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4年上半年一等奖 窦宇亮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4年上半年一等奖 窦宇亮

字号:T|T

本道和谐:《老子》中的灵性主义与国学义理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 202310102024 窦宇亮(男)

 

 

前言

《老子》有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原先是不分章节的,后改为《道经》37章第加《德经》38章的顺序,共81章。短短千言81节小句,竟然隐藏着人人都能感受到的魅力无穷的转化能量。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统计,《老子》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老子》也曾多次被翻译成包括英语、德语在内的多种语言,据说每个德国家庭都会有一本《老子》原著或与《老子》有关的论著。二战后的欧洲思想界发生了混乱,对自己哲学中存在的技术化理性化倾向发起了猛烈的反思。嬉皮士运动的兴起,不仅动摇了固化的大众意识形态,更从东方带来了新哲学新思想的清流,人们纷纷开始研读东方经典,找寻文明的出路。

当代社会,《老子》经典的重读又会有什么新的视角?相比于其他地区灵性传统教诲,《老子》以中国文化的背景,又会强调着什么维度以带领我们向更深处的实相探索呢?我带着这些问题重读了《老子帛书校注》,同时,不满足于《老子》传世版的视野,还读了冯家福的经典英译本,在阅读中我发现,其中深邃清凉的灵性主义洞见和稳稳实存的有关“和”的国学义理很值得我们重新关注。

 

一、道之道

传世版第一章是最为有名的箴言之一,给了我们一个大概的总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不可言说的。

“道”可谓是经文中最难解释最为深奥的一块路标了。在日常语言中,“道”意为道路。道路给出方向,但并不是远方本身。对“道”的任何解释或基于此建构起来的概念,都只是“指向月亮的食指”,并不是美丽的月亮本身。因此,“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同样,“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道”这个字,只是为那个永恒地处于未显化状态的寂静的本体起的一个暂时的名字,“吾为知其名也,字之曰道”。所以,这“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的道,不能仅仅通过头脑去理解,而要用整个存在、整个身体去“聆听”它的道说。

道是超越一切存在者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道守于其未显化状态中,在天地万物成形之前就存在的混沌状态,是万物生命的源头,但是它从未诞生,也曾为消失过,而且无所不在。这不得不使人想起《心经》中揭示的深度:“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道创造万物的同时临在于万物之中。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空间正如老子所称的在“道”中,“一生二”的那一刻产生,而在“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后,空间变得越来越广阔,世界也就此同时诞生。世界和时间是同时产生的。道不仅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它持续永恒地存在于此在的核心。

我们之所以、古人之所以能如此亲密地长久地追寻着《老子》的奥秘,正是因为我们已经先行感受到了其中的治愈能量,否则我们也怀抱着极大的兴趣去研读它。

 

二、“有”与“无”

我发现,在《老子》中,贯穿着两个维度的揭示。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与“无”的矛盾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是纯粹意识空间,是创造活力,是万物之始,同时也维系这此在的世界意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是本体创造的形相,而比形相更为基础的是作为思维的形相。有相,就有与之相对的其它相,二元对立油然而生: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有”的显生可以比作“道”的生命意志,一种生命欲望,“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又欲也,以观其所徼。”无欲者,他不争,守静,朴实,可以观照到最深处的奥秘;有欲者,有的想在世界上赢获成就,有的想在世界上寻求解脱,但“欲”的存在暗示了思维和情绪的残存,因此只能看到显化世界的边界。

但是,“有”的存在并不是什么错误,没有“有”的降落,没有“有”的显现,“无”反倒不能被揭示出来。重要的不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中作对一道道人生选择题,而是,借用佛家的话,“借假修真”。世界存在,并不是一定要给我们带来“幸福”的,在无常的世界中寻找幸福的幻想注定失败。生命在此是来挑战我们的。

因此,世界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世界中,而是在于超越世界。就像如果空间内没有“有”,我们就不会意识到“无”一样,这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作为“有”的世界,就是为了实现未显化状态(“无”)而存在的。我们在形相的游戏中向内寻找,从形相的认同中抽离,走向更接近和谐完美的开悟的光明。

 

三、宁静的力量

     “静”字文中出现十几次,可见,道的品质多跟“清静”“无为”有关。无为作为行动的宁静,具有世俗理解不了的存在智慧。万物皆是道的彰显,因而道是完全接纳当下接纳万物的:可以说生命本身就生命。通过接纳事实、宽恕邪恶,转变的奇迹就会自然发生。在此在之内和你周围会出现一个强烈的宁静空间,任何人或任何事,只要进入这种意识状态的领域,就会受其影响。这样,宁静消除了不协调,治愈了痛苦,驱散了疯狂——而并没有做任何事,仅仅进入当下时刻,接纳道的自然流动。

“重为轻根,静为趮君。”接受生活的现实就是生活在一种恩典、安逸和轻松的状态,这种状态不在取决于事情的好坏,从对形式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即使周围的所有事情都瓦解倒塌,你仍然感到内心的深深的宁静。从外在世界获得的幸福永远不会深刻,它只是本体喜悦的苍白的反映。“我学会了不去抗拒本然,学会了接受当下,学会了接受万物无常的本质,因此找到了宁静。”

如同其他世界传统的圣人一样,老子喜欢将我们的视野导向大自然。草木、大地、水洼、“和光同尘”……在冥想状态下观察它们,你会观察到它们是何等安逸,何等宁静,何等和谐,何等完全地进入当下时刻,它们是如此的美丽,这只有无思维的生物才能做到。在观察一朵花、一只猫的时候,为什么要在这么美好的感知中加上其他的念头呢?这是自然的智慧,它们很容易就这样做,它们没有思维,不会将不必要的过去记在心中,并从中获取身份感。

“山谷”是文中一个重要意象。生活情境——生活的外在情况和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都是这面湖泊的表面。随着季节的循环变化,湖面有时平静,有时波澜起伏。然而在山谷溪流的深处,总是宁静的。“至虚极也,守静督也。”领悟于此,便不会在心理上执着于某种情况而去抗拒任何变化,内心的宁静不依赖任何变化。

当然,我们还是可以享受外在世界,在其中游戏、创造新的形相,感激美丽的一切,但是不会在再执着于它们,此即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这种宁静的品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的启示。“载营魄报一,能无离乎”,我们能劝服我们的头脑使其不再徘徊,而保持元初的合一吗?思维不断游荡,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一个问题解决了又“来”了一个问题。但其实,除了这种神志不清的出神状态,我们还可以试试静坐一小会,不要给予念头所有的关注,而是把更多的意识转向当下这一刻,意识到内在有个超越思维的领域,而仅仅这个领域,就能给予世界以极大的意义。

 

四、作为“道”之力量的“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质疑儒家刻意立德的模式,自然即是真德。“上德如谷”“报怨以德”,包涵尖锐,转化温柔,“把另一边脸转过去给他打”,强调不抗拒,顺应当下本然。“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为天下奚,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外化了德的人,与婴儿一样空灵无邪,纯粹存在本身就是一场治愈和转换的能量场的开启。“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创造而不执着占有,维持存在而不称己主宰。

“道”的领悟转化为“德”。知足、清静、质朴、幸福、无欲、不求盈满……当空间和时间作为未显化状态——无念和临在——在内在被实现时,外部空间和时间继续存在,但是它们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世界,同样继续存在,但是不会再约束此在。

“无为”是老子“德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老子将“无为”分为道的“无为”与人的“无为”两种。道生化万物之后化为德在万物内部发挥作用,所以道的“为”是隐性的,看似无为实则无不为。人的“无为”不同于道的无形无相,是有意识、有目的作用于事物的行为。

人对事物的行为基本可分为两种:一是顺应事物的本性及发展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二是违背事物的本性及发展规律,强作妄为、任性而为。老子在全书中显然提倡的是前一种行为。

因此,老子的“无为”并非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提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外部事物之上,顺应万物本性及发展规律而为,静观顺流而下的如同闪烁湖光的形相世界来临又变化,于是就在无须强制的努力下万物归于和谐。

 

结语

正如前文所言,生命在此是来挑战我们的,那么人类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我想这个问题一定也曾是或一直是关心着终极命运的人们的困惑之一;我们从各自出发的地方出发,探索着同一个问题。深受生活折磨的人们甚至会说:何苦要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呢?

《老子》向我们道出了什么细节吗?它其实并没有直接给出,倒是给出了一些线索。其中的很多箴言看起来更多地是在像我们讲述“如何”,而不是“为何”。它一遍遍告诉我们“如何存在”:宁静、质朴、柔弱、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生也不过是湖面的涟漪,光中的灰尘。

我们不妨回到问题的原点。佛陀作过一个比喻:胸腹中了毒剑的人,难道他不是立即将剑拔出或采取些其它行动,而是去寻找射箭的方向吗?而《老子》是到达了这样的深度。直面痛苦,深入痛苦,也许就能瓦解痛苦。

“复归其明,毋遗身央,是谓袭明。”

这份光明的传统(袭明)是什么呢?回归道之所本是。那是“万物之所归”的地方,是“天地魂魂,各复归于其根”的场域,是“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的境界,也是我们的本真生命,隐藏在无常形相世界背后的永恒生命,暂时被存在的奇迹掩盖了的朗明本体。维持着未显化世界(阴)和显化世界(阳)的平衡,生活将成为一场“道”之自然涌现的开悟恩典,以无为的和谐消除着世界的妄想和臃肿。

2500年来,《老子》就是这样,以其直抵深处的超越洞见和弥之珍贵的处世智慧滋养着中国人的内心和精神,也将持续地影响着处于变革之中的未来世界。

 

 

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中路1号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汉语言文学 邮政编码:541006

 

 

评语:作者从经典文本《老子》出发,探讨了老子思想与国学力量,文章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论述深入,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例论证,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深入理解和扎实学识。但文章也有些许不足之处需更进一步挖掘《老子》思想精华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