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冯燊均主席:
关于中华义理经典教育,2012年下半年,我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在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11级同学开“周易研
究”课,学生65人,上课33节。讲课内容为“周易十讲”:
1.《周易》的性质 6.《周易》六十四卦选讲(二)
2.《易经》和《易传》 7.《周易》六十四卦选讲(三)
3.《周易》的卦与爻 8.《周易》六十四卦选讲(四)
4.《周易》与卜筮 9.《周易》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
5.《周易》六十四卦选讲(一) 10.《周易》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在广西师范大学乐年学院国学班继续讲《周易》,每周3节,15周,共
45节,学员15人。
三、在校外开讲座,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1. 2012年9月14日,应邀到中国平安人寿保险公司职工培训班讲“人的尊严与人性的美丽”(孔子的仁学),听众约300人;
2. 2012年11月7日在桂林医学院讲“周易的智慧”,学生约300人;
3. 2012年11月20日在榕湖小学讲“孔子的仁爱思想”, 听众为几个小学的教师约50人。
本学期上课和开讲座,共33+45+3=81节,我有如下体会:
1. 《周易》饱含哲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易》为“群经之首”,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居于核心地位。《周易》亦为“大道”之源,《周易》的思想观念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后来出现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源自《周易》。梁漱溟说:“《易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张岱年说:“《易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典籍。”季羡林说:“《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冯友兰说:“《易经》是宇宙代数学。”认真研读《周易》,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和弘扬古代优秀的文化思想传统。
2. 讲授传统义理,我仍然认为应注重引导学生研读元典,读懂文字,加强个人感悟,做到入脑入心,并紧密联系实际,诚意践行。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同时要求他们在研读《周易》的基础之上,写出体会文章。后来,每位同学都写了文章,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从中我选出了20篇,除了进行交流外,全都保存在教学档案中。
此外,这半年,我还出版了两部书:1.《论语通译》,漓江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34.5万字。该书自2005年初版以来,已数次改版发行,这是最新的第四版。2.《老子今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30万字。两书的出版,对促进社会大众阅读国学元典有积极意义。
祝好!
广西师范大学 张葆全2013年1月31日
学生作业3篇,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