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直属专案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2年下半年总结  西安中和书院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2年下半年总结  西安中和书院

字号:T|T
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
2012年9月~2013年3月西安工作总结
 
尊敬的冯燊均先生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的领导:
西安中和书院于2012年9月加入到“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中。半年来,本书院采取“先学习、后传播”的方法,初步展开了西安区域的传播工作。在此过程中,本书院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探索和尝试。现将各项工作汇报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的工作
1、强化学习、培养讲师和储备课件。
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以复兴传统文化为根本,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精髓可概括为“十大义理”。在“十大义理”的传播工作中,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越发感到“中华十大义理”的博大和精深。作为传道者,我们深知责任重大,有如履薄冰之感。“绝不做误人子弟的传道者”,是我们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加强学习是我们的首要工作。学通了“中华十大义理”,就会对儒家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就会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准确的把握。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储备课件、培养讲师。可以说,加强学习是本阶段(2012年9月-2013年3月)的主要工作。这一工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西安生物医药技术学院和刘金田院长本人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这些帮助包括了教材和学习场地的无偿提供,更包括了学习上的指导。
2、书籍上架和赠阅流通。
在本书院的“中和图书馆”内,《中华诵经典义理教程》、《中华十大义理》和《君子规十义弟子规》共上架约200本。本书院将另外的约100本上述书籍赠送给“李小棚爱心幼儿园”、“西安市远东二中”等单位和企业、个人。这些书籍上架和赠阅流通工作,是重要的传播方式。
3、开展公益性的对外讲学。
我们的对外讲学工作主要有两个渠道。其一是书院的“中和大讲堂”,其二是面向企业的“企业讲座”。因西安中和书院是纯公益性的民间组织,目前的讲座都是公益性的。
第二部分:主要的不足和总结。
1、传播渠道较少。
    我们认为,“十大义理”系列教程有学校和社会两个重要的传播途径。我们目前的“进民办院校”、“进公益讲堂”和“进企业”都是以社会教育为方向。但是,“进入体制内教育”也是重要方向。“进入体制内教育”的工作,需要有很多的政治和教育资源作为支撑,我们目前还难以开展此项工作。
2、缺乏讲师。
     讲师的缺乏是目前最大的困难。我们所需要的讲师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讲师,能够堪此重任的人才少之又少。在讲师的培养上,我们急需“外力”的介入,需要总部的支持。
3、应该加强在企业界的传播。
学术化的传播是“阳春白雪”,有曲高和寡之嫌。在学术传播中,“形而上”的内容太多。实际上,“十大义理”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日常应用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通过“十大义理”和“君子规”的联合推广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变化人的气质、提升人的境界。企业的团队建设非常需要这样的理念和课程。
下一阶段,我们的讲学工作将会和“和儒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合作,把“十大义理”的讲学和杂志出版和企业培训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将会促进“十大义理”系列书籍的销售,并产生其它的经济收益。我们再用这些经济收益来加大“公益性民间讲学”的力度和广度。
第三部分:对“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的期望
1、尽快录制出视频课件。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纯理论和学术的“十大义理”,不应该是传播的主要形式,最重要的传播形式应该是“现身说法地讲”。作为“十大义理”的传播者,我们首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启发者”,而不是“讲课者”。在讲师缺乏的情况下,“讲课”的工作可以以“视频教材”为主,然后辅之以自我感悟和亲身实践的交流。
    因此,我们建议总部能够多提供一些优秀的视频课件。
2、调整传播的渠道和方法。
“十大义理”在体制内教育中的传播虽然很有价值,但是却有两个“弊端”需谨慎对待。
其一是,教育官僚化容易让“十大义理”教育流于形式,从而缺乏实质性的精神。
其二,“十大义理”教育进入体制内教育,必须依赖于“教育行政”,甚至是“教育官僚化”。很多民间传播机构是没有这种资源的。这项工作需耗费极大的精力,而回报甚少,很多公益性机构都难以肩负这样的工作。
因此,“企业培训”和“民间讲学”是“十大义理”教育的重要渠道。对于很多民间书院来讲,商业化运作是它们的生存之本,商业化运作也是传播“十大义理”的重要渠道。
3、加强对传播的培训和指导。
希望总部每半年能到西安一次,对我部进行系统地培训和指导。
感谢总部对我们的支持!
感谢陈杰思教授对我们持续的关怀和指导!
祝愿各位身体健康!
                             报告单位:西安中和书院
                             报告人:贺联彬常务副院长
                             报告时间:2013年3月25日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