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圣贤教育,培育素质人才
――《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与素质教育理论初探》课题总结
福建省南平胜利小学 陈秀琴
4月22日上午,我校向全区开放教研课正在进行,一堂由国学经典教育课题组精心准备的,由课题组成员朱玉兰老师执教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材《弟子规》第二单元“出则悌”的公开教学,引起了各兄弟校与会者的好评,有的说:“原来《弟子规》是这样教的,这让孩子人学太有意义了。”有的说:“我现在才明白,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难教了,他们太需要这样的教育了。”……更有甚者,通过口耳相传,远在其它县市的兄弟校慕名向我校索取课堂教学实录,做为推广《弟子规》教学的范本。
自2006年12月,我校承接了该课题,成立了国学经典课题小组,历时也二年半时间,这堂课作为一堂汇报课,也是课题组老师们两年多来付出的心血结晶。两年多来,在校领导支持,课题组老师们共同努力下,对国学经典教育也找到了一些规律,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了一些教学体会。
现将我校经典教育的几大特色概括如下:
经典教育特色一:亲子共读,亲师合作
课题组刚组建一年的时间,诵读经典课题被归属于语文教学课题,课题实验班的教学按语文课的模式进行教学,以诵读为主,继尔讲解,谈感受,期终以背诵、写体会为测评的方式,成果展示也以在舞台表演的形式体现,甚至于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正如《弟子规》所说:但学文,不力行;长浮华,成何人。同时,老师们感受到,孩子行为变化不大,学业进步不大,教育失效的原因在哪里?
2007年暑假,带着这样的疑惑,学校派出了一批课题组主要成员到和谐示范镇安徽庐江汤池镇文化教育中心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培训班的学习,这才明白了根源所在。即“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课题组成员及部分热心的家长,分批分别到安徽庐江汤池、福州、武夷山等地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教师、家长培训班的学习,而课题班的教学也逐渐转型。在诵读的基础上,更注重在生活中落实,并将落实的过程写成践行日记反馈。同时,2007-2008年新学年,9月初国学经典班家长班开班。10月中旬,家委会成立,亲子共读,亲师合作的局面形成。每周六上午,少儿班上课,学习传统文化教材《弟子规》、《孝经》、《家训》,同时,还开设了书法教学,到2008/2009学年,音乐、习劳、健康、饮食、健身的课程逐渐完善。在教育学生“孝亲尊师”的做人根本之外,还培养学生各种生活的能力。课题班也由原来的一个班,扩展到两个班,有近30名孩子持续一年多的《弟子规》教育,到提高班继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材。而同时,家长班同步学习。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接受圣贤教育的孩子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做人做事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我校2007年毕业生陈文煊同学,由原来成绩一位数,毕业时以语文89分,数学108分成绩毕业;同时,也由一位懒惰好斗的调皮捣蛋的男孩变成了一位有礼貌、勤劳俭朴、憨厚的人见人赞的男孩。家长也由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今天成为推广中华传统热心人士,带领一群家长共学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而象陈文煊这样的孩子在课题班里逐个显现出来。
经典教育特色二:师生共学,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是一部每一位教育者的必读书。它是中国教育的宝典。《学记》中有这么一段话为我们阐明了教与学的关系。“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两年多来,课题组的老师们除了参加外出培训学习,更多的是定期不间断地坚持每周1-2次的学习。“明师指点,善友为依”,潜心阅读经典书籍,领悟明师感悟;组织观看经典教学片,共同交流分享;训练复讲经典内容,吃透教材;家长随堂听课,课后及时点评,改进教学方法。在研讨过程中,多次邀请省级、省外同一课题专家授课,评课,共同探讨经典教育课堂教学方法。
国学经典的教育,在我国已断层近一个世纪,她是一门弥新而古老的学问。对每一位学习经典文化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仅从课堂模式上说,她既不能上成语文课,也不是单纯的思品课,更无固定的模式可谈。模式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载体。只要能把好的教材用一种合适的载体,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该是一堂成功的经典教学课。她源于生活,必又回到生活,必须用经典文化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就有她存在的生命力。我们不是教孩子,而在引导孩子。教师在教中成长,要感恩孩子的成全。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君”、“亲”、“师”,即作之君,以身作责,成为孩子的榜样;作之亲,关怀帮助孩子;作之师,做孩子的指导教师。
经典文化教学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期熏修”,童蒙养正教材《弟子规》是学习的第一本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改变了单纯诵读的教学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讲解经句,引进中华传统德育故事,让学生结合生活,通过表演、训练等形式理解、内化《弟子规》经句,并要求落到生活实处,二年级以上的孩子,要求写成践行日记。并及时点评日记,寻找身边的榜样,肯定孩子的德行。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多媒体,将德育故事动漫片,经典音乐欣赏片作为教学的手段,滋养孩子的心灵。
接受经典文化教育的孩子,不仅讲文明礼貌,爱惜物品,珍惜时间与生命,而且,还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善于感受别人的需要。课题班的孩子,无论在校内、校外,遇见老师就问好。离开教室及时关闭电灯、风扇,让椅子复位,随手关门;还能想到父母的辛苦,干自己应所能及的事。有一位学习《弟子规》还不到一年的孩子,在习作中写道:“我们家最辛苦的就数妈妈了,放假了,妈妈比平时更忙,我想帮妈妈做点事,妈妈因为疼爱我,总是说没什么事要我帮忙。我就自己观察,看有什么事我能帮上忙。”这是一位多么有灵性的孩子啊,看到这段文字,老师的眼眶湿润了,在孩子的作文本上写了这么一行批语:“孩子,你不只是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而且做到了父母不呼,应勿缓;父母不命,行勿懒。”现在这个社会,还有几个这样的孩子呢?
经典教育特色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弟子规》“余力学文”中,“但学文,不力行,长浮华,成何人?学经典,用经典。由体验教育到感恩教育是经典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弟子规》中的每一句经句都可以在生活中落实。在教学“入则孝”单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尽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们开展了“护蛋一日”知感恩的体验活动,让孩子护蛋一日,体会母亲怀养自己十个(300天)的辛苦,从而知道感恩父母;在教学“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时,带领孩子上九峰公园等公共场地开展捡垃圾社会实践活动,习劳知感恩,让孩子明白,劳动的艰辛;同时也明白,随意丢垃圾给大地妈妈带来了什么,给清洁工阿姨、叔叔带来了什么?结合传统节日与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途径,2008年“五一”,我们利用三天长假,开展了“城乡亲子远足手拉手”活动。城里的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远足十公里到农村小学,与农村孩子开展《弟子规》联谊活动,并互相结对子,入住农家,体验农村生活,并学会如何做客,将所学的内容到生活中去运用,孩子与家长收获都很大。有的家长说:这是我们过的最有意义的“五·一”节。“十·一”长假,延续“五·一”“城乡亲子远足手拉手”活动,三十几位农村孩子进城做客,城里的孩子又进行了一次如何当好小主人接待客人的真实体验。在风和日丽的玉屏山公园,一百多名师生,观看了《弟子规》课题班的孩子,如何学为父母系鞋带等多项亲子互动场面。2009年迎新年联欢晚会上,将体验感恩教育推向了高潮。三十几个家庭,百来名的师生,家长聚集在我校电教室,“五代同堂共读《弟子规》”小品表演,“孝亲尊师”献花活动及“孝子、孝女,好儿媳、好女婿”的评选表彰活动的场面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许多观众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市电视台记者采访了本次活动,在市教育频道栏目做了近15分钟的专题报道,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
国学经典文化教育,首先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态度。培育了一批有感恩心的孩子,他们在家孝敬父母,在校尊敬老师;在社会上,遵纪守法。并能时时感受到别人的需要,爱惜物品,文明礼貌。少年立志,教伦尽分,明白读好书是一个学生的本分。明白爱惜身体,珍惜生命都是尽孝。同时,国学经典文化教育,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记忆力,千古美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好警句范文,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也得以提高。培育品行兼优、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
我校课题研究工作虽告一段落,但并不意味着国学经典文化教育的暂停。“承传先志,继往开来”将是广大教育者要开创的新局面,愿我中华五千年的智慧的文化将如甘露滋养她子孙万代,绵延不断
- 上一篇:教育经典语句118则
- 下一篇:国学经典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