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本会工作 > 陕西榆林“国学与当代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侧记

陕西榆林“国学与当代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侧记

字号:T|T
陕西榆林“国学与当代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侧记
 
 
               淮南孙治安
 
      盛夏的陕北,并没有南方那样持续的高温酷暑,早晚清风徐徐,宛若秋天般的惬意爽快。7月18日至21日,来自全国各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学爱好者们,满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忧思,肩负着以改造和重塑现代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促进实现中华强国梦的伟大目标为已任,带着豪情与希望,从四面八方云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榆林市,参加由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和榆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陕西佳县燕翼堂义塾、中华儒学文化网、榆林市孔子文化研究会、西安生物科技学院承办;陕西省哲学学会、陕西孔子学会等十多家国学文化研究机构协办的“国学与当代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2013)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工作年会。19日上午,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秘书长鲍俊萍女士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国学基金会主席冯燊均老先生宣布大会开幕并致辞;榆林市易学文化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院、《中国哲学史》编委会等单位致辞;会上宣读了有关单位的贺信;榆林市副市长到会祝贺并讲话。近两个小时隆重庄严的开幕式结束后,大会组织了全体合影留念,与会者共计320余人。
会议接下来进入文化研讨、工作交流、提问互动阶段,除了白天安排得满满的,晚上还安排了研讨和交流。会上共有41个国学文化研究单位或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教学点进行了学术研讨和普及推广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时间紧,效率高,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成果颇丰,与会者受到一次深刻的难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会议效果好,影响力大,号召力强,凝聚和传播了中国当代文化建设方面的巨大正能量!
这次会议的亮点很多,既有理论探讨方面提出的一些新思想、新观点,又有传播推广国学实际操作方面的先进经验;既有学国学、用国学鲜明生动的个人典型事迹,又有学校、社区、企业、媒体等当先锋、创先进的实践平台与载体,全方位地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性和生命力。在众多的典型事例中,最为耀眼并让人钦佩的是陕西佳县燕翼堂塾师、榆林市孔子文化研究会会长、大会执行主席,七十多岁高龄的韩海燕老先生执着悉心传承推广国学的动人事迹,通过大会交流和宣传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人们心中竖起一座令人肃敬的丰碑。
韩海燕先生是陕西佳县文化馆的一名退休干部,对佳县的历史文化、山川名胜、文物古迹了如指掌,对文化先贤十分敬仰。退休后他执拗地投身到国学经典的普及与推广实践活动中,乐此不疲,传为佳话。2001年9月,他在县城办起了一所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经典为主旨的“燕翼堂义塾”,十余年来先后已有几百名儿童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在他的义塾接受国学经典教育。他的许多学生能将《大学》、《中庸》、《论语》、《老子》等经学著作背得滚瓜烂熟,有的甚至能把《诗经》、《易经》熟练背诵。义塾的学子们,现在有的上了大学,有的上了高中和初中,这些孩子在义塾所获得的国学基础,已在同学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优势。他的执着于努力,不但得到全家的支持、社会的认可,自然也得到了政府、媒体、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广泛好评。榆林市委李金柱书记为义塾挥墨“第一雅宅”题字,《光明日报》、陕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做了专题报道。2010年10月,在韩家小院又举行了“孔子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同时举办了“孔子思想与书香家庭建设研讨会”,这是国学经典文化融入平民生活的一种率先尝试,它的意义是标志了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逐步复兴时所闪现出的一缕曙光。2008年,韩海燕又把国学班办到榆林,开始没有教室,就在榆林世纪广场组织人们诵经,许多人觉得很受益并深为感动,一些老师、学生和市民加入的越来越多,还涌现出一些义工。2009年7月,榆林市孔子文化研究会隆重成立,韩海燕当选为首任会长。韩海燕先生为传播国学而奔走,为留下老祖宗的文脉而奔走,正像他所写的一首诗:“我是侏儒慕鸿儒,喜人学成胜自成。此身愿化劝学鸟,飞进千家万户门。”这种豪迈情怀,充分展现了老先生文化担当的崇高历史使命感。
在韩老先生的推动和感染下,榆林市涌现出一大批传承推广国学的先进人物。榆林市苏州中学赵燕燕老师,榆林市农校的刘彩霞老师等,都是韩海燕会长的忠实追随者和协助者,她们学校的读经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取得丰硕成果,并影响和带动了其它学校推广和普及国学经典教学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在这次会议上,赵燕燕老师作为榆林市众多学校的代表作了题为《且听风吟,静待果熟——承扬祖先的生活姿态》的精彩演讲,她那悦耳的声音,悠扬美妙的散文诗,动人的事迹,博得与会者阵阵掌声。
    还有西安市榆林商会副会长、涌泉居靖边现代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冯小燕女士(当地著名的土豆姐姐);陕西省工商联常委、榆林市工商联副主席、普达广告公司总经理刘子盛先生;榆林市纯蜂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还聪女士等企业界人士,在大会上分别介绍了他们在韩海燕会长的影响和带动下,在企业推广国学经典,组织员工开展读经活动,坚持把学国学经典作为企业雷打不动的学习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引入儒家理念管理企业,从而不断地提高了企业员工整体文化道德素质,这些企业都成为当地明星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鲜活的经验告诉大家,普及推广国学,既不是复古,也不是虚无的形式主义,根植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沃土中,文化是我们华夏儿女共同的血脉和灵魂,她的生命力将在不同时代注入新的活力,获得新的生机,延绵不竭,永葆青春。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文化根脉的厚土。周朝是被历史公认的古文明典范。孔子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克己复礼”,这个“礼”就是周礼。而西安是中国古文化最为厚重,影响力最强的历史古都。难怪乎陕西人决心要把西安打造成中国的文化中心。以北京为政治首都,上海为经济首都,那么西安就是文化首都。这次国学研讨会在榆林召开,三分之二的与会人员都来自陕西本土,而西安市就来了一百多人。据不完全统计,西安目前现有国学文化研究推广传播机构就达五十多家。陕西各地市,大部分县都建立了国学文化研究机构。从陕西国学推广普及的力度和效应上来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即将带来。西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为支持这次榆林国学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专门派调两辆豪华大巴车供会议使用,院长刘明先生在大会上所作的《儒家回归势所必行——从左右之争看中国未来》的研讨论文,让大家聆听了他们学校把国学经典纳入大学教育,给这所大学带来的深刻变化的生动事例,以及他那清新的思想观点,使与会者眼睛一亮,精神为之一振,一下子似乎看到了国学在不久的将来最终会纳入国民教育序列这个众望所归的希望。
会议期间,八十一岁高龄的冯燊均老先生始终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大家无不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如此高龄自始至终坚持到会,他平易近人,笑容可掬,是大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冯燊均先生是香港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慈善家,青年时代留学英国,现任广义和船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主席、中华义理经典诵读工程指导委员会主席、香港浸会大学荣誉院士、香港孔教学院副院长及多项社会公职。历年来在全国无偿捐赠数千万元人民币,主要服务于教育事业,特别是竭力推动国学教育与研究。冯先生认识到中国人的精神贫困与道德危机,只能通过复兴国学,特别是国学中的义理之学而得到解决,于是捐资成立冯燊均国学基金会,发起、指导并赞助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在全国开展。目前已在大陆先后成功举办六届国学研讨与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年会。由冯燊均国学基金会援助的国学经典教育教学点遍布全国,象一朵朵绚丽的奇葩,光彩夺目,果实累累。在冯燊均的旗帜下,凝聚了港澳台大陆全国各地一大批从事国学研究教育的专家、学者。欣喜的是他虽然已经年过八旬,但有诸如国学基金会秘书长鲍爱萍,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主任陈思杰、副主任肖先华,香港教育学院院长郭启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主任周桂钿等众多的忠实于国学研究教育者的追随与辅佐,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圣神事业一定会不断发扬光大,为中华文化复兴作出卓越贡献。
尤其值得赞扬的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主任陈思杰先生,堪为开辟国学经典教育的探路先锋。他总结、归纳、提出的中华国学义理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十字经典,通过科学诠释,形成了国学经典教育的基础体系,搭起了国学经典教育的基本框架,已在国学界逐步达成共识,并获得认可,成为指导国学经典教育的纲领性文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国的文化教育,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中华民族瓜瓞延绵,生生不息,不管时代如何沧桑变迁,而中华文化永远是华夏儿女共同的根脉。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外来文化的入侵,自个儿的瞎折腾,传统文化几经摧残,中华文化自信严重丧失。而如今,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声愈发激昂,以国学文化为主,吸收兼容外来先进文化,重塑现代中国文化价值观,这是实现强国梦的必然,这就是此次会议发出的共同声音。
研讨会结束后,东道主安排了榆林历史文化名城游。参观了榆林博物馆,游览了万里长城第一台——榆林镇北台、榆溪河畔上的石刻峡谷——红石峡、中国独一无二的榆林明代老街。文化研讨与文化旅游相得益彰。几天的会议,紧张而愉快,会议满满,收获满满,信心满满。与会人员背负使命,满怀希望与豪情踏上回程之路,但求把这次会议取得丰硕成果的种子带回家乡耕种,来年我们将采撷新的成果携带到甘肃兰州再相聚。
二0一三年八月二日





香港国学基金会主席冯燊均先生(中)
 
 
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秘书长鲍俊萍与冯燊均主席(中)
 
 
 
作者与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主任陈思杰先生(中)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