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经典教育 > 大学》新考补遗

大学》新考补遗

字号:T|T
《大学》新考补遗
——人类最早的人权宣言书
《大学》一书源自于周礼礼记中的一个章节,它和现在的马克思主义之经典著作,被其后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们把其中的一些章节例举出来,作为自己发展的理论依据一样,是宋代以后的儒家追随者们,把它从礼记中抽出加以完善、释义后而成书。并把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成《四书》,列为群经之首,就和现在各级各类学校里的统编教材一样,精选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在这方面的集大成者,就是继程颢、程颐之后的朱熹先生。
朱子在二程子对大学考证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见解重又编排了文字次序,把全文分为经、传两部分。经文一章,他认为是孔子的话或称著述,是其弟子曾参传下来的。传文共十章,是曾参的话或著述,是曾参的门人和弟子传下来的。经朱熹整理后的大学一书首章凡二百零五字为总经,并把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列为纲目,释亲字以为新,这就改变了大学一书的根本主旨,即大学之教在新民。新民,就是使民众的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思想解放解放再解方!
后十章的传文舊本頗有錯簡,朱熹认为右傳之首章。釋明明德。此通下三章至“止于信”,舊本誤在“沒世不忘”之下;右傳之三章,釋止于至善。此章內自引淇澳詩以下,舊本誤在誠意章下;右傳之五章,蓋釋格物、致知之義,已经亡失,此章舊本通下章,誤在經文之下,朱熹根据程子之意以補之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经朱熹先生补缺后的传文,较之先前的缺失更加完备而富有新意。可惜其所发现的右傳之四章,釋本末的缺文未补,实为缺憾。而我以为此章的缺文至关重要,是为根本。此章舊本誤在“止于信”下。因有缺文所以,最后一句“此謂知本”,就显得唐突而无来由,所以程子说这一句是“衍文也。”所谓知本内容的闕文,通览全篇,我以为就是和谐有序的序。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个先后之道就是序。我们偏偏丢失了这个序之本。我参悟这一主旨,补其朱熹及二程夫子所指出的大学第四章的遗缺曰:“所谓知本,盖言人之为人者,必欲知其事物本末终始由来之道而无可违逆之序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明是非于礼义教化无僭位,辨物象之道德文章非颠覆。僭位越权谓之霸,颠本覆末谓之贼。识本末之序于精微,明事非变化于毫厘,使奸小之徒缜密难越无妄为,令贼滑之辈精微无暇难投机,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下接孔子之言,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惟其明理辩序凡事物格次等级毫发毕现于公众视野之内,无情者才不得尽其词,达到大畏民志,必也使无讼乎的社会和谐理想。是以为志。
 
 
 
 
 
 
 
 
 
 
 
 
 
 
 
 
 
附一:大学新考补遗全文:
大學章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极。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与國人交,止于信。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于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所谓知本,盖言人之为人者,必欲知其事物本末终始由来之道而无可违逆之序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明是非于礼义教化无僭位,辨物象之道德文章非颠覆。僭位越权谓之霸,颠本覆末谓之贼。识本末之序于精微,明事非变化于毫厘,使奸小之徒缜密难越无妄为,令贼滑之辈精微无暇难投机,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体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听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机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与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与其有聚斂之臣,宁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
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附二:《大学》述要及译文
读完《大学》一文,哪怕是仅仅有了一知半解的人,也不难发现,我们的传统文化理念非但没有一丝一毫的保守和落后的观点在。
《大学》的核心理念就是思想的解放和革新。造成大中华如清末那样落后挨打任人宰割局面的根源,并不在于儒家文化《四书五经》等文化理念的先进落后与否。而完全在于其所倡扬的,以人为本的文化秩序的丧失。
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中国每一个朝代的更迭,每一种制度的终结,都是去人性无根无序的物质化造成的必然结局。这种无根无序物质化的结果,就是我们现在的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用真理对抗真理、用制度破坏制度、用政策棚架政策、用法律抗衡法律等无根无序的思维定势,造成的文化失序的弊端。
随着西方近现代唯物主义之物质文化的畸形崛起。世界工业、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一种难以遏制的势头飞速狂奔,尤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最。
中国人正在以几乎成倍的速度赶超和逾越西方物质文明的步伐。这种疯狂了的物质文明,导致了全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由此而引发的大恐怖主义势力遍及全球的各个角落。核威胁、食品安全、宗教冲突、信仰危机、物种灭绝、人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些无一不彰显出人们生存秩序的失落。
如何重新构建人类和谐、美满、幸福、可持续永久发展的新秩序,成为全人类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事业的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成了全世界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为此,不少颇具文化战略眼光的人们早已经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1988年1月,世界各地75位诺贝尔奖金得主聚会巴黎,会上通过的《巴黎宣言》,第一句话就是:“世界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思想。”于是乎孔子学院争相在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表现出了西方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人们关注的儒家文化,并不是它的强大和霸气,恰恰是它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秩序对人的框定合约束。这就是我把多年来参悟《大学》所得,释义为人类第一部人权宣言来表达的主旨之所在,这个主旨就是和谐有序的序。无论大自然或人类社会,离开了和谐秩序,无一不导致分崩离析的灾难和毁灭。
《大学》的人权宣言,与西方人的人权宣言就好比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阴一阳,一刚一柔,既相互对立和冲突;又相互包容和涵盖。西方的人权宣言,仔细比勘,其实是物权宣言。它是讲物质利益的,撇开益,也就只剩下利了。而我们《大学》讲的人权,究其实质,是讲自然和社会之秩序的宣言。这个秩序的秩在古代就是丢失了禾苗的果实,失禾而求序,也就是用物质的利去求和谐有序的仁与义。非物质的义与纯物质的利,上升到哲学的范畴就是唯心和唯物。
西方的人道是唯物的,中国的人道是唯心的。这个唯一的心就是:中庸里面的一句经典: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先后之别,本末之分的大道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所有传统文化之中矣!正因为对事物本末终始之道的深刻解读,我们的祖先才有了最早的河图洛书之易学之大道的开辟。其后的诸子百家无不源于易。这就叫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叶落归根、万姓同源、百宗一祖、九九归一,这就是本末终始分明,和谐不乱的秩序之仁义礼智信的牢固根基。以此我们来重新解读《大学》的人道就不显唐突和冒昧了。是为序。
《大学》总经:译文: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