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2年上半年三等奖 黄凯凯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2年上半年三等奖 黄凯凯

字号:T|T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桂林学院 语言文学学院 汉语言文学 202013000224 黄凯凯(女)

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圣人,更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国人还开办了孔子学院,在中国已超过百家,甚至连国外也开办有孔子学院,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有多深远。而作为一名汉语言专业的未来教师,我们从《论语》当中,从孔子这位伟大先辈身上,也可以得到很多启发,学到很多东西。

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堪称万世人伦师表。活到老学到老说的就是孔子本人,他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的学习,擅琴,懂音律,喜唱歌,只要是他喜欢的他想学的,都会刨根问到底,学会为止。甚至连做肉脯都擅长,《乡党》里讲到他沽酒市脯不食,外面买的肉干他不吃,可以看出他会在家里做。所以孔子并不是那么神话的人,而是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从他和弟子的感情深厚就可以看出,孔子更像是一个亲厚,慈祥又幽默的老人。学习是没有尽头的,不管你是多厉害的人物,都要不停地去学习,去思考。

作为一个优秀的学者,能循循教导别人也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孔子就做到了。在与弟子的日常交流中,孔子对弟子们提出的问题都是耐心又诚恳的回答,让弟子们深受感动,称赞孔子是一位好老师,不仅在学习上不知疲倦,而且还能如此毫无保留的耐心教导我们,真是难能可贵啊。而孔子听到了却只是谦逊的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就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诲人不倦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态度,从古至今,也作为一种精神历来被为师者效仿,大千世界,教育和教学与每个人并非是与生俱在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更是肩负着中国教育兴旺的使命。为人师表,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学生进行细心地教导,做到不厌其烦教学,才不辜负社会所寄予的希望。

在封建社会时期,学在官府的制度就扼杀了不少寒门子弟求学的机会。而孔子却开创了私学讲塾,打破了这一禁制,这也因为他提倡有教无类。孔子认为,教育不分高低贵贱,任何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才有如今中国人人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自己得道,不仅自己受用,还要把这个道运用与社会,为人类造福,为百姓造福。他的弟子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说,做一件事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去做官也可以,即使做官了也要有时间去读书。孔子不反对他的弟子做官,弟子们去做官了,就能更好的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管理,这是很好的事。但如果做了官就知道贪图享乐,不办实事,那也是一种耻辱,孔子甚至说:邦无道,富而且贵,耻也!如果把学习作为做官的简单目标,也是一种耻辱,行道,得道才是终极目标。我们如今的学习生涯,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年,那么学有所成以后呢?有没有把自己所学的道运用于工作生活中,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不需要多么伟大的贡献,作为一名人名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将自己所学到的仁义,做人的道理传递给学生,塑造他们良好的品格。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去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不同的弟子问他问题,他的回答就会不同。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意思是说,是不是我得知了一件正确的事,我就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叫他去请教父兄,再决定要不要去做。而冉有也问了他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叫他立马就去做,弟子公西华就感到奇怪,问孔子为什么要这么回答。孔子说:因为子路轻率而鲁莽,我要教导他三思而后行,而冉有胆小自卑,谨小慎微,我就要教导他不要总是退缩,要立刻去行动。可见孔子注重每个弟子的个性发展,孔子要培养的是一个完善的人,是德智体美劳都健全完善的人,而不是一个好用的工具。教育要培养的也是一个成人,一个完整的人,人格完善的人。为什么在学校里就一定要按照规定去训练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要用成绩去决定一个学生的好与坏,也许这是因为教育的目标不同。因材施教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特点,才能让教育更加丰富,而不是死板的应试教育。

孔子是一位很受学生尊敬爱戴的老师,这与他言传身教,知行合一的品性有关。孔子与弟子有很多次的交流活动,氛围是很轻松愉悦的。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和弟子们谈论志向,旁边还有曾点在抚琴作伴,就像是朋友间的闲聊。在这个过程中,孔子没有反对弟子们的发言,反而一再鼓励弟子们谈论,最后引导他们自己领悟其中的奥妙。这样一种教学,可以说是非常亲切自然,引而不发,孔子这个老师跟学生在一起也是非常的自然,没有架子,不装不做作,这样的老师怎么会不受学生喜爱呢?反观现实中很多老师,认为自己有点小成就爱端架子,不愿意与学生亲近,这样是不对的,也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作为一名老师,最大的成就就是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的一言一行都能影响教育学生,受到学生的尊敬与喜爱。

孔子的教育思想蕴含着许多适用于今天的理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或是言传身教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它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它也已经并且将继续为人类的教育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中路3号桂林学院语言文学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 邮编:541006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