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班级:08哲学班
姓名:杨富
学号:084020432
手机:15825277128
指导教师:李煌明
仁者爱人
“仁”的本意是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它是一种道德范畴。在孔子那里,“仁”是一种德性思想,孔子的仁学,最基本的就是爱人。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毫不犹豫的回答道:“爱人。”(《论语·颜渊》)孟子据此把仁概括为“仁者爱人”。孔子的爱人首先从自身开始,然后是家庭,亲属,朋友,国家,也就是以自身为圆心,以血缘关系的远近和交往程度的深浅,不断向外扩散。它与墨子的“兼爱”有明显的差别,但这也更符合人的天性。要爱人,那么首先就要知人,只有能够理解别人,懂得别人,能从对方的立场,情感和厉害关系诸方面去考虑问题,这样才是真正的爱人,才能把爱人之心落到实处。
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有其深厚的现实意义,不论是与家人,朋友还是与陌生人相处,只要有一颗仁爱之心,那么我们就能从别人的立场出发,从而理解和宽容别人。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够和睦相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也才会感到快乐,否则只会是不断地争吵和对立的矛盾,有的也只是痛苦。有了“仁者爱人”思想理论的指导,我们的社会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仁政
仁政,最早是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于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指仁慈的统治措施。“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仁政,最早是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于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指仁慈的统治措施。“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激光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学”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的“仁政”思想也影响着当今社会。就比如说我们国家的很多福利政策,还有对中小学免收学费,灾难面前国家对灾区的财物方面的援助等,都体现着很大程度上的“仁政”思想。作为现代社会的国家,“仁政”思想是不能丢的!否则将会失去民心,引起国家的不团结等。舍身取义
“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该做的。是正义,真理的意思。
人生在世,生命固然重要,但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正义和真理。孟子说:“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历史上许多人为了正义和真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不顾小家的幸福,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比如文天祥,屈原,岳飞等。
文天祥是南宋民族英雄,他在抗元战争中被俘之后,元朝千方百计地他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他的宋臣。但文天祥宁死不屈,从《正气歌》中就可以体现出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今天,国家和民族不需要我们“舍生”和“杀身”,但“义”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义”发扬下去克己复礼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在儒家思想中仁,礼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礼”是为了达到“仁”的目的“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德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呢?孔子回答到: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每一个人都做到“克己”,则“天下归仁”就顺理成章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回复到礼之质“义”上,按公义,公理来办事。
在当今社会,“克己复礼”也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做到按公义,公理来办事,那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就不会有太多的矛盾和战争了孔子之“礼”[原创]
孔子之“礼”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儒家重视“礼”,意图通过“礼”的推行,辅佐“仁”的实现。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说一个人人过不仁,会怎样对待礼仪呢?一个人如果不仁会怎样对待音乐呢?可见,儒家的“礼”是为仁的目的服务的。林放问(孔子)礼之本,孔子回答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的问题,深得孔子的赞许。他认为将排场,摆阔绰,是不合礼的;一味俭省,该有的没有,也不合礼。但两者比较起来,与其“奢”不如“俭”就丧礼而言,与其形式上周到,不如心情上悲痛。孔子的见解是对的,行礼注重的是真心和实效,而非形式。对于君臣之间的礼,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果君对臣失礼了,臣将会不服,只有君对臣以礼相待,臣子才会对君主忠诚。可见礼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但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素质的修养起着重要作用。它指导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要以礼相待,同时,作为国家的领导者也要保持“礼”这一道德规范和准则,否则将失去民心孔子论“智”
“智”是智慧,聪明,机智的意思,追求智慧,成为智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思想。孔子崇尚智慧与智者,他认为人有智愚之别,最聪明者为“上知”,最愚笨者为“下愚”,孔子十分赏识聪明的学生。
智者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头脑清醒敏锐,能洞察世间百态,通达事理,举措得宜,不犯糊涂。墨子生活在公元五世纪左右,当时楚国是一个大国,宋国是一个小国,楚国有一个著名的工匠公输班,他制造了一种称为云梯的武器,准备攻打宋国,墨子知道后,立马赶到楚国,拜见了公输班,他出钱请公输班帮他杀一个人。公输班说:“我讲道义,不会因为报酬去杀人。”墨子于是说:“楚国地大物博,可是却攻打弱小的宋国,这是非正义战争,你说你坚持正义不杀人,可是却有很多人会因为楚国与宋国的战争死去,这跟你亲手杀人时一样的。”公输班于是被问得哑口无言。墨子有用同样的方法说服了楚王,免去了一场灾难。这就是墨子智克公输班,这个故事很好的表现了墨子的机智与敏锐。
“智”在当今社会也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好学,乐思,勤问,笃行才能成为智者。智者会对纷繁芜杂的表象进行一番细致而全面的考察,从而去伪存真,也能够对自己的言行持谨慎的态度,而且会放眼未来,心怀远虑,懂得着眼整体,顾全大局,不会急功近利等。在这个发展越来越快的社会,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人才。只有做一个“智者”,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信”及其当代启示
“信”及其当代启示
“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可*,从字义上看指言谈的诚实性,心口一致,言行一致。一开始,他可能是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不欺之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逐渐摆脱宗教色彩,在春秋时期经儒家的倡导,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在孔子的论述中,“信”主要是在两个层面上使用的。一是从行为出发者的角度,“信”指人的行为要诚实无欺,值得信任。二是从行为接受者的角度,“信”与怀疑和猜忌相反,是指对人的相信和信任,只有先做到守信,才能得到信任。“狼来了”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为什么第三次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牧童叫“狼来了!”,人们都不相信呢?是因为前两次牧童骗了他们,所以牧童当然就得不到人们的信任了。
《论语》的“信”以道德为支撑点,“信”观念的践履主要*主体的道德自觉。当今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滑坡,市场经济行为中“诚信”缺失,腐败现象滋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坚持诚信这条基本准则,提高执政者诚信这一必备的道德素质,把诚信道德作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诚信道德建设等才能构建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忠
“忠”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论语中的“忠”,其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待朋友要尽心无憾;二是提高自身修养,达到大公无私的境地,这是将个我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达到与人真诚无间的相处;三是对待国君要专一无二,这是要求对“忠”的对象国君不能有二心,不能有背叛,忤逆之举。在我国古代,很多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忠”,就比如说《水浒传》,其主人公之一宋江,是梁山好汉之一,他是梁山首领,时时刻刻以朝廷招安为目标,并把原最初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厅”,以示其对朝廷的忠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忠”的内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不需要像古时候那样对国君尽忠,但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还是在平凡的位置上,要想真正的做好,都离不开忠字。就比如说,作为子女,我们要做好子女该做的事情,要孝顺父母;作为学生就要努力学习;作为母亲,就要为家庭尽职,尽责地培养孩子;作为父亲就要做好子女的榜样等等。尽忠确实是做人的根本。孝
“孝”最初开始于对父母的孝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他以仁孝之名,闻名于天下,他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之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回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他给天下的百姓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父母给了我们“生”,抚养我们花费了那么多的心血,我们应该懂得感恩,应该珍惜。在家里尽量帮助父母做一些事情,为他们减轻一些负担,同时要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忧。长大离开父母了,也要经常回家,尽量陪陪他们,要让他们安享晚年。无论社会怎么发展变化,“孝”都是不会变的,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东西,是身为人必须具备的!孝悌
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孔子重视“悌”,把它与“孝”字并提,他要求人们做到“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论语》中还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后来的孟子也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可见儒家将“悌”的意义看得很重。
在人的血缘关系中,除了父子关系之外,最亲近的就是兄弟关系了。兄弟是一母所生,从小在一起长大,密切得如手足。所以人们很赞赏和睦的兄弟关系。孔融让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现在虽然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既使有兄弟姐妹,长大后也要各自立生活,然而当一个人遇到困难需要求助于别人时,首先想到的还是兄弟。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想更应该推广为同事,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因此更需要团队精神,更需要“悌”的思想的扩大和延伸。儒家价值观中的“廉”
“廉”本意指廉洁,廉正,廉明。中国古代如儒家对于保持清净明敏的心态,过着俭省朴素的生活十分重视,认为这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就一番宏大事业的基本条件。再者,倡导清廉自处,必反对纵欲和贪婪。廉的价值观在行政和法律领域的体现则是奉公守法。
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曾告诫他的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他的意思是说保持平静的状态,才可以使自己的身体得到休养,通过俭朴的生活才可以使自己的道德品质得到培养,只有淡泊的心境才能彰显自己的崇高志向,只有宁静的心灵才可能达到高远之处。应该说,诸葛亮的这番话是相当深刻的,对于形成清廉的品质具有指导作用。
古人尚且如此,对于现代的我们更要保持这种高尚的品质。虽然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还是要俭朴,谦虚,不能铺张浪费。要控制自己的贪欲,奉公守法。作为领导人,更要廉洁,不能贪污受贿。要把“廉”这一道德品质保持下去!“毅”的本意是意志坚强,志向坚决而不动摇,沉毅,刚毅,坚毅。“毅”的精神包括了自立精神,自我实现,自强不息,顽强勇敢等等。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是史学家司马迁就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人。那时候李陵带兵攻打匈奴,被擒投降后,汉武帝勃然大怒,要问罪与李陵的家人,当时所有的达成都不敢违背盛怒中的汉武帝,纷纷对李陵落井下石,骂其贪生怕死。唯独与李陵并不深交的司马迁站出来为他辩护。这使汉武帝怒不可遏,对他施行了对文人而言最具侮辱性的惩罚——宫刑。然而为了手中尚未完成的《史记》,他坚持活了下来,没有放弃,最终著成了被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还有《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一样,为了写《红楼梦》,他不怕困难,最终在饥寒和病痛中死去。我为他们的坚强意志所折服。
在竞争空前激烈的现代社会,“毅”的精神也是不可缺的,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迎刃而上,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的国家也才会更加强大和谐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它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
有关“和谐”的名言就有“和为贵,谐为美!”比如说大家都喜欢看足球比赛,那为什么它好看,精彩呢?就是因为队员之间能够很好的配合,他们之间是和谐的,前锋,中锋,后卫还有守门员能够互相配合。所以那样一个平凡的足球在他们脚下才会显示出它的威力来,如果球员们都想表现自己而不互相配合,那么比赛只会是失败。
今天“和谐”有了一定的发展,比如说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形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还有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则指的是人与自然共存的观念,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破坏大自然。再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我们要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 传统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追求人类和自然共存的大智慧,它蕴含着人与自然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认为人不能以自然为奴仆,应该把天地视为父母,把所有的生命都视为与自己相通。它以天地人的统一为基本点,主张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以此作为最高的伦理价值目标。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德。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认为人与万物都得之于自然和宇宙,与自然和宇宙浑然一体,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员,只是自然和宇宙存在的一物。民众百姓都是我同胞兄弟,应以仁爱相待;宇宙万物都是我的亲密朋友,应该爱护他们。人与人,人与万物都处于和谐,均衡和统一之中。
传统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它对反思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如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的疏离等负面效应,重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它启示我们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既不屈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人既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自然,实现新的“天人和谐”。 众所周知,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指的是和睦的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求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这是在为人处事方面,其实,在很多问题上都能体现“和而不同”的观点。就比如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同时存在着儒家,墨家,法家等很多的派别,但他们又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长处,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况。他们的观点都对后世影响巨大,试想一下,如果那时候只有“一家”而不是“百家”,那将会是多大的损失。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存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我们坚持的都是和平共处。还有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差异明显,但我们坚持“和而不同”观点,所以多种多样的文化才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的文化也才更加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