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3年下半年 一等奖 吴德福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3年下半年 一等奖 吴德福

字号:T|T


1. 332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汉]扬雄《法言?君子》)仁义非向外,是内在于自己。正如《大学》明明德与新民两者不可分,是自新明德与推己及人的结合。两者的结合也是至善的功夫论,至善是二者的方向性规定和要求。仁爱是一种情怀,是对他人也对自己的责任,只有懂得仁爱,也就懂得了自爱与爱人的真正结合。


2. 24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也就是立志于大道,遵从道德准则,依从于仁道,游身于六艺之中。这是人之为人的准则与要求,是仁道在人的身上体现的功夫论要求,夫子有贤人七十二,但真正能志于道而得道者鲜有,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艰苦努力的过程,现实的我们更应该努力,以求近道。

 


3. 601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孔子眼中的行仁是自身品格的养成,而这养成的过程却是向外的努力,内圣与外王的结合正是仁德的养成过程。孔子曰仁者爱人,即道明仁者是需要外部检验才能成为真正的仁者,而非自娱其乐。

4.  162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行仁,正如流行语在路上,行仁是一个终生的努力,是个艰苦的过程,正如夫子所言,是先难后获的过程。我们的生活、工作也正如此,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怎么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生活、工作的意义,又怎么能在当下的生活中活出真正的自己?

5.  333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汉]扬雄《法言?君子》)仁的对象就是自己,爱民、爱亲人都是自己明德过程中的推己及人,只有自觉性的仁义也才是真正的仁义,而真正的自觉性又是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

6.  380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论语?卫灵公》)译: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面对水与火,我看见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夫子在这里指出了仁德的重要性,这也是他周游列国行仁义之道的动力所在。

7 151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樊迟询问关于仁的问题。孔子说:平时恭敬,办事认真,对人保持忠诚。即使到了边远少数民族的地方,也不能丢弃这些原则。君子行仁义之道,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无论身在何处,都坚持不懈的努力,具体而言就是恭、宽、信、敏、惠五种仁德。

8.  15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 里仁》)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 卫灵公》)虽然孔子眼中的仁智是统一的,但孔子也强调其区别,即安仁和利仁。无论是仁者安于仁道还是智者利用仁道,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去讨论,所以仁德也需要人在生活中养成。

9.  526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 滕文公上》)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王艮(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语录》)尊重百姓,从尊重其生活开始,安身才可以立命,才可以谈天下。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一直被人道来,汲取先哲的思想也应该一如既往重视。

10.  74 

朱子曰: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朱熹《续近思录》卷五)天命之谓性,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需要人时刻警惕,正如明明德、新民一般,是个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理欲争斗的过程。

11.  313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 乡党》)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 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12.  546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为政》)古人也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礼仪的约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保障,上到国家下到个人,无礼仪就无规矩,也就成不了方圆。

13.  411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 八佾》)礼仪并非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化于人自身,是毫无做作的,正如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人之为人的事情

14.  412 

古代礼仪 的说法有三本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15.  463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16.第 263 

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古代有政治礼仪,有生活礼仪,分工不同,但内质一样,就是叫人如何更好的学会生活。如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成年礼,饮食礼等。

17.  464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 八佾》)古代礼仪是指古代的礼节与仪式,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比如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18.  413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颜渊》)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 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 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 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

19.  269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卫灵公》) 译: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但都没有益处,还不如学习。(尝:曾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学记》)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学规类编;读书的方法没有别的,只有专心致志,虚心探索,深刻领会,才能受到成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20.  239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 秋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身体力行,不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正如常说的一句话: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21.  187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子罕》)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在《荀子》中也有这样一句话,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至矣。意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22.  584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荀子 不苟》)在一般意义上,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更多地指内诚于心则侧重于外信于人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

23.  154 

尽物之谓信,施于物者必以实欤!则必以实施于物者,亦无不尽矣!其所谓表里内外者,盖惟其存于己者必尽,则其施于物也必实。在己自尽之谓忠,推是忠而行之之谓信。([]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一《书(问答)答董叔重》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24.  166 

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说:「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诚信、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四分五裂。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无私帮助的目的。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就绝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25.  414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第六十三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季氏》)古语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是人们安慰心灵的良药。人若不讲诚信,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彼此无信任感,后患无穷。

26.  363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第三十八章)《左传·僖公十四年》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意思是说,若自己丧失信用,背弃邻国,遇到祸患有谁会同情自己。失去了信用,一旦祸患发生,没有人来支援自己,就必定会灭亡。由此可见,重诺守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对别人许下诺言,就须认真对待,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切勿掉以轻心,失信于人。在平日待人处事时,我们可先从守时开始做起,然后对家人、朋友信守承诺,以诚信待人。

27.  585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 离娄上》)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28.  207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 八佾》)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 宪问》)忠,《说文解字》解释为:敬也。从心,中声。《玉篇》解释为:直也。《增韵》解释为:内尽其心,而不欺也。《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六书精蕴》解释为:竭诚也。《传》:事上竭诚也。

29.  208 

《晏子春秋》:景公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也,何若?晏子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公不说(音悦),曰:君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奚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奚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伪也.故忠臣也者,能纳善於君,不能与君陷於难。

30.  425 

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 昭公元年》)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有忠诚无私、忠于他人、忠于国家及君主等多种含义。如志虑忠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随着中君主极权的形成和加强,成为特指臣民服从于君主及国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宋代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到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

31.  348 

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经 天地神明章》)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司马光《四言铭系述》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左传·庄公十年》

32.  136 

《唐韵》陟弓切《集韵》《韵会》《正韵》陟隆切,音中。《说文》敬也。《玉篇》直也。《增韵》内尽其心,而不欺也。《周礼·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 又《六书精蕴》竭诚也。《书·伊训》为下克忠。《传》事上竭诚也。 又不贰也。《诗·邶风·北风笺》诗人事君无二志,勤身以事君,忠也。

33.  146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 颜渊》《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

34.  209 

从命而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君谓之谄;逆命而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君谓之篡(《荀子?臣道篇》)顺君主的命令而做有利于君主的事,这叫做顺;顺君主的命令而做不利于君主的事,这叫做谄;违背君主的命令而做有利于君主的事,就叫做忠;违背君主的命令而做不利于君主的事,就叫做篡。 忠孝如古人某。——˙周容《芋老人传》

35 86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 学而》)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裏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36.  480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为政》)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即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37.  283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经 开宗明义章》)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最好的表达就是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老师也是只能认同不能顶撞的,孔子之所以待见颜回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很乖,不像宰我、子路,他们为难顶撞老师。像西方亚里斯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决不可能被中国孝子说出。像法国的笛卡儿、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

38.  412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离娄下》)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

39.  10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孔子说:父母在世,自己不出远门,出游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 为政》)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开始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让人熟悉的就是——《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40.  78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礼记 祭统》)一般认为,孔门以曾子最能传孝道,而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孟子又是就学于子思的门人,所以孟子对孝的重视程度也自然超过了其他儒者。春秋战国是中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趋瓦解,礼崩乐坏。而当时的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所以,孔子提倡。孔子对西周的进行了继承发展改造和创新

41.  300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高寿]感到喜悦,一方面[因其高寿]感到担心。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曾子可以说是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孔门中曾子不仅以其孝著称,而且在孝道理论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曾子思想以孝为核心,开创了儒家的孝治派.

42.  159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里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劝学》)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43.  120 

 啬于己,不啬于人,谓之俭;啬于人,不啬于己,谓之吝。([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八《俭》)对自己吝啬,对别人慷慨,叫做俭朴;对别人吝啬,对自己慷慨,就是真正的吝啬。君子以俭德避难。――《易·否象传》,俭德之共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严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品德。对于俭,古人有很多论述,其中具有概括意义的当数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御孙那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44.  28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学而》)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以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5.  39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乾象》)天赋超常而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只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的人都会超过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懒惰是一种毒药,它既毒害人们的肉体,也毒害人们的心灵。无论多么美好 的东西,人们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懂得这美好的东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46.  64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卫灵公》)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成正比,而增厚美德以容载万物应成为我们崇高不变的追求.。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荀子天论》)

47.  168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孔子说:我未曾见过刚强的人。有人答道:申枨是这种人。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会刚强呢?刚强是一种健康的品格,是人在生活中的磨练中形成的。

48.  258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张载《正蒙 太和》)任何现象都有对立的方面,有对立的方面必定产生相反的作用,产生相反的作用就造成仇恨,有了仇恨最终要和解。相反相仇则恶,和而解则爱。([]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和:《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又《书·尧典》乃命羲和。《注》羲氏,和氏,主历象授时之官。 又《诗·小雅》和鸾雝雝。《传》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疏》和,亦铃也,以其与鸾相应和,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

49.  162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宋]张载《西铭》)天被称为父亲,地被称为母亲。我们这些渺小的人,居于混沌的天地之中。所以天地万物,即是我的身体;天地的主宰,就是我的本性。人民,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同伴。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50.  106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 八佾》)善可以理解成人的情感,可以理解成正义的理性。当你追求美的时候,你可能就得放弃善。所以对于善美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反省,尽善尽美是人们一生努力的过程。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有据有感,观点明确。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相反,有些地方则论述有点乱。

建议:一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