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张顺
专业:新闻与传播
班级:专硕1905
学号:201902210704
电话号码:17862326492
QQ邮箱:1824451010@qq.com
一、信坛:何为信? [经典学习]一、582
“信”是一种传统美徳。《论语》中提到“言忠信,行笃敬”。意思是我们说话要老实诚信,做事要忠诚厚道而又严肃认真。《周易》中也提到“人之所助者,信也”。意思是对人最有帮助的是诚实守信。诚信是指诚实守信,是做人、做事最起码的基本原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人们讲究诚信,推崇诚信。先人为我们做出了诚实守信的好榜样。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曾子用自身的言行告诉我们何为诚信,何为一诺千金啊。
二、信:德不孤,必有邻 [经典学习]二、931
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个人应当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质,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成功,孔子曾说:“信则人任焉。”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曾这样自述过“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正是因为有这种诚信, 才使得他可以借取得更多的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从而成就报国救民之志,所以说诚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诚信是立业之本。是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此前多家电商平台为了推广山西某地苹果,用果品滞销、“果农欲哭无泪,请求支援”的煽情宣传误导消费者,销量上去了,很多消费者拿到手的却是质量极差的水果,很多民众为这种虚假宣传而愤怒,还有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同一个商品,熟人常客买的价格要比新人买的贵的多,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很难让企业做大做强。因此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和义利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社会良好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三、信坛:真心实意 [经典学习]四 660
《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我们应当做到,言而有信,一诺千金。对人守信,对事负责;践约守信,努力兑现诺言;坚持诚实,以诚待人;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在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不能因小失大;守时最重要:要做到诚信,遵守约定的时间是关键,特别是约会,开会,洽谈业务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到一会儿,而不是迟到,让别人等待自己,这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是一项礼仪,更可以看出你的人品,看出你对事情的重视程度,守时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一定不会孤单。懂得诚信的人,他们会以诚待人、以信交友,在得到信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口碑,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从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真诚出发,建立和守住信誉,就一定会建设起一个诚信的社会。
四、礼坛:何为礼 [经典学习]五、436
《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最初是指宗教祭祀中的规矩,历经夏、商、周形成了一套典章制度,后孔子及其后人不断充实其内容,成为了一套别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社会秩序的制度。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何为礼?《礼记·乐记》说:“礼也者,报也。”礼可以体现为回报恩情,如婴儿对母爱的微笑、跪乳等,后来衍变为一种行为规范、人伦制度、甚至法律条文,由人礼变成了天理,由道德礼仪变成了说教、名教、礼教,含义较原始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当今复兴礼应当把握内在价值和精神,不能流于繁复和奢侈的形式,如此发扬礼才可培养道德,提升人格,内外交修,修己治人。
五:礼坛:礼之本质 [经典学习]一、650
礼的本质是仁爱之情,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孔子言简而意赅的指出礼乐的本质是仁爱之心,因为仁爱和感念,所以礼尚往来,礼的本质加重了情感。进而确定人的行为的规范,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各种事情可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对于我们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尊重老师是最基本的礼仪,无论是直接鞠躬、微笑或者亲切的问一句老师好,都是在践行“礼”的本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重老师是我们的应有之义,而不是在校园中看到老师假装看不见。
六、礼坛:礼的功能 [经典学习]三、857”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是用来确定亲疏、决断嫌疑、区别同异、辨明是非的。儒家礼学还强调“礼以观德”,通过礼来体现人的内在心性和道德修养。《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射礼不是非要争个胜负,关键是要体现礼让精神。《礼记·射义》说:“射者,所以观盛德也。”“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观射礼,不只是看射中多少,还看射者的心态、仪表、动作的规范与节奏,以及决胜之后的风格。观察这些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这就是“射以观德”。小到个人,礼可以分辨人的态度,看出一个人的气质,有时候还会成为与人打交道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人们都喜欢有礼仪的人。大到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不能没有“礼”,有礼社会的和谐规范才会更加稳固。
七、廉坛:两袖清风 [经典学习]十二 571
“廉”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高尚的个人修养,是古人对美德追求的一种境界。是一种道德、一份操守,从古至今一直为世人期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公生明,廉生威”等廉政警言。一提到廉,人们就会想到廉洁、廉正、廉明。《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东汉人杨震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吏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感谢他的提拔和推荐。后被杨震当场拒绝,还说这种行为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廉者荣、贪者耻,从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大虎小虎落马的不计其数,每一例贪污腐败的案件都警示我们,贪腐一时,耻辱一世。
八、廉坛:培养正觉 [经典学习]十三 37
坚持修心廉洁自律。《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向上向善是人生的一种心境,一种状态,大海里的水水性绵密,但是微则无声,巨则波涛汹涌,不怒不争却在无声之中滋养万物,每个人都应当学习水之品行,向上向善,向善向美,培养自己的善美人格。树立廉耻观念。“廉”是非常高尚的道德观念和为政思想,顾炎武作在《廉耻》中有“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意思是知廉耻,是做人的操守 不守廉洁的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无所节制,不知廉耻的人没有什么事情不敢去做的,人如果是这样,那么祸败灭亡也就不远了。所以廉耻不仅关系到个人,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领导干部更要培养和强化廉耻观念,培养正觉,以廉养浩然之气。
九、廉坛:贪欲之害 [经典学习]一、351
老子在《老子·第四十六章》中写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兼并和掠夺的战争连年不断,给社会生产和百姓生活造成了严重灾难。这是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的时代,连怀胎的母马都要被送上战场,以致产驹于野外。老子分析了战争的起因,认为是统治者贪得无厌、不知足所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为严重的了,灾难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深重的了。为此,他提出“知足常足”的观点,对统治者的无厌欲求发出了强烈抗议和严厉警告。在古代,古人把清、慎、勤作为官员从政的必备操守,认为守住廉洁的底线,才能抵御各种诱惑和围猎。在现代,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为官发财,应该两道,领导干部“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绝不能私欲膨胀、以权谋私,最终“不仅毁了自己、害了家人,而且给党的事业带来很大损害”。戒掉贪欲,方能保持本心,才能深得民心。
十、孝坛 :何为孝 [经典学习]十一 421
中国有一句话叫“百善孝为先”,孝这个字的象形文字就是一个年轻人背起年老的人,这就是孝的本意。《百孝篇》开篇曰:“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是人道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孝经》中也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是百行之源,孝是八德之首。可见,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孔子三岁丧父,母亲颜征在,含辛茹苦地把他养育成人。孔子对母亲十分孝敬。在他十七岁那年,母亲去世,依礼父母应该合葬,但他不知道父亲葬于何处。孔子便将母亲棺柩,停于鲁国繁华的五父之衢,长跪啼泣求问,终于感动了一位名叫挽父的赶车人的母亲,并在这位老妪指引下,使父母合葬一处。孔子父母合葬墓,在曲阜城东15公里处的“梁公林”,至今仍有游人前往拜谒。每每想到,隔着历史的大幕,仍让人感动。
十一、孝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经典学习]二 693
国学经典《论语》中有详细的行为准则。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他还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就是说,父母在时,不要去得太远;如果一定要远行,提前要告知父母自己去的地方,多长时间能回来。孔子特别重视精神方面的孝,这一点在物资丰实,衣食无忧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但是当今的交通日渐发达,常回家看看却成了困难的事情,为了生计那么多的孤寡老人独自在家,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供养父母,更要在精神上慰藉他们。
十二、孝坛:赡养父母 [经典学习]一 686
如何尽孝?子游问孝,孔子怎么回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说现在讲到孝道都认为可以赡养父母就叫孝。孔子这里批评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他说你养狗养马不也是养吗?你如果养狗养马跟养父母没什么区别这叫孝吗?不敬,何以别乎?敬重父母,有恭敬心的同时在物质上赡养父母,在精神上慰藉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常回家看看,常听听老人讲述他们过去的事,通过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让他们精神上保持愉快,对于老人的身体健康也是非常好的。
十三、和坛: 社会和谐 [经典学习]二、 782
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和谐即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辞海》上则把和谐与协调并称。这就是说,和谐的含义应该是指配合(或搭配)得适当、匀称、协调而不生涩、不别扭。古语也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把“和”看做是天道的追求,是世界之所以成立的本源。这几乎可以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是各家各派的共同主张,是万事万物的最高追求,是中国人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的文化心理、政治信条、智慧要求、艺术准则。当一个人自我修炼达标了,就要去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就是“和”的重要层面,人际和谐,也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
十四、和坛:天人合一 [经典学习]三、 247
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天命、人生和合二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天,可以理解为大自然,人,就是人类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共同遵守同样的规律,这就是在精神上、在秩序上、在利益上,合而为一致的统一体。是人与自然最稳定的相处模式,是一种和谐的状态。李白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就把自然当做人类的朋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也是把自然当做人类的朋友。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信条,儒道释三家都有阐述,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十五、和坛:善美合一 [经典学习]五、 171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强调“真善美”的结合。战国之后,中国文化经过改造最终确立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伦理文化,它以“仁”为中心建立起一整套的伦理体系和话语。这种强调“仁者爱人”的伦理文化由个人规约扩及社会,最终演化为一种文化伦理。善美中“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个人的善,即个人道德上、人格上、精神上的提高和完善。另一是指社会的善,即社会的进步和公正。美感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愉悦。美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一个爱美的人,在精神生活上往往会有较高的追求和品位。善是意志的对象,体现为道德活动,美是情感的对象,体现为艺术活动。善、美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善美和一应当是我们追求的标准。
评价:作者善于运用典故以及国学经典文本来阐述具体的义理,能看出作者对于文本的熟悉以及对经典的深入思考。
建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