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教育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宗旨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宗旨

字号:T|T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宗旨
                            陈杰思
 
国学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学术、文化、文学、艺术之总称,是与“西学”相对而存在的“中学”。国学是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
现在,最令我担忧的是,全盘西化的浪潮来势汹汹,席卷全国。我们对付全盘西化的最有效的武器是什么?就是国学!如果没有国学,两手空空,我们拿什么抗拒全盘西化?现在有许多专家,先将西方文化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理论体系拿来中国,然后将中华文化材料分解成碎片,纳入到西方文化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理论体系中去,将中华文化材料作为西方文化各学科的填充物,这样做,就是将国学西化了!
传统国学中有辞章、考据、义理三大内容。辞章偏重于语言文字与文学,有中文这一门学科与之对应;考据偏重于历史与文化事实,有中华历史这一门学科与之对应;义理偏重于哲学与精神,在现代教育中还没有一门系统的课程与之对应。因此,我主张建立独立的义理学学科,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传统道德、哲学思想、生存智慧、价值观念、人文精神整合为一个整体,可称为中华义理,也可称之为义理学。本人撰写的《中华义理》、《中华义理经典》、《中华十大义理》三本书,对建立中华义理或义理学学科作了初步探索。义理学是国学的核心,是国学的灵魂。如果缺乏义理学,国学就丧失了自己的灵魂,缺乏精神内涵,缺乏生命力,缺乏与大众勾通的精神因素,必然走向衰落。
借此机会,我再次倡议:重新建立国学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将中文、中华义理、中华史学确立为国学核心学科,应当设置成为贯穿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中华民俗礼仪、中华歌舞、书法、国画、武术、中医养生、术数、中华工艺、中华建筑园林、中华音乐、中华戏曲、中华饮食、中华宗教(儒、佛、道三教)等是国学的一般学科,可以建设成小学、中学、大学的选修课程。在以上国学的各个学科中,设置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形成独立于西方学术体系之外的评价体系。
一百年来,在全盘西化思潮、民族虚无主义思潮、“左”倾思潮、西方文化殖民主义四股力量的冲击之下,国学已全面走向衰落,国学的地位严重贬低,国学的价值遭到否定。在西方强势文化独霸天下的今天,在国学已遭到全面破坏的当代,从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出发,应当将国学的研究与教育作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基础,全民族同心同德,共同振兴国学。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已为全国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中国各大学都应设立国学院,在进行国学研究的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国学教育系列课程。我们认为,中华义理教育工程的宗旨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建设精神家园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用什么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句话说得很清楚,就是用中华文化,也就是用国学!从个人生活的层面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可以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可以得到道德的教化、心灵的慰藉、性情的陶冶,使个人的精神生活充实、幸福、健康;从国家这一层面上讲,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可以形成同心同德的局面,可以形成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可以强化民族的凝聚力,可以改善社会风气,维护国家的团结与统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关系到人民的精神生活质量,关系到中国人的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16世纪德国思想家、改革家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共同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
弘扬中华文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则没有达到共识。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经典是历代圣贤的教导,中华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经典是为人处世的典范,中华经典是历史验证的真理。因此,弘扬中华文化的第一步,就是推行经典教育,就是读经!不仅仅是儿童读经,而是全民读经。一面高喊要弘扬中华文化,一面又反对读经,这是典型的南辕北辙行为!
中国的经典教育始于孔子。孔子创办私学,采用的基本教材就是经他整理或编撰的六种经典,称为六经。清末兴办新式学堂之前,中华经典教育占据着教育阵地,四书五经是中国经典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新办新式学堂之后,仍设有经科。
中华民国成立后,全盘西化思潮席卷全国,部分文人和政客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主张抛弃中华经典。1912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废除了小学“读经科”。从民国初年废除读经到现在,中华民族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丧失了文化经典的教育。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人有了重新接触《论语》的机会,不过,非常遗憾,当时是将《论语》当作批判的黑材料,用妖魔化的方式解读。没有经典教育的民族,是“无教”的民族,中华民族丧失了传统文化教养。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经典教育,就难于培养民族的共同意识,也就丧失了民族的灵魂。经典被抛弃长达百年之后,中华文化已出现断层,出现“礼崩乐坏”,“学绝道丧”之局面。
中华经典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中华义理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周易》、《朱子语类(性理篇)》、《传习录》、《老子》、《庄子》、《坛经》、《菜根谭》《三字经》、《弟子规》。
中华文学经典:《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典、四大古典名著
中华历史经典:《春秋》、《史记》、《汉书》等。
经典教育应以义理经典为主,以文学经典、历史经典为辅。因为,诵读中华义理经典,体悟圣贤之道,才能理解并体会文学经典与历史经典中所蕴含的价值、精神、思想。
 
二、培育民族精神
炎黄子孙有两个标准:一是物质标准:其身体是否具有中华血缘关系;二就是精神标准:其心灵是否具有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哪里?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在哪里?我的答案是:就在国学经典之中!
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和民族精神,不是由抽象的理论制造出来的,也不是某一个伟人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如同地下大溶洞一样,是亿万年点点滴滴自然形成的,国学经典正是由这些智慧的点点滴滴汇聚起来的精华。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稳定,铸造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让每一个中国人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找到精神的归宿,培养中国人民的爱国之情,这就必须推行国学教育。
 
三、传承传统美德
在中国,必须进行双重启蒙:一是理性启蒙,其主题是科学与民主;一是德性启蒙,其主题是仁爱与和谐。现在我们正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认为,科学发展应当有两个前提:一是民主发展,一是道德建设!
道德教育该怎样进行?有人主张生活教育,即在生活中寻找道德的例子,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领悟道德。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现在的社会极其复杂化、多样化,大量的丑恶的现象存在着,如果让人们学会了在生活中学习如何做人,恐怕许多人更容易接受现实生活中的世俗观念、消极思想。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很容易影响到每一个人。我们主张将国学经典教育同生活教育结合起来,用国学经典的理想来抵制现实中的低俗,用国学经典中的崇高来对抗现实中的卑劣,用国学经典中的正义来压倒现实中的邪气!如果在一个人的幼年时代,在心灵纯净之时,不首先让国学经典进入,而是让世俗偏见、狡诈之心、邪恶之念首先进入他的心灵之中,则先入为主,先进入的消极观念占据他的心灵空间,就会形成不好的品行!当前,中国已有一批中小学推行国学经典教育,实践的效果非常显著,许多孩子在诵读经典之后,思想与行为朝着善的方向改变。已有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学习经典之前,自私、任性、粗野、浪费等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自从接受经典教育之后,许多学生懂得节俭、礼貌、谦让、团结、尊重他人。
回首中华文明,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我们常说,中华文明的最大成就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物质成果,难道中华民族的精神领域就是一片空白吗?当然不是,通过我的研究,认识到,中华民族最大的精神成果就是十大义理,即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什么?就是这十个字。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什么?就是这十个字。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也是这十个字!
   这十个字有纲有目,有丰富的内容:
一、仁: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仁爱以人的良知为核心,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二、义:即正义精神。在现代社会,欲达到正义之目的,就必须具有平等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人权意识、公民意识。倡导“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
三、礼: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四、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倡导“智”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五、信:求实、真诚、诚信。倡导“信”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六、忠: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是正义事业,而不是有权势的个人。倡导“忠”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忠于祖国、敬业奉献的民族品格。
七、孝: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精神。中华孝道的内涵是:赡养父母长辈;敬爱父母长辈;祭祀祖先;继承父母之志,承袭祖先之德;不胡作为非,以免危及父母;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倡导“孝”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践行孝道的民族品格。(孔子说,如果赡养父母时对父母缺乏对父母的尊敬,那么,这同养一条狗、一匹马有什么区别呢?像马家爵杀了人,导致自己的
八、廉:朴素精神、节俭精神、廉洁精神。纵欲主义、享乐主义、高消费行为均不符合中国国情。现在金融危机,最大的根源是美国人高消费、借钱消费!倡导“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节俭、朴素、廉洁奉公的民族品格。
九、毅:自主精神、独立意识、个人尊严、自我实现、奋斗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威武不屈、勇敢顽强等精神。倡导“毅”的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品格。
十、和:“和”有协调、和谐、均衡、适中、合作等含义。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倡导“和”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维护统一的民族品格,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我们讲的十大义理,与胡锦涛总书记讲的“八荣八耻”,完全是一致的。
 
四、提高人文素质
现代学校教育主要是物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而非德行的教育,是技能的教育而不是智慧的教育,是“器”、“技”、“艺”的教育而非“道”的教育,是“谋食”的教育而非“谋道”的教育,因此,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的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在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至今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
我想,提高中国人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中华民族的圣贤英烈请出来。请哪些出来呢?孙中山先生说:“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
以上这几位圣贤英烈是永垂不朽的人。不朽的标准有三个:立功、立德、立言,他们创立了伟大的功劳,树立了高尚的道德典范,并给我们宝贵的教导!
孝有大孝和小孝之分,小孝用以是对待自己的父亲,大孝用以对侍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现在,在全国各地举行的黄帝、炎帝、孔子及历代圣贤的祭祀大典,就是践行对中华民族共同祖父的孝道,从而虚心接受他们的教导!而不仅仅是为了炒作和赚钱!
世界上犹太人的数量大约有一千六百万人,自设立诺贝尔奖以来,近三分之一得奖人是犹太人,原因之一就是,犹太民族有一个良好的传统,就是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接受祖先的智慧。一个人如果接受高素质的圣贤与现实中高素质的师长与朋友的教导,就能培养自己的高素质。一个人如果接受低素质的人影响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就肯定会成为低素质的人。
儒家主张,最高的做人标准是圣人,最低的做人标准是君子。在现实中,一个人如果只学习各种做人处世的技巧,即学习做人之技,最终只能成为小人。国学经典,重在做人之道,当然也有做人之技,目标是培养兼备仁、智、勇之德,兼有真、善、美之质的君子。有些企业家,有很高的智商,懂得做人之技,在某段时间会获得成功,但由于缺乏品德,不懂做人之道,最后还是要栽跟头!
五、改良社会风气
人必须有两个世界:一是世俗世界,一是理想世界。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学到的东西,都是功利性、世俗性、技术性的东西,而理想性的精神与思想则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来,经典教育可以在世俗世界之外创造一个理想世界。一个人往往是用理想世界的精神与价值,来提升世俗世界,转化世俗世界,使世俗世界不至于在恶欲的牵引下沉沦下去。没有经典教育,人们就无法感知经典所载之道,无法验证经典所载之道的实际价值:“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风气败坏、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精神萎靡等现象,需要尽快找到对治的方式。经典教育对社会风气的改良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华民族曾经是礼义之邦,而近现代以来“礼崩乐坏”,中华民族已丧失了这个荣誉称号。经典教育可以重建中华礼乐文化,为礼乐文明提供价值、理念与内在精神,重新获取礼义之邦的美名。第二,经典教育可以使经典语句进入人们的日常话语中,净化日常话语,使我们的日常语言摆脱粗俗、无聊、混乱,变得优美,变得高雅,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具有人文精神的内涵。第三,经典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进而促进家风、校风、社会风气的转变。第四,经典教育可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能够使用经典所包含的道理教育教育孩子。用国学经典来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能使孩子走上正道,此即“正蒙”。如果在孩子启蒙教育的阶段,让孩子看低俗的漫画书,听鬼怪凶杀故事,打电子游戏,上网聊天,在社会上游荡,最终会引导孩子走歪路,就是“歪蒙“!
 
   六、提高汉语水平
 
  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基础,打不好这个基础,现代汉语的水平就难于提高。现代汉语中的每个词汇和成语,基本上都是以古代汉语单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为基本单位而构建的,不了解每个单字的含义,就不可能准确把握现代汉语中的大量词汇和成语。汉语的字、词、句的组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掌握古代汉语,才能更好地遣词造句,创造出优美的书面语言。
在学习汉语时,如果过多使用浅薄、缺乏文化内涵的现代作家的文章进行学习,学习的效率是很低的。文言文应当在中文学习中保持50%以上的比例。英语学习应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过量的英语学习挤占了专业学习和汉语学习、中华文化学习的时间。把西方文化教育置于中华文化教育之上,将英语教育置于中文教育之上,完全是本末倒置,数典忘祖!
诵读中华经典之时,不仅仅是发音活动,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伴之以心灵体验与情感活动,可以提高人的体悟能力与审美能力。诵读中华经典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掌握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培养语感,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以便用语言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文以载道”,诵读中华经典可以使自己获取丰富的智慧,使自己在作文之时,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否则,作文只能是无病呻吟,苍白无力。
 
以上思考,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