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
学院:商学院
专业班级:2013级会计一班
姓名:陈宛秋
学号:201340406005
联系方式:18363996947
义坛 七 587#
“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孔子说,拥有健康的体魄,平和乐观的精神状态就是很高的境界了,然而,反观现在的我们,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人呢?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生存竞争让人们习惯于透支自己的身体,拿命来挣钱,到头来用钱来保命,岂不荒谬?至于心灵的安宁,做到的人更是寥寥。就说作为一个大学生,我看到的现实是,很多人整日与手机电脑为伴,网络小说、娱乐八卦几乎是他们每天生活的全部。试问,在别人的生活里寻找快乐的人何谈心灵的平静?多希望我们可以停下奔忙的脚步,给自己多点关心,多叩问自己的心灵,从一团浮躁中回归自己~
智坛 十 249#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启示我们,学习如果不加思考的话就会感到迷惑,如果只是空想而不学习践行,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前半句正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过的知识只有时常温习思考才能体悟其中的真意。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全部时间用于思考,可是没有得到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由此我认为,我们既要广博地涉猎各种知识,孜孜不倦地学习,用前人的文化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又要有怀疑的态度、思辨的精神,批判地继承、扬弃和传播优秀的文化遗产。学思并重,才是获得真知的正确途径。
孝坛 一 480#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有别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给父母吃饱、穿暖,是多数人们所谓的孝,这是初级的赡养阶段。孔子认为,连犬、马这样的牲畜都能得到饲养,这样的孝顺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区别。孝顺父母,就是高级的孝,敬爱父母,对父母更多的是精神慰藉。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的“孝”就是西方人、西方文化所提倡的“爱”,无鸟反哺之爱。我认为,所谓赡养父母,不仅是让他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更要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到“被爱”。其实父母需要的并不多,平日多回家吃几顿父母做的饭菜,陪他们聊聊天、散散步,多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要让忙碌成为你的借口。我们眼中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在父母的眼里,我们不就是整个世界吗?所以让我们用爱来丰富父母的世界,就像小时候你觉得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神通的人。位置变了,我们还能扮演好这个角色吗?
信坛 二 653#
关于“信”,《论语》中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讲信用,那他怎么能够立身社会呢?由此可见,孔子对“信”极其重视。在《论语》中,“信”大致有两层含义:一是取得他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人是社会的人,与人相处,能够取信于人非常重要,当然前提是对人要讲信用,两者缺一不可。据《论语》记载,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一要“足食”,必须有充足的物质保障,即粮食充足;二要“足兵”,有足够的军队,保障社会安定,不被他国侵犯;三要得到百姓的信任,百姓不信任的政府,一定会倒台。弟子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回答:“去兵”。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再去掉一项,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大有“饿死事小,失信是大”的节操,百姓不信任的政府,军队再强大,也是纸老虎,如同水中的浮萍,飘荡无根;没有信任的政府,即使吃饱穿暖,也只是尔虞我诈,骄奢无度,终将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讲“信”、立“信”、诚信乃为人处世之本,国家安危存亡之根源。
毅坛 六 73#
“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君子做人,理应不回避危难,面对患难而忘却私利,终生都行事正义,视死如归。又如《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君子面对仁德,积极追求,即使是受业恩师,也绝不谦让。这两句话都是说,君子在危难抑或仁义的时候都要挺身而出,不要计较个人私利,以大局为重。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一个人——民族英雄林则徐,不得不提的的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外敌的鸦片贸易入侵,林则徐临危受命成为负责禁烟的钦差大臣,虎门海滩的一声令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也让我们看到了林则徐身上的“正义之勇”。对于我们而言,虽然我们不提倡不计后果的见义勇为,但是,一个人心中起码的正义与邪恶的标杆还是不可动摇的。而如果只是一味的逞强,只能称之为“匹夫之勇”。所以,运用怎样的方式来实现正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和坛 二 570#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孔子说:“当官的人,要自身行得正,这样,即使不用强行命令,各项措施就能自然而然推行;当官的人,自身不端正,虽然发号施令,也没有人听从、执行。”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人民对于统治者的信任,只要能够取信于民,那么推行的政令就会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推崇,秦有商鞅“立木为信”,为变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而反观“烽火戏诸侯”的周王,却因他的荒唐行为失去了各诸侯国的支持,最终被戎兵攻破镐京,沦为亡国之奴。由此看来,如果统治者自身的行为就难以服众,而用强硬的手段迫使人们服从政令,结果却会适得其反,招致人们的不满。统治者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端正自身,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他推出的政令自然而然就会被人们服从,我们的社会自然而然就可以建设的更和谐了。
廉坛 七 34#
梁启超先生曾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说:“……荀子信性恶,故注重物质上之调剂。孟子言‘辞让之心人皆有之’,荀子正相反,谓争夺之心人皆有之。”荀子主张“人性本恶”。我认为,世人皆有恶念贪欲、“争夺之心”,正如王守仁所言“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明王守仁《传习录》上)意思是说,萌生的善念应该自知并且加以扩充,而恶念一旦萌发,也应该知道并加以遏制。我很赞同老子所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认为那些有着较强的自制力的人,所以不会被欲念主宰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培养自己内心的道德良知来战胜恶念。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虽然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很容易对生活感到满足,幸福指数很高,这样一些人无疑不是世俗贪念的奴隶,这也给我以启发那就,是通过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以克服恶念。然而话虽如此,古往今来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孝坛 二 521#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的,没有孝,人就会失去根本,一个能够孝敬父母的人,他就有一颗善良博爱的心,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 三才章第七》),孔子认为,行孝乃是天经地义的事,“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动物尚且如此,我们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善待自己的父母呢?我们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父母含辛茹苦地抚养、教育下,我们才得以生存、长大成人,就像花草树木领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开花结果一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就是行天地之德,这就是天经地义。
廉坛 十二 443#
"天下官吏不廉则曲法,曲法则害民。"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意思是说,天下的官员不廉洁就会使法律受到歪曲、破坏,法律歪曲、破坏就危害百姓。官员如果产生了贪念,只为满足一己私欲,那他就会滥用权力,进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这让我想起因严重违纪被判死刑的原重庆司法局局长文强,身为司法者竟然知法犯法,滥用职权,其在任期间收受巨额贿赂,充当黑社会的保护伞,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实乃罪有应得!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打击贪腐的力度不断加大,一众高官纷纷落马,我们在感到震惊之余,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官员怎样保持廉洁作风?怎样忠于职守,不滥用权力?明朝名臣于谦,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我想,一位官员的廉洁来源于自律,来源于他心中对于自己的定位,他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还是一个手握职权,凌驾于人民至上的主人?外界的监督固然重要,心中的天平不倾斜才是为官之本啊。
智坛 九 164#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意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意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从他的这段话中我们看出,王守仁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意念发动处即是行,然而我们不能由此认为王守仁混淆了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界限。王守仁批判地继承程颐、程颢所主张的“知而后行”,深刻地指出:“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之险夷者邪”。由此可见,王守仁作为“心学”集大成者重视精神实践,他的“知行合一”重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实,我们在研究这些理学大家的思想,这就是一个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的过程,然而,一味地追求内心的“格物”,达不到真正的“致知”,只有在实践中去磨练,去检验自己的行为,才能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不是能很好地指导实践,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孝坛 五 70#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孔子说:“侍奉父母时,当父母有错误时,应该委婉地劝说父母。当父母不能听从自己的劝谏时,还应该对父母保持恭敬的态度,不违背礼仪,再辛劳也不要报怨。”看到这里,我想起身边一些屡见不鲜的事例,一些人他们觉得老一辈的人观念落后,封建思想浓厚,便以所谓“代沟”为借口拒绝采纳父母的意见,比如,和父母沟通时缺乏耐心,常流露出不耐烦的神色,有甚者经常在言语上冲撞父母。这便是对父母的不尊敬,从孔子的观点看来就是不孝的行为。我认为,父母一代和我们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虽然差别很大,但是我想,如果我们从孝心出发,就没有所谓的“代沟”“隔阂”。我们和父母很多时候并不是非要争个对错,就算他们的观点你不认同,也不能言语上冒犯父母,应该时刻保持恭敬的态度,毕竟,父母对我们的嘱托是出于对我们的爱,如果我们用强硬的态度非要争辨个对错,那对父母的感情也是一种伤害。
孝坛 九 140#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历来有两种理解,一是忧父母,一是父母忧儿子。我赞同前一说,父母的健康是子女应该忧虑的,时刻挂念父母的健康。我们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父母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是天寒时的一件棉衣,是疾病时日夜的陪伴,是耳畔殷切的教诲,是午夜梦回的挂念。彼时,我也是在母亲的荫蔽下无忧无虑地成长的孩子,转眼,已是异地求学的游子了。犹记得一次乘车时迷了路,孤身一人走了很远终于看到站牌,回来后在电话里很委屈地跟父母诉苦,结果他们担心地不得了,好像我真的走丢了一样,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里分明带着哭腔,挂了电话一会,我姐给我发了消息:“以后遇到什么事,自己要是能解决的就别跟爸妈说了,害的他们那么担心。”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我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把这件事跟他们说,让远隔百里的父母为我日夜牵肠挂肚,这不是很自私的行为吗?俗话说,“报喜不报忧”,我就是从那时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所以,以后的每一次通话,我都是乐呵呵的语气,“闺女在这儿一切都很好,不用担心!”。为人子女本该为亲解忧,如果这些事尚不能做到,那最起码不要让他们为我们担心。
忠坛 五 254#
说到忠于职守,从字面上来看,“为人谋而忠”,就是忠诚地对待自己的职业岗位,尽力地遵守自己的职业本分。我们的历史上有历来都有忠于职守的人,古有直言进谏让唐太宗李世民感慨:"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忠臣魏征; 今有舍己为人用生命保护乘客安全的“最美司机”吴斌。此类事迹不胜枚举。也许,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会为人们所记住,一个普通的快递员又或者一个平凡的老师,然而,我们仍然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一个忠于自己职守的人应该有着强烈的的责任心,首先要肯定自我价值,要相信自己的工作能够服务于人,能够创造价值,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又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以,只要有着一颗奉献他人的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智坛 三 197#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在批判中继承的过程,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个人如果没有批判精神的话,都将会止步不前。明代王守仁看到了理学的颓势,于是他大胆批判程日渐教条化的程朱理学,他提出“不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将圣人观念更加世俗化,使理学发展到了“心学”的阶段,活跃了人们的思想。然而,真理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于是我看到了天涯论坛上“Sage秋水御风”的一篇文章——《驳王守仁心学 像王守仁怀疑朱熹一样怀疑王守仁 独辟蹊径看心学》,我喜欢看到不断有人跳出来说出自己的的观点,前提是他们对前人的东西都做过深刻的研究,于是他们怀疑了,“前人说的也不一定对啊!”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如果一味地照搬前人的经验,必定无法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潮流,走向落后和愚昧。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古人又告诉我们了,“ 师其意,不泥其迹。”(明戚继光《练兵纪要·练将》)又如,“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为政》)就是说,多听,保留疑问,谨慎地谈论其他未听到的事,就会减少错误;多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做其他未曾见过的事,就能减少后悔。是啊!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发问的能力那他就和不会思考的植物无异了,学会发问,是培养批判精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最应该培养的品质之一。
孝坛 三 102#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父在观其志”的“志”,为“意志”,它包括了思想、态度。“父在观其志”,父母在的时候看一个人在父母面前的态度。当父母不在的时候,要看他能否遵循父亲的成规;在一段时期内,遵循父道,哀思不忘,这就是孝道。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尸骨未寒,遽改父道,这样的人怎么有仁德,怎么能诚信,怎么能忠君为国?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一味狭隘地认为“继承父志”就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去行事,那自然是不妥的,如果父母的意志是强加于你,甚至是有违伦理道德的,那定然是不能继承而要完全摒除的。所以,我认为这个观点应该辩证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