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何益?修心修缘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2018级201810100367曾思铭
见于现如今,习大大对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国家高度文化自信树立的强烈需要,“国学热”正持续不断升温。是而,谈及“国学”一词,想必大多数人都不陌生。可问其定义,问及何谓真正之国学,却都知之甚少,抑或含糊其辞。
那么,究竟何谓真正之国学,我们又该如何将国学定义?大抵可以有如此之见解。即,国学是立国之学、立人之学、立本之学。“国学”的边界,并非从归纳得来,也不是每一具体事物的性质的抽象,而是中国人认识自己、反省自己,通过尚存文献去阅读、去发现、去了解过去中国人之所以如此表现的精神所在,由此产生大信而思以继承、发扬的一种情志、文化、思想性活动。
寒山有问:“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则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拾得的回答,不难见之其心性,见之内修,比之众多常人所远远不同。而国学的学习,则是这么一个能让人们内修的一个过程。
从前,一直从新闻上听之见之部分到国外旅行的本国游客为外国民众所诟病。究其缘故,大都是无礼的举止所致。而我国游客在外的诸多无礼之举,虽然抹黑了我华夏大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却也让国人发现了我们自身缺少一种内在的文化修养。遭遇此等境地,其内里种种因素着实令人深思。依我看来,国学之不习,礼仪则难立。礼仪之不立,世人则看轻。因此,仅从礼仪一事上观之,国学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人心不古,哪似从前。”此语于脑中突然浮现,让我不禁联想到了古今社会的殊异对比。今人心浮气躁,古人气定神闲。古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己。古今两者相比,孰优孰略,显而易见。社会如此现状,精神与文化的匮乏,是否可以用国学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来填补一些空缺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在《泰伯》第八中,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言何出此,我们可以有如此理解。诗者,何物也?中国上下五千年璀璨文化之瑰宝也。诗者所代,绝非字面所指之一物,实乃涵盖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元曲、明清小说之众。须知,中国文脉,一脉相传,今人于文化上之成就种种,皆难离古人所累之底蕴。
是而言之,国无诗则不兴,国无礼则不立,国无乐则不成。兴诗、立礼、成乐,民众生活安稳,仪礼加身,精神富足,人人皆思强国,国何敢不得以强盛。然,此之三要,仍旧任重道远。
君子与小人之界定,古往今来,分歧颇多,众说纷纭。那么,究竟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古之圣人有此说法,德大于才即君子,才大于德即小人。如此观点,貌似也颇有道理。
世人皆知,作为四大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华文明,其数千年以来的成就与辉煌多不胜数。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璀璨不朽的国学文化的一部分,在我们五千年历史上熠熠生辉。趣味性的说来,我们经历了如此阶段:
五千年前我们和埃及人一样面对洪水;四千年前我们和古巴比伦人一样玩着青铜器;三千年前我们和希腊人一样思考哲学;两千年前我们和罗马人一样四处征战;一千年前我们和阿拉伯人一样无比富足;而现在我们和美利坚人一较长短!五千年来我们一直在世界的牌桌上打麻将,而对面却已经换了好几轮玩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拥有如此之强盛的生命力,以至于现今仍在这世界民族之林鼎立。毫无疑问,是国学,是这个我们五千年来绵延不断,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华民族人民内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等传统文化之中,阴阳调和之理最为易见于平常。阴阳相生相克,万物周而复始。青城太极,舒展身心,强身健体,祛病延年。诗词歌赋,辞分平仄,律分阴阳,抑扬顿挫,方有美感。如诗词写作忌孤平、忌三平尾。又如行为处事,松弛有度,一张一弛,阴阳相生相克之理,不难见于其中。
在众多与国学相关的学说中,王阳明心学,是我最为喜爱的。而在这次“知行者”国学夏令营中,在刘浈老师的心学讲授下,我对于心学的“知行合一,心外无我,心外无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此,我觉得特别感恩这些在传承国学的老师、教授,他们的辛苦付出,让国学能更进一步的传播和传承。
除了这些我遇到的在夏令营中的国学教师,就连习大大也在推崇国学传承与发展。习大大,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经历了上个世纪艰苦年代风风雨雨的人来说,深知国学等优秀传统文化之重要。是而,他有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宏伟志向与誓言,也不足为奇了。除此,面对美国科技和经济上的的围追堵截,层层打击,华为手机总裁任正非选择了“在山顶上拥抱对手”。此等胸襟与气魄,当真令人赞叹。此为学国学之益,品性修养,由此而来。
是此,当我们对国学的概念有初步了解之后,就该谈一谈国学之益处所指,谈一谈为何习大大又如此之着重推崇国学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
国学之道,在于修心。修内在之变化,即内修外在之变化,即外修,指的是我们所谓的学识、技艺。国学之教,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修心养性,心性教育,教育心性之重。学识教育。道德教育。德才兼备,德在才先。缺德不缺才,世界不缺有才之辈,只缺有德之人。
国学之道,在于修缘。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相见是缘,相处不易。国学之学习与传承,让本来并无交集的人与人,人与物有了交集,此谓之缘。缘者,何也?妙不可言,虽不显于词句,却可意会于心。
亦如禅语有言:“众生无我,苦乐随缘,宿因所构,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此为达摩祖师于《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中所述,大致意思就是,一切万事万物包括你我都是无常的,都不可能永久存在,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缘分,学会放下心灵障碍,从而获得轻安。也不要执着所谓的痛苦和快乐,因为这一切必将随着时间而消逝,所有的烦恼也是因为执着而起,也是因为放下而灭。一切当随缘。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以上言语,看似艰涩难懂,但其实,其道理确实实在在的体现在我们的生活日常之中,与我们常人最为贴近。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论及学习国学有何益?请君细细观之,寄身国学,则知其妙处不少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如今的大多数人,皆处在追名逐利的阶段,可都忘却了,应学会完善本真的自我。是而,学习国学等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完善自身,也能令这个物欲盛行的社会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改变,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礼仪、美德加身,不追名逐利,天下和睦,岂不美哉?
而说完国学之益处,自当说说如何进行国学教育。正如王财贵教授所指出,重幼儿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大有效途径,国学教育,亦是如此。正如他所言,“为何不在一个孩子最天才的时候给他(她)传授经典,教育心性、品行、学识和技艺,而是把他(她)们放在垃圾堆,白白浪费了老天爷给的天赋。”言语虽少,却也足见其对幼儿教育之强调。
而除了王财贵教授以外,梁启超等革命之辈,亦认为少年是国之未来。一篇《少年中国说》,道出了,国之贫富强弱,在于少年,关乎少年。
是而,孩童教育,运用到国学教育上,是一个极为突出的突破点。现今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培养不可谓不重视,付出的钱财与心血自然也多不胜数。因此,国学教育,需要重孩童教育,也应当重孩童教育。
综上所述,我可以将国学育人的过程概括为:心正则身修,身修则缘至,缘至则道成。教育一事,国学不可丢,而国学教育,孩童少年不可丢。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现今国人之现状,也确实不太尽如人意,真是令人忧虑。
传播弘扬国学之路尚长,可谓路曼曼兮其修远。是而,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作为国学传播的桥梁,让自身为这份文化复兴民族崛起的时代伟业,献一份微薄之力。君不见《流浪地球》,有所谓,众志成城,举国同心,山海可平,日月可移。又或如毛主席所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国学传播之路,当如是此。虽其道必艰,然其果必成。此为大势所趋,为我强国务本之要事也。故,不兴国学,安可兴邦?不兴国学,安可强国?
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中路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2018级
评价:作者从“国学何益?修心修缘”展开阐述,首先给出了何为“国学”,然后再分别论述了修心与修缘的益处,行为流畅,逻辑清晰,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十分不错。
建议: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