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6年下半年二等奖赵玲漫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6年下半年二等奖赵玲漫

字号:T|T

邮箱:1030123630@qq.com。用户名:月印川

姓名:

赵玲漫

学校:云南大学 级别:16级 专业:中国哲学 联系方式:18687715539

 

仁:仁之定义 K72DPy

仁在孔子以前只为一个普通德性,始见于春秋时期,"爱亲之谓仁"(《国语. 晋语一》)"不背本,仁也"(《左传。成公九年》);"参和为仁"(《左传。襄公七年》);"爱人能仁"(《国语。 周语下》)。这里说的仁都是一个普通的德性。孔子提升了其思想地位,使其成为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修身之目标,是人之根本,之后历代儒家均以如何能做到仁,做出了不同的解说。韩愈所提道统之核心便是仁,礼是仁的外化。在孔子体系中,仁应为一个总的核心的人身追求。它不以某一固定形态,规范中出现。如子贡问仁于孔子和子路问仁于孔子。孔子所答皆不同。可见仁并非如规章制度一般固化。仁有一个总的核心的内涵,但不同的人求仁的方式、行动是不一样的。仁是总的道德核心,所有的道德都是仁的外化或者是间接形式。

义:义之定义 hcj32

《中庸》"义者,宜也"。《说文》:"宜,所安也。"《国语。周语上》"行礼不疚,义也"说明义也是一种涉及于礼的道德规范。

在荀子那里,天下万物生于气,有生命的当中,人与动物具有知,而人之所以不同于兽,就是由于人有义。故义为君子立身之本,也是行为合乎礼的标志,仁为核心所发出为义,但义不应为仁的外化,应为仁的一种约束力,如告子所言,义如果为外化如白马之白,而义不同于孝不同于忠,虽然义约束人使行为合乎于礼,但义的范围更大。"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义是君子修身的德性之一。

智;学习之道 pm39e

智分德性之知和物理只知。子曰:格物致知。朱熹认为,我们应该穷尽天下之理然后就能达到德性之知既德性之知来源于见闻之知。极物穷理,要多读书,要博学。知在先行在后。而由陆象山提出的本心,却认为任何人都具有道德本性。同时他不否认外物之理,且心之理不能等于宇宙之理。王阳明认为外务之理是不能达到心之理的,德性之知不能由物理之知所达到。德性之知人生而有之,故举目皆尧舜。

廉:廉洁 fg7tg

《说文》:廉:仄也,堂之侧边曰廉,故人行廉正意为有棱角而方正。暗指人有节操,不苟取。不如鹅卵石般随势消磨。俭以养廉,廉则正直。正直则无私。廉也有清的意思,与污相对,形容品行高洁。刚正不阿。廉多寄于官场。为官清廉,在高位能够"临大利而不易其义"的品格是一方百姓之福,其实于百姓也可讲廉,节俭为廉,不逐奢靡之风。如上廉下俭,国之安泰矣。所以国之四维为"礼,义,廉,耻"。廉既是立人之大节,也是治国理政之基础。为官清廉。

毅:经受磨难 1u5aw

勇敢坚毅,毅为刚强坚韧的品质,强调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毅为人心志坚定的要求,是人肩负重担的坚韧心性,是成大事者的品格。子曰:"刚毅木讷近仁"。毅是修身的基础保障。"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慎独"这些方面都需要有坚毅的心智才能达到。所以毅是君子修身的基础。故士不可以不弘毅。在修身的同时要有强大的坚韧的毅力。

忠,忠于正道61ymn

忠与孝相联系,孝主要针对于家内事,敬重父母,而忠主要针对于国,忠君。忠是孝的另一种形式。故在《大戴礼记。魏将军》中说到:"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故忠在政治道德中有重要的地位,孔子曰:忠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是一种尽己之心。提忠自然离不开恕,恕为推己之心,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为仁之方。也可以理解为仁的外化。由仁发出的两种行为准则。忠恕主要对于君臣。是一个政治道德范畴。并称"忠信,礼之本也。"忠也是合乎礼的一种行为规范。

信: 信之定义 bxrvg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说文》:"信,诚也"。《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的之谓之信"。是否可理解为:当百姓不用去要通过乞求就能得到所需的物品,那么百姓的言论是诚实的,信与诚虽不能等同,但联系是紧密的。诚应该是对待自己,真实无妄。朱熹注:"诚,实也,不自欺。"故诚意或诚明应是内在的道德修养方法,是后天之学,通过读书进行道德教化而达到。而信,则是诚的外在表现,对他人的态度,处事行为。

礼:礼,主题理解 gpmnh

在中国哲学大辞典中,礼:泛指中国古代的宗法登记制度以及与此相应的礼节仪式和道德规范。礼,繁体字”。《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豊,行礼之器也。”最初指祭神的器物和仪式。“殷人尊神”执礼器以事神;所执礼器按祭祀者的身份、等级而定,此种法规即谓礼制。

礼是仁的外化,仁讲亲亲为仁,爱有差等,所以礼也是具有君臣、上下、长幼之等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故由行为上观之,礼就是仁的外化。

礼使社会得以有秩序而行,克己才能复礼,也表明了,礼就是约束性的,与人欲有管束性的,使人区别去动物,在伦理上有教化作用。

在《论语·为政》中子曰:“道之为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更加说明了礼在伦理上的教化作用。但礼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于仪式或形式,礼是建立在仁的发端之上。

孝:真诚孝亲 bwg65

子曰:孝悌者,为仁之本。谈孝应连同悌,孝悌者,上,敬重服从父母,下,敬重爱护兄弟。

孝,始见于西周文献《尚书·酒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孔子以前多指,奉养父母、祖先是家内事,孔子以后,通过孝加强了等级制度,使孝从家内事上升到君臣纲纪,巩固了人对上的服从。在后世中,封建制度进一步稳固,为了更加加强对君的服从,甚至还出现了愚考的提倡,道家“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应是为了避过度的提高,使孝有形无意,成为框架。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文以载道 wn1bh

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发生的规律,存在的常态,功能的佳境。如前引史伯和实生物、即为的最高审美义蕴提出了哲学依据。其中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物错杂以成等论点,对发展为审美范畴影响尤大。而道家(老子》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更从宇宙本体论、生化论层面,阐释了是阴阳二气矛盾统一,是生成万物的内在依据或存在状态。而《庄子·天道》篇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和、人和,即是顺应自然,而不要人为地干扰,甚至破坏自然,这是万物之美所以产生的哲学根据。和,是创作主体的生理机能、行为态度以及精神境界的最佳状态和理想规范。《茧斋诗谈》卷一云:人多谓诗贵和平,只要不伤触人。其实(三百篇)中有骂人极狠者,如胡不遗死盖骂其所当骂,如敲朴加诸盗贼,正是人情中节处,故谓之和。

评价意见:说理有据,阐释内容较深刻且全面,有自己的想法。但有些内容可更扩展开来,望继续学习深入。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