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4年下半年一等奖蔡璐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4年下半年一等奖蔡璐

字号:T|T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院

专业、年级:哲学专业2023级本科生

姓名:蔡璐

学号:202331115011023

仁坛、三、984

未发状态的仁慈是人性的根基:仁慈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即使在没有具体道德行为发生时,也并非不存在,而是以一种“未发”的状态潜藏在人的内心深处。这表明人性中的善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与生俱来、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的。正如孟子所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来都具备向善的潜质和可能性,这种善的本性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恶劣或个人遭遇的不幸而消失,它始终如一地存在于人的内心,等待着被激发和展现.

已发状态的爱是善的具体体现:当道德行为发生时,仁慈品质便以“已发”的状态显现出来,化作具体的爱的行动。这种爱可以是对亲人的关爱、对朋友的友情、对陌生人的同情与帮助等。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实际行动传递给他人,让善的力量得以扩散和延续。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他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手,或是在他人悲伤时给予安慰和鼓励,这些都是仁慈品质已发状态的体现,它们让善的光芒在现实世界中闪耀,温暖人心.

 

仁坛、三、985

于未发已发间,探善之真谛

仁义礼智作为人性的本体,以未发状态潜藏于人心,宛如平静湖面下涌动的暗流,虽未显于形,却赋予人性以向善的根本力量;而当这些善的本体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如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发而中节时,便进入已发状态,让善在现实世界中得以彰显。这种未发与已发的辩证统一,恰似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的相辅相成,构建起人性至善的完整图景。

将这一思想映照于现实社会,其意义更是深远而广泛。在个人层面,意识到仁处于未发状态,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善性,这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守道德底线的内在依据。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幻,无论面临何种诱惑与挑战,那份潜藏于心底的善,始终是我们回归正道的指南针。正如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人们虽行色匆匆,但内心深处对他人的关怀、对正义的追求从未泯灭。当看到他人身处困境时,内心涌起的恻隐之情便是仁之未发的萌动,而伸出援手的那一刻,爱便已发为具体的善举。

从社会层面而言,理解仁与爱的未发已发,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一个充满善意的社会,并非仅靠外在的道德规范与法律约束,更依赖于每一个个体内心善性的觉醒与激发。当社会成员普遍认识到自身所蕴含的未发之仁,便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自我修养,以积极的态度去践行已发之爱。这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不断涌现,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也将不断增强。例如,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志愿服务,这种自发的爱心行动正是仁之未发在群体层面的集中爆发,转化为已发的大爱,彰显出人性的光辉与社会的温暖。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道德困境与挑战,这恰恰考验着我们对未发之仁的坚守与对已发之爱的践行。有时,外界的功利诱惑、人情世故可能会蒙蔽我们内心的善性,使仁之未发难以转化为爱的已发,此时,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理性和良知为指引,突破困境,让善的力量得以彰显。

“仁之未发,爱之已发”这一古老而深邃的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既要珍视内心潜藏的善性,不断涵养仁之未发的深厚底蕴;又要积极将这份善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让爱已发于每一个细微之处,从而为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仁坛、三、986

在社会的多元场景中,仁之未发与爱之已发的呈现,在社区邻里间,时常能看到这样的体现。社区里有位老人独自居住,子女都在远方工作。邻居们平日里虽未频繁提及,但内心都默默关心着老人的生活状况,担心老人遇到困难无人照料,这份藏在心底的牵挂便是仁之未发。当得知老人不慎生病时,邻居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帮忙联系医院,有的帮忙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还有的帮忙通知老人的子女。邻居们将内心对老人的关怀化作具体行动,让老人感受到了如同亲人般的温暖,这便是爱之已发。我认为,仁之未发是爱的源头,静静流淌在人们心间;爱之已发是仁的奔流,润泽着整个社会。我们需时刻秉持仁之未发的善意,在合适的时候让爱之已发,让社会被仁爱与温暖紧紧包裹。

 

仁坛、三、987

仁,作为一种深邃且内在的道德品性,恰似稳固的基石,坚实托举起爱的大厦,是爱得以萌生与延续的根本依托。它为爱的释放指明路径,制定规范,保障爱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不被外界的纷繁复杂所左右,也不被内心的私欲所误导;仁,内蕴着对他人源自灵魂深处的尊重、透彻入微的理解以及细腻周全的关怀。这就要求我们在向他人奉献爱时,需将对方的利益与幸福置于核心位置,而非仅仅围绕自身的情感需求肆意索取。

比如在友情的范畴里,若仅有热烈的情感,却缺少仁的引导,这份爱极有可能演变成一种过度的占有欲。秉持这种爱的人,往往渴望朋友时刻陪伴身旁,完全忽视朋友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以及追求自我发展的愿望。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 “爱”,不但会给朋友带来沉重的负担,长此以往,还会对友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然而,当仁融入其中,我们在深爱朋友的同时,便能充分尊重朋友的独立人格,尊重他们依据自身意愿所做出的抉择。我们会为朋友预留恰当的空间,助力他们追逐梦想、成就自我,让友情在相互理解与尊重的润泽下,愈发健康、持久,历久弥坚。

爱,作为一种赤诚的情感,是仁在现实世界中的鲜活呈现与具体践行。它仿若一座桥梁,将仁的抽象特质转化为实在的行动与温情的态度,使仁不再只是高悬于理念层面的空洞概念,而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切实实现与充分展现;仁所蕴含的关怀与尊重,正是通过爱的诸多行动,如润物无声的春雨般传递给他人,让对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善意。

以家庭场景为例,父母对孩子的爱,绝非仅仅局限于情感上的眷恋与牵挂,其背后更深层次地彰显着仁的力量。父母以仁为导向,不遗余力地为孩子营造优良的成长环境,他们不仅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更着重于其精神世界的培育。在日常相处中,父母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无论是面对长辈还是同龄人,都能以礼相待;教导孩子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培养关心他人的意识;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行与责任感,让孩子明晰自身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如此这般,在父母基于仁的爱的悉心滋养下,孩子便能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仁爱的真谛,成长为一个心怀仁爱、温暖他人的人。

 

仁坛、五、762

从形而上的层面审视,仁代表着一种对人性本善的深刻信念与崇高追求。在儒家哲学体系里,仁被视作人性中最为熠熠生辉的部分,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品质。孟子主张 “性善论”,认为人皆有 “四端” 之心,其中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揭示了仁并非外在强加的规范,而是源自人性深处对他人苦难的本能同情与关怀。这种对人性本善的哲学认定,为仁的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它让我们坚信,每个人都具备成为道德高尚之人的潜能,都可以通过自我修养与实践,将内心的仁彰显于世。

在认识论的维度,仁是我们理解世界、感知他人的独特视角。仁倡导以一种共情与理解的态度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它要求我们摒弃自我中心的思维定式,尝试站在他人的立场去体悟其情感与需求。正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体现了仁在认识论上的转化,即通过对自我感受的反思,推己及人,从而实现对他人更为深刻的理解与尊重。这种认识论的转变,有助于我们打破个体认知的局限,构建起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

 

仁坛、四、628

道家的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紧密相连。它让我们意识到,人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天地万物同属一个整体,共享着生命的律动,这种思想引导我们尊重自然规律,摒弃对自然的征服与掠夺,以谦逊和敬畏之心与之和谐相处。正如庄子所倡导的,顺应自然,体悟自然之美,我们便能在与自然的融合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归宿。

儒家的 “万物一体之仁”,则将仁爱从人际关系扩展到天地万物。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心怀天下,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力求保全和教养众人,这种思想不仅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更将关怀延伸至世间万物。它提醒我们,无论是有血有肉的人类,还是有知觉的鸟兽,乃至有生机的草木,都应成为我们仁爱关怀的对象。这促使我们反思当下,许多人因私欲蒙蔽,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破坏自然、伤害他人,致使 “一体之仁” 丧失。我们应克除私欲,去除蒙蔽,恢复内心的仁爱本性,实现与万物的和谐共生。

从西方哲学视角看,其人类中心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形成鲜明对比。人类中心主义过度强调人类的主体地位,将自然视为满足人类需求的工具,这导致了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与破坏;而中国传统哲学的 “爱自然” 思想,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平等与和谐,为解决当下生态危机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西方生态哲学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中国传统哲学中万物一体的观念有相通之处,这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在关注人与自然关系上可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爱自然” 的哲学思想启示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胸怀和更深刻的智慧,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不忘秉持仁爱之心,关爱万物,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达到 “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的崇高境界。

 

仁坛、四、629

“爱亲人” 在传统哲学思想里,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与道德秩序的基石,蕴含着深刻的价值与意义。

《孟子・尽心上》提到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清晰地阐述了爱的递进层次,从对亲人的真挚亲爱出发,这是人性中最本能、最深厚的情感。对亲人的关爱是一切爱的起点,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亲情的稳固是个人情感成长与社会和谐的基础。由对亲人的爱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体现了爱的升华与扩展;这种仁爱并非局限于血缘关系,而是将关怀延伸至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展现了一种胸怀天下的人文精神,进而以爱惜之心对待万物,把爱推向宇宙万物,彰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构建起一个由亲及疏、由人及物的完整爱的体系。

《孝经》中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则从反面强调了爱亲的根本性。它提醒我们,一个连自己亲人都不爱的人,其所谓对他人的爱可能缺乏真诚的根基,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准则,尊敬亲人是礼的重要体现,不尊敬亲人却去尊敬他人,是对礼的本末倒置。这表明,爱亲是道德与礼仪的原点,一个人只有在家庭中学会了爱与敬,才有可能将这种情感和态度合理地投射到外部世界。

在现代社会,“爱亲人” 的理念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因忙碌而忽略了对亲人的关怀。然而,家庭的温暖与支持始终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在社会中拼搏奋斗的力量源泉,同时,从爱亲人延伸出的对他人和万物的爱,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与生态环保意识,当每个人都能在家庭中践行爱亲之道,并将这种爱向外传递,整个社会将充满温暖与和谐,人与自然也将更加和谐共生。我们应铭记传统智慧,珍视亲情,以爱亲为起点,践行仁爱,让爱贯穿于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

 

仁坛、四、630

扬雄所言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点明了自尊自爱与他人尊重之间的逻辑关联。自爱并非自私自利,而是对自身价值的珍视与呵护,是仁德的极致体现。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自爱,以仁德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提升自我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喜爱;自敬同样如此,对自己怀有敬重之心,遵循礼仪规范,展现出庄重得体的形象与气质,才能收获他人的敬重。这意味着,自尊自爱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识。

王安石提出 “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进一步拓展了自尊自爱的内涵。爱自己是仁的起点,这一观点揭示了仁爱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对自身的关爱,当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以仁爱之心对待自己,便拥有了推己及人的能力与基础。因为懂得自爱,我们深知被尊重、被关爱的需求,从而将心比心,把这份仁爱延伸到他人身上。这种由己及人的仁爱传递,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充满爱的社会环境。

在现代社会,自尊自爱愈发重要。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与压力,保持自尊自爱能让我们坚守内心的原则与底线,不随波逐流;懂得自爱,我们会注重自身的身心健康与发展,积极追求自我提升;而基于自尊自爱的推己及人,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减少冲突与矛盾。每个人都应深刻领悟自尊自爱的内涵,以之为基石,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注入更多的仁爱与温暖,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义坛、十、636

从功利主义哲学角度看,其追求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与舍利取义在某些层面相呼应。当面临利益抉择时,若一种选择虽能为个人带来眼前的物质利益,但会损害大多数人的长远福祉,从功利主义视角便不符合正义,应舍利取义。例如,工厂若为降低成本,将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河流,虽能获取短期经济利益,却危害了周边居民的健康以及生态环境,损害了整体和长远利益。此时,遵循正义原则,放弃这种短视的利益追求,才是符合功利主义所倡导的 “最大善”。

然而,康德的义务论哲学则从另一个维度为舍利取义提供支撑。康德强调道德行为应基于纯粹的义务,而非后果或利益考量,在舍利取义情境中,正义本身就是一种绝对的道德义务。无论结果如何,只要行为符合正义原则,就应当去做。比如,在面对强权威胁时,坚持说出真相,即便可能因此失去个人的某些利益,甚至面临危险,从义务论角度,这也是对正义义务的履行,是道德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儒家倡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深刻体现了舍利取义的精神。孟子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更是将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当各种利益与义发生冲突时,毅然舍弃利益,这是对道德理想的坚守。

在现实生活中,舍利取义的考验无处不在。我们时常面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享受与长远目标的冲突,只有以正义为准则,深刻理解不同哲学思想中关于义利的思辨,才能在复杂的利益迷宫中做出正确选择。舍利取义并非摒弃所有利益,而是在正义的天平上,精准衡量,让利益的追求不偏离道德的轨道,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正义的和谐统一。

 

义坛、十、637

孔子主张 “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更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将 “义” 的价值置于生命之上,鲜明地表达了在面临生命与道义的抉择时应有的态度。这种思想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在历史长河中为了正义挺身而出。

在古代,文天祥兵败被俘,元军许以高官厚禄劝其投降,然而他坚守民族大义,不为所动,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志,拒绝了敌人的威逼利诱,最终慷慨就义。他舍弃了个人生存及荣华富贵的机会,却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与大义,成为践行 “舍利取义” 的光辉典范。

在当代,“舍利取义” 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现实意义。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众多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毅然逆行奔赴抗疫一线。他们告别家人,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日夜奋战在救治病人的岗位上。他们放弃了安逸舒适的生活,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这是对个人利益的巨大牺牲。但他们秉持着医者仁心的道义,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了社会的稳定与安宁,义无反顾地做出了选择。这种 “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公众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行为,正是 “舍利取义” 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信坛、四、747

庄子所言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强调了内心真诚的重要性。在道家哲学里,真实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内心的真实会自然地流露于外在的神情与行为。这表明,一个人的内心状态会如实地反映在其外在表现上,只有内心真诚,外在的行为举止才会自然而真实,这种真实是道家所珍视的。它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心的修养,保持内心的纯净与真实,因为外在的一切表现都是内心的映射。如果内心虚伪,即便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难以真正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王守仁在《传习录》中的观点则进一步深化了 “行与心应” 的内涵。他指出,仅有想要奉养父母的心意,不能称之为诚意,必须将这种心意付诸实际行动,并且要做到问心无愧,不自欺欺人,才算是真正的诚意。这体现了儒家知行合一的思想。在儒家哲学体系中,道德不仅仅是一种内心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行与心应” 意味着内心的意愿要与外在的行为高度统一,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想或口头上,而要切实地将内心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在个人修养方面,我们应时刻反思自己的内心与行为是否一致。比如,我们倡导关爱他人,如果只是嘴上说说,而在实际生活中对他人的困难视而不见,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关爱。只有内心真诚地关心他人,并在行动上给予帮助,才能真正践行关爱他人的理念。在社会层面,企业如果宣称秉持诚信经营的理念,就必须在实际经营活动中,遵守商业道德,不欺诈消费者,不偷工减料,以实际行动来兑现承诺。只有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做到 “行与心应”,社会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与和谐。

 

信坛、四、748

孔子强调 “言必信,行必果”,明确了言语真实与行为坚决的重要性,使言行一致成为衡量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易・文言传》中的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深刻阐述了言语真实与道德修养、事业成就之间的紧密联系。忠诚守信,是增进道德修养的途径;而在言语表达上秉持真诚,是成就事业的基础。这表明,真实的言语不仅关乎个人的品德塑造,更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孝坛、六、207

祭祀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绝非简单的仪式,而是承载着深厚哲学与道德意涵的重要活动。

从《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 可看出,祭祀是对孝道的延续与升华。孝道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里占据核心地位,它不仅要求在父母生前悉心奉养,更强调在其身后通过祭祀表达追思,这种追思,是对祖先养育之恩的铭记,是对家族传承的敬重。通过祭祀,子孙将孝道代代相传,强化家族成员对根的认同,让家族精神在岁月中延续。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延续和家族传承的深刻理解,个体生命虽有限,但家族的血脉与精神可借由祭祀不断传承,实现一种超越时空的延续。

《礼记・檀弓》提到 “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点明祭祀的核心在于内心的恭敬。祭祀之礼,形式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发自内心的敬重,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精神内涵的重视,相较于外在形式的完备,更看重内心的真诚。从哲学层面讲,它强调了精神与物质、内在与外在的关系,提醒人们在举行祭祀时,不应只注重排场和礼数,而忽略了祭祀的初衷 —— 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感恩。只有内心充满敬意,祭祀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才能与祖先实现精神上的沟通,传承家族的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祭祀祖先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尽管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祭祀活动能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回归家族,缅怀先辈。它为家族成员提供相聚契机,增强家族凝聚力,同时,祭祀承载的孝道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祭祀,我们将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后人铭记家族的历史与使命,在文化的滋养下不断前行。

 

孝坛、十、286

从儒家经典《论语》中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能洞悉孝道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根源性地位。孝道被视为仁道的根本,是君子修身立德的起点。在家庭中,对父母的孝与对兄长的悌,构成了基本的伦理秩序,培养了人们的仁爱之心;这种基于血缘亲情的道德规范,不仅塑造了个体的品德,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从哲学层面看,它体现了儒家由近及远、由家及国的道德推衍逻辑,个人在家庭中践行孝道,培养出的仁爱、恭敬等品德,是其走向社会、践行更高道德准则的基础。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进一步阐述了孝道的扩展性影响。孔子教导弟子,在家尽孝,在外则要将这种敬爱之情延伸到对他人的态度上,做到谨慎、诚信,关爱众人并亲近仁者,这表明,孝道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更是个人在社会中立足与发展的道德指引。通过践行孝道,个体能够将家庭伦理中的爱与敬,推己及人,转化为对社会大众的关怀与尊重,从而构建起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

孟子提出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 “忠孝一体” 的内涵从家庭层面进一步拓展到社会层面。它倡导人们将对自己亲人的爱与关怀,推及到社会上的每一位老人和孩子,体现了一种博爱的精神境界。这种思想不仅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深化,更是 “忠孝一体” 在社会维度的具体实践,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将家庭中的孝悌之情升华到对整个社会的关爱。

 

评语:文章以“未发/已发”框架解释儒家仁学,提出“仁为爱之基石”等观点。论证层次比较分明,结合当代具体的实际案例,比如通过“社区老人案例”来将理论具象化,逻辑自洽。但部分类比(如“仁如暗流”)过度文学化,弱化学理性,缺乏深度论证,语言比较浅白,存在冗长表述(如“仁托举爱的大厦”),缺乏哲学史的纵深视角,对单个概念的分析比较粗糙。结合《悲惨世界》分析良知唤醒,具有创新性。但部分段落(如“自尊自爱”)重复前人观点。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