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论丛 > 周秦伦理传承与现代道德重建

周秦伦理传承与现代道德重建

字号:T|T
周秦伦理传承与现代道德重建
——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的“国学”探索之路
王兴尚
(陕西,宝鸡市高新大道一号,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邮编:721013)
 
    摘  要:陕西宝鸡是周秦文化发祥地,在这块土地上周人创造了以天命信仰为前提的德性伦理体系,秦人创造了五帝志业宗教为前提的法治责任伦理体系。传承周秦伦理文化优良传统,是陕西人义不容辞的义务。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宝鸡文理学院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是我省第一批挂牌成立的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以来,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在研究周秦伦理文化,建设现代道德价值的学术探索之路上,总结了一套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希望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的“国学”探索,能为中华文化复兴作出自己应有贡献。
 
关键词:周秦文化,德性伦理,责任伦理,道德重建
 
  
   宝鸡文理学院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是陕西省高校2005年首批立项建设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研究中心现有本校专家学者25人,校外特聘教授18人,汇聚成了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研究中心成员近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陕西省及教育部项目8项,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5项,学校周秦伦理文化重点项目32项,一般项目40项,各类项目经费257.66万元。在学术成果中,发表标志性成果专著“周秦伦理文化丛书”15本,重要期刊论文21篇、核心期刊论文93篇,一般期刊论文177篇。分别于2007年7月、2011年7月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代表150人次参加会议,两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效果。举办了六届“周秦文化大讲坛”,聘请国内著名专家为全校师生作学术报告共三十多场次。举办了“周秦伦理文化学术沙龙”三十余次。开设六届“周秦伦理文化研讨班”,聘请专家学者作了三十个系列的学术讲座,参加学员共计800人。为本科生开设《周秦伦理文化概论》课,听讲学生共计12000人。总之,由于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省级哲学重点学科的大力支持,国家省部厅校各级各类项目的带动,以及周秦伦理文化学术沙龙、周秦伦理文化讲坛、周秦伦理文化国际学术会议的交流和自由研讨,形成了周秦伦理文化研究的良好学术环境氛围。同时,由于专家学者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全身心投入,通过研究中心的规划管理,形成了周秦伦理文化学术研究的组织团队机制。近年来,在周秦伦理文化源头探索、现代道德价值探索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一、周秦伦理文化学术研究的宗旨和使命
    
    宝鸡文理学院所处的陕西省宝鸡市,是周秦伦理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源头之一。在宝鸡文理学院所处的土地上,周人创造了以德治为核心的信念伦理体系,秦人创造了以法治为核心的责任伦理体系。周秦伦理文化这一活水源头,为现代道德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研究周秦伦理文化,重建现代道德价值体系,这是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的宗旨和使命。我们的建设思路和目标就是把基地建设成进行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理论创新、产生原创性学术观点的“思想库”;建设成用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成果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服务的“智力库”;建设成拥有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领域各种图书文献的专业性“资料库”;建设成全国周秦伦理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实力,具有一定学术威望的研究“重镇”。
    现代社会面临的伦理困境以及研究周秦伦理文化的现实社会需要。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三十五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上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现代化进程正向政治文明的新阶段迈进。可是,随着经济、政治的变革,让人们感到震惊的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伦理问题,却成了困扰中国社会进步乃至损害中华民族精神的严重问题。1916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上发表了《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他提出了“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的惊世论断。百年以来,中国经历政治革命、经济改革之后,伦理变革任务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如何重建现代伦理,将周秦伦理传统中的德性伦理、责任伦理与现代革命理想主义的信念伦理、现实经验主义的功利伦理相结合,发展全新形态的实践理性主义责任伦理,将是当代中国伦理变革的核心问题。
周秦伦理文化是中国伦理文化的源头。周秦文化产生于被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称的“轴心时代”,周秦文化是中国的轴心文化,周秦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有如古希腊文化在整个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一样。周秦伦理文化是周秦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西周奠定了德性与天命相配的理念,为中国古代德性伦理奠定了基础,所以,中国德治文化的真正源头在周文王、武王、周公创造的德性理论体系当中,是文王、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集团,才真正把德性伦理,提升成一种自觉的文化理念,一种理论体系,一种制度化的意识形态。秦国在周人的故地立国,扬弃周人的德性伦理,尤其是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建立了法治制度体系,将责任与国家公利结合起来,创造了责任伦理体系,这为中国古代责任伦理奠定了基础。所以,中国法治文化的主根在秦孝公、商鞅、韩非创造的责任伦理体系当中,是秦孝公、商鞅为代表的秦国统治集团,把责任伦理提炼为一种自觉的治国理念,一种法家理论学说,一种法律制度体系。周秦伦理文化内容的精华,从伦理信仰来说,就是天命信念伦理与五帝志业伦理的统一;从伦理形态来说就是德性伦理与责任伦理的辩证统一。从伦理性质来说就是仁义道德价值理性与法术势工具理性的统一。
周人德性伦理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周人德性伦理的前提是对“天命”的信仰。周人的“天命”信仰是与德性相联系。周人认为,国家政权的得失、经济的盛衰、生活的祸福,原来是与天命联系在一起的,而天命的得失则与人的德性联系在一起的,有德性则天降大命,受到天的保佑,失德性则会失去天命,被天所抛弃。所以,《周易·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既是“天命”、“天德”,也是“天道”,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法则。君子敬畏“天命”,效法天道、天德,刚健有为,勇猛精进,成就盛德大业。其二,周人德性伦理要求的主体本质是“明德”。周人德性伦理要求的主体本质是“明德”,具体内容主要是至诚、忠信、谦虚。从天人关系来看,主体所应具备的“明德”,就是至诚。至诚就是人的本性与天的本质“天德“达到了统一,就是聪明圣智达天德的境界。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主体所应具备的“明德”就是忠信。立足于忠信,乃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是获得他人帮助的基础,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从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明德”主体所必须具备的就是谦虚。卑下以自牧,不妄自尊大,就是谦虚。《韩诗外传》记载周公的一段话说,“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其三,周人德性伦理要求的结果是“盛德大业”。“盛德大业”就是主体隆盛的美德外化为伟大的事业,同时,伟大的事业又由具有隆盛美德的人来承担。具体内容主要是生养万物、大同无私、天人合一。所以,《周易·象》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行浅薄而地位尊贵,智慧不足而图谋大事,能力微弱而肩负重任,很少有不招来灾祸的。
   秦国责任伦理的基本内容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秦国责任伦理精神具有重视“公利”的特点。秦人的价值取向不是上帝的天堂,也不是仁义道德境界,而是现世富贵爵禄的美好生活享受,以及成就秦国的霸王之业。在列国竞争中追求个人以及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将个人精力以及国家力量倾注到“公利”即现实的丰功伟业和强势生存条件的创造之中。其二,秦人责任伦理的行动准则是理性。秦国官僚统治者坚信通过理性的手段周密设计就能达到经济、军事上富国强兵的“公利”目的。在这一实用的理性精神支配下,秦朝创造了理性的法律体系、理性的行政体系、理性的财政体系。秦国的法律具有理性的特点:一是明法,就是将法律公之于众,让人相信此法必行无疑;二是壹刑,就是不分等级,不分贵贱,在法律面前任何人一样对待。秦国的政体具有理性的特点,一是废除分封制而用郡县制,加强了君主集权的力量;二是废除世卿世禄的贵族制而采用官僚制,吸收了大批东方人才,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其三,秦国责任伦理的实施方式是法术势体系。秦国的国家公利价值目标,秦国理性的法律、行政、财政体系,都是通过法、术、势的工具理性来实现的。“法”是公开的,用图文、书籍公之于众,让妇孺皆知。“术”是根据任务而授予权力,根据责任的约定而考核实效;“术”是不公开的,藏于君主心中,用“术”来审合形名,循名核实,控制管理臣下。“势”是权力,君主掌握了权力,就可以使用赏罚这“二柄”来驾驭天下。秦的统治者重视用法、术、势这一套理性管理方法来治理秦国,实现了韩非提出的法治国家的理想。
     所以,研究周秦伦理文化对于现代道德价值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这一学术平台,将人才、信息、资源结合起来,营造周秦伦理文化研究的良好学术环境和氛围。
 
二、营造周秦伦理文化研究的良好学术氛围
 
为了实现研究周秦伦理文化,重建现代道德价值体系的宗旨和使命,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与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历史系、中文系、哲学系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同时利用宝鸡文理学院硕士学位申请的大好时机,参与陕西省哲学重点学科的建设,从以下五个方面营造周秦伦理文化研究的良好学术氛围:
其一,举办“周秦伦理文化学术沙龙”,探讨周秦伦理文化研究的前沿问题。这是由专家教授参加的高级学术沙龙,主要是探索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当代社会实践中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学术观点。近两年主要探讨了周秦伦理文化与普世价值(主持人:王世荣教授);秦国责任伦理与现代责任伦理建设研究(主持人:王兴尚教授);清华简中的伦理问题研究(主持人:何志虎教授);乐通伦理:古筝乐曲与周秦伦理文化(主持人:高嵩老师);文化建设中的伦理问题研究(主持人:孔润年教授)
其二,举办“周秦伦理文化大讲坛”,了解国内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为作学术报告,近两年先后聘请了叶舒宪、陈全方、周天游、胡义成、邵英、张鹂、田亚岐、张蓬等十多位著名专家教授作有关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的学术报告,并对大讲坛进行全程录像,编辑了《周秦文化大讲坛》系列讲座DVD资料片。通过听取周秦伦理文化学术报告,开阔了学术视野,激发了学术研究的兴趣,提高了学术研究的自觉性。
其三,举办周秦伦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学术成果,促进周秦伦理文化学术争鸣。2007年举办了首届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对周秦伦理文化的内涵、类型以及周秦伦理文化的现代意义作了广泛研讨,取得丰硕成果。2011年举办了第二届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周秦伦理文化结构、周秦伦理文化与诸子哲学、周秦伦理文化及其现代价值举行了讨论,会议取得完满成功。两次会议分别有来自荷兰、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以及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周秦伦理文化两次会议分别收到研究论文80余篇,尤其是本校有将近20余位学者,提交了质量较高的研究论文,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其四,开设“周秦伦理文化研讨班”,这是为专家教授向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讲授自己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以及周秦伦理文化基本经典的研讨班。近两年来,聘请的专家学者作了三十多个系列的学术讲座,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周秦伦理的前沿问题。研讨班重在激发学者学术兴趣,为周秦伦理文化研究培养未来人才。    同时,宝鸡文理学院还将周秦伦理文化的学习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为全校学生开设了《周秦伦理文化概论》选修课,使周秦伦理文化的教学活动长期化、规范化,通过学习周秦伦理文化的精神观念,提高学生的人生精神境界,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
    其五,研究中心成员还运用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先后参加了陕西炎黄文化与周秦文化的学术研究;参加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建设的咨询和项目研究;参与宝鸡电视台举办的周秦伦理文化访谈讲座;参加陕西企业伦理文化的咨询与培训活动;参加陕西慈善事业学术研究活动。上述活动,找到了学术研究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大大增强了研究中心学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周秦伦理文化学术研究的系列成果  
 
通过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成员的艰苦探索和辛勤耕耘,近几年产出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标志性成果是《周秦伦理文化系列丛书》(十五种)的出版,丛书之一《周秦伦理文化概论》,王磊、孔润年、王兴尚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丛书之二《在思想的花园散步—先秦伦理文化探寻》,王磊著,陕西人民出版社;丛书之三《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王磊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丛书之四《社会转型期的伦理探索》孔润年著,陕西人民出版社;丛书之五《秦国责任伦理研究》,王兴尚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丛书之六《中华帝制的精神源头》田延峰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丛书之七《中华人文精神论纲》吴毅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丛书之八《社会转型期教育伦理探索》赵克平著,人民出版社;丛书之九《周秦政治文化与政治伦理》王世荣著,三秦出版社;丛书之十《周秦伦理文化及其现代启示》詹瑜著,陕西人民出版社;丛书之十一《现代经济伦理背景下的企业财务文化学》马焱著,陕西人民出版社;丛书之十二《周秦经济伦理与现代市场伦理》苏振武等著,陕西人民出版社;丛书之十三《中国女性道德的文化透视》权雅宁著,陕西人民出版社;丛书之十四《中华瑰宝石鼓文》彭曦著,三秦出版社出版;丛书之十五《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王兴尚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以上15本专著在专题上涉及周秦信念伦理、责任伦理、政治伦理、经济伦理、教育伦理、女性伦理等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创新性。在学科上涉及哲学、伦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诸多领域。其中《在思想的花园散步—先秦伦理文化探寻》、《中华帝制的精神源头》、《秦国责任伦理研究》、《社会转型期的伦理探索》等多部著作具有学术创新思想,提出的观点在国内成一家之言。《周秦伦理文化概论》紧紧抓住传统文化的源头和精华,从各家学说中选取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的伦理思想、道德规范进行系统论述,如,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该书获得2011年陕西省教育厅优秀教材二等奖,现成为全校新生周秦伦理文化公共必修课的重要参考书。在学术成果中,发表的论文有重要期刊21篇,核心期刊论文93篇,一般期刊177篇。这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对周秦伦理文化的起源与成因,周秦伦理文化的特征,周秦伦理文化的类型,周秦伦理文化的跨文化学术比较,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重建等问题,提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观点。这些创新性的观点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在视野上具有前瞻性,在实践上具有适用性。
 
四、周秦伦理文化学术研究设想
 
     研究周秦伦理文化,建设现代道德价值体系是我校学者在文化承传和创新中的神圣使命。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宝鸡文理学院地处周秦伦理文化的发祥地,具有研究周秦伦理文化,重建现代道德价值体系的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历史上,孔子研究西周礼乐文化,创立了儒家学派;汉朝政治家扬弃秦朝的法制和组织文化,“阳儒阴法”,霸王道杂之,为强大的汉帝国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周秦伦理文化一直影响秦汉以后中国历史二千余年。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兴起,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所高等院校,我们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义不容辞地负有研究周秦伦理文化,重建现代道德价值的神圣历史使命。
    在周秦伦理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历史唯物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有中国性格的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科学体系,形成宝鸡文理学院的周秦伦理文化学派。在研究主题上,积极进行中华民族信仰体系和道德伦理体系建设,创造有地方特色的现代道德价值体系;理论联系实际,以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际问题为导向,发挥周秦伦理文化研究中心思想库、智力库、资料库的作用;将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将周秦伦理文化研究成果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大学生乃至广大群众的价值观、方法论、行为方式及其日常生活中发挥实际效用。经过五到十年建设,使我校周秦伦理文化研究中心成为全国具有高水平的周秦伦理文化学术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
    在周秦伦理文化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我们必须加强周秦伦理文化研究的组织建设和团队建设,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在组织建设方面,加强周秦伦理文化研究中心管理机构和学术委员会机构建设,落实组织领导和分工协作管理机制,形成完善治理机制。开放办基地,做到校内组织与校外组织结合、实体组织与虚拟组织结合,为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服务社会提供组织保障。在团队建设方面,将个人力量集中整合为团队力量,重点建设教育部提出的“五批队伍”:培养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队伍;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引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跨越发展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培养一批潜质突出、勤奋努力、志在学术、勇攀高峰、政治合格、为人正派的青年后备队伍;培养一批管理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科研管理队伍。要充分发挥科研基地和重大项目凝聚和培养人才的作用,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做到在政治上关怀、事业上支持、学术上尊重、生活上关心,努力造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各类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周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在周秦伦理文化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进一步强化条件建设,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创造浓厚学术氛围,转化为实际社会效益。在条件建设方面,继续办好周秦伦理文化沙龙、周秦伦理文化大讲坛、周秦伦理文化研讨班,定期举办周秦伦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建立周秦伦理文化研究数据库;办好面向科学研究和文化普及的专业网站;积极筹办周秦伦理文化专业期刊,创造浓厚学术氛围。以基地为平台,以项目为纽带,开放研究窗口,开放课题,吸引校内外专家学者参与课题研究;完善课题征集、遴选、评审机制;加强项目管理、评价体系建设;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立足学校,面向地方,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把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对策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社会效益,发挥周秦伦理文化研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作用。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