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教育 > 使命与责任

使命与责任

字号:T|T
使命与责任
——高职旅游类专业开展国学教育的思考
张耀武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宜昌  443111)
 
 
作者简介:张耀武(1970—),男,湖北武汉人。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旅游文化。
通讯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汉宜大道205号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邮    编:443111
联系方式:13872531815              E-mail:  yaowuzh@sina.com
 
 
摘  要:旅游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在旅游服务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由旅游从业人员承担和引领。依托高职旅游类专业,培养具有丰厚国学素养的高技能型旅游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责任。文章从旅游对从业人员的国学素养要求的调研出发,随之对旅游类专业所涉国学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提高旅游类专业学生国学素养的若干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职;旅游;国学教育;使命;责任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人才是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根本。目前,我国旅游人才地区分布不平衡,数量总体不足,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为满足旅游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来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举办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旅游相关专业。高职旅游类专业依市场需求而办,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较强,毕业生供不应求,且就业后普遍受到旅游企业欢迎,但在服务工作中也暴露出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素养欠丰厚等问题。高职毕业生对传统文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不够,制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弘扬。因此,从旅游对从业人员的国学素养要求出发,并对高职旅游类专业所涉国学教育的情况予以分析,进而提出培养旅游类专业学生国学素养的对策,是广大旅游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一、旅游对从业人员的国学素养要求
通常,我们称旅游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其从业人员面对的是有多方文化需求的旅游者,他们除应具备相应的服务技能外,还需要一定的国学知识为基础。
(一)宽广的国学视野
从吃来看,有各大菜系、名点小吃、茶文化和酒文化、饮食器皿等传统饮食文化;从住来看,传统民居、宾馆客栈、历代家具等居住文化;从行来看,舟舆车撵、轿撬马驴等交通文化;从游来看,有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等旅游资源文化;从购来看,有传统手工艺品、书画产品等旅游商品文化;从娱来看,有传统戏曲、皮影、杂技等传统表演文化。这些国学资源,分散在旅游的各个领域。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可提高旅游从业者的宽广的国学视野。
(二)丰富的国学内容
具备上述国学视野,可以培养旅游服务所需要的广博知识。作为旅游从业人员,还要理解和把握这些知识后面丰富的文化意蕴。如茶文化、酒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精神价值,历代家具的变迁及其原因,名胜古迹的成因与发展,传统民居聚落文化的“风水”构建理论,传统工艺品的审美取向,传统表演的人伦道德追求,传统经史子集的文化特征,等等。较准确地把握丰富的国学内容,可以彰显旅游从业者的丰厚文化内涵。
(三)活化的国学传统
国学的生命价值在于活化传承,旅游中的国学传统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的领悟、内化和氤氲。传统的“仁、义、礼、知、信”能在旅游服务中焕发迷人魅力。“仁者爱人”(《孟子·娄离下》),有恻隐之心,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有仁爱之心,旅游融洽和谐;义要求有羞恶之心,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旅游有义是责任和奉献的崇高道德表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第一》)礼要求有恭敬之心,礼让、明礼,要求自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知即智,要有明辨是非之心,判断正误的标准;讲诚信、守信用,是做人之本和兴业之道。旅游服务要自觉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和美德在日常行动中默默传承,这是旅游从业者的责任。
(四)明确的国学指向
旅游服务涉及国学领域甚广,要求把握的内涵也很丰富,并要有活化因子,但毕竟不是专业教学与研究人员,其要求自然与旅游岗位的需要一致,目标指向与重点十分明确。如在酒店餐饮岗位,为旅游者提供餐饮服务者,主要对传统餐饮文化要有所涉猎;在导游岗位上的旅游从业者,则对国学多个领域的基本知识、经典故事和文化价值要有较好把握,如佛教基本知识、禅宗的经典故事、当地佛教源流及寺庙、佛教对中国民众文化生活的影响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这是古人为学的几个递进层次或阶段。今天,我们从旅游教育的视角出发,也可认为是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国学高素养要求。学有所得,努力践履,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实现“知行合一”。只有明确目标、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二、旅游类专业所涉国学教育的情况
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对国学多有需求,高职院校在培养旅游人才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国学教育予以了关注,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国学教育形式多样
高职旅游类专业所开展的国学教育有很多表现形式。从课程设置上看,比较常见的是普遍开设《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其中涉及中国历史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国学知识),还有些学校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历史文化》、《儒家经典选读》、《中国传统音乐欣赏》等列为旅游类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程,以课程为主体系统介绍国学知识,弘扬国学精神;从活动开展来看,有国学方面的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如道家思想与旅游、国学与旅游、宗教文化与旅游等),有经典诵读、中国书法绘画、传统器乐等学生社团、赛事及表演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普及国学知识,活化国学精髓;从符号标志来看,有校训(如从国学精神中借鉴的“砺志明德、笃学躬行”等)、条幅标语(如能反映学校愿景追求的国学名言警句),有路桥楼阁的命名(如问天阁、求索桥、弘毅厅、致思楼等),以经典的概念、词句传播国学的核心价值。
(二)国学教育内容广泛
高职旅游类专业的国学教育内容十分广泛,以《四库全书》来分,有经、史、子、集四部,尤其经部是核心;以学科来划分,有哲学(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史学(如纪传体正史、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政书等各类史书及野史)、宗教学(如道教、佛教、民间宗教等)、文学(如诗词歌赋、神话传说、戏曲传奇、小说散文、楹联等)、艺术(绘画、雕塑、书法、建筑、音乐等)、科技(如天文、立法、四大发明等)、礼俗制度(历代社会礼俗规范、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人才选拔制度),等等。大凡在今天旅游中可能遇到的物态、制度、习俗、精神的国学存在,都可被列入旅游相关的国学教育内容。
(三)国学教育认知较浅
尽管旅游国学范围甚广,但如前文所述,培养对象毕竟只是旅游从业者,而非国学专业教学与研究人员,国学教育的要求要与旅游相适应,认知水平要求并不很高。高职学生主要是高考录取的最后一批大专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其文化整体素质较弱,尤其是在古文学习上有一定障碍;加之受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对国学的整体批判态度的影响,他们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不甚理解,对传统价值缺乏体验,与国学之间存在较大隔膜和误解,片面认为国学就是糟粕、是过时的废纸堆、博物馆的僵化古董,认识比较肤浅。因此,高职国学教育的开展,既带有补习文化通识课得性质,同时还具有旅游专业知识结构强化的功能。
(四)国学教育师资欠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国学教育的关键是师资队伍问题。高职院校的主要来源,一是中职学校升格,一是成人高校转制组建,其固有的人文社科师资并不十分强大,从事高职国学教育的师资主要是原来开展语文、历史、哲学、政治教学的教师。开展高职教育,大多看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强调“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打造,对通识性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及其师资培养补充相对有所放松,国学教育的开展并未列入核心课程或主要课程之中。历史的影响和现实的情况,使高职国学教育师资总体上呈现数量相对不足、质量相对不高、实力相对不强的特点。即便在旅游类院校,人文学科师资配备相对充足,但多为近几年补充的新教师,国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也不尽如人意,不论是国学课程还是国学内容渗透的课程,其开展并不十分顺利和有效。
三、提高旅游类专业学生国学素养的对策
旅游院校肩负着旅游人才培养的责任,要根据专业人才需要,并结合学校历史和实际,积极探求提高旅游人才的国学素养的有效对策。
(一)充分认识国学教育重要价值
教育活动是教育价值的体现,开展国学教育要充分认识国学教育的价值。对旅游人才培养而言,国学教育可以完善人才知识结构,满足毕业生旅游从业的岗位服务需要;可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心灵的思想侵润和反思感悟,内化并促成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可以全面了解国学概况,深度体验国学的精髓,发现国学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恢复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对国学的温情与敬意,破除对国学的单一误解与怀疑,形成科学的国学认识观。在充分认识国学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承担弘扬国学精粹和复兴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二)切实开发国学教育相关课程
高职学生学习国学主要还是要依托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旅游类专业也一样。构建系统的高职国学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等国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框架和内容,使之更加适宜于旅游高职学生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国学与旅游相关课程的有机融合,特别是《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旅游文化》等课程,全面渗透国学内容,将纲要性、结论性的传统文化知识具体化、生动化;进一步开发《传统经典导读》、《儒家伦理》、《老庄哲学》、《中国佛教》、《中华古乐欣赏》、《书法与绘画》等课程,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国学教育需要。
(三)大力探索国学教育有效方法
合适的方法能提高国学教育的有效性。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使用,以生动、丰富的国学信息来提高师生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以通过校内外的国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如琴棋书画、歌舞诗文、名家探访、文化考察等,以师生的参与来感受国学教育的体验性;要通过对学校精神、道德人格、事业追求等方面的传统表达,来感受国学的“生活日用”价值;可以通过专家报告、讲学,来引领师生的国学认知方向;可以通过对国学的宣传和教育,塑造适宜的学校文化精神,丰富校园民族文化氛围。
(四)积极建设国学教育实训基地
高校国学教育不能囿于本校校园范围,要充分利用社会国学资源,共建共享国学教育实训基地,实现国学教育的社会化。建设国学校外实训基地,一般可以在如下单位挂牌,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得以实现:国学教育基础较好的幼儿园、中小学,与博物馆、图书馆、研究院所,名人故居、历史名胜区,各类传统文化学会、协会等民间组织,与乡村或社区,等等。通过合作,借助优势资源,为高职师生搭建一个个社会性的学习传统文化、感受魅力国学的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实现人才共育。
(五)着力改善国学教育师资结构
目前,高职教师基本上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生、成长起来的,其教育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对传统文化存在认识和态度上的偏颇,整体上表现为民族虚无主义。尽管新世纪以来传统文化复兴口号日浓,但高职教师文化并不利于国学的大力弘扬,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迫在眉睫。加大国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的主要措施有:加强高职教师国学素养校本培训,通过专家引领和自我反思,全面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加强对国学教师的培训,提供专业进修、访学研修、学术会议等机会;适度引进国学师资,改善学校国学教育师资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开展国学科研立项,通过课题研究凝聚国学教师团队。
小  结
旅游是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综合带动效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吸引、消化了大量从业人员,但国学素养的整体不高导致对传统的隔膜和文化的迷失,难以适应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需要。高职是旅游一线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承担传承国学命脉、弘扬传统精髓的重要使命,切实加强国学教育是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开展国学教育的道路并不简单。“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这句话对高职院校的国学教育者而言,不乏巨大激励。通过对国学教育的价值认识、课程开发、方法探索、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改善等措施,将有效地提高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国学素养,培养旅游产业所需人才。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