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3年下半年 三等奖 李申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3年下半年 三等奖 李申

字号:T|T

论《道德经》中的多样性思维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 12级对外汉语   李申 学号201213000512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道德经》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和做人、做事的基本方法也产生巨大作用。老子的“道”说之不尽,用之不竭。尽管某些言论脱离了老子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显得苍白无力,但其表现出来的整体思想智慧和对事物深入透彻的分析,却无疑有着穿越时空让我们深入思考的内在魅力。

他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造就了其意义的是由于老子那独树一帜的思想,在这思想下,又有独树千帜、万帜的思维方向,就是得益于他思维的多样化。接下来则对其思维的多样性的各方面做出论述。

以下观点都纯属个人的简介,可能会有些错误以及理解不到位的地方。

 

一、《道德经》的多样思维之柔性思维。

1、老子的柔性思维首先体现在他的“道法自然”之中。老子哲学中,是最高范畴,它兼顾宇宙本体规律和人类生存秩序法则的双重意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的是道生成宇宙,生成万物。而道在生成万物之后,基于万物通体,内存于万物之中,并且抚育着万物。不过却毫无私心要主宰它们,而完全是自然而然,无心而成化。也正因为道的任其自然,它才能得到万物的推崇和尊敬所以“自然”二字就是万物创造的原则,道法就是“自然”。道法自然,即因循天道及人道而自然无为,这是老子柔性思维所体现出的顺应性特征

2、柔性的治国,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法,也就是以不治而治之。老子认为,治理国家也要顺其自然。如果强行地用一种手段或是要求来治理国家的话那不叫做治理,而叫做约束。比如当时诸子百家的“以礼治国、以法治国、以兵治国”等等的治国核心,对于老子来说认为都是不应该的。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六十五章所说过,以智治国,国之贼:在三十八章说过,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在五十七章说过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等等都体现出老子对于治国方面的柔性主张。老子说“将以愚之”。也就是要求统治者使用“愚民政策。”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些过于偏激了,而这也体现出老子看问题的独特角度。他的思想并不是要“愚民”,而是借这个来表达其理想政治。老子的本意是防微杜渐,从治国的根源,也就是百姓动乱来下手,而让百姓不导致国家动乱的方法就是让其“愚”。但这个愚不是单指愚昧,而是指人民善良纯朴的真性。当一个国家的上臣下民都能归于诚朴,那么就根本不用担心国家会发生动乱,也就根本不需要用智、兵、礼等其他额外附加给人民的东西,这些东西只是为了改变人民,并不从源头入手。可见,无为是实现无不为的手段,无不为是无为的目的和结果

3、事物发展的柔性。《道德经》第四十章说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和无是相对而生,有和无合起来相当于“道”。“无”是世间万物的本体,也就是“道”的本体,而“有”就是事物的生长或者发展,就是“道”所产生的作用。当事物是“无”的时候是静态的,而当“有”的时候就是动态的,从无到有这个过程就是“道”的运动,也就是其事物的柔性所在。每一个事物刚初生时都是柔弱的,而柔弱并不代表就是不好的。相反,在老子的认为中,柔弱反而是可以胜得了刚强的。刚强是结果,柔弱是原因。没有初生时的柔弱特征,就发展不到有刚强的结果。

 

二、《道德经》的多样思维之否定思维。

1、《道德经》中老子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往往使用的是让人意象不到的论证方式,其言论往往都以否定方向为主。老子的道德经中》就采用“负”的方法来把握形而上的道,即老子所说的“正言若反”的方法,这是一种通过负面描述来达到肯定正面的辩证方法老子把道至于万物之上,世俗之外,在说明道的特性上将道与物对立起来,提出了道与物反的观点,也就是从现实事物的反面来反面描述道。老子本身就是一名史官,他深刻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分裂、诸侯相互争霸、人民痛苦不堪的局势。老子十分憎恨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对其进行无情地剖析和批判,希望解救当时饱受折磨的人们,否定一切当时的现实,这也是他思想的一个比较极端的方面。但其否定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批判和反思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其方式赋予了言论的深刻性和彻底性。

2、否定思维也可以说是逆向思维。即不同于常规的正面角度去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而是从对立、反面的态度去观察事物,也就是所谓的“反其道而行之”。《道德经》的第一章就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面对他的“不可说”的“道”时,用常规思维很难解释,所以他用了别人都不会用的方法。“道”是无形的,老子要阐述“道”的内容时,就说世界上的天地万物都是实际存在的,他们都是有象的,那么他们就不能成为道。因为“道”既然创造了万物,那么它本身就不可能是物,因为如果它是物,那么它又是从何而生的?否则也就不符合先于物的理论。而所谓的有象和无象又是只针对于人的感官而言的,并不能代表自然界真正的象。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虽是无,但道与世间万物却又密不可分,也就是说道的无与客观存在的万物的有是相互联系着的。无生出了有,有体现了无,就证明道是有和无的统一,“有”包含的万物之所以可以为人们利用, 正因为有道的“无”才能发生作用。但是如果没有“有”,那么“无”的作用就无从表现。老子就是利用这种从负面入手达到肯定正面的逆反思维老子的这种逆反思维更是扩宽了人类语言的表达空间,更加强了其哲学性,引人入深、使人发思。

3、否定思维的辩证性。老子的思想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其言论无一不是用辩论的眼光来分析世间万物极其存在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阶级矛盾是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而老子就是将辩证法融入到了最敏感的阶级矛盾之中。《道德经》的第三十九章说到“故贵义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若没有老百姓作为基础和根本,就没有身在高位的高贵君王。第二十六章也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体现的不止是矛盾的普遍性,也体现的是矛盾的主次性。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面,虽然反面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往往都会忽视,但往往这些却又是更深层次的,因此很难真正地看待事物。老子就是抓住这一点,从否定表面的、正面的、传统出发,使其内在所有的都衬托出来。

 

三、《道德经》的多样思维之形象思维。

众所周知,老子的思想观点让人难以理解。除了以上的思维方式之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比较直接,比较生动地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提取,用最通俗的事物来表达难懂的意思,这就是老子的形象思维。老子擅长于从具体形象的事例中引发出深奥的哲理来而老子的形象思维用得最好的我觉得就是“以水释道、以水喻道。”《道德经》第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的最高境界就应该像水一样。水润万物而不争,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异曲同工,人赋此德也必然能做到成其私,求其存 所以老子又把上善之人形象地思维为水。老子阐述出了水的多个品质:1、无声无息、滋润万物。2、谦卑不争、胸襟广阔。3、因势成形、随遇而安。4、身污不厌、洗涤澄清。自然的意志正是水的意志,这是一种柔韧克刚强,无形胜有形的意志。顽强,是因为柔韧,不屈,是因为无形。

 

总的来说,老子不仅是用“道”来表现其思想,更是用证明“道”的方法来引导后世人在做人处事待物方面的思维方式。尽管他的思想有的方面是极端化,但其思想的启蒙价值远远超过其弊端。。这些思维方法、途径或方式, 与其世界观思想一起早已被中国文化所继承和发展, 并深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当中, 它一经我们现代人自觉地了解、掌握和运用, 就必将更能激起我们思考、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愿望和勇气。老子的思想学说虽然难以理解,但也正因为这样才赋予其神秘性,并且更引人入胜,越往深处思考就越能得出更多不同的各种道理。

 

地址:广西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雁中路3号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2012级对外汉语专业 

邮政编码:541006

 

评语:

该文对《道德经》的多样性思维一般性意义作了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明,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但不足在于:有点偏离了中华十大义理经典,若能在选题上更切近义理经典则将会更好。

建议:三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