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佛教在线作者:糊涂和尚
在过去有一个国家,不论国王大臣乃至平民都是佛陀虔诚的弟子。他们奉行佛陀的教法,遵循五戒十善,因此他们的国度里,物产丰富,太平安乐,没有任何生活上的缺陷。
有一天,国王突然召见他一个重要的大臣来,派遣他出国去觅购宝物。
“只要我们国家所没有的东西都不惜重金把它买回来!”国王对大臣下这样的旨谕。
大臣领了王旨,不敢怠慢,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找,可是找不到一件中意的宝物。翻山越岭,走遍远近的国家,也找不到一件他们国家里所没有的宝物。
有一天,他来到一座偏僻的山城,走进城去,放慢脚步,细心的向两边的商家看过去。他发现有一家怪异的店家,里面一件货物也没有,只见到店主高坐在空屋当中,时而点头,时而摇头。大臣觉得奇怪,禁不住满肚子的猜疑,走进去问道:
“请问你做的是什么买卖啊?”
“出卖智慧。”店主看都没看那大臣一眼,那气派俨然不可一世。
“怎么卖法呢?”
“一偈五百两。!”
也许是好奇,也许求宝心切,事实上他也已经相当疲乏了,也就不加思索,拿出了五百两银子付给店主。店主随即朗声念道:
“遇事善思惟,勿遽行暴怒。今时虽不用,时至受大利。”
大臣很仔细的听着,然后念了几遍,让店主证实没有差错,就别过店主回国。
这一天回到国中,天已经很晚了,他想先回家,明天天亮再上朝秉奏,于是就朝向自己的家回去。银白的月光普照着,是个美丽的夜晚。借着月光,他从门缝中先窥探一番这久别的家。静悄悄的,大家已经入睡了,当他的视线巡移到妻子的床前时,骤然暴怒起来。他看到帐幕低垂下,摆着两双鞋子。
“贱女人!”他恨恨的骂了一声,接着一个恶毒的计谋在心中油然升起。他用熟悉的手法弄开门闩,蹑手蹑足,屏气走进去。这时他忽然想起买回来的智慧偈,别把偈子给忘了,明早不好交旨,于是又念了一遍:“遇事善思惟,勿遽行暴怒。。。”
这声音惊醒了睡眠中的母亲。老人家从房里赶出来,他母亲看到他时,揉一揉惺忪的眼睛,惊喜道:
“你回来了,真是谢天谢地。你媳妇生病,这几天夜里都由我来陪她,别人总是照应不周的。”
“喔!喔!”他拍着胸口连声说道:“便宜,便宜,太便宜了。假如没有这首宝偈,我不就造成大错了吗?五百两,五千两,就是五万两也值得,也值得……”大臣自言自语的庆慰着,他母亲两眼看着他充满疑惑。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否则就会出现不堪设想的的后果。记得有一副对联说:“事到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头一忍最高。”就是说遇事三思而后行,心有怒火,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千万不能被怒火冲昏了头脑。一般人认为,“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是勇敢的表现。殊不知,勇敢是要智慧支撑的,不是以脾气支撑的,智慧来自冷静的分析和细密的思考。
《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兵败身死。刘备、张飞怒不可遏,举兵向东吴问罪。谁料想,未曾出师,张飞因为造白袍之事,重责部属,范疆张达俩人由惧生恨,割了张飞的脑袋。刘备更是“悲”从心头起,怒向胆边生,不顾诸葛亮等人的苦苦劝阻,亲自统帅大军征讨东吴,为两个义弟报仇。但他报仇心切,筹划不当,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八百连营,大败而归。刘备悲愤愧悔,病卧床榻,最终落了个白帝托孤,身死灯灭。从这些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遇到事情时,应该平心静气,把其中的是非得失,前因后果思考清楚,以最佳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需要大智慧、大度量的。这,需要“忍辱。”
何为忍辱?
《瑜伽师地论》卷六云:“不忿怒,不抱怨,不怀恶。”《大智度论》卷六亦云:“众生种种加恶,心不嗔恚。”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
忍辱是对治冲动的法宝。佛教将我们居住的世界称为“娑婆”,也就是“堪忍”、“能忍”的意思。可见得,人要活着,必须以忍处世。一般人认为忍就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对痛苦硬吞硬咽,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应该全部接受,没有反抗的余地似的。然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必须注意,如果不是出于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灾难。因此透过智慧的观照,应当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明知道对方是疯狗、狂人,见人就咬、见人就杀,就应该设法制止,通过制约、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们恢复正常。这对他们自己本身,以及整个社会,乃至所有的众生,都是有大功德的。其实,忍辱不是苟延残喘、退缩压抑,而是智者的涵养、仁者的心量。越是勇敢的人,越能忍受难堪的侮辱,如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有进履之量。这也是老子说的:“大勇若怯”吧。
所以,我们永远都应站在理智的最高层,情感的最底层。以忍为气力,以忍为动力,更要发挥忍的生命力。在布满泥尘的人间,建起慈悲道场。心如清凉月,步步不染尘。
- 上一篇:慧心佛语:让人心安的境界
- 下一篇:获得幸福的秘密——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