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5年上半年二等奖 陈宛秋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5年上半年二等奖 陈宛秋

字号:T|T

青岛大学

学院:商学院

专业班级:2013级会计一班

姓名:陈宛秋

学号:201340406005

联系方式:18363996947

 

义坛  143#

 

安身立命乃是一个人谋求实现更大人生价值的基础,即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然而,在当今这个倾向于以财富的多寡来衡量一个人成就大小的社会,我们就要忽略精神的归宿吗?那我们人类和一根摇摆的苇草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从儒家的思想中可以得到答案,“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意思是说,仁是人的安身之所,义是人的正确道路。让安身之所空着而不去居住,放弃正确的道路而不去走,多可悲!虽然,对于每天朝九晚五的大多数人而言,社会对于我们的价值评判,主要是以我们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但是,社会价值根本上以真、善、美为标准的,我想这两点并不存在矛盾,相反,我认为一个拥有将仁义作为精神追求的人,他的行为也会是以仁义作为标杆的,这样的人,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我认为,一个人要想真正地安身立命,不应该做物质的奴隶,而要用仁心正义来充实自己、要求自己,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内心,也是让社会更和谐有序的必经之路。

 

仁坛    405#

 

“ 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朱熹《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上》。意思是说,良心是本来就存在的善良之心,也就是仁义之心。这让我联想到孟子性善论的观点,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的品质不是由外在的因素所给予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意识到罢了。所以说:‘探求就能获得,放弃就将失去。这样看来,每个人在生命的最初状态都是具备善良的本性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没有探求并发挥自己的善心,进而渐渐丧失了善良的本性。所以,即使是有着七情六欲的我们,也要常常反省、叩问自己的内心,我是否在言行中坚持了善良的本心?比如,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面临“路遇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从良知的层面,每个人都会对老人的处境感到心生怜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伸出援手,这就是道德选择的过程了。我的回答是,扶。但是,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既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又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对于那些面对“仁”的选择装作视而不见的人来说,他们才是最可悲的,试想,如果有一天摔倒在地的人是他,他一定会对今时之选择感到羞愧吧!“仁义礼智”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有句话这样说,当你觉得太晚了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培育良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在关键时刻做出符合善心的选择,让自己人性中宝贵的一面闪光。

 

 

仁坛     378#

 

“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由此派生出”非攻“等观点。非攻即反对“大则攻小也,强则侮弱也,众则贼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傲贱也,富则骄贫也”的掠夺性战争。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墨子,在周游列国的见闻中看到了兼并战争不仅破坏生产,更让无数生灵涂炭,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而这一切仅仅为满足统治者扩张疆域,掳掠土地、财宝的虚荣心。所以他认为掠夺性的战争诸如,“大攻下,强凌弱,众暴寡,兼恶天下之百姓”的战争就是非正义的,是该遭到谴责并制止的。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在面临侵略是要积极采取自卫。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虽没亲身经历,但那场战争的残酷性从不曾因为历史长河的冲刷而被我们遗忘。我们常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确,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无数伤痛,已是不可挽回了,然而,悲剧决不能重演!这句话既是我们对战争中死去的同胞们的承诺,也是敲响在军国主义者耳边的警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们永不称霸,但是面对外敌入侵,自卫反击是不变的选择。所以,今天的我们要分外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在国际社会上,国家之间用墨子的话说,要”兼相爱交相利“,追求和平发展。意识形态,社会性质的不同,并不影响国与国之间谋求共同利益;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怒目相对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用德义服人才是解决问题之道。这便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果,每个人对待他人,都能像对待自己一样,那和谐社会离我们就不远矣,当与君共勉。

 

和坛   十一  109#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它所阐述的理论、方法至今仍对我们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论语中这样记载,,“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论语雍也》,可见,孔子认为“中庸“是修德的最高境界。“中庸“与儒家思想中的“和”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形成了更深层内涵的“中庸尚和“思想。这也渗透在除儒家文化之外的其他学派的思想中。“中庸”不是无原则“折中主义“,更不是圆滑和盲目跟风,而是从矛盾的两面性出发,既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也看到坏的方面,凡事不讲绝对,不走极端。《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与“《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殊途同归,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和“的思想,从国与国之间的”兼相爱,交相利“,用兼爱之心消弭祸端;再到社会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国家治理要”无为而治“。从当代中国人的思想中,仍可以看到”中庸尚和“思想的文化烙印。比如”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等。而我认为,我们大多数人对”中“、”和“的思想内涵的理解或实践是过于肤浅的。我们国家所提出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应该从这种思想中汲取营养 。对于个人,”宽以待人“以包容的心怀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凡事思虑周全,不走极端。我们的多民族文化应该兼容并包,共同繁荣。国家之间应”和而不同“,有自己的立场。凡此种种,不予赘述。总而言之,我认为,”中”与“和”的思想可以指导人生的方方面面,应该时常揣摩、感悟,定会受益无穷。

 

 

 

 

 

 

 

智坛     313#

 

人们做事情都该有目的性,学习也是如此。一个终日活在迷茫当中的人,对自己心中所想、眼前所闻之事没有充分认识,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学习的目的性影响着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在今天,我们很多人将一门专业知识视作谋生的工具。当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造福社会,并安身立命,这无可厚非。然而,仅仅做到这点是不够的。正所谓,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汉]扬雄《法言?学行》)。君子学习是为了寻求真理,小人学习是为了利益。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的第一堂课上,老师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选择会计学作为你们的专业?很多声音说道,"爸妈给选的!毕业了好找工作!“听到这里,老师并没有感到诧异,反而笑着说,你们说的都是实话,可是我想告诉同学们,不管你们是抱着什么目的选择的会计,我都要说,学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这句话,时至今日我都记得。“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然后,我开始思考所谓的高等教育究竟意义何在,习得一门专业知识?获得大学文凭?满足虚荣心?我们学习了十几年的课本知识,对我们人格、思想的完善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就像另一位老师说的,简单的记账算账,任何一个中专甚至高中毕业的人,上一个月的速成班也可以做到很好,那我们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呢?他认为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一个人能掌握知识本身,这只能说,窥到了真理的一角。而能从思想意识的高度思考自己所学,这已经是超越了知识本身的。如果,从这思考当中发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观点,新角度,那才能称之为,沐浴了真理的光芒。这是我对于学习的目的性的几点补充,这是一个宽泛的话题,也是一个不断充实的话题,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善于总结,勇于探索,这样我们的认识才能不断丰富,社会得以进步、发展。望与君共勉。

 

 

智坛      314#

 

 

我们都学过那篇《伤仲永》的文章,天资聪颖的方仲永,自小便“指物作诗立就”。然而乡邻“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最终,仲永“泯然众人矣”。方仲永的经历使我们扼腕叹息,一个生来就聪明的人如果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他也会逐渐丧失这种优势,变得和常人无异,何况我们平凡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一个人,空有对美好品德的热爱,而不脚踏实地地学习,这样的后果就是,变得愚昧无知,丧失理性。有一种人,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品格被他人称之为”低智商的善良“,这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道德绑架。一些人网络上发表言论,“马云这么富有,他应该为天津爆炸捐上几亿!”这就体现了发表言论者的是非不辨,诸如此类等。反观仲永,我们不得不说,他天生是一个“拿笔杆子”的人,然而,幼时的天资不能取代后天的教育。“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求于自己,才能获得更长足的进步。所以我们说,有智慧的人往往是那些学习能力强的人,他们能够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不断改正,提高自己。

 

 

孝坛      100#

 

中国人向来注重祭祖,祭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关于祭祖的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演变,像今天的民间祭祖,仍富有迷信色彩,多是为了供养亡灵,求亡灵庇佑以期子孙繁荣为本。儒家的祭祖观,在我看来,更多的是维持一种社会伦理。《说苑辨物》中记载: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答: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祀也.”由此反映出,孔子强调祭祀是达到“孝”的一种手段。死者已矣,可是活着的人应该时常缅怀先人,追念养育之恩,这样我们的社会形成才能“父慈子孝”的氛围,尊敬爱护老人,把我们的孝道世代传承下去。另外,正如礼记中所说,“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礼记?檀弓》)我认为,实质重于形式。礼节只是表面的东西,是否怀有一颗恭敬的心才是祭祀的意义所在。我的老家,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家家的男丁都会去给先人扫墓,无论你是为了生计在外谋生,还是身居要职、地位显赫,你都要回到祖先落叶归根的地方,捧上一抔黄土,烧一卷火纸。这是最简单的仪式,也是最庄重的仪式,大人孩子,没有一个视之为儿戏。你怎样对待你的祖先,你的后代就会怎样对待你。这一点,是我早在儿时就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中领会到的。在我看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只搞一些形式上的东西,真正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让人们去感受它的魅力,感悟它的深刻内涵,这是传统在今天保持活力的必经之路。

 

廉坛     28#

 

初读不解敬畏生命与“廉”的关系,可仔细想来确实有不同的体会。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可怕的,尤其当这个人掌握权力时。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一个正直的君子,应该怀有敬畏之心,敬畏因果报应的人才能处处自我约束,不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敬畏道德的人,会遵循社会的道德准则,心中有底线,并且在意社会舆论对他的评价。敬畏圣人之言的人,对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抱着谦虚的态度,这样才不致于狂妄、轻慢。这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来说,是一个新的角度。作为官员,首先应该是一个怀有敬畏之心的人。敬畏法律,才会时时刻刻依法办事,不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敬畏人民,才能珍惜人民对他的信任,做好人民的公仆,敬畏圣人之言,才能在内心浮躁或者面临诱惑的时候,使自己排除杂念,做出不违背良心的事情。

 

 

廉坛   十一  106#

 

有人说,人总是对别人苛刻,对自己宽容。所以,人们总是很容易原谅自己的过错,而对别人的错误揪住不放。想要做到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错误,并且自我剖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就像孔子所言,“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孔子说,他没见过能在看到自己的过失并且责备自己的人。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出了问题的时候,我们大多推卸责任,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过失。因为,承认错误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意味着承认自己的无能,让自己面子受损。所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应该是一种追求,“做一个自我生活的旁观者”,实在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忠坛      166#

 

在当代社会,忠诚、爱国、敬业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并付诸行动的。说到“忠”,我们都会想到岳飞“精忠报国”的典故。岳飞抗金,虽为佞臣所迫害,却如孙中山先生所言,“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在今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上,我们的中国军人训练有素,他们整齐划一的步伐,洪亮的口号都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个民族的强大离不开忠于祖国的人民,离不开伟大的民族精神。同时,一个忠诚的人还应该是有着敬业精神的人。试想,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少热爱的人,怎么会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突破,做出贡献呢?一个敬业的人是融于社会这个大家庭的,说到底,是对自己的国家有着归属感的,这样的人才说得上是一个忠诚的人。当然,“忠”的内涵远不止于此,也可以体现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崇洋媚外的人不能称之为“忠诚”。随着我们国家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的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精华被抛到脑后,一些腐朽的思想开始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充斥着年轻人的脑袋……我们的民族复兴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我们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牢记一个“忠”字,把我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精华继承、发扬。

 

礼坛      325#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的中华民族在世界上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我们时常会为一些不讲礼节的同胞的言行而感到羞愧。尤其当我们走出国门,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了我们国家、民族的素质和修养。在今天,我们的“礼”不再为封建统治服务,然而它强调的仁爱,和谐有序等原则仍然对我们具有指导意义。从小的方面说,人与人之间应该以礼相待;没有人愿意和傲慢无礼的人打交道,谦谦君子风度才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再说在工作中,无论对自己的上级还是下属都要用平和的姿态,不能居高临下让人心生畏惧,更不要阿谀谄媚,令人心生厌恶。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礼“的尺度。在公共场合,每个人的行为都暴露在公众的目光之下,尤其是现在网络通讯的发达,社会舆论更加活跃,再加上道德规范的细化,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一个文明社会对”礼“的追求。我认为,一个讲”礼“的人对他人是尊重的,也是值得他人尊重的,一个国家也不例外。希望有一天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再有剑拔弩张,怒目相对,希望我们人人平和谦逊,以礼相待。

 

毅坛     97# 

 

我认为,庄子是一个活得高于生活的人,一个任由思想在天地间”逍遥行“的人。他对生命的的感悟,是那么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他视自己的形体为物质、皮囊,他坦然面对生活的劳累,身体的衰老,甚至死亡。他更将死亡视作一件平常的事情,就像走了太久的路,累了,便随意和衣而睡,没有什么牵挂和遗憾,所以能否醒来也是无所谓。这样的一个人,我想不到生活中还有什么能令他烦忧了。没有俗世里对物质的追逐,他并不是一无所有,相反,他广博的胸怀能让他将精神与世间万物统一。生与死是统一的,死是生的开始,就像一句诗中所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的事物是由旧事物发展而来,没有旧的基础也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所以,死亡并不是终点,腐朽亦可以化为神奇。虽不奢求自己超越平凡,惟愿在纷繁的生活中守住本真,不让俗世的喧嚣淹没了内心的声音,哪怕在痛苦的日子里也有坦然的心去笑对生活。

和坛     55#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周敦颐《通书·文辞》从字面意思上看,是说文字要承载”道“,就像车载着货物并送到目的地一样。那么,什么样的”道“需要文字来阐明的呢?这个问题我想大概因人而异,因为毕竟文学创作是一件相对个人的事情。可是不能否认,一件好的文学作品是不能脱离实际,全凭作者臆想的,就像白居易所言,”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为时事而写。就像文人鲁迅,如林语堂所评价: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一位手拿笔杆的文人却被誉为一位“战士”,何为?因为他的文章顺应时代而写,他无情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可怖真相,他辛辣犀利的文笔不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态度。这一点对我们现在的文学创作应该有所启发。每一个时代有主流的思想及价值观,我们拒绝无病呻吟的文字,我们呼唤反映人与生活,对人的思想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的文学作品。我们大学生也应该拒绝快餐式的文化,不要让碎片化阅读代替了书本的阅读,沉下心来,去感受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智坛   十一  163#

 

""的内涵可以有诸多解释,与“仁”、“义”等思想相比,它更多的表示一种结果、目的,而不是过程。孔子说,“智者不惑”,这鼓励我们应接受教育,主动探索未知,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无惑。我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孔子才积极投身于教育,开设杏坛讲学,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向人们传播以“仁者爱人”等思想,创立儒家学派,这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发展的走向。文章中还提到“仁智统一”,我很赞同。我们常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看到一些"高智商犯罪“,这些人有着渊博的知识,却因为品德不端而作恶,这就是”仁“和”德“的分离,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引以为戒的。我还想说,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尊师重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是不变得真理。

 

义坛  十四   95#

 

我们从小便被教育要见义勇为,长大后,随着知识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们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见义勇为并不是不计后果、不假思索地挺身而出,而是在综合考量自己的能力之后,做出在当时情况下最优的选择。比如路遇歹徒抢劫,如果自己手无缚鸡之力,那和一个手持凶器的歹徒搏斗,后果可以想见。当然,我们不能做漠然的旁观者“打酱油”,比如拨打110、大声呼救或者记下歹徒的相貌特征,这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所以行正义之事绝不是鲁莽行事,而是要动用自己的智慧。另外,我们在生活中也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借正义之名,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对他人指指点点,实则歪曲了"正义'的内涵,最怕一些人用正义压制他人行一己之私,讲“哥们义气”等。这些行为都不是真正的“义”。希望在面对“义利”的判断时,我们不要被一时的私利蒙蔽了双眼,以义制利,人与人之间才能更加亲密无间地相处。

 

 

 

 

评价意见:作者对于自己所要谈论的话题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当中有结合相关文本以及一些事例来加以阐述,但其中观点基本都相对普遍,还需要再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