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
学院:师范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中文二班
姓名:傅禄佳
学号:201040903047
联系方式:
1、仁坛 一、仁的定义 483楼
“仁”,可以理解为“爱人”。它的出发点不是出于功利原因,它肯定不是拜金女对富家子的爱。它也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那种出于本能的爱。而是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它是由对父母,亲人、朋友,推及至对周围所有人的爱。真正的爱应是发自内心的,应是“爱人如己”的爱。以爱自己的爱去爱别人,对别人得到幸福而高兴,在别人陷入困难时感到难过,尽力去帮助。
2、仁坛 二、仁的来源 158楼
《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以及孟子的“性善论”,都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孟子曾举例,有孩子落水,见此情景的人都会产生同情心,都会有救人的冲动。在这种瞬间发生的事故中,人在那一刹那产生的感情是最真实的,而此时人们的感情通常都是同情、担心。产生这些情感的原因不在于她们与孩子的父母有交情,抑或想要结交他们,而只是出自人的本性,因为人的天性是善的,仁爱产发自人的内心深处。
3、仁坛 四、仁的对象 234楼
仁爱的施行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要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己,关爱、珍惜自己的生命。然后才会去爱别人,知道怎样爱别人。所爱的其他人,也是有先后顺序的。有爱自己的父母到朋友、亲人,再到陌生人。如果都不爱自己的父母,却爱别人,那是悖德的。而且也许这种爱是有目的的、功利性的。这种爱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的爱。爱的对象除了人之外,还有我们生存的环境——自然。近些年,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关爱自然与关爱生命同等重要。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关爱自然就是关爱生命。因为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地方,自然被破坏了,我们自己也会首当其冲受到伤害。因此爱的范围是很广的,可以说是要爱我们周围的一切。
4、信坛 四、信的行为 292楼
信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的,一个是对他人诚信,一个是对自己诚信。对他人诚信是指,在与他人交往时要信守诺言,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做到。比如与他人约定好集合时间,就应在那时准时到达,这样别人会认为你是一个守诚信的人,以后别人会更愿意与你一起共事。而对没有把握的事不要轻易许下诺言,不然说了大话却做不到,会让别人把你当做一个不守信的人,今后也很难再信任你。对自己的诚信更多地表现在独处之时,在没有了他人的监督、约束下,自己还能否控制住自己,不做欺骗自己的事。比如在没有老师监考的情况下还能否坚守诚信,不作弊。因此要慎独,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更要管好自己。
5、智坛 十、学习之道 157楼
作为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将来是要走上教书育人的讲台上的,因此从古圣贤那里汲取教学经验显得尤为重要。提及教学经验,首先就不得不提起孔子的因材施教,对学生针对其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千年前先圣孔子的这种教学方法在当代被加德纳教授进一步完善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现今已是被奉若圣明的教学方法。其次,是对学生的启发教育。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而要激发学生去思考。不要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要让他们先自己思考,实在想不出来时,才启发一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温故知新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种学习方法也被后人所验证,即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学习后马上复习有利于加强记忆。可以说先圣孔子作为一名教师是很成功的,他的许多教学方法都被后人所采纳,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因此我们可以从先师孔子这里汲取教学经验。
6、礼坛 一、礼的精神 332楼
礼是一种规范,周公之礼作乐写《周礼》,目的是为使社会尊卑有序,从而使社会和谐发展。所以古代常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在我们现代社会,礼的实行更多的是出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恭敬、仁爱。这种内心的恭敬外化为良好的礼节。行礼时,内心要怀有仁德之情。因为仁爱是众德之本,有了仁爱,礼才是发自于内心、源自于真情的。
7、礼坛 二、礼的原则 297楼
行礼时内心要真诚,要怀有仁爱之心,要体谅到对方的感受,不能把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其次,行礼切忌过繁。儒家讲见人要行礼、鞠躬。但在生活中,我们一天会见到许多人,如果每次都鞠躬,那一天下来,仅鞠躬就行了,其它的事都做不成了。因此,我们行礼讲求的是诚心,而不是外在的行礼行为。但见到长辈也尽量要鞠躬,如果一天内见到多次,后几次就可以以点头来示意。所以礼的实行是需要变通的,尤其是在现代。而在礼的运用中,和谐也很重要。在古代,君王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已达到社会和谐。现代社会中,礼更多的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譬如,在公交车上,我们常能听到“请主动为老幼病残孕的乘客让座”的提醒。这种善意的提醒是礼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可见礼在现代还是有很强的社会意义的。
8、礼坛 四、礼的规范 242楼
古人重礼,因此在礼的规范的制定上也尤为细致。既讲我们待人接物应有的礼节,又讲我们个人的形象、仪表。个人的神态能表现出敬与不敬。因此要“容貌必庄”,不仅如此,在蒙学《弟子规》中还将到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可见古人也是讲究干净卫生的。而这些在古代都属于礼的范畴。由此可知,“礼”不仅是行于他人,还是要行于自己。这也说明,礼是一种规范,它规定着人们的日常行事,以帮助人们文明健康的成长。
9、智坛 六、学习的目的 193楼
现在很多学生都把考试座位了学习的唯一目的。有句流行于学校的话就很能说明问题“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一切好像都在想考试看齐,可实际上,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此。考试仅是老师借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学习的最终目标在于:在增长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对所学到的有所领悟,而不仅仅是知道、了解;要能够掌握一种技能;要能在知识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性。因此,学习的目的在物质方面的是每个人都能掌握一定的技能,而在精神方面的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10、礼坛 一、礼的精神 328楼
如果仅仅是在物质上奉养父母,那乌鸦也能反哺。但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事之以礼,即在对父母的态度上是否恭敬。尊敬父母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这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我们对父母的称呼上,我们中国人称呼父母都要叫“爸爸”、“妈妈”而不像国外那样直呼父母的名字。在这一细节上就很好的体现了我们中国的孝道,是有“礼”的渗入的。
11、廉坛 二、节制欲望 173楼
人都是有欲望的,这是人之天性,无可厚非。但如果到了为实现内心欲望而不择手段的地步,那就需要节制欲望了。我们常觉得自己所拥有的太少,但实际上是我们的欲望太多。虽然简单的衣食就足以养命,但我们仍期望能穿绫罗绸缎,吃山珍海味,住海景房。这是因为我们不知知足常乐,没有意识到我们所拥有的已经足够了。要节制自己的欲望,有两法,一为德,一为勤。内心的境界提高了,明白事理了,就知道自己所追求,有了目标了,内心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就减少了。多劳作,多做事,就减少了胡思乱想的时间,就没有时间去想自己的欲望了。
12、廉坛 三、克制情绪 104楼
“怒发冲冠”是我们在愤怒时常有的表现,我们总是不能很好的克制情绪,我们的怒气总是抑制不住的爆发出来。很多时候,其实一时的怒气是可以忍一忍过去的。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忍住了,可以避免很多麻烦。既避免了与他人的冲突,又免去了怒伤肝,生气对自己身体的危害。怒气正旺时能够自我平息、克制住,是需要有很高的修养内涵,因此提高自身涵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3、廉坛 八、谦逊 119楼
“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会阻碍我们的进步,而谦逊会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学习去弥补。许多对儒家文化很有研究的老师都很谦虚的自称为“末学”,这正证实了“君子泰而不骄”,真正得道的人是内心谦逊的,从而会有孜孜不倦的进取心,不断进步。而且谦虚的人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因为他虚心求教。
14、廉坛 十、反省 127楼
我们每天会做很多事,但做过之后,很少能回头再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可是没有反省,就很难从中发现问题,找到不足、过错,进而改正。过而能改才会进步。中学时,老师曾经建议我们每天睡觉前都反思一下自己每天都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将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过一遍。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学习,也可以用在反思自己的行为上。在睡前拿出一点时间,回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以进一步改正。人能改而后能进步。
15、孝坛 四、自尊自爱 219楼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理解、体谅人的。它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主张人关心、照顾好自己也是对父母的负责。因此哭丧只哭三天,为的是怕做子女的哭坏身体。虽然孝讲的应是儿女对父母的回报,但是在自尊自爱之一方面更多的透出了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能照顾好自己,父母就能稍稍放心了,对子女操心的方面就少一些。也能说明,孝的最低限度是为人子女的自尊自爱,不要让父母为自己的过错感到羞耻。
评语:
该帖子在基本上都能围绕经典中一个核心内容或一个中心观点加以展开,有论有叙,有事有情,有据有感,观点明确。但有些地方论述不足,还可以深入和展开。
建议: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