的发展。叶圣陶、朱自清这些知名的国学教育家也在这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学教育甚至基础教育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一度处于停滞的尴尬境地。建国以后到文化大革命,虽然社会环境安定,但国学还是一再受到打压,国学教育亦是如此。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后,国学受到关注和重视,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国的竞争更是软实力的竞争,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学基础教育的关注度在提高,但在中国教育的大背景下,国学基础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或者说还在襁褓之中。

首先表现在课程的建设上。现阶段正统意义上的国学教育并没有成为单独的学科,而是夹杂在各个与之相关的社科类学科中,以语文课为主,小学阶段在品德与社会、品德与思想、音乐和美术,中学阶段在历史、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等课程略有涉及,但总体上略侧重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培养。在大的教育环境下,奥数、英语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首选,出于升学的压力更有家长逼迫学生的学习音乐、美术等也许学生自己并不喜欢的兴趣爱好,家长在国学上的投入较之以上上述这些课程可谓少之又少。即使有些学校或者培训机构展开国学基础教育,也往往流于形式,成为语文课堂的补充,目的仅仅在于应对考试、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而这样也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对国学的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也有人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并不适宜让学生学习国学。例如,山东省教育厅于2010年下发《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其中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的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4]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蒙童读物,这些经典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文化的熏陶、文化的传承。如果我们制单就就选其中的某一部分,就会有可能使学生断章取义。那怎么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国学,这就涉及第二问题,教材的编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现阶段在基础教育中国学教育,如前所述教学内容主要以语文课为主,翻看语文教材发现国学所占的比重较少,内容也比较单一。以人教新课标版语文教材为例,小学阶段国学基本以古代诗词为主,如低年级时的《赠刘景文》、《山行》、《春晓》、《村居》等,中年级时的《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题西岭壁》、《游山西村》等,高年级时的《泊船瓜洲》、《秋思》、文言文《学奕》、《两小儿辨日》等;初中阶段国学基本以文言文和古诗词为主,如《论语》十则等,其中也涉及古代四大名著及史书,如《陈涉世家》、《香菱学诗》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教材的编纂方面所涉及的方面太少,如上文所述放到“大国学”的概念中,就不单单只包括这些。经、史、子、集、蒙学、小学等等都是是国学,而这些我们的教材中有的只是简单的一笔带过,有的都不曾涉及。这样单一的教学内容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原来这就是中华文化。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仅仅只了解诗词,对于《论语》、《老子》等儒家思想知之甚少,中华传统文化将怎样继续传承呢?它的受众群体会越来越少,到最后仅仅局限于了解她的学者中、还有,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在基础教育阶段仅仅选择了十则,如果学生想更多的了解儒家思想,这些仅仅是凤毛麟角。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问题。老师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词,朗读背诵默写,学生成为了机器批量化的生产,而自己有真正理解多少呢?语言意境优美的诗词,失去其原有的光亮,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是不能感同身受。

另外,各地老师的教育方式参差不齐,教学水平也不尽相同。而中国的教师培养体系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多少师范类院校毕业即将走向教师岗位或者已经在教师岗位上的人没有读过《论语》、《老子》等基本的儒家经典,有多少人真正读完了四大名著,又有多少人真正看过史书。没有良好的引导,怎能使思想尚未成熟的学生真正理解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呢?

二、台湾地区基础教育中的国学教育及启示

了解台北的人想必都知道忠孝北路,其实台北不光光仅有忠孝路,还有以“仁爱”、“信义”命名的主干道,这是台北的三条主干道,它们凸显了台湾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尊重。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至今仍使用繁体中文的台湾人国学功底扎实,国学水平比较高。究其原因多半归咎于良好的国学基础教育。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将台湾、澎湖割让予日本。日本人占领了台湾之后,对台湾实行殖民教育,殖民文化侵入,规定官方语言为日语,汉语汉文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依据《开罗宣言》,中国收复台湾,殖民教育、日文的影响才慢慢的消退。1949年蒋介石颓败台湾,面对着陌生的语言环境,国民党开始“重建中国文化”的教育。1952 年,通过《台湾省各级学校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规定:国民学校把“爱国、守法、孝顺、信实、礼节、合作、勤俭、整洁”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中心,中等学校以“忠勇、孝顺、仁爱、信义、廉耻、礼节、勤俭、合作”为训导的准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在台湾的地位。

从小学到初中,台湾如今称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制”教育。在国民教育期间,它的教育目标明晰,就是“培养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的健全国民”。所以在其《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语文课程纲要》中,明确地将“体认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其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具体表现为,首先课程学习时间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全年200天授课时间,规定《国文》要占到正规学习时间的30%。其次,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份量,比如初一上学期文言文占课文的20%,以后每学期递增10%,到初三下学期占到60%。另外,书法也是初中国文的必修课,平均每两周一课时,学生每天要练习毛笔字。比如在《纲要》的能力指标中就要求:“欣赏名家(欧颜柳褚)碑帖,辨识各种书体特色”“用硬笔毛笔写出正确而美观的硬笔字、毛笔字”“能欣赏书法的行款、布局、行气”。书法成绩计入国文成绩中。 
在初中《国文》教材中,有一篇题为《弘扬孔孟学说与复兴中华文化》的文章,文中说:“孔孟学说,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为我国学术思想的主流,亦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我中华民族所以可大可久,历五千年而不堕者,就是由于我们以仁为本的民族文化,能绵延不绝,日久弥新。”这句话基本道出了台湾重视国学教育的原因。总的说来,台湾国民教育比较完整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注重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对学生的熏陶,把立高远志向、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劝学惜时、做品行修养高洁之人作为国文教育的主要目标。      

到了普通高中,国学教育的份量就更大了。不仅制定了专门的《“论孟选读”课程纲要》。在《“国文”课程纲要》中,也明确把国学教育列为它首要的两个目标:1、培养阅读文言文及浅近古籍之兴趣,增进涵泳传统文化之能力。2、研读文化经典教材,培养社会伦理之意识及淑世爱人之精神。可以看出,台湾的国学教育是从培养学生“社会伦理意识和淑世爱人精神”的角度提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把经典中的文化精神传播到社会生活中去,把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发扬光大。所以纲要要求:“吸取古人深思、反省之生活智慧,并落实在日常生活上;配合现代思潮,以达新旧传承之目的。” [5]

从上述的台湾的国学基础教育中,我们可以加以借鉴。在教材方面,台湾高中国文有三套教材:《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国学概要》。其中《国学概要》为选修课。《国文》教材中,不仅文言文比例均在50%以上,而且要求高中生具备写作明易文言文的能力。相较于国内教材的良莠不齐,台湾高中的国文教育值得我们学习。2013年秋季新学期开始,经中华书局修订后出版的台湾《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已在北京市第四中学、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河北衡水中学、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湖北省武汉市第四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率先使用,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将教材纳入了选修或校本必修课程。这套教材在台湾已被使用近60年,台湾目前约有48%的学校共5.3万名学生正在使用此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分上下册,上册为“论语选读”,下册为“孟子选读”与“学庸选读”,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主,面向高中学生进行分类讲解。这对于大陆国学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以此为借鉴,我们可以编纂基础教育阶段适合大陆学生的国学基础教材。在石子方面,我们可以效仿台湾进行教师制度的改革。台湾大学教授杨中介介绍,50多年来,台湾基础教育的老师多来自中、高考严格的筛选。在早年,台湾的师范学校相当于大专学历,初中毕业生考取师范以后可以公费就读5年,实习一年培养成合格老师。这些师范体系出身的老师,都是当年中考的尖子生,每年中考把各地最优秀的初中生直接选拔进入了师范体系,加上师范体系对国学语文的重视,台湾的基础教育也就拥有了大量优秀的语老师从事国学教学。这些都是大陆国学基础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

三、解决措施与建议

针对于上述国学基础教育中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首先,各级教育部门应发挥其统筹和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各地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了解国学的历史和现状,组织专业人士对目前国学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国学内容进行研究整理。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国学教育大纲,编写出专门教材,培养出专职人员,为国学教育的开展提供充分可靠的保证。[6]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学校的监督管理,积极引导学校的国学基础教育。同时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进行经验的探讨与合作,促进国学教育的发展。

其次,完善教材的编订、师资团队的建设。学校本课的教材主要由任课教师来完成编写任务,不过一方面的力量终究有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由三方共同完成教学内容的搜集。搜集整理好资料之后,最佳方案是由专家与教师联合敲定教材最终内容及课时安排。有专家的参与,会大幅提高教材质量。因为任课教师虽然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状态、实际学习能力和内在的潜力,但国学知识毕竟比不上专家。而专家虽然理论功底深厚,又不大了解现在的中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将两者结合,便能实现优势互补,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而选定教材、与专家探讨的过程,对教师自己知识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借鉴台湾的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

再次,要注意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以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国学。利用现代化的方法,如影视作品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最后,观念的转变。学校、家长、社会舆论要转变观念,改变唯成绩论,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让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1]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页。

[2] 《礼记》卷6学记第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8页。

[3] 《礼记》卷6学记第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8页。

[4] 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11-01/12/content_21844557.htm

[5]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001/07/822983_318320622.shtml

[6] 高松寿:《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