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6年上半年一等奖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6年上半年一等奖

字号:T|T

青岛大学

学院:文学院 

专业:语文教育系2014   

姓名:张宇顺

学号:201440903015

联系方式:13184133323

 

 

 

 

 

 

 

1、孝坛、二、584

引一篇自己用高考作文题目写下的 随笔吧。
————————————————————————
《爸妈这把贱骨头》

大鱼问小鱼:“孩子,水怎么样?”
小鱼疑惑地说:“水是什么?”
是啊,水是什么?
水又算个什么。
在家的时候,每天早晨630准时摆到餐桌上的白米粥,一如杯中的温开水,平淡而无味。
不在家的时候,每天晚上630准时响起的电话铃声,也无非就是那么几个覆去翻来的陈词滥调。跟学校里工作上,那些朋友们的优雅谈吐相比,天差地远。
于是你倦怠了日复一日的白米粥和问平安,你开始逃避、拒绝乃至斥责,让他们不安。
对于这一切他们却总是不顾不管,没尽头的为你熬米粥把心血熬干,为了你的平安提着心,吊着胆。
被你打肿了左脸,依旧笑嘻嘻地探出右脸。
让你扇。
这就叫贱,骨子里的贱。
630贱到下一个630,每天24小时,贱得永不间断、往复循环。贱得可悲、可怜、可恨又可爱。
贱得我们心里发酸。
就因为我们叫他们爸妈,我们是他们亲爱的小孩,他们便心甘情愿的放手去爱。
廉价的、无私的、犯贱的爱。
贱到在外面叱咤风云,在家里还要被当作仆人;贱到这辈子都没碰过KFC的招牌,却万分欣慰地看着你咬着圣代,满脸油彩;贱到整个世界都可以对你不理不睬,我仍要拥你入怀。
这些我们似乎都知道,但我们都不愿想起来。
因为我们打从一出生开始,就习惯了这无微不至,无处不在又似有若无的关怀。
只因他们心甘情愿地贱爱,你便认为这理所当然。
他们与擎天的盘古何其相像:一直很累很累地撑起天和云彩,就算死后倒下,也要用牙齿须发、骨肉血脉铸就你世界的精彩。
但到死都没人给他喝彩。
也许等到某天,我有了我生的人,才会懂得生我的人的艰难,然后感慨自己无意间继承了他们的贱骨头,开始重新贱爱。
爸妈是水,我们是鱼,我们活在他们心里,却一直不知道他们特别特别爱你。
贱之至极,死生不弃。

——————————————————————————————————

原题来自2012年高考作文·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
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2、孝坛、二、585

 

再引一篇随笔好了。
——————————————————————————

  
晾衣服用的夹子,因为质量不同,铁质的3块一个,木质的5毛一个。
而我妈晾晒衣服的时候,总是把铁质的夹子用在自己的衣服上,把木质的夹子留给我。中间有25的差价。

就因为这,我怨恨了我妈好多年。

直到有一天,她又洗好衣服,一边用湿漉漉的手很仔细地把我的衣服摊平在晾衣架上,一边漫不经心地跟我说:“晒衣服最好不要用铁夹子,不然晒干了会有铁锈味儿……”

她剩下的话我一句也没听见,我只能很努力的仰起头再仰起头,使我的眼泪不至于落进我妈妈洗的,洗得很干净的,我的,没有铁锈味儿的衣服上。

就因为这,25的差价,我竟然怨恨了我妈好多年。

在微博上看到了一篇文:儿子为了表孝心把两个苹果都给母亲,让她先挑。没想到母亲把两个都咬了一口。儿子正要发作时,母亲递过一个苹果来:“给,儿子,这个甜。”

那篇文章最后总结道,爱并不是没有来——只是它还在路上。

正如同我妈之于我,爱并不是没有来,只是它还在路上——它想要来到我的左心房就仅有25的票价。

20
年风雨无阻,特快直达。

 

3、孝坛、二、586

引一首小诗。
————————————————————

写给母亲


我多么想给你写一封信,
哪怕只有只言片语。
虽然我写了很多封信,
给山川大海,给夜晚黎明,
可我始终不曾给你。

母亲啊,我的母亲。
给你的这封信,
我不知道该从哪说起,
凭着我拙劣的笔,
要如何描绘你深深的情意。

母亲啊,我的母亲,
年少的我曾拉住你的衣襟。
我怕有一天
你会如归天的仙女,
在漫天的霞光里弃我而去。

你纤长的手指划过我的耳际
漆黑的眸子里满是笑意。
母亲啊,母亲
请你答应我小小的请求:
让我每天都能在你的身前嬉戏。

母亲啊,我的母亲
我该如何形容你的姿容,
你的美丽
你是神灵布下的暮霭,
你是天边弥散的晨曦。

母亲啊,我的母亲
你是慰藉,你是力量,
你是黑夜中摇篮曲的静谧。
你敞开的胸襟是我的港口
容我这叶小舟挡风避雨

母亲啊,我的母亲,
你与擎天的盘古何其相似,
你以你的臂膊撑起天地,
你的言语呼吸
就是我整个世界的云霓。

母亲啊,我的母亲,
你铸就了我的生命,
你让我的血液奔流不息。
昂首时,你是皓皓明月;
垂首时,你是茫茫大地。

母亲啊,我的母亲,
我活在你的心里,
就像鱼儿活在水里。
从开端到结局。
您的死生不弃,
我的永世不离。

————————————————

 

4、孝坛、二、587

引一篇随笔。
——————————————————
清明小长假休息3天,倒是有2天半的时间奔波在路上。
剩下的半天教了我妈怎么用QQ
当年她也是大学毕业,真正的天之骄子;她是女子篮球队里定点投篮最准的那个,是运动会110米栏全校第二;她是班花,大学四年一直九十斤上下。
奈何她也要毕业工作成家,糊里糊涂嫁了我爸,匆匆忙忙把不孝的我养大。活了半辈子才有空想起来该学点新鲜的文化。
当年她教我系扣子,用勺子;教我坚强,教我长大;教我这,教我那。
教了我20个春秋冬夏。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爸妈教了我们太多,我们也该回头看看他们了。
今天上午8:35,我妈给出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赞。
妈妈的第一个赞,是给儿子的。

 

5、孝坛、二、588

引一篇随笔。
————————————————————

《我爷爷》

小学四年级时,老师带着我们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大致就是谈谈自己的祖父母,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
或许是因为年少,轮到学生读作文时,没有一个举手的。这时我涨红了脸:“老师,我!”
“嗯”。
“我爷爷跟我一样,都姓张……”
然后满腔的热血和爱悯就换来了哄堂。
爷爷当过兵,不善言辞的他退伍后就做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每天早出晚归的,一遍遍地用廉价的汗水浸润土壤,“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人一锄从西江沃土上垦出了良田还有大黄(一头黄牛)。农忙时他奔波劳碌,农闲时他就在河边插满柳条。
后来爸妈进城讨生计,把我留在了老家。在老家的那段日子,是我一生中最柔软的时光。
那时,每天早晨爷爷都会把我放在大黄身上,手掌扶住我的背,轻声吆喝着大黄淌过河水去西江吃草。爷爷会从半人高的小柳树上折下柳条,边走边弯成一个头环套在我的脑袋上。悠远的声音搅动着河水,在平滑的河面上留下丝缕的波光。
牛儿吃草的时候,爷爷会拉下树枝,摘下一捧桑葚放在我跟前,然后满足地闭上眼,悠悠地吐出一个烟圈。
晚上奶奶煮了两个鸡蛋——仅有的两个。爷爷把它推给我,我推还给二老,又被推回来,推来推去的,两天后鸡蛋坏掉了。
然后奶奶边骂着我和爷爷都是一样的臭倔脾气,边去检查一下院门是否牢靠。关灯后我便依偎在二老中间,嗅着奶奶手中蒲扇散发出的草香味,伴着爷爷的鼾声安然入眠。
第二天一睁眼,四年就这么过去了。
七岁那年,父母接我到城里上小学。
送别的时候,只有奶奶一个人出来。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爷爷在屋里埋了一天,一句话也没说。整个人蜷在墙角的椅子上半朦着眼,跟前堆满了抽完的旱烟。
父母商量着买套房子,90平,9万,这个数字让爷爷跳了起来,他张罗着要把老房子抵押出去,又拉着奶奶东跑西颠地四处借钱;他每天都会到牛棚里抽袋烟,边抽烟边跟大黄说话,大黄就驯顺地舔着爷爷的脸。爷爷眉头拧到了一起,脸褶挤成了沟。
不过七拼八凑的,首付竟然就交上了。
理所当然的的,我们家穷了,几十块钱一箱的方便面对我们来说也成了一种奢侈品。
“妈,我想吃面。”
不知怎的,爷爷就知道了。
他扛了一袋小麦到供销社去换了一箱白象,骑上那辆老掉了漆的凤凰二八,40里的路他吱拗吱拗地蹬了一天,终于赶在日落前敲响了我家的门。
开门的刹那,爷爷一个趔趄扑倒在我家的水泥地上,在那上面浇注出一个人形。
面却依然四平八稳的被爷爷高擎在手上。
我妈的眼泪唰得就下来了:“爸,在这住晚上吧。”
“不不,明早,还得放牛。”
他说他垮不了,他还能能再干几年。
可是等到他最后一个儿女也在城里买了房,爷爷便突然就老了。他终日坐在家里,电视机开着,他却打着响鼾。
父亲在城里给他找了份差事,管吃管住,就是没人做伴,孤零零的,像是蹲大狱。
一蹲,就是两年。
两年里,每当我去看他时,他就会忙不迭的拿出水果糕点来,“吃点吧。”
我哪里想吃。
两年后,爷爷退休了,末了想要着那身工作服留个念想。
“不行,”主管板着脸,“发完工资我们就两清了。”
爷爷回了老家,带着一身孤僻的坏脾气。
有天,父亲带着我们出去吃烤肉,吃着吃着,电话响了。
半响,捏着电话的父亲费力地把肉咽了下去,粗大的喉结像橄榄一样上下滑动了两下。
他挤出笑来:“你爷爷没了。”
“你说什么!”我大吼了一声,白色的餐椅被我撞翻在地,吓了我妈一跳。
“你爷爷没了。”
“你说什么。”我颤抖着,坐到了地上。
“你爷爷没了。”
“你说,什么……”
爷爷忙活了一辈子,终于忙到清闲的时候了;
爷爷操劳了一辈子,他终于累了;
爷爷的儿女们终于出息了,他却不愿再拖累儿女了;
他一直一直都在爱着我,我却不能再爱他了。
亲戚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从忙里偷出闲。他们终于有空见见一直没空见的爷爷了。
大伯缄默着跪在爷爷身边,跪了两天两夜,滴水未沾,一刻也没合眼。
手指掠过爷爷头顶花白的硬茬,我趴在爷爷胸前,曾经的温热已然冰凉。
这就是那些年拥住我的身躯么。
他脸上的伤害还没好利索——这是上次回家,他给我摘架子上的黄瓜时划伤的。
这就是那些年树荫下安详惬意的脸么。
他的手上还是布满裂痕——这就是那年那月高擎着那箱面的大手么。
这就是我爷爷么!
奶奶拉过我,祖孙两人哭成了一团,奶奶拍着我的背说;“你别哭啊,你多想想他的坏处,多想想,你就不记挂他了。”
我就努力地想啊想啊:
我想起了身前的桑葚,想起了河面上的金波,想起了漫天飘零的柳絮,想起了我们捏制的土偶,想起了他绑下的秋千……
想起了太多太多,但是终究,终究就只有他的好。
爷爷被埋在他亲手辟出的西江地上。跪在坟前时,我忽得想起了那年那月,那节公开课上我读过的句子;
“爷爷啊,等到下BEI子,我来做你爷爷,你来做我孙子,我要像你爱我一样,反过来爱你。”
句子依然一如之前那样幼稚,不过没有人再笑。
因为所有人都会尊重一个孩子哭着念出的文字。
先前的笑声,早已变作满堂的啜泣。

————————————————————————————————————

 

6、仁坛、四、417

    什么是仁?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仁就是:恭、宽、信、敏、惠。

   
第一是恭。为人要有仪表风度,也就是俗话说的人要有"人样"。一个人,穿衣服不一定要求穿什么名牌,但要整洁;与人打交道、办事情,要严肃认真;对人要有礼貌;在一些场合,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要有分寸。

   
第二是宽。孔子认为,为人宽容,能得到众人的爱戴;为政宽容,能使有才干的人各尽其力。如果没有宽宏的气度,不论是为人还是为政,都会受到影响。从大的方面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推己及人;从小的方面说,不苛责于人,能理解别人合乎情理的缺点,不记小过,胸襟宽阔。

   
第三是信。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承诺,说到做到,肯负起责任。孔子认为,""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人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古人认为"谨而信""敬事而信"是为人处事中最基本的。

   
第四是敏。前人解释"",说:"应事疾,则成功多。"就是应对事情反应灵敏,行动迅速,讲求效率。不迟钝,不拖拉,不懒散,处事干练,作风果断。孔子说"敏则有功",就是工作勤奋、应事敏捷的人就会有所建树。

第五是惠。即有宽广温柔的胸怀,对人有爱心,爱护弱者,并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孔子说:"仁者爱人。"因此,惠可以说是人性中最基本最人性的一个项目。前人解释,""就是"",得人性即为德,而有恩有惠,即为得人性。只有有惠于人,别人才愿意为你效劳。

 

7、仁坛、四、418

    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统计,在《论语》中,提及“仁”的地方共109次。可以说,“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理想的人格境界。
   
颜渊曾问孔子怎样才能做到“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意思就是说,通过自己约束自己的欲望以达到礼的要求就是仁。颜渊继而问到求仁的具体途径,孔子答到:“非礼勿听,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同上)。以上的对话表明,在孔子看来,“仁”是离不开“礼”的,“礼”是求“仁”的行为标准和必由之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使用的是“克己”,而不是宋代理学家所宣扬的“灭人欲”。这说明,孔子看到了己(人欲)的存在,但同时更强调对己的克制。也就是说,孔子一方面承认“仁”是以人欲为基础,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人欲不是“仁”也不能自动达到“仁”,要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就必须对人欲进行克制即“节欲”,从而使一切行为都符合礼制(复礼)。
   
孔子认为,人之患在于欲望太多,欲多则无刚,因而“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他还强调:“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意思就是说:刚强、坚韧、朴实、谨言,就接近于仁了。而这些“仁”的特征都是不屈于人欲的表现。

 

8、仁坛、四、419

    孔子退朝,马厩起火,孔子说:“伤人乎?”不问马。(《乡党》)这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人与马同时受伤的情况下,首先当然要关心人。但是,马就不值得尊重和关心吗?对此,孔子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千里马有力,因而能行千里,这是人人共知的,但孔子为什么偏偏不称其力而称其德呢?难道马也有德吗?在孔子看来,马决不仅仅是供人使用的工具,而是人类的朋友,是应当受到尊重的。这种尊重与爱,不是出于对我
    
有用,而是出于其德,它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这同当代某些人将马仅仅当作是供我使用的“畜牲”对待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照,难道不值得今人深思吗?由此类推,天所生之物,都是值得尊重和爱护的。人的德性之所以尊贵,不在于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任意支配和施暴,而在于同情和爱护一切生命。

 

9、仁坛、四、420

    仁是天生之德,而天以“生”为道,那么,仁的基本内容就是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表现为生命关怀。这种生命意识和关怀之所以是普遍的,是因为天之“生”人“生”物,是没有偏私的。但是,在仁的实现过程中又是有差异性的。“孝弟为仁之本”,是孔子仁学的基础,孔子很重视家庭亲情。但仁却决不止于孝,也不止于人间性的“忠恕”之道。不能把孔子的仁仅仅归结为家庭内部的亲情关系,如同某些人所说;也可能仅仅归结为社会的伦理关系,如同另一些人所说。但是,可以将孝理解为仁的普遍性应用。比如郭店楚简的《唐虞之道》说:“孝之方,爱天下之民。”《语丛三》说:“爱亲,则其方爱人。”这是说,孝在本质上是仁的践行,由爱亲之孝推出去,就能爱民、爱人,即由家庭开始,以待父母之心待天下之民。这里有一个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从方法上讲,是由孝而类推;但从内容上说,则是孝由仁出。有仁心才有孝,不是有孝而后有仁。父母与他人有亲疏远近之别,这是差异性原则;但仁本身却是对一切人的尊重,而且不止于此。  这里所谓类推的“类”,实际上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人类,二是指生命。人是万物中之最贵者,孔子以仁为人,就是对人的尊重。但人又是生命之物,从生命的意义上说,人与动植物都是天之所生。对天所生之物,都要有同情和爱。这是仁的最本真的普遍涵义。从人类发生学上说,孝是一种原始情感;但是从人类文化学上说,孝只是仁的最初表现。仁要从孝开始,一层一层推出去,推到人类,推到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10、仁坛、四、421

    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们谈论的话题十分广泛,涉及修身处世和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但纵观全书,其全部思想内容可以归结为一点,即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应该说,“仁”是贯穿《论语》的一条红线,无论是关于政治的论述、经济的论述、法律的论述,或是伦理的、哲学的、教育的论述始终都体现了“仁”的精神。“人者,仁也”,在孔子看来,“仁”是人最高的精神追求,是做人的最高道德标准。
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者,就是爱人。所谓“博爱之谓仁”(韩愈)。仁,就是对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建立在自重、自爱、自强基础上的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其核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孔子关于“仁”的说法是很多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了恭、宽、信、敏、惠、义、礼、智、忠、孝、廉等等。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又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即恭、宽、信、敏、惠。他又进一步解释:“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以后,孟子又把这五句话简要地归纳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1、仁坛、四、422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提出,主要是针对西周末年那种礼崩乐坏的“乱世”而开出的一副济世良方,目的是希望实现天下太平,社会和谐。他主张在政治上实行仁政,与人相处要施行仁爱,个人修身要具备仁德。“礼之用和为贵”,“礼”作为仁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行为,旨在实现人们相处的和谐。孔子十分重视礼的作用,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懂得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一个君子首先是懂礼、知礼的,并且要时时处处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又强调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孔子认为,要真正施行于仁,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此,要真正成为一个仁者并非易事,他应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应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应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如此,方能实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生境界。

 

12、仁坛、四、423

    孔子认为,天地是在成就自己的基础上才成就了万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真正的仁者,首先是成就自己,因为只有在成就了自己之后,才能成就他人。“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正如《中庸》上说的:“成己,仁也;成物,知(智)也。”成就自己,是仁德;成就万物,才是智慧。
如何成就自己也成就万物呢?换句话说,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呢?这就需要智慧(成物,智也)。而人的智慧从哪里来呢?答案就是:学习。所以,孔子历来十分重视学习,把学习作为成就自己唯一可行的途径。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也,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也,不如丘之好学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是把学习作为完善自身人格,提高自身修养,增加自身智慧的重要途径。

 

13、仁坛、四、424

    实行“忠恕”之道,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承认人人有同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能够“尽己”以及人,“推己”以及人。这所谓“同心”,就是人人所具有的仁心,不是个人的一己之心。如果就一己之心而言,则“人心如面”,千差万别,无所谓“忠恕”不“忠恕”。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总有些什么共同的东西。人人都
    
有“思”的认识能力,但是这还不能说明一切。孔子认为,人所以为人,在于人有仁心,“恕道”不过是实现仁心的方法,即互相尊重的交往过程。全球伦理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定为黄金规则,作为“最底限度”的伦理规则,是人人都能遵守的。这被认为是从不同的宗教伦理中所能找到的“共同点”。但是,从“文明对话”的角度来看,这一规则涉及道人类是否有共同情感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设一个“底线”而已。孔子所提倡的仁学,正是从人类有共同情感即“移情”这一前提出发的,他深信,人是有尊严的,人的尊严是建立在道德人格之上的,而道德人格是建立在仁这种德性之上的,仁这种德性则是由情感决定的。情感是内在的,又是由自然界的生命创造而来的。

 

14、和坛、三、201

    早在西周末年(约公元前七世纪),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著名命题,指明了系统的和生性思想。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以他平他”,是以相异和相关为前提的,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就能发展;“以同裨同”则是以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能是窒息生机。“以他平他谓之和”,即要求多样性的统一或对立面的和谐,如“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国语·郑语》)。

 

15、和坛、三、202

    天下归一,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他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华民族应该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孔子也是世界华人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家园。孔子是华人文化的同根同祖同源。“大同 ”是“仁”的最终归途。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如何“化”和向何方向“化”都直接涉及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甚至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例如,全球化是统一于单一的西方模式,还是各种文化和文明的相互融合,求同存异?全球化是用军事的、经济的乃至文化的霸权征服世界,还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共谋发展?全球化对我们每个国家和民族价值观念和习惯做法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回答。

中国是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十分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其中包括对当今全球化本质内涵的最早追寻与赋予。当然,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两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全球化本质内涵的部分思想原先是特指内地和边疆、中原与边区、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处理国与国关系和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原则。二是当今时代已经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今天所说的全球化,无论从内涵还是到外延,都远比昔日中国传统文化所涉及的本质内涵要广泛丰富得多,但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当今全球化本质内涵的思想,依然是人类文明的魂宝。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涉及全球化本质内容的精华,对于推动当今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