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第二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网络教育二等奖:杨红鲜

第二届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网络教育二等奖:杨红鲜

字号:T|T
政教A班  084020048   杨红鲜
1、仁坛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2楼
   恢复周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要求恢复周礼的一个集中体现。孔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坏乐崩的时期,那时臣君,自杀父的邪说暴行四处发生。出现了很多不合礼教的现象。而且在孔子看来哪怕是臣子杀暴君为民除暴也是不对的也是不合礼教的。所以孔子就极力推崇要恢复周礼,提出了正名思想,认为我们要按照每个名所要求的质来行事,君要行治国的君道,臣要行忠的臣道,不可混乱。即后来由董仲舒发展的三纲五常。这些思想在后来的几千年的历长河中影响深远。如:男尊女卑.....
2、仁坛 →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仁者爱人
儒家所言之仁者定有容纳天下的胸怀,有兼济天下苍生的情怀;爱,是博爱,而非私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广博之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那么仁者和爱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事实上仁者和爱人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仁者才会爱人,才会真正的博爱;同时能做到广博之爱的人也是一位仁者。
所以说仁和爱之间是一种充分必要条件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紧密联系。
3、仁坛 →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第148楼
    仁的意义  
“仁”古往今来世人所推崇至极,对于仁者,人们总是冠之以圣人,如孔子,孟子,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之高,正是因为仁在道德和生活中的积极价值。仁德的人深得民心,哪怕你没有旷世奇才,只要你有仁德,那么人们也不会挑剔你的无才,只会尊仰你的道德智慧,仁者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战胜的。
4、仁坛 → [经典学习] 六、众德之本   第62楼
伦理道德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传统的规制人类行为的体系和基本要求。古代人们坚守儒家的“三纲五常”君行君道,臣尽臣责。伦理道德秩序井井有条,也创造了巨大的民族认同和凝聚力。尽管在今天看来他们中有一些是封建腐朽的是落后的,但却不失道德纲常,合乎人们当时的人性要求和历史的发展。而今,思想解放了,创新了,但又有多少传统的道德礼仪精华还存在和发展着,值得深思。
 
5、义坛 → 不要让义在利益中泯灭   第2楼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中,就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文化风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真实写照。在我国建国初期那时人们在思想路线上是犯了“左”的错误,但看其舍生取义、大公无私的精神却为我们由衷的敬佩,那时人们把义,公当头,没有多少人去谋取私利。从这一角度,那时的人们在道德上真的是达到了一个之高的境界。而现在,人们早在义利之争中倒向了利,以利为目标,为动力。这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种缺失和人性相背离。
6、义坛 → [经典学习]六、义利相依   第55楼
有时我们难免会发问,世上有只义而不利之人吗?在我看来只义而不利者是不存在的。但有为何有舍生取义的圣人和见利忘义的小人之分呢?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义和有利,而是在于是义先还 是利先。《荀子》一书中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而凭我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先义而后利者会得到好的名声,这好名声从另一个角度其实也是利嘛,所义才有自己不去追求利益自己无往而不利的说法。反之先利后义者虽尽力求利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害。由此观之,这两种人都得了利,但不同的是先义后利者最终得其大利,是义者;而先利后义者则最终得其大害,是不义者罢了。
7、义坛 → 不要让义在利益中泯灭   第3楼
关于 “义利之辩”,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给出了答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然而市场经济的今天,很多人禁不住利的诱惑。在利与义之间,是“见利忘义”而不是“舍身取义”。为了“利”可以不择手段。这些人也许在短时间内会获利,不过他们的最终结局会是一无所有。既不得利,也失去了义。
 
8、礼坛 → 礼仪之邦     第8楼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周朝时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礼仪制度——周礼。古代社会人重礼,但是古代社会的礼是有等级之分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反映了礼的不平等性。庶人只能行庶人之礼,大夫、诸侯之礼也有严格的规定。当今社会也应讲“礼”,不过礼不应有等级之分,平等是礼的基础。最基本的礼是“平等相待、相互尊重。”
9、礼坛 → 礼     第6楼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就是指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仪和仪式的总陈,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礼仪对于人,是文明与教养的表现;对于社会是发展与进步的标志;对于民族是精神风貌的展现;对于国家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
10、礼坛 → 礼   第2楼
礼仪和道德的关系
礼仪和道德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德成于中,礼行于外。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二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规范。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的是非鉴别能力,陶冶道德情操的过程,反过来提高了内在的道德修养。那么也就会表现出合乎规范的礼仪。
11、礼坛 → 个人礼仪   第8楼
生活中的礼仪
对生活而言,懂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是立于社会的根本,也是通向成功的一个绿卡。生活中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人间就没有温暖,尔虞我诈,会使人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对人彬彬有礼,恭敬有加,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待你,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使人心情愉悦。细节决定成败,礼仪其实是细节,我们要注意细节做个成功的社会人。
12、廉坛 → [经典学习]六、专注善念第16楼
   道家的善恶标准
 道家称,“自然、无为”则为善,自然乃指顺应自然,合乎自然规律,无为也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认为统治者应当少些欲念,少些严禁刑令,要顺其自然这样才会治,才会有善。换个角度无为则会使大有作为。
善与恶的区别并非生硬的是指有无心、有无意,即并不是所有的无心、无为、自然就是善。比如:出现天灾人祸了,但统治者仍旧无心无意,不管民之死活,此为善吗?这样的情况是纯自然了吧,但者并不是善,是恶。反之有心有意就是违背自然,就是恶吗显然不是,面对一个欲投河自尽的人,你有心有意去劝说,对生命本能来说,你这样的举动不是恶而是大善。
其实道家之言“无为、自然”是指顺应民意、合乎自然规律而不是专注于严刑酷法,违背自然之理。所以善恶的标准不能仅仅受限于是否有心、有意、有目的,而应看其是否顺应民意,是否合乎自然规律。
13、智坛 → [经典学习]三、批判精神   第57楼
批判精神的意义
历史上有名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文学家等无一不是在对前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之上加上自己的创造才成就了他们的伟业。古代我们中华民族的批判精神也异常发达,于是早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中国的思想界的各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毛、邓、三、科学发展观”也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和发扬中形成的。批判精神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学会挖掘内心的批判精神而不是一味的本本主义,人云亦云是我们走向思想解放和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
14、智坛 → [经典学习]八、仁智统一    第62楼
仁德和智慧     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各种类应有尽有,有的人有智慧,有才华但却没有仁德。才高德差,所谓的智商高但情商低。这种人由于在社会上无德而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会被世人所看不起。而另一种人则是有仁德却天生愚笨,但由于他在社会中的道德地位很高,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甚至是精神丰碑。此外还有一种人这种人近乎完美了:仁德和智慧兼备,是社会最需要的人才,然而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寥寥无几,有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了。可见虽然人类不可能到达完美,但趋近完善即达到仁智的统一却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15、信坛 → 信仰    第2楼
现在的人们一直在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西方国家我们都认为他们有十分明确的信仰,他们信基督教,新伊斯兰教,印度人信佛教。而我们就没有信仰吗?我看我看未必,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信仰,我们信儒家,也许有人会质疑,但想想看,我们的儒家学派所言“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和基督教的教义中的关于人生的道德规范等的要求不是属于同一层次吗,只是各自的立场不同而已。为何他们信教就是信仰,而我们信儒家就不是信仰呢。只是我们没有创立一个什么儒教来信罢了,而且信仰并不单是信教那么简单,我们正是一直坚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文化才造就了中国今天的一个个世界奇迹。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坚定信仰。
16、和坛 → [经典学习]二、社会和谐     第206楼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孝道,民本,这些思想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只不过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更应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的精神。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有不忍人之心,方能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现大同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当今社会如果每个人能将“不忍人之心”发挥作用,那么这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
17、忠坛 → [经典学习]一、忠的内涵    第118楼
广义上的忠     “忠”即是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说道忠,我们不能仅仅只是局限于臣对君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者更广泛意义上的忠的关系,我们不仅要忠于国家,也要忠于人民;不仅要忠于父母,也要忠于子女,连夫妻之间更要强调忠;我们既要忠于党忠于组织,更要忠于我们的民族、文化和忠于我们的信念和精神。尤其在今天这种多元化的社会忠我们更应该从广义上去理解和践行忠义。
18、孝坛 → 。百善孝为先    第2楼
孝是德之本   孝是孝心、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之理,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就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孝在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基础性的作用,孝在人们的道德评价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没有动摇过。
19、孝坛 → [原创]尽孝要趁早    第3楼
人间所有的悲戚都敌不过那句“子欲孝而亲不在”是啊,当你想要侍奉双亲,想要报答他们时,他们却在无望的等待中消逝。那种心痛与决绝,是难以愈合的破碎。央央大国,礼仪之邦,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是“百善孝为先”。我们所推崇的是至亲至孝。因为它诠释了人类的本源,它揭示了爱的真谛,它昭示了人类存在的永恒。
20、义坛 → [经典学习]一、义的定义    第162楼
     不知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才开得如此的圣洁,也不知道雨是怎样作出选择,才如此义无反顾的奔向地面。单是坦然。他们心中充满信念。古语言:人不学不知义。那时因为义是万物之中心,义是决绝的动力,义是坚持的信念。因此历史才铸就了“身在曹营心在汉”佳话。也才有了永垂青史的传奇。
 
 
评语:
杨红鲜同学的帖子,总体上说,态度认真,条理清楚,言之有物。帖子内容主要依据义理的基本范畴,逐条展开,有论有述,既能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生活,也能与理论结合,特别是十大义理的内容联系起来作一些探讨。但有些条目却言之过短,过浅。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