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当代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材料
国学教育融入当代私企文化建设必要性的探讨
私营企业——中国家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首份《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资料显示,我国现存的私营企业当中,绝大多数诞生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根据2010年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若以广义家族企业定义,中国85.4%的私营企业是家族企业;若以狭义家族企业定义,55.5%的私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私营企业,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担当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私营企业的形成,就笔者的认识来讲可分为三大类:
一、创办者从简单的以“自谋出路”为基础的个体户起步,随着国家“广开就业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规定”,开始全面贯彻这一方针后逐渐形成了的一定规模。
二、创办者当时是集体企业中的负责人或负责人之一,原来就有一定的产销网络,自己搞到了起步的资金,离开了集体企业自起炉灶。
三、集体企业经营不善,转卖给了个人而形成。
上述经营者,逐渐从体制外因素成长为体制内的成长力量,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在这些经营者当中,估计约占90%以上的人头脑想的是:通过雇工(现在称之为“劳动者”) 怎样地把人家手里的钱变成自己的,去扩大自己经营体系的规模来为自己创造财富。可以说,在思想上除了“利益”,其他的如“道德”、“文明”之类非物质性的精神是十分匮乏的。
由于我国私营企业从二十世纪七、八年代起步,许多的“企一代”——私营企业的创业者(年纪大了或者是是已故了)己经退位或退居二线了,接上了他们班的是他们的下一代——孩子,这就是“企二代”。“企二代”是生活在幸福堆里——“钱堆里”,即成了有钱的“富二代”。大部份 “富二代” 的最大特点就是:家里钱多,优越感强,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由于从小拥有了优越条件,看不起别人则成了他们内在的“标识”。这样的人来管理企业,当然也看不起广大的劳动者,员工进入了他(们)或她(们)掌管的企业,并不认为是劳动者为他们创造了财富,而是自己养活了在他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就有不少的私营企业主认为“三只脚”的羊找不到,“两只脚”的人到处都有,谁不听话、谁不顺眼就踢掉谁。也就是说:不把员工当人看,只把员工当作赚钱机器的那种企业主,当他要求员工来为其完成生产任务,创造经济指标的时候,员工们也会用你不“仁”则我不“义”来回报企业主,这样的话,会给企业主创造出什么呢?!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是先贤孔老夫子所赞许的行为,希望人与人之间应该多做些有益于别人的事情,帮助人家取得好成绩,助人成功;不要去为难人家,妨碍人家,使人家陷入困境,击垮人家导致失败。许多的私营企业中,存在着不正常的帮派体系和“愚民政策”,制订条例和做事以个人的小团体为优先考虑。企业内部形成几股小势力、小潮流,如企业主父与子之间,企业干部中老与新之间,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许多不理智的人借以保密为由,同级之间信息封闭,行为孤僻,相互猜忌,各自为政;上下级之间资料紧扣,信息隐满,职责不清,以权压人,问题下扛。造成了欺下奉上,以假充真、以坏充好的怪现象,人与人之间既缺诚也失信,真如孔子说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实为小人之举。
清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在《训蒙文》(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时,改名为《弟子规》)中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先贤们认为:说话要讲究信用,这是最起码的道理。如果说过的话只是作为一种幌子,一种烟幕弹来欺骗人,特别是欺骗自己的属下,欺骗自己所要求他们来为自己卖力的人,揭晓后会是怎么样的结果,便可想而知了。时下有不少的私营企业主倒拥有此嗜好。笔者分析有以下现象:
现象之一,某企业主给公司里员工的劳动报酬是定额计酬的,员工们从月初始勤勤恳恳地、一丝不苟地做,只要厂里需要,还经常加班加点,做到月末,根据定额和数量算好了自己的工资。等到工资发到员工手中时少了许多。原来,这个企业里有这么一个潜规则,工资到了一定的量,财务就把在杠子上(企业里设定的红线)的那部份工资给扣除了。那么,员工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
现象之二,某企业主在开会时说:“公司里可以每月拿出一些钱打到员工的帐上,来提高员工的伙食水平。”言过之后,一直风平浪静,看不到企业主有过什么行动,员工的生活水平不见有任何的提高,不过员工在食堂里的菜饭钱支出倒是不断地有所提高。笔者倒听有一位同事这样说过:“我在外面出差时听有位领导说:那个厂里管理得好不好,只要到那个厂里去看一下这个厂里的食堂和厕所,即看员工的‘吃、喝、啦、撒’,就可知道这个厂管理得如何了”。笔者认为:这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道理。
现象之三,某企业在制订的规章制度中说:对于全月无质量事故,废料利用等有贡献的,给予一定的奖励;由于产品质量问题的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公司根据产品受损情况要员工赔偿或处罚员工。结果处罚是执行了,奖励却看不到,具体实施的政策是只罚不奖。员工们对事情的处理是无可奈何,但心里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是善良的,由于出身后的环境不同、教养有别,使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性格和思维。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文明、精神文明,孵育了一个又一个先贤,一代又一代从不间断地传承下来。但由于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中屏弃了古典文化,在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不加筛选地套用了别人的东西,使致国人和道德范畴产生了错位,盲目地用别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在道德与欲望的思维天平上失衡,导致了近代国人在道德上的逐渐滑坡。当代国人,由于受人近代国人搬用西方文化教育的影响,很少拿起老祖宗及先贤们创造和积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来净化自己的灵魂。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物质上逐渐地富裕起来了,人们的欲望也就越来越高,但满足欲望的杠杆是金钱。在当今这个物资丰富、百业掘起的经济时代,许多人为了手中握有钱,忘却了“性本善”的人之初。不少的企业主为了多赚钱,对员工非常苛刻,认为这些人只是自己的“印钞机”,除了政府强行需要执行给员工的政策规定,其余的待遇能少给就少给,能赖就赖。往往,这样的企业主,非常喜欢听取一些“花言巧话”的“小报告”,把那些人当作是尊重自己的好干部、好员工。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正是由于企业主在思想上的不端正,造成了“企业对待员工不好,员工不相信企业而做不出成绩;员工做不出成绩,企业认为员工不好而待员工不好”的恶性循环,导致企业的停止不前或倒退。
鉴于上述种种,笔者认为:将国学教育融入当代私企文化建设非常必要。
文化,是奠基人类文明的基础,传承人类道德的主要载体。民族精神的传承,主要是通过自己固有的精神文化来体现,国学则是这种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家需要文化,民族需要文化,企业当然也需要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发展的好坏,企业文化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国营企业的文化,有国家有关的管理部门指导;私营企业的文化,全凭私营企业主个人的文化修养。事实上中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都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有一部份私营企业有了所谓的企业文化,许多是抄袭旁人,或者是机械、简单的从书籍上弄来口号式的内容——公式化的理论来充涉。这样的企业文化实际上等于没有企业文化。事实上,许多私营企业主根本就没有创建自己的企业的文化。好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可以用来管理人才、管理员工,积极向上地引导整个企业,让员工们能自愿、自觉地,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来为企业创造效益、创造财富。大部分私营企业主由于其本身的文化修养限制,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束缚。在管理方法上基本是围绕私营企业主个人意念而转,就管理不好人才,也管理不了人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这就是许多的私营企业不能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们中国,是个拥有五、六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在这片土地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更好的发挥企业中各种有机组成部分的应有价值,就必须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文化的能量,这就牵涉到企业文化中的内涵精髓,现代企业文化形式多样,私营企业则更甚,到底哪一种理论更适合本企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国学是我国文化中的精髓,如果能够将国学作为当代企业文化——特别是私营企业文化的指导思想,把我们老祖宗留下来这些优秀文化精髓融入到私营企业文化当中去,这将会对私营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中华文化主要的内涵之一就是道德。培养和恢复道德,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的必然要求。当然,私营企业要想做好做强,企业中的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技术水平,而且必须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当今,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伟大的复兴时代,由于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古典文学一味的批判、全盘的否定,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而这新道德又一时建立不起来,或者说照搬了西方文学不经过筛选乱用;十年浩劫的“破四旧”,又一次清洗了民众灵魂深处的传统道德观。在这道德滑坡、物欲横流、金钱为上的经济时代,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国学融入到私营企业文化中去,正是可以提高私营企业人员(包括企业主)道德水平、提高心灵素质。
陈杰思先生的《中华十大义理》一书中说:“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上,与四大发明同等重要的文明成果,即是十大义理。…… 十大义理,即仁、义、礼、智、信、中、孝、廉、毅、和。”
学者王瑶的《中国民营企业的典型管理困境》指出:“学步期的企业家也都有自己在管理上的一些土办法,这些土办法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否则企业也不会发展得这么快。但到了这个阶段,这些办法可能就都不灵了。”企业小的时候,企业家能记住每个工人的名字,能看得出每个工人的脸上表情,找员工谈心,帮助员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来留住员工的心。公司变大了,员工也认不过来了。……感觉自己在管理上已经是力不从心了。这类是比较好的企业主,也就是素质较好,如武圣孙子所说有“待卒如子”之心的企业主。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二千五百二十多年前,武圣孙子就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他关系到生死存亡之事,不可以不认真的研究考察的。同样,生产经营则是企业之大事,如何正确、有效地管理好一个企业,让进入企业的每个人能自觉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企业发展中必须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王瑶在《中国民营企业的典型管理困境》一文中说:从企业生命周期来说,中国很多的民营企业现在已经进入了“学步期”这样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美国学者爱迪思在《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曾经详细地论述过学步期企业面临的很多问题。其中,这个时期的企业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企业的快速成长和企业主管理滞后。当企业进入学步期以后,他就会突然发现企业现在面临的是管理的危机。管理成为了现在企业发展的瓶颈。管理的滞后,说白了就是企业文化的落后,在企业主的头脑里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的缺乏,如能把中国先贤们的“仁义道德、忠孝廉礼”等传统文化吸收到自己的头脑里,使自己在提倡一条规矩,制订一项制度的时候,想一下对我有利吗?对企业有利吗?对我有利了对高中层干部有利吗?对我有利了对员工有利吗?企业主要想经营管理好自己的企业,管理并且发展好自己的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作为企业主,如果只讲私利,不把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仁义道德放在心上,不去摸摸自己的良心,要想管理和发展好自己的企业,这是很困难的。
笔者家乡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后坞庙建成搞庆典前,长辈们为了控制女人到庙里去看戏,曾定了一个规矩——那个女人到后坞庙里看戏,有看到的话,就罚一担瓦片。规矩定好后,这位长辈故意叫自己的女儿到后坞庙去看戏。第二天早上,有人问这位:“我们定好的‘女人到后坞庙里看戏罚一担瓦片’的规矩算不算数!”这位长辈说:“当然算数个落。”“昨日子有人看到你的女儿在后坞庙里看戏文罚不罚?”“当然要罚,规矩定了不执行怎么行呢。”长辈说完话,就叫人装了一担自己家里的瓦片送到了祠堂里,从这后,后坞庙里再也没有女人去看戏文了。这虽然是一个旧时的故事,恰恰说明一个道理:要求别人做到的事必须自己先做到。
同样,企业主应该把先贤们的“仁义道德、忠孝廉礼”等传统文化传输到自己企业里的每个中、低层干部中去,被称为兵家鼻祖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在私营企业中的许多的中、低层干部里都具有相当高学历和知识,由于当前尚处于 “钱浪滚滚”、“欲流涌动”的一个“拜金”时代,一切的一切以钱为第一目标,那些学历和知识(或者说个人的理想)只能是不以自己的意志而转移——看着企业主的脸色而行事。故此,把先贤们的“仁义道德”贯输到每个中、低层干部的头脑里,使之在为企业主执行和操作的同时,不要把员工单纯地当作完成生产任务的工具,而是能把手下的每个员工当作自己的爱子来看待。“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先贤们的至理名言,当是每个搞管理工作的人(私企中的高、中层干部)应时时警告自己的言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说:当想到自己怎样的时候应去想一想为员工做点什么;看到员工有什么的时候,换位地去想一下如果是自己该如何?把去完成企业主下达的目标的同时,随时随地的做到去关心自己手下员工在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生活之需。只要关心好了员工,员工才会真正自觉地、自动地来关心公司里的需求,企业才会兴旺发达。
浙江省富阳市龙门镇
打工通信地址:浙江省龙游县城南开发区兴业大道五号
孙德锋
电话:13282059592
电子信箱:sydefeng@163.com
- 上一篇:郭海涛老师的演讲提纲:
- 下一篇:浅谈教育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