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总结
尊敬的冯燊均主席:
您好!
培杰中学开展国学教育,是从2007年正式开始的。2011级初一新生在入学之初,年级就开设了专门的国学课,培杰中学继续进行“论语进课堂”的大胆探索。
所谓“论语进课堂”教育模式,即为在正式的教育教学计划中,纳入国学教育,把国学课安排进功课表中,有专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配套的校本教材,这在目前为止,还是全区首创。
本年度开设课程名称为“《论语》十德教育”。
课程开设所在学校为天津河西培杰中学。所在学院为明德国学馆。所在班级为2011级初一学生,共计8个班,学生人数为270人。本学期课时量按每周8节课时计算,教学周21周,总计152节。
本学期的论语教育,重点讲授《论语》十德的“孝”、“礼”、“勤”三个德目。这三个德目是《论语》十德的首要组成部分,安排讲解与学生活动相结合。
首先,《论语》经典篇目的学习仍以诵读为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年级开展多项广泛而深入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论语》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影响下,逐渐养成了知孝顺、懂礼仪的好习惯,增强了自身修养,教育教学秩序,也最终得以稳定,成绩稳步提高。
目前“论语进课堂”初一年级的教学任务,由语文教师王堃承担国学课教育教学工作。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帮助学生诵读经典,改进日常小习惯,每天进步一点点,达到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的目的。
吟唱作为学习经典的传统方式,越来越深地受到广大国学教育者的关注和传承,逐渐回归到国学教育教学之中。可喜的是,在天津,培杰中学迈出了传承经典吟诵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以“论语进课堂”的方式,将吟诵推广到年级各班,以点带面,逐步普及。
王堃老师教学时基本采用了活动课的形式。活动课的基本单位为学习小组,并通过一堂国学知识竞赛课,来完成小组划分的任务。
以自由分组为原则,竞赛成绩前十名的同学为小组组长,组长按先后顺序挑选组员,组成学习小组。被选组员如有异议,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最终确定。
整个竞赛分三步进行,包括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全部题目由学生准备,由于国学涵盖范围太广,教师遂规范了出题方向,即成语典故讲述、中国文史常识及地理之最、国学经典书目及作者这三方面。
其中,必答题与抢答题都由教师统筹打印,所有学生人手一份,可以提前准备。这两种题型的区别,在于题量和答案。必答题题量少难度低,有答案;抢答题题量多难度大,无答案,并且为了促进学生背诵经典,在必答题中,还有背诵《论语》“孝德”七条的任务。
第三部分的风险题,题目由学生保留,每人至少准备一道,最多不超过十道,课堂再互相提问,答错减分,同时为出题者加相同分值的分数。这样安排,为知识面相对较宽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增加了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同时对知识面较窄的同学,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奖励方式既要公平及时,又要切实可行。
教师采取的方式,是两种奖励相结合。
课后奖励优胜小组成员每人一张奖状,作为成绩的肯定;期中与期末各有一次大的奖励,由总分优胜小组安排自习课的上课方式。可能采取的方式有:到计算机房上一节信息课,在校内操场上一节活动课,在本班上一节影视观摩课,或者举行棋类比赛,歌咏比赛等等。
惩戒主要针对不遵守课堂秩序,不能完成教师教育教学要求的情况而设,方式以扣小组总分为主。
这样教育教学的方式,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这对积极学习的同学是一种鼓励,对不够投入或者不习惯规范自己的同学,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感谢国学基金会和冯燊均主席给我校提供的《中华十大义理》教材,为我校校本教材《论语十德》提供了重要补充,我们一定会继续修身,致力国学教育,使中华传统道德得以进一步推广并发扬光大。
天津河西培杰中学教师 王堃
2012.3.20
- 上一篇:姜汇峰2011年下半年经典教育工作总结
- 下一篇:燕翼堂义塾2011年下半年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