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孝坛 → [经典学习]五、遵循正道→第48楼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
------------------------------------------------此为“孝”之本源也。
2. ----------孝坛→[原创]浅谈之”孝“
以前小的时候总是想着,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就好了,那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拘束。后来长大了,想着,每周六周日家长不在家里时间长一点就好了,我可以看会儿电视。现在离家1680公里的昆明上大学,已经两年,却希望能早点到假期,我可以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坐在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假期回去了,有时候说着话,莫名的就想哭,因为想到了时隔不久的离别。
现在的我,对于“孝”仍然理解的不透彻,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让现在的我们一直处于矛盾之中,离家万里去上大学,舍不得,但是还能怎么办?我们只能庆幸父母康健。远离父母求学,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好多同学毕业回到家乡,仍然是舍不得父母。但是,是不是,年轻的我们,在异国他乡奋斗,没有陪在父母身边就是不孝呢?回答是否定的。就拿我来说,在这边遇到了高兴的事总想着告诉父母,但是,总是报喜不报忧,为的就是不想父母担心,但是,父母总会从我们的声音听出不对劲,那一刻,我总会哽咽。父母与孩子的血脉羁绊胜于一切。
每个离家的孩子,最不能聊得话题就是“家”,几乎到最后都会哭起来,我们挂念着家中父母、爷爷奶奶的一切,听到他们嗓音沙哑,就会万分紧张,叮嘱他们喝药,我们只能做到如此。前几天,给父母打电话,妈妈问我:“你想我们了吗?”我回答说:当然想。也许在偶尔的时候,父母才会露出对我们那刻骨的思念。心疼他们,小心翼翼的提起,却怕引起我们情绪的波动。有时候庆幸通讯技术的发达,和爸妈视频,有时候什么也不说,但是就那样看着他们,忽然觉得,心里很踏实,很幸福。
每当回到家,面对日益年迈的父母,看着他们头上的白发,突然觉得,他们怎么这么快就老了,脑海里仍然记得的是母亲白皙的面颊以及乌黑亮丽的头发、父亲那挺直的腰板以及无所不能的能力,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要老的快,我们都还没有来得及长大得足够撑起他们头顶上的一片天,猛然觉得,我们似乎忽略了他们太久的时间,我们太久没有仔细的观察父母的容颜。
“父母在,不远游”,可是,我们只希望,此时此刻我们的“远游”可以在不久的将来给他们舒适的生活,让他们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可以好好地呵护他们。
3. ----------忠坛 →[原创]浅谈之”忠“
说起“忠”,顿时让我想到了魏征、想到了《谏太宗十四疏》,至少在我心中,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臣、忠臣”。
人们在谈论起唐朝时,会想到说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唐太宗李世民,会想到历史只此一位的巾帼武则天,也会想到那些留下名垂千史诗词的文人骚客,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那个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魏征。
魏征备经丧乱,仕途坎坷,阅历丰富,因而也造就了他的经国治世之才,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而且为人耿直不阿,遇事无所屈挠,深为精勤于治的唐太宗所器重。魏征经常想太宗直言进谏,所涉范围极广,上至军事大事,下至生活礼仪,尽管太宗对魏徵的尖锐批评一时难以接受,但他毕竟认识到魏徵是忠心奉国,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对他的犯颜直谏曾感叹说:“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当然,唐太宗的开明政治是魏徵屡次极言直谏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回答说:“陛下导之使言,臣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谏,岂敢数犯龙鳞?”这一番话也并不只是谦逊之辞。
我一直觉得忠臣与明君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相互互补,才能造就一代盛世。在魏征过世时,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从古至今,史家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说他“身正而心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移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这并非是谀美之辞。他的直言敢谏敦促了李世民的治理严谨,他的廉洁正直为后来的官员立下正面的榜样。我们应该庆幸,太宗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忠心的、以大局为重的臣子,才能造就那百姓和乐的局面。
4. ----------忠坛 → [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第306楼
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
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
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尽忠确实是做人的根本。
5. ----------义坛 → [经典学习]四、义的价值→第236楼
一说“义”,从古到今,一般人理解的就是讲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三国时期的关云长,也因为千里走单骑,舍弃曹操给予的荣华富贵,护送嫂夫人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当时落魄的结拜兄弟刘备。从而被后世当作义的化身。那么义的含义,就仅仅是讲义气吗?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里面多次提到了义,他怎样看这个义呢? 义的含义是什么?荆轲刺秦王,他为报答燕国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顾个人安危,前去刺杀秦国的国王赢政,这是义!水浒好汉鲁智深,为救弱女子,三拳打死无赖镇关西,这也是义!但从《论语》里面提到的有关义的词语来看,它的含义并不仅仅就局限在这一方面,它还有着更深的内涵在里面。
6. ----------义坛 → [经典学习]十二、见利思义→第135楼
能够追求和谐、诚信为本、崇仁立德、义利兼顾,就是仁义。在《论语》中多处记载着子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了“信”,一切都不可能存在,极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使他在经商中赢得了很好的信誉,立于不败之地。他还敢为人先,把握商道规律,义中取利的正确义利观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达到了“义利双赢”的经商最高境界。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7. ----------廉坛 → [经典学习]四、崇俭戒奢→第104楼
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清楚一点的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
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的屈原《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
8. ----------和坛 → [经典学习]二、社会和谐→第480楼
我们是学生,关于和谐社会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高校应该走在前列,应该引领和谐社会向前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讲的那样:“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将是未来经济、社会的建设者,是新一代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实践者和创造者。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 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和适应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社会和谐、校园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9. ----------义坛 → [经典学习]三、义为行则→第108楼
所谓“义”, 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但是在社会的逐步发展中,“义”似乎早已不是单纯的原来的意思了,从《水浒传》到现代的《上海滩》无不一一刻画着义发展的过程。
而人们对于“义”的理解似乎大多数是两肋插刀、肝胆相照以及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正是有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小孩子收到了误导,从小学开始,耳边总是会有“某某同学又打架了”问其原因,竟是别人欺负了他的朋友。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更要引起我们的警示,“义”并不是盲目的打架,而是换一种更加适应于现代社会的方式。这是值得人们去深思的。
10. ----------仁坛 → [经典学习]三、仁与爱→第588楼
我们所认识的“仁”,它是更多的包含了妇人之仁在里面,但它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仁”的本义更多的被其它所代替,其本身却慢慢延伸出更加深意的意思,并且渐渐的与佛教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一种“博爱”的“仁”之义。
11. ----------仁坛 → [经典学习]一、仁的定义→第566楼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表宏观的一切“人”。意指所有在世界上生存的人类,与天地同步、协调、自然、互惠、共生、共存的“天长地久,人和自然”的寓意。中国古有“以人(仁)为本”、“仁者爱人”、“仁者天地父母心”、“仁者无敌于天下”的关于社会人文经济心理学相关的理念与哲学,意指的就是诸多的人文社交理念,深刻的指导着诸多大众的学习、成长、生活、发展、就业、创业、社交、家庭、择偶与婚姻理念。
12. ----------信坛 → [经典学习]二、信的价值→第531楼
之于“信”,首先想到“诚信”,大到一个国家允诺于另一国家的事,小到守时从而不迟到。
但是,所处的这个环境,似乎“等待”已成为一种习惯,每次开会少则迟到20分钟,多则迟到一个小时,我们守时的习惯跑到了哪里。也许会有人说,我准 时到了,可是他们都迟到,与其在那里等他们还不如我也迟一点去。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每个人迟到一点儿,很多人时就拖拖拉拉迟迟聚不齐人数。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这次我们准时,也提醒其他人迟到了,有几次后,他们会觉得不好意思,让别人一直等,然后他会早点去,慢慢的就会改掉迟到的坏习惯。
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或者,你既然做不到就不要随意的答应别人,不然,别人对你寄予希望,你最后对他说:抱歉,我没有办成功这件事。这个时候,或许你已经对拜托你的人造成了伤害。
“信”,诚也。
13. ----------毅坛 → [经典学习]一、立志坚定→第173楼
所谓“毅”,乃志向坚定而不动摇也。
我们做很多事情都不能始终坚定如一,比如学习、婚姻。先拿学习来说,尤其是大学,上课翘课情况屡见不鲜,就算是按时到了教室,能有20%的同学听课已属罕见,课堂上听课所达到的效率比起在课下自学的效率高的多得多,但是仍然有很少的同学有毅力坚持下去。克服自己懒惰的心理,慢慢将这种好习惯养成。还有婚姻,我国甚至全世界,居高不下的离婚率足以说明人们对于婚姻的不坚定,其实,共同生活的两个人,慢慢磨合,相互体谅,何尝不能在婚姻上拥有毅力呢!
14. ---------- 毅坛 → [经典学习]九、超越生死→第74楼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译:人固然是要死的。同样是死,有的人重于泰山,有的人轻于鸿毛。
人有很多种死法,但是,有的是人因为贪污受贿而被枪毙,有的人是为了救其他人而不幸失去生命。现在的我仍然能对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感到悲伤,因为,人民解放军在实施营救时献出了很多的生命,我们的同胞也有很多命丧于这些天灾中,我们面对那一个个失去的鲜活的生命,只能默哀,只能默默的祈祷,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啊。
15. ---------- 智坛 → [原创]读书益智
读书,可以开阔心胸,扩大视野;读书,可以使人睿智,给人力量。读书益智!古今中外,很多名人墨客都深有体会。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就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书学习,益智怡人。读书是一件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事情。
我就是在浓浓的书香里长大的。很小的时候,我就很爱读书。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让我了解了父母对我们的良苦用心;读了《孔融让梨》,我学到了尊老爱幼、互相谦让的人生道理;读了《黄香温席》,我又明白了百善孝为先的哲理……慢慢的我长大了,读的书更多了,阅读范围也更广了。我很喜欢海伦 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它让我懂得了做人要坚强,要坦然面对困难和挫折,永不言弃。我还很爱读一些史书,它们让我拥有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中,《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是我的最爱了。《三十六计》是一本“谋略大全”的书,读完它,让我明白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可莽撞行事,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而《孙子兵法》中提到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是很值得学习的。
书,不仅让我享受到读书的无穷乐趣,还让我拥有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脑。正是因为平时广泛的阅读,才让我拥有了比别人更多的知识。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料敌如神,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博览群书,从古人智慧的结晶——书中,汲取了无限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经验。
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使人变得聪颖、睿智,充满智慧;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我们不做井底之蛙,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到知识的海洋里快乐的遨游吧!
我就是在浓浓的书香里长大的。很小的时候,我就很爱读书。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让我了解了父母对我们的良苦用心;读了《孔融让梨》,我学到了尊老爱幼、互相谦让的人生道理;读了《黄香温席》,我又明白了百善孝为先的哲理……慢慢的我长大了,读的书更多了,阅读范围也更广了。我很喜欢海伦 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它让我懂得了做人要坚强,要坦然面对困难和挫折,永不言弃。我还很爱读一些史书,它们让我拥有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中,《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是我的最爱了。《三十六计》是一本“谋略大全”的书,读完它,让我明白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可莽撞行事,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而《孙子兵法》中提到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是很值得学习的。
书,不仅让我享受到读书的无穷乐趣,还让我拥有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脑。正是因为平时广泛的阅读,才让我拥有了比别人更多的知识。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料敌如神,就是因为他从小就博览群书,从古人智慧的结晶——书中,汲取了无限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经验。
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使人变得聪颖、睿智,充满智慧;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我们不做井底之蛙,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到知识的海洋里快乐的遨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