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教育 > 周敦颐德育思想对当代青年思想道德培养之启迪

周敦颐德育思想对当代青年思想道德培养之启迪

字号:T|T
周敦颐德育思想对当代青年思想道德培养之启迪
 
摘  要:周敦颐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中国意识形态体系影响甚深,他的德育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他在“诚”的基础上建立的“立人极”的德育目标,“诚者,圣人之本”、“志伊尹之所志”的德育内容,为达德育目标,对师者和学者的不同要求,对当代青年思想道德培养很有启发。文章试通过分析其德育思想,探讨当代青年思想道德培养之道德理想、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关键词:周敦颐;德育;道德理想
 
青年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栋梁。青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影响和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如何全面提升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核心,在长时间里以其高尚、积极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现当代,优秀传统道德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开发潜力和社会价值都是十分巨大的,在现代青年思想道德培养中同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以周敦颐为代表,试着探讨利用传统文化提升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力求为培养“四有”新人抛砖引玉。
 
一、周敦颐德育思想
周敦颐,湖南道州人,宋代理学开山宗祖,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江西和湖南一带兴教办学,在九江莲花洞创办了濂溪书院。儒家历来重视教育,鼻祖孔子就是开办私学的典范,而且特别重视道德修养的教育,《论语》里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①]周敦颐作为理学的奠基人,继承并创新了儒家道德思想。他钻研并领悟《周易》,把《老子》的“无极”、《易传》的“太极”、《中庸》的“诚”,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融为一体,对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及人伦道德等作了系统的说明,提出了不少有特色的见解。这些思想仍能给我们今天的德育工作一定的启迪。
(一)德育目标—— “立人极”的理想人格
儒家历来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立身立德、成圣成德是其最终目标。自孔子以来,儒家留意的是休齐治平之道,礼乐刑政之术,追求的理想人格的显著特点是“内圣外王”。到汉唐,儒家又重名物训诂、典章制度,很少有涉及本体论的。从周敦颐开始,宋明儒从“天人合一”思想中寻找到道德本体论根据并阐发理想人格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圣学”一成圣成贤之学。
周敦颐指出:“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亁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②],认为“诚”源于世界的最初本原,体现了太极的道德本质。它是圣人立身之德,人们的修养只要达到“诚”,就进入了至高至善的道德境界,实现了心灵的净化,故“圣,诚而已矣”。
周敦颐把纯粹至善的诚作为道德本体,并在“诚”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立人极”的德育目标。 “立人极”指做人的最高准则或最高境界,只有“立人极”的人才能成为“圣人”。他提出个人的修养目标是“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即从当“贤人”,再到当“圣人”,再到德与天齐的过程。 “圣、希、贤”三个层次,显示他认为道德修养培养具有层次性,这与冯友兰先生提出的“人生境界说”有异曲同工之处。他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个体也有差别,最终“成圣”还是“成贤”,受内、外因的共同影响。所谓“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③],是指通过德育和师友的帮助,人可以改过从善,达到中道。在他看来道德是可以教育而成的,但德育的目的是使人提高修养成“善人”,使人达到相应的层次目标,而不是每个人都成圣人。
把道德品质作为人的本质,从而作为道德修养的根本要求上,周敦颐和儒家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然而在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上,周敦颐在纯粹至善的“诚”的基础上提出成“圣”的目标,更主要的是成“善人”、“立人极”,注重人的理想境界的提升,把理想人格放在平实、现世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人世中的一员,他不是超人的存在但又难以企及,理想人格既切近又高远。
(二)德育内容——中正仁义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④]既要想成为圣人,就要做到仁、义、中、正。他提出德育的内容包括仁、义、中、正、礼、智、信、诚、公、孝、悌等。
周敦颐把自然生长万物看作仁,要求人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和万物;地长成万物就是义,要求以“义”“正万民”,使民众的行为表现出生生不息之意,符合社会的正确规范。仁以律内,义以律外。二者构成其德育内容的中心。中就是和、中节,要求人们行事应该“允执厥中”,无过无不及,力求实现自然与人、人自身、人与社会的和谐。正,就是端正、不偏、中正无邪。礼,就是理,是社会礼制及其与之相合的礼貌。智就是通,透彻理解,融会贯通,能“明与达”便是智。信指人们对于自己诺言的信守。诚是真实无妄,是做圣人的根本。公即公正,天地是公正的,圣人之道是最公正的,因圣人能与天地合其德。
周敦颐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进行德育教育,他突出强调进行诚信、立志教育,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必须有“诚心”,才能称得上“贤”,所谓“诚,圣人之本”, “诚立,贤也”。诚信守用是人们必须遵守的一个社会道德准则。他认为不仅要有“诚心”,还要有“伊尹之所志。”[⑤]伊尹本是一个农民,他却五就桀五就汤,要使他同时的政治领袖亦能为尧舜,使同时人亦受尧舜之泽。周敦颐提倡的这种“志”其实是一种责任——不管一个人的地位如何低下,都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周敦颐提出的德育内容主要是内心的修养,适应范围广,从童蒙至老年,既适用于学校教育,也适用于校外教育。
(三)德育的途径
作为理学教育思潮的开创人,周敦颐在德育的途径问题上,对师者的育人方法和学子的修养途径及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对于师者,他提倡运用“启发式教育”和“因材施教”的德育方式。他随时召集学生讨论,根据学子所提问题加以辅导,答辩解惑,启发学生去“思”。他说:“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机也”、“思曰睿,睿作圣”、“不思,则不能通微”,[⑥]即要想提高修养,成为圣人,必须有思于心,“思”是成“圣”之基础。故而他强调启发心智、诱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在“思”的基础上“内省”自己所思所学,进而有所收获。当年程颐、程颢受学于周敦颐,先生就启发二程去探究“孔颜之乐处,所乐何事”。周敦颐认为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受教育者遵守道德规范的主动性、自觉性,启发人们自我教育、自我反省,“教”是为了将来不教。
周敦颐就“因材施教”提出“慎哉,其惟时中乎”。因为任何人的通达成熟过程,都包含有客观时机和主观条件两方面,既充分考虑客观的形势需要,又考虑主观的可能条件,真正处之适时,恰到好处,才能“亨行”无阻,达到理想“中”的最高境界。
对于学子,他提出了“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道德修养途径与方法。“诚”为“圣”的根本标准,但必须经过不懈的修炼才能达到。而欲望对人体验本性的诚有限制作用,所以要“惩忿窒欲”。这里的“欲”是私欲,是超出人的正常需求之外的过分欲望。通过“窒欲”,进而达到“无欲”。无欲故静,达到“无欲”应该从养心寡欲做起。只有没有私欲,才能身心自然和谐,对外界刺激的回应才能直截了当,才能做到正而又直、公而无私。在此基础上,人还需改过迁善,“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⑦]
 
二、对当代青年道德培养的启迪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不少道德失范现象,如各行业所出现的道德品质滑坡、是非界限混淆、荣辱莫辩等不良现象。青年群体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社会风尚、生活面貌和消费理念等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大青年都起着先导和引领的作用。虽然当代青年道德发展主流是好的,但由于他们处于社会变革的前沿,受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方方面面影响,存在着人生目标模糊、责任观念扭曲、自律意识缺乏、诚信意识薄弱、感恩意识淡薄等问题。
周敦颐的德育思想虽然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有一定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其德育思想体系中许多合理的、光辉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国人,以及韩国、日本人。即使在今天,对于青年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树立“成人”的道德理想
周敦颐确立了“立人极”的道德修养目标,历代仁人志士也把“成圣成贤”作为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周敦颐还提出“圣”、“希”、“贤”三个修养层次。认为只要坚持修炼,就可以达到自己相应的道德层次。
对于当代青年,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理想信念提升青年思想道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流来确立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青年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青年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为青年思想道德的提升和完善提供理想信念的支持和保障。
 修养的层次论提示我们,一定时期,不同个体的道德修养水平受内因和外因的影响是有所不同的。因而我们不能理想化的要求所有的人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而应该因时、因人而异的做出道德修养目标,使青年既有远大的道德理想,又能感受自己是在道德的长途中不断前进,从而更有自信和更强烈的前进愿望。
 (二)诚信、立志为重的德育内容
周敦颐在德育内容上突出强调诚信、立志教育,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要有“伊尹之所志”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这些是我们进行青年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宝贵精神资源。
首先,培养青年为国家、民族奉献的爱国主义。不仅周敦颐认为不论地位高低,都应以国家利益为重,要立志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五千年来,无数的华夏子孙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成为民族性格中凝重而稳固的部分。今天我们的青年在学好现代知识的同时,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信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对祖国、民族的感情升华过程也是青年思想道德不断完善的过程。
其次,树立青年诚信意识。周敦颐认为“诚”是天道,更重要的是人道、天人合一之道,也就是“成圣”的基础。当代青年在做人方面,要坚守诚信美德,把诚信作为立身、处世之本。诚信做人、诚信做学问,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当代青年道德修养必需的品质。
(三)德教为先,修身为本的德育方法
周敦颐认为道德培养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的。为师者德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自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追求道德理想的兴趣,使其“好学”、“乐学”。师者要注意德育的方法,要“因材施教”。当代青年思想道德的培养同样要结合个体的个性特征,从教育规律、认识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将传统道德思想精髓与现代热点问题有机结合,选择合适的德育方式,制定相应的德育内容。
学生是道德修养的主体,需要在老师的启发下,反身自省,体验自己的欲望、情感,然后推己及人的去体验他人的感受,进而把道德规范由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内在的自律。当代社会可以提供更多的教育和管理机会给青年参与,使之在参与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调整、自我超越,提高他们面对道德情境、道德问题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判断的能力以及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负责任的态度。
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是身心俱全、知识丰富,更重要的是拥有完善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我们社会、学校、青年通过不懈的努力,形成合力,使青年的思想道德进一步提升,人格臻于完善。
 
 
作者简介:
李佩桦:(1978.6~今),湖南道县人;
地    址:现在湖南科技学院任职,
研究方向: 中国哲学;
       电    话: 18974622871
       EMAIL  : lphn_apple@yahoo.com.cn
希望参会!


[①] 论语·为政.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68
[②] 周敦颐.通书·诚上.元公周先生濂溪集.长沙:岳麓书社,2006.55
[③] 周敦颐.通书·师第七.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长沙:岳麓书社,2006.58
[④] 周敦颐.太极图说.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长沙:岳麓书社,2006.8
[⑤] 周敦颐.通书·志学第十. 元公周先生濂溪集.长沙:岳麓书社,2006.59
[⑥] 周敦颐.通书·思第九.元公周先生濂溪集.长沙:岳麓书社,2006.59
[⑦] 周敦颐.通书·思第九.元公周先生濂溪集.长沙:岳麓书社,2006.59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