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杰中学国学教学情况说明
天津市培杰中学国学课采用柯兰主席按照“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廉”十个德目从《论语》中挑选出近百条经典语录编写成校本教材,将《论语》教学正式列入课程表,进入七年级课堂,坚持每班每周一堂国学课。
本学年国学课,以吟诵教学和传统文化知识普及为主。
传统吟诵作为一种语文学习的传统方式,对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帮助他们背诵古诗文乃至终身不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26”模式必不可少,其中师生互动的环节,应是教学实践设计的重中之重。设计好此环节,才是真正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我在国学课上一直致力于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研究。在近几年的国学教学中,我一直采取课堂小组竞赛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心得体会。
小组分组就按照座位划分。每一列为一组。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会印好材料分发给大家,简单的指导阅读,给时间浏览学习,特别重点或难度较大的部分加以讲解,然后开始竞答。视题目难度和学生答题情况酌情加分。
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抽签式答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学生的处理信息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爱上这门课,这门课才有可能上好。
小组竞赛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减分规则的制定。灵活的课堂更需要良好的秩序。我规定的减分项目包括不遵守课堂纪律和不遵守学校规范两方面,基本上班主任的要求,我也在我的课堂上帮助落实。这样就时刻对学生有个督促的作用,甚至不需要老师提醒,同组的同学就会帮助制止。比如有的学生有接下茬的坏毛病,减了一次小组分,都不用老师批评,别的同学一行“注目礼”,他自己就把嘴捂住了。这样处理课堂违纪现象,既不需要老师疾言厉色的批评,还能促进学生自我约束,效果很好。
当然,除了这些成功的经验,实践中也遇到过许多问题。主要就是有些教学内容还不够吸引学生。
国学课的特点是教学内容深且广,如果把教学内容单一的落在经典名著的讲解和道德规范的灌输上,内容难免枯燥,学生接受度不高。为解决这个问题,本学年我首先从调整教学内容入手,把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德”与“行”两个方面。
讲“德”需首先从传统教育中的蒙学入手,使学生通过《三字经》了解基本常识,通过《百家姓》体会姓氏的文化渊源,通过《千字文》了解历史脉络,通过《弟子规》学习道德规范,通过《声律启蒙》打下吟诵基础,并在其中穿插成语、神话以及对对联的教学内容。
其次准备浅谈四书五经中的经典篇目词句,使学生常识性地了解儒家经典,用其中的名言警句指导自己的言行。其中可以穿插介绍古代科举制度,并引导学生用传统经典点评当代时事。
最后把传统道德归纳为“五德”和“四维”,谈“仁义礼智信”和“礼义廉耻”的基本含义,以及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讲“行”则更侧重于传统文化。首先从衣食住行四方面入手,使学生通过汉服了解传统服饰,通过八大菜系了解饮食文化,通过中式住房了解中国建筑的特色,通过名胜古迹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然后再从琴棋书画诗酒茶七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人的自我修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其中通过琴使学生了解民族乐器;棋则以象棋、围棋为例;书指书法,并穿插汉字结构、繁体字识认等;画即水墨画及名家名作;诗以初中中考必会篇目为准并学习吟诵;酒与茶则侧重谈发展史与文化特徵。
最后谈士农工商四民,帮助学生认识传统社会分工。士讲文士武士,历史名人;农讲节气节日,星宿历法;工讲民间手工艺;商讲地域名商。重点着眼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在本学期国学起始课上,我给学生展示了这些教学计划内容,学生的反应十分积极,表现出他们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极大热情。对教学内容感兴趣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增强,也更乐于与老师配合参与学习活动。
当然,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全部讲和讲太深都是不可能的,只能选取其中最典型的来代表。我想国学老师的职责,就在于普及常识,规范言行,并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兴趣,而非无上限地“填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