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6年下半年二等奖董艳玲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6年下半年二等奖董艳玲

字号:T|T

学校:湖北大学

学院:哲学学

专业、年级哲学专2015级

姓名:董艳玲(用户名:dorothy)

学号:2015221115110039

廉坛:一、324

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人追求上进,激励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但是,当这种欲望一旦超过了自身的能力承受范围时,这种欲望就成了贪欲。贪欲不仅于人无利,而且害人害己。看中国近年来所抓获的贪官污吏,无不损害国家人民的利益,不仅自己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而且使家人因此蒙羞。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一定要学会加强自身道德品格的修养,控制自己的欲望,做一个廉洁自爱的人。切不可使之肆意发展成为贪欲,害人害己。今后有意愿考公务员的同学更是要时时反省自身,树立崇高理想,励志成为一个廉洁有爱的好官。

和坛:六、52

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道德经.德经第十二章》),认为作为艺术鉴赏对象的“五色”“五音”,一旦 成为感官的享受和毫无节制的满足,就失去了艺术鉴赏的初衷,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我认为,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体现“道”;但是,艺术如果掺杂了太多的功利因素的话就不能称之为艺术,或者不是真正的艺术了。这样的艺术是远远达不到“艺即是道,道即是艺”的要求的。所以,我觉得超出功力之外的纯粹的艺术(也就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艺术)才是能与“道”相提并论的,符合“道与艺”这个话题的。

孝坛:二、616

我们从懂事起就被教导要孝敬父母,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中也一直强调孝敬父母,但是真正做到孝敬父母的人又有多少呢?

“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很多人做到的仅仅是赡养父母,他们更多的是想给父母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虽然我们不否定这也是一种孝;但这种孝仅仅是一种最低层次的孝,仅仅满足了父母作为一个生命体对物质的需求,而并没有满足父母作为一个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这让我想起了很多留守老人,子女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出去奋斗;但是他们也许忽略了一个问题,老人也许对物质没有太大的要求,只是需要更多的是希望子女能多陪陪自己。所以,有时间的话,多回家陪陪父母吧!真正从内心中去关注父母的需要,这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尊敬,,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孝。

忠坛:二、604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安定繁荣,家庭才能幸福,个人才能更好地发展。而忠于祖国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也许有人会说,忠于祖国是像岳飞、文天祥那样的大英雄的事儿,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什么也做不了。而我想说的是,忠于祖国不必一定要为国捐躯,从各个小事上维护祖国的土地、人民、尊严也是对祖国的忠。当我们出国旅游时,自觉遵循秩序,不让外国人说中国是不讲文明的国家,是忠于祖国;当我们努力学习,不让祖国为我们创造的良好的环境浪费掉,是忠于祖国;当日本篡改历史,我们坚决维护历史的正貌,是忠于祖国······其实,忠于祖国不一定需要惊天动地,需要的是把祖国放在内心,在行动中维护祖国的土地、历史、尊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来忠于我们的祖国。

信坛:四、564

诚信问题,作为人类的公共价值观,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直被人们高度重视。古有曾子杀猪为孩子做出诚信的榜样, 商鞅立木取信,今有信义兄弟孙水林兄弟;外有卖火柴的小男孩,中有季布一诺千金·······等等一系列的故事彰显了人们对诚信问题的重视。而诚信作为一个价值观念,最直观的表现方式就是行动。只有行与心应,做到言行一致,才能使人感受到你的信。当然,感受到信的前提你是出于真心实意而做出的行动。如果本身不是出于真心,也就谈不上言行一致。所以,诚信,必真心、行应其心、言行一致的结果。

智坛:九、225

在中国上,对知行问题的讨论一直是哲学史上的重点。无论是《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的知易行难说,还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知行的探索。

在众多的知行观中,我比较倾向于知行合一说。首先,我认为虽然知易行难说还是知难行易说虽然都有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他们不可避免的夸大了知或行的作用,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另一方的作用。而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强调了知行的相互关系,实现了知行的统一,并鼓励人们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言行一致。

礼坛:一、577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对礼尤为重视,孔子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克己复礼”,并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表面上,孔子是在维护繁琐的周礼的形式,实际上他维护周礼更深层次的是想维护礼的精神,即恭敬、仁爱的精神,这与孔子的核心哲学思想“仁”也是不谋而合的。现实生活中,我认为礼的精神更多的体现在恭敬、尊敬上,例如,见面的握手礼、军礼、少先队队礼都是表达的对敬礼对象的尊敬。

义坛:一、490

提起“义”,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正义。而正义是向善的,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我认为,正义不能仅仅定义为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比如,当代企业家雇佣工人进行工业生产,无论给工人还是自己带来的利益大于弊害,且分配也算公平。但是,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正义,我认为这仅仅是企业家遵循本分来获取利益罢了。正义在这些定义下应该有一个前提,即这件事的出发点应该是向善的。在向善的前提下进行的利大于弊的行为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才算是真正的正义。

仁坛:二、327

仁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天地孕育出万事万物,并给予万事万物赖以生存的资源。显然,这是仁的。人与物从天地处得到了这种仁,并以之为心。在我看来,这一点相比于第二点,显然更具有说服力,因为人与物都具有模仿学习的本领。

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的本性,这一点是基于性善论提出来的。然而,人性本善或是人性本恶,抑或是人性本无善无恶,从古至今都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来论证。因此,使得这一点就像是半空中的风筝,只要没有外力来打破这种状态,它既不能落地,也不能飞得更远。当然,这是站在一个当代人的较为科学视角所看待的。从儒家的角度来看,这一点还是很合理的,他们一直坚信人性本善,基于这一点,孔子一生都在追求“仁”的思想。

毅坛:四、398

一个人成功的背后总是经受了一系列的磨难,就像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经受磨练,我们变得更加坚强;经受磨练,我们懂得了更多的方法去克服困难;经受磨练,我们更加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磨难也许会让我们痛苦、忧伤,可是当你跨过了这道墙之后,你就能看见一片新的天地。

有心理学家研究提出了“创伤性成长”的概念,就是指一部分人在和具有高度挑战性的生命境遇抗争后,所经历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当然,磨难并不是创伤性成长的重要因素,重要的是你面对磨难时的态度。只有你能扛过磨难,你就能获得相应的成长。所以,面对磨难时,不必逃避,去经受吧!

孝坛:六、128

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仪式。用于表达对祖先的追念之情,发扬孝道。古代,皇帝会在春节期间进行庞大的祭祀典礼,祭祀先祖,祈求祖先保佑国泰民安;平民百姓在逢年过节也会准备祭品,祭祀死去的亲人、先祖。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快,祭祀祖先的仪式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在一些民俗浓厚的地方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遗憾的是,这种风俗在当代文化的冲击之下也正在渐渐消逝。

不过,我认为其实仪式都是次要的,毕竟在当代看来,有些祭祀仪式显得迷信,与我们追求科学精神有所不符。无论有没有祭祀的仪式,时时刻刻有一颗感恩先祖的孝心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毅坛:十、159

生命诚然是可贵的,因为每一条生命都是上天的恩赐,以母亲的血泪之痛换取的。在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爱惜自己的生命,不做轻易放弃自己生命的事情,比如自杀。

但是人世间总是存在着很多两难的抉择,就如生和义。这时候就是考察君子与小人区别的时候了,小人求生弃义,君子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即使生命可贵,但是在自己的价值信念面前,依然选择为自己的价值信念而死,这就是君子。正因为有这些人的舍生取义,才多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佳话,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向这些舍生取义的人致敬!

和坛:二、680

社会和谐是每个人都期望的。回望几千年的历史,无数仁人志士奋斗的目的就是为了和平,为了社会的和谐,不再有人因为战乱而受伤,每个人都能幸福的生活。

而实现社会和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即使中国当前已经基本实现和谐社会,但是却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个目标。只要世界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国家的和谐状态都只是暂时的。因为这样的和谐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因为外界的不和平因素打破。就像台独势力、藏独势力等等时时刻刻都威胁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真正的社会和谐应该是全球的和谐。每个人都处在和平的环境下安居乐业,体会到和平的好处,发自内心的珍惜和平才能达到真正的社会和谐。

仁坛:一、811

孔子认为人“仁者爱人。”也就是说,其实“仁”就是要具有利他性,而且这个利他性不仅是从“我”本身去考虑,而且要感同身受的去理解他人的需要。就像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感同身受的去考虑他人,然后做出利他性的行为。

而且这种利他性不应该局限于小范围,而是应该扩展出去,外延到所有的人,即应该博爱。但是,能做到博爱众人的人又有几个呢?就算是孔圣人自己也不敢说自己是个博爱之人吧!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希望人们遇到问题时,能够多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人人都愿意尝试着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只着眼自身的利益诉求,并渐渐学会为他人着想,我想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了吧!

廉坛:四、208

党员廉洁自律规范要求党员:“坚持崇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其实不仅是党员,所有人都应该做到这一点。当然,这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吃草根,穿布鞋,而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有节约的意识。时代在改变,勤俭节约的要求相应的也发生了改变。我们不必像我们的爷爷奶奶一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过日子,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勤俭节约。吃饭不浪费粮食,生活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就行,不必过度追求奢侈品。

而官员更需要做到这一点,不骄奢淫逸,坚持良好作风。看看近年来被抓获的腐败官员,多是贪于享乐,追求奢侈的生活造成的。当安于享乐时,就会滋生贪欲;当自身的能力满足不了享乐的要求时,就滋生了腐败。作为人民的父母官,不仅没能给人民做好榜样,而且严重败坏了党风党纪。

智坛:六、373

在现在的学校中,很多地方的高中以下的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所有学生被要求好好学习的目的是考一个好初中,考一个好高中,考一个好大学。而在大学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很多人上大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获取一个文凭,将来好找工作。于是,人们似乎渐渐地忘记了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虽然近年来,国家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但是目前为止收效甚微。

学习之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培养德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之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的。一方面,我们需要去追求考一个好的学校,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好的机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始终要记得的是学习并不是为了一些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自身的健全。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处于高速的更新换代之中,我们更需要好好学习,不断学习各种新的知识,终身学习,完善自身。

评价意见:能结合所学,联系实际,且作者在一些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这值得称赞。希望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前进,深化且扩展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