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国萃 > 综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综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字号:T|T

 

 

综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一项国家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文化产业作为国家鼓励和扶持的新兴产业,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业也是近年来学术理论界的热点课题,相关研究广泛展开,取得了不少成果。    文化产业日益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学者们普遍认为,文化产业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以市场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调节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什么是文化产业,有学者认为,它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各种行业门类的总称。从国际上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出版、数字化技术、网络传输等应用于文化领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有学者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需要确立新的文化产业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生产已经走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前台,在思想文化和经济生活两方面都成为国家和社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文化产品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商品属性。从国外情况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国家的文化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以上。实践证明,文化是资源也是资本,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文化产业日益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针对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就是一种以创意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或者说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意产业。也有学者认为,创意产业不同于过去的传统文化产业,它是适应新的产业形态而出现的概念,是对文化产业新形态的概括。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在原创环节,而不是制作环节。随着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大规模融合,出现了大量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交叉重合的领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文化创意产业既包括供给,也包括需求,它创新了人们的消费形式和经济活动形式,形成了一种文化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技术与人才不足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但文化资源大国并不等于文化产业强国,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在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如何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提炼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如何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整合,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对于文化产品的属性问题,有学者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能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避免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盲目性造成文化产业庸俗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市场机制能够使文化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有效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根据我国文化产业的特点来进行,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对于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学者认为,科技基础薄弱和人才储备不足最为突出。文化之所以成为产业,关键就在于一些科技手段被应用到文化领域。比如,现代科学技术的批量复制和无障碍传播手段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科技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在这方面,我们的差距是明显的。有学者指出,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高文化相结合的产业,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来支撑。从总体上看,我国从事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的人才数量不足、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   对于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情况,有学者认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是人口规模大、文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对外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等;劣势是基础设施薄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专业人才稀缺等。也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角度看,我国的优势是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从而为扩大文化的有效需求提供了坚实基础;劣势是人均经济总量依然不高、经济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国民消费观念尚待提升、文化消费者成熟度偏低等。还有学者指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发生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不对称竞争,表现在: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的不对称,国外以成熟产业对我国的新兴产业;已承诺开放领域竞争的不对称,国外以高端位置对我国的低端位置;等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法制和政策手段,就很难保证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我们应加紧制定和完善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努力破除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现实需要看,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破除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有学者认为,进行文化体制改革,首先应当确立科学而明晰的目标。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体系应包括: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实现文化的产业化经营、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培养高素质的文化生产队伍和文化消费群体等。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有学者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区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政策,一手抓文化事业的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事业统一起来。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必须进入市场,在市场中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事业是公益性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事业,它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保障人们的文化权益、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即使在发达国家,文化生产也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在我国,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等等,都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    有学者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本途径是作出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文化生产、管理、经营、传播活动的积极作用,从而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制度保障,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有学者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应把握好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前者要求我们在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同时,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必须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后者要求我们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微观活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依法加强管理,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      有学者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制约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重塑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除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需要在政府扶持下规范运作外,其他文化单位都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市场主体。二是加快文化领域的结构调整。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建立优质、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积极运用高科技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品的多层次开发和网络化服务。三是加快文化中介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强化行业自律机制,规范文化经营行为,使文化中介机构成为独立的市场活动主体和联结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的中间环节,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四是加快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创新。在文化企业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转变经营机制的同时,文化事业单位应积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彻底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来源:人民日报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