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儒家文化 > 儒教与现代人生之路——今天,儒教还能否启示人生应走之路

儒教与现代人生之路——今天,儒教还能否启示人生应走之路

字号:T|T

 

作者:张立文    转载于:http://www.confucius2000.com
    论文提要: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五大冲突,面对这五大冲突,儒教在今天还能否启示人类应走之路?能否具有化解五大冲突和危机的资源?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儒教以其对人的生存世界、意义世界和可能世界的关切情怀,从成德之教出发,成己成物,仁民爱物,和合人与自然、社会、人己、心灵、文明之间的关系的学说,并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内尽心性,外穷天道,从形上道德理想,圆融现实世界生命智慧和百姓日用之学。它在现代仍有其积极作用,经选择可转生为对现代社会、人生应走之路的启示。  


                        一、儒教对化解人类所面临冲突与危机的启示

    21世纪儒教还能否启示人生应走之路,这是东亚各国学者所关注的问题;儒教在东亚历经2500多年,在现代究竟有无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应如何选择?也是世人所热心探讨的问题。

    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冲突,概而言之,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五大冲突,并由此而引发了五大危机,如生态危机、人文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它关系着人类的生命存在和利益。为了求索化解此五大冲突之道,追求人类文化的出路和前景,东西方学者从各个层面做了求索。  

    但如何化解生态危机?治理环境污染,防止臭氧空洞,整治土地沙漠化,解决资源匮乏,计划人口生育,防治疾病肆虐。如何解决社会危机?协调国际社会南北贫富不均,东西发达与不发达失衡的冲突;解决以逃离经济困难为主,以及民族冲突战争所造成的难民、移民浪潮带来的紧张、冲突和暴力;制止预防国际和地区恐怖组织的恐怖活动,黑社会组织、拐卖人口、妇女、儿童,以及金权交易、政治腐败等社会问题。如何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化解道德失落、行为失范、社会失序、人际疏离等问题;制止尔虞我诈,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见利忘义,公然抢劫,谋财害命,强暴妇女,杀人放火等危害人际关系的种种丑恶现象。如何消除心灵的苦闷、痛苦、烦恼、焦虑、悲哀、愤怒、压抑等的紧张,获得精神的愉悦、舒畅和快乐?如何化解各文明之间的冲突,使不同文明间同情地理解,宽容地接纳,平等地对话,互爱地尊重,不搞对抗、杀戮和战争,等等,并没有解决,也还没有系统的化解冲突和危机的理念。  

    鉴于此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世界上任何地区、国家、民族、宗教以至个人,都已深受其害,而都逃脱不了。世界上有远见、有理智、有胆识的思想家、谋略家、政治家面对此情境,都应以全人类的福祉和未来的幸福为担当,寻求化解之道。儒教在今天还能否启示人类应走之路?能否具有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的资源?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依据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类良知的原则,以儒教思想为核心,和合学提出了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作为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的整体性理念,也是儒教思想资源经和合的诠释,对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冲突和危机如何应对的启示,这是从广义上说明人生应走之路。  


                       二、现代人与人冲突而带来道德危机的化解  

    人生应走之路,是人的自我选择,这种选择是基于人的某种欲望和心理驱动。对于人的欲望和心理驱动的本质的体认,有认为是善的,有认为是恶的,有认为善恶混,有认为无善无不善等,见仁见智。儒教认为,人可通过修身养性,而“止于至善”。《大学》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修身养性的次序和工夫,“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穷极事物之理,吾心知之无不尽,在此体认知识理性的基础上,便可达到意诚,做到心之发动处诚实无欺,进而正心,使心无邪欲之念,无忿怒之心,如此便修身养性。《大学》认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内圣”工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修身的根本性和重要性,只有修身,才能推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事功。这是     一条由“明明德”而“止于至善”的所示人生应走之路。  

    当今,儒教“修身为本”“止于至善”还有其现实的价值。这是因为,人与人的冲突而带来道德危机,从中国大陆的情况来看:是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出现了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格局,改变了以往单一经济形态的垄断,从而引起了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分配形式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人们对物质生活、文化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多元化、多样化,便有差分,有差分,便有可能产生冲突:如利益的多寡、价值的好环、分配的肥缺,职业的高低,生活的贫富等等,在利益的趋动下,既有积极的、合理的、公利的方面,亦有消极的、非理的、私利的方面。譬如追求公平的效率,崇尚科学和知识,尊重个人和利益,重视竞争和创新;但亦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贿赂公行,买官卖官,权钱交易,假冒伪劣,以至人欲横流,见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同上)。为人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维护社会的道德和安定,它所示现代人的人生之路是有价值的。  

    由于时代变迁,科技发展,社会家庭的变化,价值观念的转换,儒教所讲的有些孝道的原则,也有了变更:如孟子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三”是指“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这“无后为大”,造成了重男轻女,生了七女,还非生一个男孩不可,为了不绝先祖之祀,与现代男女平等观念相悖。孔子讲“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论语?子路》),与现代法制社会不相符。儒教把养亲、慎终看做人生的大事,在通讯不方便时期,孔子主张“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在现代信息社会,即使远游也可以每天早晚问安。其实,在古代社会,儿子远离父母在外应考、做官,都要出远门的,“不远游”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克己复礼。《论语》记载:“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何晏《集解》:“马(融)曰:‘克己,约身也’。孔曰:‘复,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克己就是约束自己。朱熹为了宣扬他的天理人欲理念,在其《集注》中说:“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阮元认为,朱熹解己为私欲,与下文“为仁由己”不相合。约束自己和胜己私欲两种解释都是讲道德修养,都是使自己的视听言动符合礼节和行动的规范。在终极目标上虽然一致,但其诠释的意义和理路上有异。  

    涩泽荣一与朱熹的诠释有别,他说:“克己,邢昺曰:己,身也。身有嗜欲,当齐之以礼义。嗜欲与礼义战,礼义胜私欲。……三岛中洲曰:复,履之省字,复礼即履礼。己以心言,礼以事言,下文四勿之礼,皆以事言可证。为仁之工夫在事,事当礼即是无私心,内外一致。”(《论语讲义》第5卷,讲谈社1986年版,第8页)涩泽荣一认为“克己”可做两方面理解:一是从内向的心来说,是修身、诚意 、正心,约束自身的嗜欲;二是从外向的事来说,是履礼、奉公、无私心,践行礼义之正。他把这两方面融合起来,使己与礼,心与事内外一致,克己与复礼双修。  

    “克己”而达内在超越,使己之心从嗜欲中解脱出来;复礼而一切合乎礼仪,它能“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苟子?劝学》)。履礼就是使人的行为规范符合社会典章制度、伦理道德社会秩序的要求。克己复礼是为仁,仁的主旨是爱人。仁是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的内在美德,要通过外在形式来协调和规范人的行为,即凭借礼的一整套社会文明体系来体现。  

    如何约束自身?进行“为仁”的道德修养。仁以爱人为出发点,首先是家庭的父母,兄弟道德关系,因此,以“孝弟”为仁之本,其次推及他人、社会、天下,便是“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待人接物态度要庄严恭敬;宽厚治国待民,容纳不同意见和做法,便能获得群众拥护;言而有信,便会得到任用;勤劳敏捷,而不懒惰怠慢,能获得成功;仁爱恩惠,顺着老百姓谋利的路子使之获得利益,百姓就会听你的。这是约束自己的种种表现。如果按照孔子说的“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去做,对于现代人应如何“克己复礼为仁”是有启示的,“恭、宽、信、敏、惠”此五种美德,虽然《国语》 已提出,但经孔子的诠释,使其成为社会、国家、人生各种关系的五种美德。它具体表现为“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这“五不”就启示人生路途中,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界线,以及主体道德修养的自觉、仁道的内涵、克已的目标等,对弥补现代人这方面道德缺失大有裨益。  

    3、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孔子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作为实践仁道的方法,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作为实践仁道的指导原则。“己欲”是积极的要求:自己要立住脚或独立,也使别人立住脚或独立,自己要通达或发达,也使别人通达或发达。“己所不欲”是退一步的要求,是最低限度的要求。“立人”、“达人”与“勿施于人”也构成了正负两方面对于实践仁道的不同方式。  

    如果说“克己复礼为仁”,其主旨是内圣的道路,强调人认识自己、约束自己,由内向型价值取向而要求人的视、听、言、动与礼相符,以礼为标准克制自己的行为活动,那么,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侧重便在外王方面,由己及人,以己的仁爱之心和成业之心施诸人,使人同自己一样站住脚、独立和事业通达、发达。以这种精神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便可以使冲突得到化解。即使有冲突,也可以使冲突导向和谐,而不会导向战、原则和言行的负责,而且是对国家、民族道义的担当。因此,儒教把诚信作为立人、立国、立世之本。孔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子贡问治理国家政事时,比较了食、兵、信三者的关系。子贡问:食、兵、信,不得已要在三者中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兵”,即军备;又问:在食和信二项中再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孔子认为,自古以来人免不了都要死,但不能没有信,没有诚信国家何以站立于世。中国谚语曰:“民以食为天”,孔子把诚信看成比“食”更重要,便赋于诚信为世间最高的价值。  

    诚信守正也是立人之本,是个体道德的基石。一个人立足于世,与社会、他人以至自然交往,诚信是交往首要条件。诚是人内在的道德意识和精神,信是诚见之于行为的现象,诚信是从意识到行为的统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ii]个人不讲诚信,就好比驾车没有輗和軏一样,寸步难行。人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交往活动中,自己要取得他人的诚信,首先自己要对他人诚信,才能建立和扩大自己道德信誉,给人的各种交往活动带来极大的方便。换言之,如果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不讲诚信,言而无信,就等于欺骗;不守正,便是歪门邪道,不正直光明。人第一次可能受骗上当,第二次就很难再受骗上当了。所以,一个人不讲诚信守正,等于在毁灭自己。  

    儒教强调在各项职业活动中,要以诚信为第一生命。各诚信主体如国家、政府、团体、个人都要信守诚信,不骗自己的良心,不骗国家,不骗他人;人与国家、政府、他人都互相尊重,真诚相待,不搞阳谋阴谋,互相欺骗,互相计算。这样国家才能取信于世,政府才能取信于民,团体才能取信于群众,个人才能取信于他人。这样社会交往活动的公共道德就会得到提升,社会风气就会得到净化,社会秩序就会得到安定。因此说,诚信是人类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基础。  

    虽然社会演化,物换星移,但儒教的敬养父母,“克已复礼”,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义利和合,诚信守正,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扬着陶冶青少年和成年人的道德情操、为人处世、思想品质的作用,启示着人生应如何做人,如何修身养性,如何诚信立世,以及如何推己及人等的价值。为了21世纪各个国家的和平发展和幸福,为了全人类的福祉,我们应该光大儒教伦理道德、价值理想中有益于人类“安身立命”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注释:
--------------------------------------------------------------------------------

[i]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本”就是根本、基础的意思。

[ii] 古代用牛力拉车叫大车,马力拉车叫小车,车辕前有一横木,是驾牛马的地方。大车横木叫鬲,小车横木叫衡,鬲、衡两条有关键(活塞),輗是鬲的关键,軏是衡的关键,车依以套住牛马,否则无法走。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