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礼仪 > 从“二曲礼仪”在民间的应用,看“三礼”之深远影响

从“二曲礼仪”在民间的应用,看“三礼”之深远影响

字号:T|T
“国学研究与现代应用论坛”论文
 
从“二曲礼仪”在民间的应用,看“三礼”之深远影响
刘 知 民
以“三礼”为主的礼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弘扬优秀传统礼文化,尤显得十分重要。
三礼”,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不了解“三礼”,就不了解“儒学”,就不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就更谈不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严格地说:“三礼”中《周礼》、《仪礼》是经,《礼记》是记、非经。
周礼》,相传为周公(姬旦)所作,原名“周官”,是记官制的,《汉书·艺文志》谓之《周官经》。自汉刘歆始称《周官》为《周礼》。记官制的书称为“礼”者,因为古代“礼”字所包很广,即官制亦是礼之一端。
仪礼》,在“三礼”中,出现的年代最早,相传为周公所制之礼。《仪礼》共十七篇,是一部记录古代社会生活中各种礼节仪式的专书。《礼记·明堂位》周公摄制六年时,曾“制礼作乐”、“损益三代之制”。“作为冠昏丧祭之仪,朝聘射飨之礼,行于朝廷乡党之间,名曰《仪礼》而乐寓焉。”据《史记·孔子世家》看出,《仪礼》是经孔子删定。
礼记》,又名《小戴记》,汉武时经学家戴圣删定。共四十九篇。是一部先秦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也是一部古代礼节时俗、规定、界定和秩事的文集;同时也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并非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较多是孔子再传弟子所作,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书中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
“三礼”礼学,是“经国济世之学,与国家建制、社会习俗、个人道德修养,均有直接关系,是实践致用之学。”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无不充满着礼文化。代表“关学‘重礼教’”的文明典雅的“二曲礼仪”,吸取、传承着“三礼”中的优秀精华部分,为城乡老百姓家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服务。“二曲礼仪”,是清初关中大儒李二曲(李顒)先生传承的礼仪。今天,从周至乃至关中地区许多相沿成习的礼俗、以及“二曲礼仪”在民间的应用中,就可以看出“三礼”之一斑,还可从“三礼”书中找出它一脉相承的根源来:
一、庆生标志
人生礼仪,实质就是生命礼仪。随着“生命来到世上的第一声啼”而伴随惊起“六亲”欢笑的喜庆,就标志着生命礼仪的开始。在民间,“悬孤、悬帨”“辟邪报喜”的礼俗随处可见。生男,在大门外左边悬挂一张弓箭;生女,在大门外右边悬一块红色佩巾。随之而来的亲朋前来祝贺、探望、喜庆之礼。这是沿袭《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孤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孤,即弓箭的木弓,象征男子的阳刚之气,以标示“添丁报喜”;帨,佩巾,多用红色,标示女子的阴柔。满月,男孩称“弥月悬孤”之喜,亦称“弄璋”之喜;女孩,称“弥月设帨”之喜。“弄璋”、“弄瓦”出自《诗·斯干》,生下男孩,给他玩弄的是君王的美玉璋;生下女孩,给她玩的是纺织的瓦锤。
二、成人“冠、笄”礼
周至地区的“二曲礼”,十分重视“冠笄”成人礼,在男婚女嫁的先一天,新郎倌必须行“加冠礼”,出嫁女必须请“福大命大”之妇人进行“梳妆”、“开脸”、“上头”及笄礼。特别是新郎倌必须在祖先堂前,由父辈在礼乐气氛中举行隆重的“加冠”成人盛典礼,冠戴披红插花。新郎倌的舅父,更为重视,有几个舅父,买几顶“礼帽”,一一给外甥“冠上加冠”,孕育着“官上加官。”因此,“冠”对男子是极其重要的,“欺人不欺帽”就是这个道理。加冠于首,标志着男子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从此,“男孩”变成“大人”,乃为“丈夫子”,应有“责任心和义务感”,就应该成为“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就要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的礼仪相约束,具备“孝、悌、忠、顺”完美品德的人。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应从小经过“礼化”的过程,才能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人才。
成人的“冠、笄”礼,皆出自《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冠而字”;《周礼·春官·大宗伯》也说,“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礼记·冠义》“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礼记·冠义》“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礼”;因此,《仪礼》十七篇中,把“士冠礼”列在第一。由此可见,古人对“冠礼”之重视。
三、婚姻“六礼”
现在周至地区,男婚女嫁,无不重视“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六礼”明媒正娶礼俗。人们把缔结和完成婚姻关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一系列程序和礼仪,归结成“提亲、卜吉、定亲、下帖、迎亲”几个过程。万变不离其宗,实质上主旨都离不开《仪礼·士昏礼》、《礼记》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礼记·昏义》解释,每一阶段各寓含不同的意义。充分体现了对婚姻的重视。这个“重”字,表现在“婚前议定阶段”的慎重、正婚“结成阶段”的隆重、“婚后阶段”的稳重。婚姻是人一生的大事,不是“儿戏”。婚姻再自主、再自由,也须考虑多方权衡,达到“既遵父母之命、又凭媒约之言。上合周公之礼、下适桃夭之宜。明媒正娶、合法婚姻。天长地久,百年好合。”现代社会,媒约以新的面目、新的方式,发挥其“斟酌二姓”的作用。掌万民男女姻配事情的媒氏,即媒官。就出自《周礼·地官·媒氏》“掌万民之判。……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不光谋合男女二姓之好,还掌管婚姻的礼法、教人民亲爱,人民就不会产生旷夫怨女。
四、跪拜礼
跪拜礼,是古人应用广泛而习以为常的传统社交礼节,不了解“跪拜礼”就无从了解传统礼仪。随着时代的变化调适,拜礼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但当今,“二曲礼仪”在一些庄重的庆典活动中,人们无不重视传统跪拜礼。如民间的“贺年”“节庆”、“拜年”、“拜寿”、“祭祀”、“祭祖”、“庙会”以及婚丧红白喜事中“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交拜”、“八拜之交”、“再拜”、“答拜”、“顿首”、“谢恩”、“再拜稽首”、“三跪九叩”等等,还到处可见。以此可想“跪拜礼”影响之深远。
跪拜礼是来自《周礼·春官·宗伯·大祝》中的“九拜礼”。所谓“九拜礼”,即“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的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怎样辨别几种常见的传统“跪拜礼”:
,双膝着地,臀部离开脚跟为“跪”。上身耸直为“长跪”。
鞠躬,曲身以示谨敬。谨慎恭敬貌。
,拱手。左手按右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作揖。先拱手,然后上下左右以为礼。长揖,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长跪,拱手弯腰,垂手低头为拜。
,快步疾进。急行数步,跪下参拜。用于拜帝王、参拜父母。
稽首,即拜首到地。拜时,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亦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前。因头至地稽留多时,故称“稽首”。
顿首,即以头叩地。与稽首略同,惟头急遽叩于地,触其额后,即抬起,不停留。
空首,即拜头到手。此乃男子之常拜。拱手于胸前与心平,俯头至于手。因头不至地,故称“空首”。
以上“稽首、顿首、空首”三种跪拜礼,主要用于“吉事之拜”。
振动,即两手相击战栗变动之拜。丧礼中“击手跳跃”、“捶胸顿足”、“哭天呛地”,浑身战栗不已,表示对死者极度悲恸。
吉拜,即拜后以头叩地。拜时,先空首、后顿首。次于凶拜,故谓“吉拜”。
凶拜,即先叩头后拜。拜时,先五体投地而后拜。三年服者拜。
稽颡,即丧礼中五体投地拜,跪拜宾客之礼。屈膝下拜、头触地、稽留长时,面色庄恭无容。
振动、吉拜、凶拜、稽颡为“凶事之拜”。
奇拜,即“一拜”之礼。
褒拜,即再拜以至多拜之礼。
肃拜,即低头下手。九拜中最轻之拜礼。拜时,双膝跪地,俯首下手也。即头微俯下手揖。用于“献拜和劝侑。”“将士、妇人拜”。
五、丧葬礼仪
二曲礼仪中,丧礼是“孝行天下”的大礼,更是一次对孝的大检阅。这种检阅,不但包函着对死者的盖棺定论和对生者世俗地位的排列,而且无论是对吊客还是丧主及家庭来说,都称得上是一次礼仪素养的大检阅。在儒家看来,“生、死、葬”同等重要。“百行孝为先”,孝子报亲以礼,是孝之根本。孔子谈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强调不要违背“礼”。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又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因之,丧葬礼仪,即表达了“孝子报亲,丧礼存诚,超荐亡灵,升登仙界”的心愿。二曲礼仪的丧葬礼俗,来自“三礼”的影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几乎无多大改变而照行。
1、报丧:二曲礼仪报丧,因孝子重服在身,不得出门,一般派“死者之亲侄”代表丧家,拿上“孝绖”及“《丧帖》(讣告)”报丧。报丧最重要的是“男丧首报舅家”、“女丧首报娘家”。亲人去世,应迅急遍告于亲友,通报丧葬有关事宜,这就是报丧。“《丧帖》”亦名“赴告”。《丧贴》(亦称讣文),以丧主的名义发出。丧主一般是孝子,由长子领头。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父先殁,现居母丧,称“孤哀子”;母先殁、今居父丧,称“哀孤子”。后面落款是:丧主(孤子○○)泣血稽颡。
报丧(《讣告》)之礼,《仪礼·士丧礼》、《礼记·杂记》等篇中,均有记载,“乃赴于君。主人西阶东,南面命赴者,拜送。”“赴曰:君之臣某死。”
2、门牌
门牌,亦称“讣牌”。是大户丧家悬挂在大门外的“讣告”。门牌以示肃穆正重、致礼公告于“亲友乡党”丧葬事礼。最后落款,要列具“五服”以内之人,以示“门丁兴旺,发达昌盛。”
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服、小功服、缌麻服五等服制。是居丧守服(亦称“守孝”、“丁忧”)者,与死者血缘关系远近疏密不同的服制。以示“守服的轻重不同、所穿的丧服不同、服丧的期限不同、哀痛的血泪不同、所行的礼节不同”。“五服”礼制,在死者含殓以后,即行“成服礼”:“除吉服易丧服”举行。五服制,出自《仪礼·丧服》专篇中,《礼记》中专论及涉及丧服制的达13篇之多。它是古往今来丧仪中的基本服制、丧服仪礼;由“亲重”乃至“疏轻”:
斩衰:儿子为父母居丧守服,服“斩衰”服。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斩衰,用“最粗生麻布”缝制,丧服上身胸前有一方麻布,叫“衰麻”,包含“居丧悲恸、心力当衰”,故曰“衰”,下身称“裳”。所谓“斩”,丧服边、用刀斩断,不缉边,断处毛边外露,以示伤恸之深。鞋,菅履,即用菅草编成的草鞋。丧期,三年。仪礼,行的是“九拜礼”中最重的凶礼,拜谢宾客用“泣血稽桑”礼。泣血,泣不成声,泪尽血至。
齐衰:亲侄(同祖父)为伯叔父居丧守服,穿着“齐衰”丧服。齐衰,用“较粗熟麻布”缝制,缝缉衣边。称“齐服侄”。丧期,一年。礼节,行的是“泣血稽首礼”。
大功服:堂侄(同“曾祖父”)为堂伯叔父居丧守服,穿着“大功”丧服。称“大功服侄”。用熟麻布做成。功,指织布的作功,经加工,较“齐衰”稍细、色较白、较“小功”为粗,故称。服期,九个月。礼节,行的是“泣泪稽首”礼。
小功服:宗侄(同“高祖父”)为“宗伯叔父”居丧守服,穿着“小功”丧服。称“小功服侄”。小功者,用较细熟麻布做成。经加工,比大功服更精细。服期,五个月。礼节,行的是“扌攵  泪顿首”礼。
缌麻服:本宗远房侄(同“高祖父之上祧祖”)为“远宗伯叔父”居丧守服,穿着“缌麻”丧服。用“熟布”缝制。服期,三个月。礼节,行的是“拭泪顿首”礼。
缌麻服以外,同宗族出五服者,无泪,不再服丧守服。若祭,坛墠而祭。
六、“三礼”之现代意义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无不充满着以“三礼”为代表的“礼”文化。礼在中国,是妇孺皆知的,它强烈地影响和制约人们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而且已内化为“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仪”的民族传统美德。
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重视礼仪、讲求礼仪、以礼治国、以礼治本,克服社会积弊,尤为重要。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更显得必要。应使青少年懂得“知礼懂礼,注重礼仪,是自身立足社会的前提,是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礼仪是文明的标志。“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礼仪。”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如果不经过‘礼化’的过程,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俗话说,“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人人都“重礼仪,践行礼仪”,人际关系才能融洽,社会生活才能井然有序,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更加文明,繁荣昌盛。
 
(作者系  西安市民俗文化研究员、长安国学院国学礼仪导师、周至礼仪学校校长、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曲礼仪”传承人。)
 
                         二○一三年六月二十九日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