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6级
姓名:戴鑫超
学号:2016200970
联系方式:17863979385
1、仁坛 六 235#
这一章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仁和智的统一。
《艺文志诸子》中有一段:及鄙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这里虽本言墨家,在此也适用。实际上也间接说明仁脱离不了智,智同样也离不开仁的道理。虽然《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的本意并不是说像孝顺自己的父母一样孝敬别人的父母长辈,像关爱自己孩子一样关爱别人的孩子,而是在强调赡养孝敬自己长辈为前提然后不应忘记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同理,在抚养关爱自己孩子的同时,不该忘记关心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孩子。孟子是在重点强调爱自己老,幼的前提,之后要记得别人的老,幼。这是有亲疏关系,前后次序的。
仁不是泛泛地爱,而是用智引导的有次序的爱。
况且,我们对亲友的天然的亲近和依赖也是天性之所为之,智之所导向,只讲仁,而忘乎智,大概是与人心相悖,与天性相背的吧!
2、义坛 五 111#
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曾提出过“利己主义的观点,说得是那些精心于打扮,对生活有自己的追求,但一切活动都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人。这种人,在现在并不少见,就比如,发了洪水,有司机就因此漫天要价,受困的人为了活下来也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宰,也有有仁义道德的司机愿意免费接送受灾群众,以让他们早日和家人团聚。仁与不仁,义与不义,其生命的高度截然不同。
自私是人的天性,正如经典学习中提到过“利者,众人所同欲望也”,同时紧跟着提到“专欲益己,其害大矣。” 如果从学生时代,就以分为天下,长大后,进入社会,唯金钱,权财为天下,那么社会风气会变得近乎扭曲,就个人而言,人的性格养成也会出现大的问题,仁与义在这样的社会大概会是人们精致的外壳吧,不会真正真实存在的。功利之心,少些或许能促进竞争和进步,太甚而且不加义理限制的话,只会让我们忘记理智,甚至违反了法律,害人害己。
3、义坛 一 634#
关于礼,孔夫子主张“克己复礼”,所谓“克己”就是以礼制规范自己的言行。《礼记》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其中的自卑显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自卑,即不自信的态度,而是不在被别人苛刻要求的前提下保持谦卑的态度,同时学会尊重他人。
前不久,京东CEO刘强东办了一个老员工家宴,所请到的都是跟随刘十年以上的老员工。刘强东身为一大企业的老板,却清楚的记得每个员工的姓名,年龄,职业,和他们身上不同的变化。我看到,一个被刘强东点名提到的保洁阿姨眼里流出了幸福的泪水。对普通员工的尊重,是刘强东成功的秘诀之一吧。这恰恰应了那句俗话,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对人的礼貌和尊重,反过来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和帮助。
所谓“文质彬彬”,现在我们更看重这个词给人带来的外在气质,实际上“文质彬彬”是一个人基本礼节的体现,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它具体体现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恰如其分的把握,既能有真情有真意还能不过分的打扰别人的生活,不让人感到不耐烦。这是一种看似简单而很少有人很好地做到的。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大概如此。
4、智坛 十(1)347 #
孔子首创私学,主张因材施教,这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非常先进的观念。
因材施教主张通过对不同学生的细致观察,发现他们各自所长并加以引导,以发挥他们最大的可能性。就现在的中国而言,然而我认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小班制,这也是孔子的一大创新,,现在中国人口众多,教师资源有限,小班制在目前看来只能在小范围实践,要想在广大农村,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实行因材施教有些困难。因材施教当然不止指学校的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挖掘培养也是关键。:孔子的根据才能大小培养人才的做法,给我们现代教育提供了借鉴方法。然而我认为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额外安排很多孩子不喜欢的额外活动反而束缚孩子的发展,这非但不是因材施教,反而是扼杀了孩子才智自由发展的机会。“尽人之材,不误人也”尽人之材,非尽人不能之材矣,实尽人之所能之材矣。
5、智坛 十(2), 348#
《论语》中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意思是广泛的学习又能专心一致又能虚心向别人请教又勤于思考。对于广泛的学习这一点,我认为大数据的信息化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的旧日的思维可能在第二天就被新的观念推翻,广泛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作为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在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师交流时总觉得自己懂得太少,需要学的太多,尤其是历史类,军事类,哲学类的知识,总是似是而非的了解一些皮毛,而没有真正的掌握,文史哲不分家,其实是有道理的。学文学也免不了学文学史,读哲学才能更好地思辨。所谓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读万卷说是知识的储备,只有储备好了才能真正读懂万里路上的无限风景。
专注,对我来说,是最难的一件事情。兴趣,是我选择读书的原因,而专注就是我能沉入书中世界的唯一途径。有时候,为了查一个书中不懂得知识点拿起手机,半个小时以后才想起拿起手机的初衷,而只顾着回社交消息,刷无关紧要的别人的世界,别人的生活。每至此,都深感担忧。
求教,人常说,不耻下问,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哪怕别人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他都可以称作我们的老师。所以这时候,我们不能说不耻下问了,难道我们的老师还不如我们吗?那求教的意义又在哪呢?所以,我们应该时刻铭记不齿上问。多学习,不齿上问。
思考,就像机器要用才灵活,一样的道理,学而不思则惘,死而不学则殆就是这个道理最精华的概括了。
6、智坛一 276#
求实精神,在我眼里主要有两点内容。一,遵循客观规律;二,踏实肯干。
遵循客观规律,既包括自然天时,也包括人事。我们不能因为讨厌什么而永远的杜绝它的存在,这是不理智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常汲于富贵,利益,却忘记仁义礼智信的基本为人处事得道理,如何做到求实?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踏实肯干,这个很好理解却言易行难。
我们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脚踏实地,说俗一点,就是不浮躁,这在现在也实属不易。我以为老师,每天坚持理解说文解字中的一个字,无论佳节,无论寒暑,这实属不易,脚踏实地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的。
7、智坛 二 390#
实践精神,我觉得与求实精神相辅相成。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说的就是知识真实与知识实践的统一,也就是他所说的知行合一。“知”,我认为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是说人付出的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践行的关系,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说明了知行合一大于知行分开实行的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8、智坛 六 404#
为什么要学习? 人这一生其实就是个学习进步的过程。从一出生通过哭泣学会呼吸,学会吃母乳开始,人才算开始了一生。增长知识,修身养性也好,遵行正道,培养能力也罢,在我看来都是不虚此行的方法。此行,指人生。人常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无论孔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观都强调教化的作用,无论从坏变好还是从空到好,期望的结局总是好的,人的教化都是理想化的。学习,大概也为了变好吧。起码我这么认为。
9、孝坛 十一 404#
最近我对于孝有颇多的感触。孝,总结起来大抵如此:父母在世赡养敬爱父母;继承父母之志;父母不在祭祀祖先;事亲以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从义不从父,从道不从亲;不使父母因自己蒙受屈辱;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顺,其实是个并不轻松的话题,人之间对孝的理解不同,正如先前列的条条框框,有人认为抵不过多回家看看,有的则认为多给父母一些经济支持才更好。孝,这个字,其实现在我们总把它和道德相联。
朋友的妈妈突然生了病 ,子宫肿瘤, 这是第二次住院,第二轮化疗,化疗完,就回家了。朋友的爸爸告诉她,她的妈妈,他的妻子,好能活四五年,不好的话撑不过今年。
朋友的妈妈不过四十五岁左右的年纪,
我见过,瘦瘦的,爱笑,像我朋友一样。
作为旁人,劝也是没什么大的用处,换谁,谁可以坦然接受呢?
一个日本作家 ,曾说,当人懂得了生死,意识到自己有一天会死去的事实的时候,就经历了一次老年,即使他的身体还是年轻的, 他的心就不再那么稚嫩了,了解了生死,还要继续的活着,因为终有一天会入土为安,所以更要过好自己的每一条宝贵的时间。生的日期都有迹可循,然而也只是有迹可循而已。我们的死,确实是无迹可寻的,突然的,也许有什么事就那么轻易的带走我们的生命。现在看来,寿终正寝,本不是什么好词,现在,甚至是我们的奢望了。
虽然有些道德绑架的以为,事实上,朋友除了偶尔心情低沉,并没有照顾母亲的想法,不耽误开心地恋爱,化妆,也许每个家庭有不同的状况,每个仁对孝的世界观也不尽相同,看待生死也多少有差异。不能苛求,但是有一点事明确的,孝是真心,是做在生前,不是事后进最好的墓地,开声泪聚下的葬礼能够换来的。孝在当下。
10、孝坛 二 652#
人们常说,我们把自己最恶劣的一面都留给了父母。在外,对别人甚至陌生人和和气气,抱以真诚的微笑,和父母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的不可开交,甚至对父母恶语。这样怎能称得上孝呢?《礼记》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如果真爱父母,更应懂得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按照对待此生最爱的人和最爱你的人还有的样子,好好看自己的父母,你会发现父母头发白的部分比给的部分多了,越来越像个小孩子,也越来越敏感。如果我们这一生有意无意会伤害到别人,请记得,父母是最不该伤害而我们伤他最深。大孝尊亲。
11、 毅坛 三108#
唯心主义者强调我手写我心,吾心即是宇宙。虽然这种观点过分强调了自我的价值而忽视了客观规律,也不无道理。我们常说人的行为的源动力是来自自己本身,一个人若没有做事的毅力,没有行动的想法,别人强求也强求不来。而且往往会适得其反,若要做好,我们内心应先明确为什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如何实现目的,单纯的依赖别人是不现实的,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不如靠自己。
然而,现在繁华的世界,又给我们的意志力造成挑战,在大千世界如何轻易地真正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魏征曾说的目不淫于炫耀之色,耳不乱于阿谀之辞的境界现在又有几人做到呢?我们现代人似乎更重视学以致用的“致用”方面,而轻视了“学”的积累,可以说是舍本逐末的典型了。
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古代的学习者,是为了提高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他们为了别人,推行大道,期望有利于世人,可是现在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表面关心政治时事,经济要闻,实际上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格局太小,取径太狭。
12、廉坛 十二 547#
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和党的自我完善,都需要加强党的廉政建设。廉政,不是大的口号,是从大到小,老虎苍蝇一起抓。
近来很受观众的喜爱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个小官大腐的典型例子,他把贪污的钱全藏在了私自买的别墅的穿里,墙缝里,整日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备受折磨。也有村官,仗着自己的一村之长,擅自变卖农民的土地以谋私利。“苍蝇”豆嚣张至此,何况“老虎”呢?
13、廉坛 二 354#
自主之道,强调自主的动力作用,但这也不仅仅指自我,自主之道除了有完善自己的作用之外,还应有兼济天下的气概和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胸怀。
所谓欲望,就像吃饱穿暖的基本要求,这一目的达到了,就想穿好吃好,进一步又想精神富足。人的欲望,在我看来是条件越好,欲望越大。就像原始人,他们身穿叶子做遮羞布,吃饱穿暖对他们是奢侈,再后来到了石器时代,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这最最基本的需求,转而希望美丽,喜欢装饰。这就是人的欲望,如果人吃不饱穿不暖,他的欲望也无非是吃饱穿暖罢了。时代的进步也滋生了欲望的增长。
古人有种说法是欲望是万恶的根源,我觉得一股说对了一半。若人不能通过现有的能力满足欲望,他可能会选择不轨的方式满足,此举必然害人不利己。西方的清教徒便主张清心寡欲,以至于泯灭了人性,实际上这是变态的实现了一部分人的欲望,而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对欲望的要求。
古人对欲望,总喜欢用克制来要求自己,以德,以智,以识,最终也会有人脱离了他们的束缚。有些恶的欲望,的确需要克制,人内心都有一个天使一个恶魔,如果一直由恶魔主导,想必是非常可怕的,然而绝对善良绝对无私的人是不存在的。人,作为个人,便是一个个具有私欲的个体。
好的欲望,比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生活进步的动力,如果有人连基本的对生活的吃喝拉撒交际的欲望也没有,还有什么人生意义和精神价值可言呢?
也许我说的好的欲望或者坏的欲望带走自己的主观色彩,不同人价值观不同,对待欲望的态度更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欲望有过与不及之分,欲望控制的意义在于不过亦不至于不及,中庸之态算作最好。
14、和坛 七 97#
韩愈,柳宗元曾提倡“文以载道”,赋予了文章现实精神和政事色彩,的确,沉迷于花柳风月,或者一味追求清虚以自守而脱离现实都是不可取的。白居易,一位关怀百姓疾苦的圣人,曾说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代主流而写,诗歌应该为时事而作,不能空谈,空谈误国。这对现代的文人学者,仍具有启示意。所做的学问,不应该是为了迎合政党或个人的意志,而是根据其自身德价值规律。文章的好坏,词藻结构一类的都是次要的,真正有内涵,能够反映伟大民族的优良文化,传播正能量才是重要的。所谓“文以载道”所载之道,在我看来,是“文”之本身之道,道义之道,良心之道,真善美之道。
15、忠坛 七 208#
古代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关系,重视忠孝节义,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是他们行事的基准。忠字,岳飞母亲把他刻在岳飞的背上“精忠报国”
是多少爱国志士此生所求,又有太多诗人吟咏歌颂。忠,实际上是非常沉重的话题,“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现代看来可能有些荒谬,但却在两千年的古代文化里流传。一种对国家最忠诚的信仰,不惜牺牲生命以表坚贞,可见忠的重要性。
为国杀敌是忠,受命而不受辞也是忠,现在人出国门不毁自己国家的形象也是忠的表现。 “忠”字,融合了中庸的“中”,既有儒家的融合之气,也有“心”字与下,告诉人们谨记心中,有法家的严厉和肃正。
评价:结合实际,所学能运用到生活当中,对待很多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可见作者对中华文化理解颇深。
建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