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经典 > 赵明:阅读经典的意义

赵明:阅读经典的意义

字号:T|T

 

赵明:阅读经典的意义
      来源: 西政法哲学研究所网   作者: 赵明

什么叫经典?有一个最流俗的说法是:人人都知道,但人人都不看,看也看不懂,最后决定不看,但是每个人都挂在口头上的书。这种书大概就叫经典,这当然是一种讽刺的说法。不过,它提醒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经典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经典也许并不解决现实问题。它关涉的是内在的心智培育与精神世界的培养。经典教育是内在素质、素养的教化、教养,为人性的培育寻找方向,树立标准。孔子所谓“为已之学”,为的是成就自己,凝炼自己。

 

 

有人说,只读1000年以前的经典,这是有道理的。1000年以前,在中国大概是唐末宋初之际。开始实行科举制。科举考试使读书变质、变味。一是读书成了做官的敲门砖,读书为了做官。二是科举制实际是一种高明的统治策略。为了控制思想,给出一道现实的题,从你的答案了解你在想什么。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读书不再是“为己之学”,不是为成就自我、凝炼自我,而是所谓“为人”“为社会服务”,其实不过是为自己卑俗的欲望服务,为统治欲服务。读书不是为了反思,而是为了控制,这似乎是一种宿命,谁也逃脱不了,也难再产生经典性的著作。曾有友人闲聊说,今天是否有可能产生如20世纪维特根斯坦一样的大师。我认为基本不可能。除了个人天资、天赋外,更重要的是某些传统、精神、气质的失落(如维氏的贵族传统)。尼采曾在《古希腊国家》的序言中说过:人生出来是‘杂种’。人活得越来越不单纯,而且我们不想单纯。人活得越来越没有方向,而且我们不想有方向。我们只想“混”,混出个人模人样,人模狗样。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不要以为那些什么都想了解的是为了爱智,为了哲学,根本不是这样。

 

 

而在西方,1000年以前,大概自文艺复兴、罗马法复兴运动……3R运动开始。3R运动即是典型的世俗化运动,之后才有种种的主义出台,也有各种的学派,但它们都不是“解经”意义上的学派。好在西方还有一种贵族传统,贵族精神在支撑,之后还出现过康德、黑格尔这样的大师。再往后则困难得多,甚至导致了尼采对现代,包括自由主义、个人权利、劳动尊严、人格尊严等等的疯狂反对。他一语道破,我们一面做着自己的奴隶,一面又给自己编造了种种谎言。比如,所谓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一种尊严。但扪心自问,谁在劳动中真实地感到,一种尊严与偷悦?

 

 

 

 

好在西方还有这样一种反思的能力与反思的传统。乃至出现像韦伯这样,一方面讲述“价值中立”,另一面又导致自己内在精神的冲突、紧张,长达18年之久,处在精神分裂的状态中。这不是生理意义上的,而是纯精神意义上的痛苦。西方后来还产生了那么多悲剧主义、现实主义或超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如20世纪卡夫卡这样的大家,这本身反映出他们在反抗、在挣扎,他们也希望回到一种经典的世界里。这当然也只是知识阶层、精英的努力。在社会生活中,法国、德国等的世俗化不也跟我们一样严重?尼采要反抗虚无,这本身证明西方世俗化的严重。一直到现在,比如最近美国的虐待伊拉克战俘事件。他们还有何资格谈人权、自由等等?尼采不幸而言中,这不过只是些政治谎言。而今天中国许多法学家以为这很美好,权利不过是个人欲望的正当化。所以我们再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亲情,师生情等。一切都转化为所谓权利的计算与维护,而失落了人该如何生存的问题。

 

 

世俗化运动的另一大问题是导致了对古人极不公正的评价。我们总认为古人比我们生活得糟糕。尼采曾考证,希腊时期的奴隶也比今人过得好,因为虽然他们只是奴隶却也知道自己的尊严所在。而今天我们所有阶层的人(当然,在平等的口号下,人们还认为没有阶层了)都是一种普遍的痛苦、无聊。古希腊的奴隶劳动确实很痛苦,可他们在劳动之后却创造了精神产品。如斯多葛学派,他们本身是奴隶不是贵族。他们靠自己的精神力量摆脱劳动的痛苦、肉体的压迫,所以大力倡导抽象人格的平等。自然法学家最早都是奴隶思想家。今人在酒足饭饱之后,却遗忘了何为精神追求。所以西方近代以后的大思想家,总是要把自己的思想追溯到经典的世界里去,包括海德格尔。那才是一个真正有尊严的时代,而非今天的谎言充斥的时代。当时的罗马斗兽场,奴隶的命运确实极其悲惨,但是他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力量,而且可以反抗。我们今天大谈所谓“言论自由”,可一遇到现实问题或权贵人物,我们都清楚规则是什么。我们丧失了实践能力,言论自由只有体现在茶余饭后的神侃胡吹。知识生产纯粹变成了一种行当,一种职业分工而已,不是为人性、为了精神、为了尊严,而去读书。只是碰巧选择了这种分工中的一种,无奈地读书。

 

所以我主张去阅读经典。体悟经典的真正原因在于:我们还愿意反思自己,还愿意为自己的心灵寻找方向。那时他们写书不是为了版权,不为稿费,不为课题,他们可写可不写,写书纯粹是精神事业。今天不可能还有如孔子那样“述而不作”,如苏格拉底那样不写一字(或者释伽牟尼“不立文字”)还成为一代宗师的。20世纪维特根斯坦,可以说是在思想世界的最后一个回光返照。他在战场上写下了两万字后来硬被拿出来发表的博士论文《逻辑哲学论》。

 

 

人类本不需要规则。只有把谎言视为正常的时候,我们才需要如此之多的规则。休谟早就洞察了这一点。他说,如果天使遍地而非魔鬼盛行,要讲什么正义,要什么法律?没必要。现在不是公开说什么法律是游戏规则、博弈吗?这种大言不惭的说法有一前提就是,这是一个谎言盛行的时代。问题不在于谎言是否道德,而只在说谎的水平高低与否。西方大量文艺作品,从雨果、托尔斯泰到陀斯妥耶夫斯基到卡夫卡,这些伟大的思想家都洞察到了这一点。《复活》一开篇,一个妓女惊奇地发现那些道貌岸然,主持正义的检察官正是昨晚入妓院的那帮混蛋。

 

在此语境下,我们主张选择经典,其真正原因就在于:我们还愿意反思自己,还愿意为自己的心灵寻找方向!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