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直属专案 > 2011――2012学年上学期昆明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

2011――2012学年上学期昆明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教学总结

字号:T|T
2011――2012学年上学期
昆明理工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教学总结
 
尊敬的冯燊均主席:
2011――2012学年上学期,昆明理工大学有三个班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课程,莲华校区两个班,分别是199人和125人,呈贡校区一个班,计175人。每个班32学时,共计96学时。
从2005年开始讲授传统文化课程,至今已有7年,虽然授课内容的变化并不太大,但感觉每讲一遍,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感悟也会更进一层。有时觉得自己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讲授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实在是一种幸运,因为所学、所读、所传授的无不与生活、个人心态、为人处世等问题息息相关。而且,我发现传统文化具有“养生”的功能,许多文化大家、国学大师,人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磨砺、风霜雪雨,一般人早就被如此多舛的命运压垮,但他们却能活得长寿,活得有滋味。比如钱穆先生,父兄均英年早逝,又遭遇家国裂变、艰难办学、晚年被指控侵占国家财产,但却活了95岁。梁漱溟先生在1953年的政协会议上与毛主席发生正面冲突,人生一百八十度急转,同样是95岁高龄。有幸经常浸淫在这样的学问之中,相信我的心态也会愈加宽容豁达。
总的说来,上学期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课堂氛围热烈,不少同学都能跟随老师的思路学习、思考、发言,有个别同学经常利用课间时间与老师交流学习儒学和佛学的心得,这种双向交流使双方获益匪浅。我的感受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正面立场的人越来越多,这大概也是受国内大环境影响的原因吧!
当然也存在问题,可能是一些老生常谈,新的教学安排使班级的规模变得很大,本学期有两个班就几近两百人,在这样的大班上课,学生只能被视作一个模糊的整体,而无法充分照顾到每一个个体的需要,无法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育也就无法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只能笼统地把知识灌输下去。这让我很困惑,也是以后要仔细思考解决的问题。
最后,衷心感谢冯燊均主席。祝冯主席身体健康,即将到来的80大寿福如海水长流,寿无疆比南山。
 
昆明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心   娥满
2012/3/4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