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
上古时期
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记录中华民族舞蹈发展轨迹的文物图像和文字,连绵不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陶盆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原始舞蹈整齐的队势及其群体性、自娱性的特点。从远古传说:「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说明了歌舞的创造者是群体。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生命,必须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人类为了繁衍种族,必须生儿育女。因此,劳动与生殖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活动。深深植根于人类生活中的舞蹈,必然会反映劳动与生殖的内容。
舞蹈纹陶盆带尾饰的人物形象,既是狩猎劳动生活的反映,又带有图腾崇拜的遗迹。图腾是氏族的标记和保护神,所以人们崇拜它。
新疆呼图壁巨幅生殖崇拜岩画,震惊了世界考古学界。它明白无误地展示了人类祈求子孙繁衍、氏族兴旺的强烈愿望。在男女交合的图像下,有两群动作整齐、欢舞狂跳的小孩,他们是人类的希望和未来。
上古时期
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记录中华民族舞蹈发展轨迹的文物图像和文字,连绵不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陶盆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原始舞蹈整齐的队势及其群体性、自娱性的特点。从远古传说:「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说明了歌舞的创造者是群体。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生命,必须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人类为了繁衍种族,必须生儿育女。因此,劳动与生殖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活动。深深植根于人类生活中的舞蹈,必然会反映劳动与生殖的内容。
舞蹈纹陶盆带尾饰的人物形象,既是狩猎劳动生活的反映,又带有图腾崇拜的遗迹。图腾是氏族的标记和保护神,所以人们崇拜它。
新疆呼图壁巨幅生殖崇拜岩画,震惊了世界考古学界。它明白无误地展示了人类祈求子孙繁衍、氏族兴旺的强烈愿望。在男女交合的图像下,有两群动作整齐、欢舞狂跳的小孩,他们是人类的希望和未来。
龙的传人和龙舞
包含56个民族,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常自称是「龙的传人」。
龙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一种意想的动物,是神圣权力和祥瑞的象征。它的形状,是许多民族图腾形状的集合体。它显示了远古时代,中华大地的不同氏族,在不断联合、兼并、融合的过程中,创造了龙的形象。因此,龙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辽西红山文化遗址墓葬中,发现蚌塑龙形。由于造型大,形象逼真,被视为「华夏第一龙」。早在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龙」字,龙字有多种写法,有片甲骨是:「十人又五 见龙在田,又雨。」
从汉经唐到明清,有关龙的记载,史不绝书,至今民间还有舞龙求雨的风俗。每逢节庆,中华大地,以及全世界的华人聚居区,都有翻腾飞舞着的风采各异的龙舞。如华丽的彩绘巨龙,用朵朵莲花组成的「百叶龙」,满身香火、口中喷火的「火龙」,以人体组成的「肉龙」、「人龙」,板板相联、连绵不断的「板龙」,以及小型的「纸龙」、「段龙」、「板凳龙」、「手龙」等等。龙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包含56个民族,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常自称是「龙的传人」。
龙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一种意想的动物,是神圣权力和祥瑞的象征。它的形状,是许多民族图腾形状的集合体。它显示了远古时代,中华大地的不同氏族,在不断联合、兼并、融合的过程中,创造了龙的形象。因此,龙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辽西红山文化遗址墓葬中,发现蚌塑龙形。由于造型大,形象逼真,被视为「华夏第一龙」。早在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龙」字,龙字有多种写法,有片甲骨是:「十人又五 见龙在田,又雨。」
从汉经唐到明清,有关龙的记载,史不绝书,至今民间还有舞龙求雨的风俗。每逢节庆,中华大地,以及全世界的华人聚居区,都有翻腾飞舞着的风采各异的龙舞。如华丽的彩绘巨龙,用朵朵莲花组成的「百叶龙」,满身香火、口中喷火的「火龙」,以人体组成的「肉龙」、「人龙」,板板相联、连绵不断的「板龙」,以及小型的「纸龙」、「段龙」、「板凳龙」、「手龙」等等。龙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
|
|
求神媚神的「巫舞」
巫舞是古代由巫(女)、觋(男)求神降神的祭祀舞蹈,起源于原始时代,今人称为「巫舞」。初民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不理解,认为冥冥中有神在主宰一切。当人们遇到灾难或疑难时,就去求神保佑或询问神的指示。从事这种祭祀占卜活动的巫、觋,以舞蹈媚神娱神。
神权统治的殷商时代,巫是神的代言人,社会地位高,甚至可以左右国王的行动及国家政事。自春秋战国以后,由于社会的变革与思想的进步,人们对巫术的迷信程度渐减,《巫舞》由娱神向娱人的方向转化发展。楚地的巫人,必是姣好美女。晋朝时候出现了章丹、陈珠等色艺双全的女巫,她们所跳的《巫舞》,舞蹈与杂技幻术相结合,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融祭祀与审美于一体,这是历代《巫舞》的共同特点。
祈福去灾的《巫舞》,同时也是自娱娱人的民间舞蹈。千百年来,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流行形式不同、风格各异的《巫舞》,如满族的《单鼓舞》(即《太平鼓舞》)、南方汉族的《花香鼓舞》、彝族的《羊皮鼓舞》(形如扇,类似《单鼓舞》)、蒙族的萨满(巫)舞等等。时至今日,各式《巫舞》原有的宗教迷信色彩大都逐渐淡化,成为自娱、娱人的民间舞或表演性舞蹈艺术了。《巫舞》是中国传统舞蹈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巫舞是古代由巫(女)、觋(男)求神降神的祭祀舞蹈,起源于原始时代,今人称为「巫舞」。初民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不理解,认为冥冥中有神在主宰一切。当人们遇到灾难或疑难时,就去求神保佑或询问神的指示。从事这种祭祀占卜活动的巫、觋,以舞蹈媚神娱神。
神权统治的殷商时代,巫是神的代言人,社会地位高,甚至可以左右国王的行动及国家政事。自春秋战国以后,由于社会的变革与思想的进步,人们对巫术的迷信程度渐减,《巫舞》由娱神向娱人的方向转化发展。楚地的巫人,必是姣好美女。晋朝时候出现了章丹、陈珠等色艺双全的女巫,她们所跳的《巫舞》,舞蹈与杂技幻术相结合,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融祭祀与审美于一体,这是历代《巫舞》的共同特点。
祈福去灾的《巫舞》,同时也是自娱娱人的民间舞蹈。千百年来,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流行形式不同、风格各异的《巫舞》,如满族的《单鼓舞》(即《太平鼓舞》)、南方汉族的《花香鼓舞》、彝族的《羊皮鼓舞》(形如扇,类似《单鼓舞》)、蒙族的萨满(巫)舞等等。时至今日,各式《巫舞》原有的宗教迷信色彩大都逐渐淡化,成为自娱、娱人的民间舞或表演性舞蹈艺术了。《巫舞》是中国传统舞蹈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驱鬼逐疫「大傩」
傩舞是古代驱鬼逐疫「大傩」祭礼中的面具舞,风格猛厉,今人称之为《傩舞》,源于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自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代确立傩祭后,直至今日,历时3,000多年,「大傩」广泛流传在宫廷和民间。
宫廷傩祭相当隆重,「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良久」(《周礼·夏官》郑玄注)。《论语·乡党》记载了孔子见到民间「乡人傩」时,穿上朝服,恭立敬候的情景。
及至汉代,傩祭更加隆重,除传统的方相氏,还有120个10岁至12岁的少年侲子,另又有扮十二兽神的,驱鬼逐疫的声势更加浩大。经两晋、南北朝、隋、唐,「大傩」仪式中的面具舞仍承旧制,唐代规模更为盛大。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的进步,《傩舞》神秘的驱鬼气氛渐淡,而表演娱人的成分逐渐加浓。
传至宋代,由于受到戏曲艺术发展的影响,傩仪发生了较大变化,方相氏、侲子、十二兽等「角色」,已由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小妹、土地神、灶神所代替,人数多至千余人,娱人成分更浓。宋以后,从明、清至今日,「大傩」已发展成戴面具表演的戏曲,成为一种广泛流传在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艺术品种—— 傩戏,题材也大大丰富了。同时《傩舞》仍在部分地区流传。有的偏僻山区,《傩舞》与气功、武术等相结合,出现在民间祭祀活动中,仍具有一定的神秘感。
历史悠久的《傩舞》、《傩戏》,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活化石」。古代驱鬼逐疫的《傩舞》是人类抗争精神的体现。
傩舞是古代驱鬼逐疫「大傩」祭礼中的面具舞,风格猛厉,今人称之为《傩舞》,源于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自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代确立傩祭后,直至今日,历时3,000多年,「大傩」广泛流传在宫廷和民间。
宫廷傩祭相当隆重,「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良久」(《周礼·夏官》郑玄注)。《论语·乡党》记载了孔子见到民间「乡人傩」时,穿上朝服,恭立敬候的情景。
及至汉代,傩祭更加隆重,除传统的方相氏,还有120个10岁至12岁的少年侲子,另又有扮十二兽神的,驱鬼逐疫的声势更加浩大。经两晋、南北朝、隋、唐,「大傩」仪式中的面具舞仍承旧制,唐代规模更为盛大。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的进步,《傩舞》神秘的驱鬼气氛渐淡,而表演娱人的成分逐渐加浓。
传至宋代,由于受到戏曲艺术发展的影响,傩仪发生了较大变化,方相氏、侲子、十二兽等「角色」,已由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小妹、土地神、灶神所代替,人数多至千余人,娱人成分更浓。宋以后,从明、清至今日,「大傩」已发展成戴面具表演的戏曲,成为一种广泛流传在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艺术品种—— 傩戏,题材也大大丰富了。同时《傩舞》仍在部分地区流传。有的偏僻山区,《傩舞》与气功、武术等相结合,出现在民间祭祀活动中,仍具有一定的神秘感。
历史悠久的《傩舞》、《傩戏》,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活化石」。古代驱鬼逐疫的《傩舞》是人类抗争精神的体现。
西周时期------------礼乐教化
周武王领导各方国部落,一举灭商,在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朝。西周初年制礼作乐,汇集整理了从远古到周初歌颂对推动人类进步有贡献领袖的乐舞,如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大韶》、禹的《大夏》、商汤的《大濩》以及歌颂武王伐纣的《大武》,合共六舞,史称《六代舞》。分文舞、武舞两大类。
周代将这些乐舞用于礼仪祭祀。各种不同等级的人,用不同规模的乐舞,等级严明,不容僭越。
同时又编制《六小舞》,用以教育国子(即贵族子弟,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可说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教材。《六小舞》大都是古代民间舞,如舞缯(丝绸)的《帗舞》、舞羽毛的《羽舞》、《皇舞》、舞盾的《干舞》、舞牛尾的《旄舞》、舞袖的《人舞》。自此以后,雅乐舞体系建立。
雅乐舞一直延续到清代,各朝各代均按本朝歌功颂德的需要而增删、编制。直至当代,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带仍保存了从中国大陆传去的雅乐舞。有的地区,用于祭孔,有的地区按自己国家的需要加以改编。流传到韩国的雅乐,用于祭礼,1995年,南韩的祭礼乐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山东曲阜孔庙,至今仍用雅乐祭祀孔子,是旅游观光的项目之一。
雅乐在世界流传了3,000多年,但由于它刻板僵化,仅仅成为祭礼仪式,毫无艺术感染力,又无欣赏价值,早在公元前四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已渐趋衰落,不受人们的欢迎。
周武王领导各方国部落,一举灭商,在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朝。西周初年制礼作乐,汇集整理了从远古到周初歌颂对推动人类进步有贡献领袖的乐舞,如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大韶》、禹的《大夏》、商汤的《大濩》以及歌颂武王伐纣的《大武》,合共六舞,史称《六代舞》。分文舞、武舞两大类。
周代将这些乐舞用于礼仪祭祀。各种不同等级的人,用不同规模的乐舞,等级严明,不容僭越。
同时又编制《六小舞》,用以教育国子(即贵族子弟,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可说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教材。《六小舞》大都是古代民间舞,如舞缯(丝绸)的《帗舞》、舞羽毛的《羽舞》、《皇舞》、舞盾的《干舞》、舞牛尾的《旄舞》、舞袖的《人舞》。自此以后,雅乐舞体系建立。
雅乐舞一直延续到清代,各朝各代均按本朝歌功颂德的需要而增删、编制。直至当代,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带仍保存了从中国大陆传去的雅乐舞。有的地区,用于祭孔,有的地区按自己国家的需要加以改编。流传到韩国的雅乐,用于祭礼,1995年,南韩的祭礼乐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山东曲阜孔庙,至今仍用雅乐祭祀孔子,是旅游观光的项目之一。
雅乐在世界流传了3,000多年,但由于它刻板僵化,仅仅成为祭礼仪式,毫无艺术感染力,又无欣赏价值,早在公元前四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已渐趋衰落,不受人们的欢迎。
象征和平的羽舞
广西花山岩画和云南沧源岩画中,都有戴着长长羽翎或披羽的人。古代传说:禹征有苗30天,有苗仍不服。于是收兵,「舞干羽于两阶」。70天后,有苗归服了。禹用干(防御性武器)和羽(表示和平愿望的橄榄枝),于是有苗归服,战争停止了。雅乐舞体系中的另一大类—— 文舞,就是拿着羽毛和籥(编管乐器)舞蹈的。
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墓出土的贮贝(当时的钱币)器盖上,刻有一群手执羽毛的舞人纹样。滇王庄跷,本楚国将领,奉命出征云南。秦灭楚国后,庄跷定居云南,被当地民族拥护为滇王,故滇王墓随葬品中,有不少带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文物。
至今白马藏人,还有用漂亮羽毛向姑娘求爱的风俗。羽毛是勇敢、智慧猎人的标志,容易受到姑娘的青睐,故送羽毛求爱。
广西花山岩画和云南沧源岩画中,都有戴着长长羽翎或披羽的人。古代传说:禹征有苗30天,有苗仍不服。于是收兵,「舞干羽于两阶」。70天后,有苗归服了。禹用干(防御性武器)和羽(表示和平愿望的橄榄枝),于是有苗归服,战争停止了。雅乐舞体系中的另一大类—— 文舞,就是拿着羽毛和籥(编管乐器)舞蹈的。
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墓出土的贮贝(当时的钱币)器盖上,刻有一群手执羽毛的舞人纹样。滇王庄跷,本楚国将领,奉命出征云南。秦灭楚国后,庄跷定居云南,被当地民族拥护为滇王,故滇王墓随葬品中,有不少带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文物。
至今白马藏人,还有用漂亮羽毛向姑娘求爱的风俗。羽毛是勇敢、智慧猎人的标志,容易受到姑娘的青睐,故送羽毛求爱。
古代武舞—— 刑天舞干戚
原始时代,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常常发生掠夺或血亲复仇的战争。既有战争生活,就产生了反映战争的舞蹈,如甘肃黑山岩画中的操练图;云南沧源岩画中手执干(盾)戚(斧)的人物形象;阴山岩画有杀战俘庆功的舞蹈场面:一个没有脑袋的尸体张臂躺在地下,头颅则滚到一个手执牛尾、兴奋起舞的舞者的脚步下。
宁死不屈的刑天精神,传为千古佳话:刑天氏与帝争战。帝胜,砍掉刑天的头,葬在常阳之山,刑天不屈,以乳为眼睛,以肚脐为口,手执干(盾)戚(斧)而舞。刑天宁死不屈,虽死仍战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炎黄子孙。手执干戚而舞,成为古代典型的武舞,是雅乐舞体系中的一大类。与后世武术中的各种器械术,戏曲中的把子功以及舞蹈中的《剑舞》等等是一脉相承的。
原始时代,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常常发生掠夺或血亲复仇的战争。既有战争生活,就产生了反映战争的舞蹈,如甘肃黑山岩画中的操练图;云南沧源岩画中手执干(盾)戚(斧)的人物形象;阴山岩画有杀战俘庆功的舞蹈场面:一个没有脑袋的尸体张臂躺在地下,头颅则滚到一个手执牛尾、兴奋起舞的舞者的脚步下。
宁死不屈的刑天精神,传为千古佳话:刑天氏与帝争战。帝胜,砍掉刑天的头,葬在常阳之山,刑天不屈,以乳为眼睛,以肚脐为口,手执干(盾)戚(斧)而舞。刑天宁死不屈,虽死仍战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炎黄子孙。手执干戚而舞,成为古代典型的武舞,是雅乐舞体系中的一大类。与后世武术中的各种器械术,戏曲中的把子功以及舞蹈中的《剑舞》等等是一脉相承的。
东周时期-----------明间舞蹈蓬勃发展
历史进入东周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年)。由于铁器的发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封建制稳固确立。西周初年建立的雅乐体系,在短时期的辉煌后,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千姿百态的民间舞蓬勃兴起,《诗经》中描绘各地风情的诗歌,极生动地反映了民间舞的活动情景,如《陈风·东门之枌》:「不绩其麻,市也婆娑」,描写了姑娘们忘情地舞蹈;《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描写人们不分寒冬酷暑,都醉心于歌舞。
当时,各诸侯后宫和贵族之家,都养了不少歌舞人—— 「女舞」,以供欣赏娱乐。表演性舞蹈取得很大的发展。东周特别是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许多十分优美生动的舞蹈文物。此外,著名舞人旋娟与提嫫,舞姿轻盈如《集羽》,飘拂之姿如《萦尘》,柔软腰肢似可卷曲入怀的《旋怀》。楚舞的特点是:袅袅长袖,细腰欲折,故有「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人」之说。以扭腰出胯为特征的舞姿,已清晰地呈现出来,以轻盈飘逸柔曼为美的审美意识,亦已明确的显示出来。这样的审美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传承至今。
另外一种风格的舞蹈:如《大武》,激烈昂扬,气势磅礴,表现民族舞蹈的雄健和阳刚之美。刚与柔、文与武,两种对比强烈的舞风,一直贯穿在中国传统舞蹈发展的进程中。
周代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时代。
历史进入东周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年)。由于铁器的发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封建制稳固确立。西周初年建立的雅乐体系,在短时期的辉煌后,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千姿百态的民间舞蓬勃兴起,《诗经》中描绘各地风情的诗歌,极生动地反映了民间舞的活动情景,如《陈风·东门之枌》:「不绩其麻,市也婆娑」,描写了姑娘们忘情地舞蹈;《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描写人们不分寒冬酷暑,都醉心于歌舞。
当时,各诸侯后宫和贵族之家,都养了不少歌舞人—— 「女舞」,以供欣赏娱乐。表演性舞蹈取得很大的发展。东周特别是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许多十分优美生动的舞蹈文物。此外,著名舞人旋娟与提嫫,舞姿轻盈如《集羽》,飘拂之姿如《萦尘》,柔软腰肢似可卷曲入怀的《旋怀》。楚舞的特点是:袅袅长袖,细腰欲折,故有「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人」之说。以扭腰出胯为特征的舞姿,已清晰地呈现出来,以轻盈飘逸柔曼为美的审美意识,亦已明确的显示出来。这样的审美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直传承至今。
另外一种风格的舞蹈:如《大武》,激烈昂扬,气势磅礴,表现民族舞蹈的雄健和阳刚之美。刚与柔、文与武,两种对比强烈的舞风,一直贯穿在中国传统舞蹈发展的进程中。
周代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时代。
杰出舞人—— 旋娟与提嫫
距今2,000余年前的战国时代,出现了两个著名舞人—— 旋娟与提嫫。从有关记载分析,她们可能掌握了舞蹈与气功中的「轻功」相结合的绝技。
据《拾遗记》载:燕昭王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310年),广延国献来两个善舞女子,即旋娟与提嫫。她们容颜美丽,舞姿轻盈飘逸。她们表演了三个舞蹈:一、《萦尘》,舞姿如空际萦绕的轻尘;二、《集羽》,如羽毛在风中飘摇回荡;三、《旋怀》,舞态身姿极柔软,似可卷屈「入怀袖也」。
文中提及她们在铺有四、五寸厚的香屑上舞蹈,竟「弥日无迹」。在香灰上跳了一整天,竟没有留下一点脚印,如果没有「轻功」功底,是绝对不可能的。当然,古人的记载难免有某些艺术夸张的成分,但旋娟与提嫫这两个最早被记录下来的中国古代舞蹈家的技艺,是令人惊叹的。而舞姿轻盈,确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崇尚的审美特征。
距今2,000余年前的战国时代,出现了两个著名舞人—— 旋娟与提嫫。从有关记载分析,她们可能掌握了舞蹈与气功中的「轻功」相结合的绝技。
据《拾遗记》载:燕昭王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310年),广延国献来两个善舞女子,即旋娟与提嫫。她们容颜美丽,舞姿轻盈飘逸。她们表演了三个舞蹈:一、《萦尘》,舞姿如空际萦绕的轻尘;二、《集羽》,如羽毛在风中飘摇回荡;三、《旋怀》,舞态身姿极柔软,似可卷屈「入怀袖也」。
文中提及她们在铺有四、五寸厚的香屑上舞蹈,竟「弥日无迹」。在香灰上跳了一整天,竟没有留下一点脚印,如果没有「轻功」功底,是绝对不可能的。当然,古人的记载难免有某些艺术夸张的成分,但旋娟与提嫫这两个最早被记录下来的中国古代舞蹈家的技艺,是令人惊叹的。而舞姿轻盈,确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崇尚的审美特征。
百戏分层---------------秦汉时期
出身下层的汉高祖刘邦,推翻了秦朝暴政,建立汉朝,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达,包括舞蹈在内的文化艺术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秦汉时代建立的「乐府」制度,大量整理民间乐舞,一方面可供统治者作施政参考,另外亦可供宫廷欣赏享乐,客观上推动了舞蹈的发展。
汉代盛行《百戏》,是多种民间技艺的串演,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舞蹈等,深受人民的喜爱。著名的节目有《东海黄公》、《总会仙倡》等。从汉墓出土的大量画像石、画像砖及陶俑等,我们今天仍可一窥2,000多年前丰富多彩的汉代《百戏》和舞蹈。
汉代舞蹈的特点是博采众长,技艺向高难度发展,结合舞蹈与杂技的《盘鼓舞》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此外,以长袖为特征的《袖舞》,双手执长巾而舞的《巾舞》,也是汉代著名的舞蹈。
丰富多彩的汉代舞蹈,都是各种乐舞艺人的辛勤成果,但由于他们被社会贱视,史籍中很少留下他(她)们的名字和事迹。我们较熟悉的汉代著名舞人赵飞燕和戚夫人,虽然能靠出色的舞艺爬到统治阶层中,但最后都落得悲惨下场,从中我们亦可了解到一般歌舞伎人的辛酸。
出身下层的汉高祖刘邦,推翻了秦朝暴政,建立汉朝,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达,包括舞蹈在内的文化艺术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秦汉时代建立的「乐府」制度,大量整理民间乐舞,一方面可供统治者作施政参考,另外亦可供宫廷欣赏享乐,客观上推动了舞蹈的发展。
汉代盛行《百戏》,是多种民间技艺的串演,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舞蹈等,深受人民的喜爱。著名的节目有《东海黄公》、《总会仙倡》等。从汉墓出土的大量画像石、画像砖及陶俑等,我们今天仍可一窥2,000多年前丰富多彩的汉代《百戏》和舞蹈。
汉代舞蹈的特点是博采众长,技艺向高难度发展,结合舞蹈与杂技的《盘鼓舞》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此外,以长袖为特征的《袖舞》,双手执长巾而舞的《巾舞》,也是汉代著名的舞蹈。
丰富多彩的汉代舞蹈,都是各种乐舞艺人的辛勤成果,但由于他们被社会贱视,史籍中很少留下他(她)们的名字和事迹。我们较熟悉的汉代著名舞人赵飞燕和戚夫人,虽然能靠出色的舞艺爬到统治阶层中,但最后都落得悲惨下场,从中我们亦可了解到一般歌舞伎人的辛酸。
◎ 汉代名舞《盘鼓舞》
汉代《盘鼓舞》,又称《盘舞》、《七盘舞》。舞时将盘、鼓覆置于地上。盘、鼓数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艺高低而定。舞者有男有女,在盘、鼓上高纵轻蹑,浮腾累跪,踏舞出有节奏的音响。
汉画像砖石有十分丰富的《盘鼓舞》形象,或飞舞长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手、膝、足皆触及鼓面拍击,或单腿立鼓上,或正从鼓上纵身跳下。舞姿各异,优美矫健。
山东沂南汉画像石中的《百戏图》,场面浩荡,气势雄伟,较完整地记录了《百戏》演出的盛况,包括杂技、马术、鸟兽舞,当中更有汉代著名的《七盘舞》。画面中有一男舞者,前面有七盘分两行排列地上,还有一鼓放在盘前,舞者似正从盘上纵身飞跃而下,右腿「登弓」,左腿伸直贴地,足近鼓边,挺身回头,他的长袖舞衣和帽带随势飘起,显出一个健美的形象。
《盘鼓舞》将舞蹈与杂技巧妙地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特殊风格。此舞传至后世,表演形式有所变化。
汉代《盘鼓舞》,又称《盘舞》、《七盘舞》。舞时将盘、鼓覆置于地上。盘、鼓数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艺高低而定。舞者有男有女,在盘、鼓上高纵轻蹑,浮腾累跪,踏舞出有节奏的音响。
汉画像砖石有十分丰富的《盘鼓舞》形象,或飞舞长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手、膝、足皆触及鼓面拍击,或单腿立鼓上,或正从鼓上纵身跳下。舞姿各异,优美矫健。
山东沂南汉画像石中的《百戏图》,场面浩荡,气势雄伟,较完整地记录了《百戏》演出的盛况,包括杂技、马术、鸟兽舞,当中更有汉代著名的《七盘舞》。画面中有一男舞者,前面有七盘分两行排列地上,还有一鼓放在盘前,舞者似正从盘上纵身飞跃而下,右腿「登弓」,左腿伸直贴地,足近鼓边,挺身回头,他的长袖舞衣和帽带随势飘起,显出一个健美的形象。
《盘鼓舞》将舞蹈与杂技巧妙地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特殊风格。此舞传至后世,表演形式有所变化。
◎ 长袖善舞 源远流长
「长袖善舞」历史久远。公元前11世纪立国的西周时代,用以教育「国子」的《六小舞》之一的《人舞》,「以舞袖为容」。在出土文物中的玉器、青铜器及漆器,出现了许多十分优美生动的舞袖形象。例如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一对玉雕舞女,二人肩并肩、身靠身作对舞状。外侧手作「托掌姿」扬袖,内侧手作「按掌姿」拂袖而舞,舞姿温婉妩媚。
汉代继承楚舞嫋嫋长袖、细腰欲折的传统。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多才多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山东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翘袖与折腰同在一个画面上。舞姿各异,感情相互呼应,既协调,又有对比。汉代文物中,有极丰富的舞袖形象,袖式繁多,舞姿各异。既有矫捷昂扬之姿,也有柔曼温婉之态。甘肃武威磨子嘴汉墓出土一着窄长袖舞衣的木俑,一臂下垂,一臂直举冲天。舞姿雄健,气度不凡。
汉画像砖石中的袖舞图像,更是丰富多彩。或飞扬长袖,或长袖垂拂,或卷绕长袖,或长袖翘起。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唐代多姿多彩的舞蹈壁画和舞俑,都身着掩手长袖舞衣。
汉唐以后,描述舞袖的文字,史不绝书,各代出土文物中的舞袖形象,更是层出不穷。时至今日,戏曲舞与民间舞中,还保存了十分丰富且富于表情的舞袖技法。
「长袖善舞」历史久远。公元前11世纪立国的西周时代,用以教育「国子」的《六小舞》之一的《人舞》,「以舞袖为容」。在出土文物中的玉器、青铜器及漆器,出现了许多十分优美生动的舞袖形象。例如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一对玉雕舞女,二人肩并肩、身靠身作对舞状。外侧手作「托掌姿」扬袖,内侧手作「按掌姿」拂袖而舞,舞姿温婉妩媚。
汉代继承楚舞嫋嫋长袖、细腰欲折的传统。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多才多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山东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翘袖与折腰同在一个画面上。舞姿各异,感情相互呼应,既协调,又有对比。汉代文物中,有极丰富的舞袖形象,袖式繁多,舞姿各异。既有矫捷昂扬之姿,也有柔曼温婉之态。甘肃武威磨子嘴汉墓出土一着窄长袖舞衣的木俑,一臂下垂,一臂直举冲天。舞姿雄健,气度不凡。
汉画像砖石中的袖舞图像,更是丰富多彩。或飞扬长袖,或长袖垂拂,或卷绕长袖,或长袖翘起。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唐代多姿多彩的舞蹈壁画和舞俑,都身着掩手长袖舞衣。
汉唐以后,描述舞袖的文字,史不绝书,各代出土文物中的舞袖形象,更是层出不穷。时至今日,戏曲舞与民间舞中,还保存了十分丰富且富于表情的舞袖技法。
◎ 汉代善舞名姬 —— 戚夫人
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本山东定陶人,是西汉初年擅长歌舞的名姬。
戚夫人多才多艺,会鼓琴、歌唱,精于舞蹈。既会跳当时流行、刘邦又极喜爱的「楚舞」,又擅长「翘袖折腰之舞」。所谓「翘袖折腰之舞」,看来不是某个舞蹈的专名,而是一种以舞袖、折腰为主要动作的舞蹈,是注重腰功与袖式变化的舞蹈形式。从汉画像砖石所见,多为舞袖、折腰,这是当时常用的舞蹈动作。
刘邦常与戚夫人在宫中歌舞作乐。相传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出宫后曾讲,每年正月十日,戚夫人等共入灵女庙,祭神歌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接着「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到了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这很像民间迎神赛会时群众性的娱乐歌舞活动,「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是人们手臂相连,一面唱歌,一面脚踏着拍子舞蹈,有如唐代的「踏歌」。
戚夫人曾红极一时,极得汉高祖宠爱。但汉高祖死后,势单力薄的戚夫人母子,惨遭汉高祖之妻吕后的毒手,先毒死其子赵王刘如意,后斩断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睛,熏聋她的耳,又迫她喝下哑药,丢入窟室,叫作「人彘」。
后人赞美戚夫人的技艺,并深切同情她悲惨的遭遇。在不少反映这一历史故事的文艺作品中,都表现了上述感情。
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本山东定陶人,是西汉初年擅长歌舞的名姬。
戚夫人多才多艺,会鼓琴、歌唱,精于舞蹈。既会跳当时流行、刘邦又极喜爱的「楚舞」,又擅长「翘袖折腰之舞」。所谓「翘袖折腰之舞」,看来不是某个舞蹈的专名,而是一种以舞袖、折腰为主要动作的舞蹈,是注重腰功与袖式变化的舞蹈形式。从汉画像砖石所见,多为舞袖、折腰,这是当时常用的舞蹈动作。
刘邦常与戚夫人在宫中歌舞作乐。相传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出宫后曾讲,每年正月十日,戚夫人等共入灵女庙,祭神歌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接着「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到了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这很像民间迎神赛会时群众性的娱乐歌舞活动,「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是人们手臂相连,一面唱歌,一面脚踏着拍子舞蹈,有如唐代的「踏歌」。
戚夫人曾红极一时,极得汉高祖宠爱。但汉高祖死后,势单力薄的戚夫人母子,惨遭汉高祖之妻吕后的毒手,先毒死其子赵王刘如意,后斩断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睛,熏聋她的耳,又迫她喝下哑药,丢入窟室,叫作「人彘」。
后人赞美戚夫人的技艺,并深切同情她悲惨的遭遇。在不少反映这一历史故事的文艺作品中,都表现了上述感情。
◎ 身轻若燕—— 赵飞燕
汉代有一位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的著名舞人—— 赵飞燕(原名宜主)。由于家藏有「彭祖分脉」之书,因此她「善行气术」。宜主长大成人,容貌绝丽,体态轻盈。后来父死家败,宜主与妹妹合德流落首都长安(西安),后辗转到阳阿公主家当婢女。宜主暗下功夫,刻苦钻研歌舞技术,由于她舞姿特别轻盈,故改名为赵飞燕。
一次,汉成帝微服出宫,到阳阿公主家,见赵飞燕舞艺超群,极为赞赏。于是召她入宫,封为婕妤(宫中女官),后又封为皇后。一次,赵飞燕在太液池瀛洲高榭表演歌舞《归风》、《送远》之曲,舞兴正酣,忽然大风骤起,赵飞燕扬袖纵身飘舞,好似将乘风飞去。成帝急呼左右拉住赵飞燕。风停舞罢,飞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皱褶,此后宫中流行一种有皱褶的裙式,名「留仙裙」。成帝为赵飞燕特制了一个水晶盘,命宫人托盘,让飞燕在盘上起舞,倍增飘逸轻盈之美。
赵飞燕还擅走一种特别的舞步—— 踽步,走起来「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由于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舞步,故此流传不广。
赵飞燕天生丽质,舞艺超群,因而得到皇帝的宠爱,以至被封为皇后,但由于出身微贱,在统治集团中,势单力薄。成帝一死,哀帝即位,不久哀帝死,平帝即位,即废赵飞燕为庶人,逼其自杀身死。
赵飞燕的舞蹈技艺久久被人传颂,后世有许多以赵飞燕为题材的小说、戏曲等,这并非因为她曾当过皇后,而是因为她是个杰出的古代舞蹈家。
汉代有一位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的著名舞人—— 赵飞燕(原名宜主)。由于家藏有「彭祖分脉」之书,因此她「善行气术」。宜主长大成人,容貌绝丽,体态轻盈。后来父死家败,宜主与妹妹合德流落首都长安(西安),后辗转到阳阿公主家当婢女。宜主暗下功夫,刻苦钻研歌舞技术,由于她舞姿特别轻盈,故改名为赵飞燕。
一次,汉成帝微服出宫,到阳阿公主家,见赵飞燕舞艺超群,极为赞赏。于是召她入宫,封为婕妤(宫中女官),后又封为皇后。一次,赵飞燕在太液池瀛洲高榭表演歌舞《归风》、《送远》之曲,舞兴正酣,忽然大风骤起,赵飞燕扬袖纵身飘舞,好似将乘风飞去。成帝急呼左右拉住赵飞燕。风停舞罢,飞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皱褶,此后宫中流行一种有皱褶的裙式,名「留仙裙」。成帝为赵飞燕特制了一个水晶盘,命宫人托盘,让飞燕在盘上起舞,倍增飘逸轻盈之美。
赵飞燕还擅走一种特别的舞步—— 踽步,走起来「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由于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舞步,故此流传不广。
赵飞燕天生丽质,舞艺超群,因而得到皇帝的宠爱,以至被封为皇后,但由于出身微贱,在统治集团中,势单力薄。成帝一死,哀帝即位,不久哀帝死,平帝即位,即废赵飞燕为庶人,逼其自杀身死。
赵飞燕的舞蹈技艺久久被人传颂,后世有许多以赵飞燕为题材的小说、戏曲等,这并非因为她曾当过皇后,而是因为她是个杰出的古代舞蹈家。
魏晋时期-----------乐舞大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杂居,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各民族乐舞的大交流时代。
随着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内迁,大量西域乐舞传入中原,如影响颇大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乐舞,大约是在公元384年传入中原的。由于其欢快的调子、鲜明的节奏,非常适于伴奏舞蹈,深受人们欢迎,因而北周和隋唐时代的许多舞曲都加以采用。此外,其他如天竺(今印度)、高丽(今朝鲜半岛)等地的乐舞,也是这个时候传入中国的。
南朝的统治者一向崇尚歌舞作乐,他们生活在这大动乱的时代,崇尚清谈,提倡及时行乐,他们养有大批家妓,歌舞艺术成为他们享乐的工具。大量的民间歌舞,被宫廷贵族采用,南朝盛行的《清商乐》,就是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在汉族地区的传统音乐和舞蹈。随着时代发展,《清商乐》的内容逐渐扩大,它包括了北方的许多民间歌曲、乐曲和配合舞蹈表演的舞曲、舞歌,如汉代的《巴渝舞》、《公莫舞》、三国时吴国江南地区的《拂舞》、《白纻舞》、晋朝的《明君舞》等。
南朝除盛行《清商乐》外,北方的「胡乐」、「胡舞」也不断传到南方。陈后主甚至专门派遣宫女到北方去学习箫鼓。这都是南朝、北朝乐舞互相交流的明证。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杂居,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各民族乐舞的大交流时代。
随着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内迁,大量西域乐舞传入中原,如影响颇大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乐舞,大约是在公元384年传入中原的。由于其欢快的调子、鲜明的节奏,非常适于伴奏舞蹈,深受人们欢迎,因而北周和隋唐时代的许多舞曲都加以采用。此外,其他如天竺(今印度)、高丽(今朝鲜半岛)等地的乐舞,也是这个时候传入中国的。
南朝的统治者一向崇尚歌舞作乐,他们生活在这大动乱的时代,崇尚清谈,提倡及时行乐,他们养有大批家妓,歌舞艺术成为他们享乐的工具。大量的民间歌舞,被宫廷贵族采用,南朝盛行的《清商乐》,就是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在汉族地区的传统音乐和舞蹈。随着时代发展,《清商乐》的内容逐渐扩大,它包括了北方的许多民间歌曲、乐曲和配合舞蹈表演的舞曲、舞歌,如汉代的《巴渝舞》、《公莫舞》、三国时吴国江南地区的《拂舞》、《白纻舞》、晋朝的《明君舞》等。
南朝除盛行《清商乐》外,北方的「胡乐」、「胡舞」也不断传到南方。陈后主甚至专门派遣宫女到北方去学习箫鼓。这都是南朝、北朝乐舞互相交流的明证。
◎ 长久流传的白纻舞
《白纻舞》是古代著名舞蹈,原为江南民间舞。舞服用质地轻薄的白纻缝制,因而得名。从晋至唐的五、六百年间,一直盛行不衰,是酒宴表演中的保留节目。舞者佩戴珠翠饰品,身穿白色长袖舞衣,动作以舞袖为主。她时而高举双袖如天鹅飞翔,时而低回婉转,轻移舞步,如推若引,似留且行,乐声节奏渐快,双袖急挥如雪飘,敏捷步态似流波,如流风行云般轻盈飘逸的舞姿,在观众面前掠过。
古人写过许多赞美《白纻舞》的诗篇,证明此舞在长期的流传中,经过各代舞伎的精心加工雕琢,已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舞蹈作品。唐代将《白纻舞》列入《九部乐》、《十部乐》的「清商」乐部中,既在宫廷演出,也常在贵族士大夫家宴及民间表演。
《白纻舞》是古代著名舞蹈,原为江南民间舞。舞服用质地轻薄的白纻缝制,因而得名。从晋至唐的五、六百年间,一直盛行不衰,是酒宴表演中的保留节目。舞者佩戴珠翠饰品,身穿白色长袖舞衣,动作以舞袖为主。她时而高举双袖如天鹅飞翔,时而低回婉转,轻移舞步,如推若引,似留且行,乐声节奏渐快,双袖急挥如雪飘,敏捷步态似流波,如流风行云般轻盈飘逸的舞姿,在观众面前掠过。
古人写过许多赞美《白纻舞》的诗篇,证明此舞在长期的流传中,经过各代舞伎的精心加工雕琢,已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舞蹈作品。唐代将《白纻舞》列入《九部乐》、《十部乐》的「清商」乐部中,既在宫廷演出,也常在贵族士大夫家宴及民间表演。
隋唐时期------------兼收并蓄
公元581年,隋代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局面。隋文帝为了显示自己统一国家的功绩和国力强盛,于开皇初年(公元581-585年)集中整理了南、北朝各族及部分外国乐舞,制订《七部乐》,后来发展成《九部乐》,使宫廷燕乐得到空前发展。
唐代是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唐代的舞蹈艺术也得到高度的发展。唐代宫廷设置的各种乐舞机构,如教坊、梨园、太常寺,集中了大批各民族的民间艺人,使唐代舞蹈、音乐成为吸收异族文化精华的载体,反映出唐人自信而又宽怀的恢宏气量。「坐部伎」和「立部伎」 这些宫廷燕乐,都是吸收了各民族乐舞而创制的新型乐舞节目,在内容上则都是歌功颂德的。
唐代的乐舞活动也渗透于社会的各阶层,上至宫廷,下至庶民百姓,在节庆和宴饮中,乐舞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在一般宴会中表演的小型舞蹈,按其动作特征和风格,可分为「健舞」和「软舞」。「健舞」是指那些舞蹈动作风格健朗、豪爽的乐舞,著名的有《剑器舞》、《柘枝舞》、《胡旋舞》等。「软舞」则舞姿优美柔婉,节奏舒缓,著名的有《春莺啭》和《绿腰》。
唐代的舞蹈尚有由乐器演奏、舞蹈和歌唱组成的多段体乐舞套曲—— 歌舞大曲,如《霓裳羽衣舞》。此外,民间还有一些带故事情节的、有人物角色的歌舞戏,如《踏谣娘》等。
公元581年,隋代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局面。隋文帝为了显示自己统一国家的功绩和国力强盛,于开皇初年(公元581-585年)集中整理了南、北朝各族及部分外国乐舞,制订《七部乐》,后来发展成《九部乐》,使宫廷燕乐得到空前发展。
唐代是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唐代的舞蹈艺术也得到高度的发展。唐代宫廷设置的各种乐舞机构,如教坊、梨园、太常寺,集中了大批各民族的民间艺人,使唐代舞蹈、音乐成为吸收异族文化精华的载体,反映出唐人自信而又宽怀的恢宏气量。「坐部伎」和「立部伎」 这些宫廷燕乐,都是吸收了各民族乐舞而创制的新型乐舞节目,在内容上则都是歌功颂德的。
唐代的乐舞活动也渗透于社会的各阶层,上至宫廷,下至庶民百姓,在节庆和宴饮中,乐舞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在一般宴会中表演的小型舞蹈,按其动作特征和风格,可分为「健舞」和「软舞」。「健舞」是指那些舞蹈动作风格健朗、豪爽的乐舞,著名的有《剑器舞》、《柘枝舞》、《胡旋舞》等。「软舞」则舞姿优美柔婉,节奏舒缓,著名的有《春莺啭》和《绿腰》。
唐代的舞蹈尚有由乐器演奏、舞蹈和歌唱组成的多段体乐舞套曲—— 歌舞大曲,如《霓裳羽衣舞》。此外,民间还有一些带故事情节的、有人物角色的歌舞戏,如《踏谣娘》等。
◎ 隋唐宫廷燕乐
隋唐宫廷燕(宴)乐,用于朝会大典。隋统一全国后,集中整理了南、北朝各族及部分外国乐舞,制订《七部乐》:一、《国伎》;二、《清商伎》;三、《高丽伎》;四、《天竺伎》;五、《安国伎》;六、《龟兹伎》;七、《文康伎》,即《礼毕》。隋大业中(公元605-608年间),增《康国伎》和《疏勒伎》,同时将《清商伎》列为首部,改《国伎》为《西凉伎》,遂成《九部乐》。
唐初宫廷乐舞继承隋制,《九部乐》保持原貌。公元637年废《礼毕》,640年将歌颂唐朝兴盛的《燕乐》列为首部,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宴群臣,加奏《高昌伎》,始成《十部乐》。
宫廷设置以上诸乐部的目的,是显示国力强盛,其中两部乐舞,即《燕乐》、《清商》属中原汉族风格,其余八部均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乐舞。舞者服饰均为美化的民族服装。经过宫廷的整理,有一定的演出制度与规范,所有乐曲及乐工人数、服饰,所用乐器及采用何种歌曲、舞曲、解曲等,均有所规定。《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兼有礼仪性、艺术性,并且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是中国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宫廷燕乐。
隋唐宫廷燕(宴)乐,用于朝会大典。隋统一全国后,集中整理了南、北朝各族及部分外国乐舞,制订《七部乐》:一、《国伎》;二、《清商伎》;三、《高丽伎》;四、《天竺伎》;五、《安国伎》;六、《龟兹伎》;七、《文康伎》,即《礼毕》。隋大业中(公元605-608年间),增《康国伎》和《疏勒伎》,同时将《清商伎》列为首部,改《国伎》为《西凉伎》,遂成《九部乐》。
唐初宫廷乐舞继承隋制,《九部乐》保持原貌。公元637年废《礼毕》,640年将歌颂唐朝兴盛的《燕乐》列为首部,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宴群臣,加奏《高昌伎》,始成《十部乐》。
宫廷设置以上诸乐部的目的,是显示国力强盛,其中两部乐舞,即《燕乐》、《清商》属中原汉族风格,其余八部均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乐舞。舞者服饰均为美化的民族服装。经过宫廷的整理,有一定的演出制度与规范,所有乐曲及乐工人数、服饰,所用乐器及采用何种歌曲、舞曲、解曲等,均有所规定。《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兼有礼仪性、艺术性,并且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是中国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宫廷燕乐。
◎ 发扬蹈厉《破阵乐》
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的《破阵乐》,又名《七德舞》。李世民为秦王时,军中流行歌颂其武功的歌曲《秦王破阵乐》。李世民即帝位后,在宫廷大典中演奏。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用此曲编成《破阵乐》舞蹈。
舞者120人,披甲执戟而舞。舞蹈队形:左圆右方,前有战车,后有队伍。时而成横队排列的「鱼丽阵」,时而又变纵队排列的「鹅鹳阵」。中间成箕形张开,如两翼舒展。舞队屈伸交错,首尾相应。全舞分三大段,每段四次变化阵势。伴奏用大鼓,曲调有龟兹声,急、缓的击刺动作,合着雄壮的歌声。「发扬蹈厉,声韵慷慨」,具有浓郁的战阵生活气息。
唐代宫廷燕(宴)乐《立部伎》、《坐部伎》中,都有人数不等的《破阵乐》。唐太宗死后又将《破阵乐》改名《神功破阵乐》,成为祭祀用的武舞。唐玄宗时曾用数百宫女舞《破阵乐》,变成供欣赏的表演性舞蹈。晚唐藩镇割据,国势日衰,各藩镇仍有舞《破阵乐》的,但规模很小,仅10人而已。
《破阵乐》随唐太宗英名远播,影响深远,名传中外。唐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印度戒日王和拘摩罗王都曾用钦慕的口吻谈到《破阵乐》。日本雅乐舞蹈中至今存有《秦王破阵乐》,据传是由唐朝传入日本的。
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的《破阵乐》,又名《七德舞》。李世民为秦王时,军中流行歌颂其武功的歌曲《秦王破阵乐》。李世民即帝位后,在宫廷大典中演奏。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用此曲编成《破阵乐》舞蹈。
舞者120人,披甲执戟而舞。舞蹈队形:左圆右方,前有战车,后有队伍。时而成横队排列的「鱼丽阵」,时而又变纵队排列的「鹅鹳阵」。中间成箕形张开,如两翼舒展。舞队屈伸交错,首尾相应。全舞分三大段,每段四次变化阵势。伴奏用大鼓,曲调有龟兹声,急、缓的击刺动作,合着雄壮的歌声。「发扬蹈厉,声韵慷慨」,具有浓郁的战阵生活气息。
唐代宫廷燕(宴)乐《立部伎》、《坐部伎》中,都有人数不等的《破阵乐》。唐太宗死后又将《破阵乐》改名《神功破阵乐》,成为祭祀用的武舞。唐玄宗时曾用数百宫女舞《破阵乐》,变成供欣赏的表演性舞蹈。晚唐藩镇割据,国势日衰,各藩镇仍有舞《破阵乐》的,但规模很小,仅10人而已。
《破阵乐》随唐太宗英名远播,影响深远,名传中外。唐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印度戒日王和拘摩罗王都曾用钦慕的口吻谈到《破阵乐》。日本雅乐舞蹈中至今存有《秦王破阵乐》,据传是由唐朝传入日本的。
◎ 歌舞大曲《霓裳羽衣舞》
「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多段歌舞曲。开始是一段节奏自由的乐器演奏,叫「散序」;接着是行板的歌唱(有时插入舞蹈),叫「中序」;最后是节奏急促,起伏变化的舞曲,叫「入破」。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是唐玄宗李隆基部分地吸收了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印度《婆罗门曲》编创的。作者力图描绘虚幻中的仙境。刘禹锡诗有:「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句。此外,也有唐明皇游月宫作《霓裳羽衣》的传说。
《霓裳》音乐「散序」部分,优美动听。「中序」入拍起舞。舞者扮成仙女模样,服饰典雅华丽,头戴步摇冠,上身穿羽衣、霞帔,下身着如霓虹般淡彩色裙(亦有月白色裙)。舞姿轻盈柔曼,飘逸敏捷,「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入破」以后是快节奏的舞段,舞蹈动作繁复激烈,全舞在长引一声中结束。
此舞以杨贵妃(玉环)表演最著名。她曾自夸说:「霓裳羽衣一曲,足淹前古」。《霓裳羽衣舞》的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及群舞。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描绘了一对似仙女般美丽的舞者所作的精彩表演。她们时而点头相招聚拢,时而挥袖散开,她们的表演引人入胜,白居易曾叹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文宗时,由几百宫女组成的大型队舞,表演《霓裳曲》。舞者执幡节为舞具,着羽服,饰珠翠,飘然而舞,好似仙鹤在空中飞翔。
《霓裳羽衣》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宫廷乐舞,是唐代的保留节目,也是中国古代舞蹈中有相当影响的一部作品。后世有一些舞蹈家,依据可见的历史资料和自己的意想,新编成《霓裳羽衣舞》。
「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相结合的多段歌舞曲。开始是一段节奏自由的乐器演奏,叫「散序」;接着是行板的歌唱(有时插入舞蹈),叫「中序」;最后是节奏急促,起伏变化的舞曲,叫「入破」。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是唐玄宗李隆基部分地吸收了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印度《婆罗门曲》编创的。作者力图描绘虚幻中的仙境。刘禹锡诗有:「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句。此外,也有唐明皇游月宫作《霓裳羽衣》的传说。
《霓裳》音乐「散序」部分,优美动听。「中序」入拍起舞。舞者扮成仙女模样,服饰典雅华丽,头戴步摇冠,上身穿羽衣、霞帔,下身着如霓虹般淡彩色裙(亦有月白色裙)。舞姿轻盈柔曼,飘逸敏捷,「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入破」以后是快节奏的舞段,舞蹈动作繁复激烈,全舞在长引一声中结束。
此舞以杨贵妃(玉环)表演最著名。她曾自夸说:「霓裳羽衣一曲,足淹前古」。《霓裳羽衣舞》的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及群舞。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描绘了一对似仙女般美丽的舞者所作的精彩表演。她们时而点头相招聚拢,时而挥袖散开,她们的表演引人入胜,白居易曾叹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文宗时,由几百宫女组成的大型队舞,表演《霓裳曲》。舞者执幡节为舞具,着羽服,饰珠翠,飘然而舞,好似仙鹤在空中飞翔。
《霓裳羽衣》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宫廷乐舞,是唐代的保留节目,也是中国古代舞蹈中有相当影响的一部作品。后世有一些舞蹈家,依据可见的历史资料和自己的意想,新编成《霓裳羽衣舞》。
◎ 英武雄健《剑器舞》
唐代著名「健舞」(指那些舞蹈动作风格健朗、豪爽的乐舞)—— 《剑器》,舞姿健美,气势磅礴。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诗,描写公孙大娘在民间表演《剑器舞》的场面,使人惊心动魄:有如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又如群仙乘龙飞翔。激烈处,如雷电袭来;静止时,如江海凝波。
公孙氏被召入宫表演,其技艺之精湛,高手云集的宜春院及梨园都无人能比得上。《津阳门诗》描写节日宫中献演盛况,有「公孙剑技方神奇」句。该诗作者郑隅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
公孙氏舞《剑器》,节奏鲜明,舞姿雄健,富于变化。其浏漓顿挫之势,给草书家张旭、怀素以启示,因而草书大进。姚合《剑器词》有:「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今朝重起舞,记得战酣时」句,可知《剑器舞》是一个富于战阵生活气息的舞蹈。《剑器舞》曾传入朝鲜,朝鲜古籍《进馔仪轨》绘有《剑器舞》图。宋代宫廷队舞「小儿队」有《剑器队》,还有《剑器》大曲。
唐代的《剑器舞》是继承了前代的剑术。今日武术、戏曲、舞蹈中舞剑的各种技法,更是从古代剑舞发展而来。
唐代著名「健舞」(指那些舞蹈动作风格健朗、豪爽的乐舞)—— 《剑器》,舞姿健美,气势磅礴。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诗,描写公孙大娘在民间表演《剑器舞》的场面,使人惊心动魄:有如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又如群仙乘龙飞翔。激烈处,如雷电袭来;静止时,如江海凝波。
公孙氏被召入宫表演,其技艺之精湛,高手云集的宜春院及梨园都无人能比得上。《津阳门诗》描写节日宫中献演盛况,有「公孙剑技方神奇」句。该诗作者郑隅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
公孙氏舞《剑器》,节奏鲜明,舞姿雄健,富于变化。其浏漓顿挫之势,给草书家张旭、怀素以启示,因而草书大进。姚合《剑器词》有:「今日当场舞,应知是战人。今朝重起舞,记得战酣时」句,可知《剑器舞》是一个富于战阵生活气息的舞蹈。《剑器舞》曾传入朝鲜,朝鲜古籍《进馔仪轨》绘有《剑器舞》图。宋代宫廷队舞「小儿队」有《剑器队》,还有《剑器》大曲。
唐代的《剑器舞》是继承了前代的剑术。今日武术、戏曲、舞蹈中舞剑的各种技法,更是从古代剑舞发展而来。
◎ 急转如风《胡旋舞》
胡旋舞是唐代著名健舞,原为中亚一带的民间舞。唐有「胡旋女,出康居(今中亚撒马尔罕一带)」之说。隋、唐《九部乐》、《十部乐》中均有《康国乐》部,「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舞蹈伴奏以鼓为主。舞蹈特点是快速连续的多圈旋转。唐诗描写该舞旋转美姿如回雪飘飖,似蓬草飞转,像羊角旋风,若奔车轮盘。纵横腾踏应弦鼓,千匝万转不停歇。旋转舞动之急速,致使观众难分背与面。
敦煌220窟唐代壁画伎乐天急转如风的舞姿图,以及宁夏盐池唐墓出土的石刻舞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胡旋舞》的风姿。
唐代盛行《胡旋舞》,白居易《胡旋女》诗:「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圈转」,由此可见,《胡旋舞》在唐代真是风靡一时。至今中亚新疆一带的民间舞,在舞至高潮时,舞者常会快节奏的连续旋转来抒发内心欢乐的激情。
唐代除专门表演《胡旋舞》的舞伎外,杨贵妃、安禄山、武延秀等均是舞《胡旋》的能手。
胡旋舞是唐代著名健舞,原为中亚一带的民间舞。唐有「胡旋女,出康居(今中亚撒马尔罕一带)」之说。隋、唐《九部乐》、《十部乐》中均有《康国乐》部,「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舞蹈伴奏以鼓为主。舞蹈特点是快速连续的多圈旋转。唐诗描写该舞旋转美姿如回雪飘飖,似蓬草飞转,像羊角旋风,若奔车轮盘。纵横腾踏应弦鼓,千匝万转不停歇。旋转舞动之急速,致使观众难分背与面。
敦煌220窟唐代壁画伎乐天急转如风的舞姿图,以及宁夏盐池唐墓出土的石刻舞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胡旋舞》的风姿。
唐代盛行《胡旋舞》,白居易《胡旋女》诗:「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圈转」,由此可见,《胡旋舞》在唐代真是风靡一时。至今中亚新疆一带的民间舞,在舞至高潮时,舞者常会快节奏的连续旋转来抒发内心欢乐的激情。
唐代除专门表演《胡旋舞》的舞伎外,杨贵妃、安禄山、武延秀等均是舞《胡旋》的能手。
◎ 高腾急踏《胡腾舞》
唐代著名健舞《胡腾舞》,是从石国(今中亚乌兹别克的塔什干一带,唐属安西都护府管辖)传来。舞者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胡衫」,腰束带,足穿锦靴。舞蹈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
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以「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的诗句,描写空转和快节奏的繁复舞步。李瑞的《胡腾儿》诗有:「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句,描写舞者表情生动,舞动激烈,以快速的腾踏舞步,环绕急行以及反手叉腰等各种舞姿的变化等等。
至今中国新疆和中亚一带的民族民间舞中,还有跳跃动作多,踢踏节奏复杂,技巧高难,风格豪放的男子舞蹈。
唐代著名健舞《胡腾舞》,是从石国(今中亚乌兹别克的塔什干一带,唐属安西都护府管辖)传来。舞者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胡衫」,腰束带,足穿锦靴。舞蹈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主。
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以「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的诗句,描写空转和快节奏的繁复舞步。李瑞的《胡腾儿》诗有:「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句,描写舞者表情生动,舞动激烈,以快速的腾踏舞步,环绕急行以及反手叉腰等各种舞姿的变化等等。
至今中国新疆和中亚一带的民族民间舞中,还有跳跃动作多,踢踏节奏复杂,技巧高难,风格豪放的男子舞蹈。
(转引自http://tieba.baidu.com/f?kz=112461031)
- 上一篇:暂无内容!
- 下一篇:汉语色块的中国民俗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