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4年下半年三等奖 赵雅林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4年下半年三等奖 赵雅林

字号:T|T

张思德高尚人生历久弥新

    汉科技大学哲学硕士生  雅林

摘要:

张思德对他人的困难无微不至,真诚、热心、体贴。他从来严于律己,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毛主席发文纪念为人民事业献身的张思德同志,并作《为人民服务》报告,毛泽东极大肯定了张思德献身革命、奉献社会的道德修养与崇高思想境界。他的政治内涵与生命指引意义,至今依然经久不衰。

关键词:

张思德,高尚道德,为人民服务,历久弥新

 

一、美德古训

在公私关系问题上,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圣人唯公,无私念;贤人重公,忘私欲;善人先公后私,有次序;常人公私并重,两不误。若私利为先,则为小人;假公济私,则为无赖;损公肥私,则为恶徒;徇私枉法,则为罪人。我们要提升民众的地位,提倡道德,以圣人为师,效前圣人之事;申斥教育卑贱的人、暴露无赖之人、使恶人悔改、惩治罪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公后私的圣人、贤人、善人,遵循的是道德黄金律,是高尚的、积极的、奉献的人生观、价值观。古代的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西方人说“你愿得何样对待,便应以何样待人;你望见何等善意,便应还以何等真心。”,与我们今天讲的“互助共济,利人利己”,原理相仿。古人崇尚“敬德保民”与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君子情怀;今人应更好地追求“自己存在的目的应当是使他人更好生存”。

孔、孟、荀三位是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他们分别从“诚”、“仁”、“成人”、“君子”、“大人”、“圣人”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几种性格类型在内涵上相互涵摄、彼此类似、互为补充,但是它们的本质却是儒家对君子的最全面、最完整的一种人格类型。君子为人,在心态上,不会患得患失,也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君子坦荡荡”主要体现在真诚的性格上,君子不假辞色,始终以一种坦荡真诚的态度对待别人,设身处地地对待别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

“君子”在孔子《论语》中经常和“小人”一起出现,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示出两个性格的人在行事上的优劣。天行健,人要不断进取,不断进取。孔子认为,“容人容物”的君子,是在“问道”的道路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孔子认为“小人”是重利而轻义、鼠目寸光的人,他们在面对名誉和财富时,常常无法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孔子所说的“小人”,并不仅仅是指那些品行不端的人,而是要宽泛一些,他们是一群重理念重实际、专精而少义的人,他们逐利、逐利,小心翼翼地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之内。他们不懂得什么叫道义,但又能为自己的行动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于是一步一步地将自己的底线拉低,最后变成了利益的奴隶。更有良知愚昧无知、欺世盗名之辈,与孔子所言之小人相较,亦不能及也。

“君子”是中国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元素,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喜爱,它所建构的“君子”的人格理想,对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是人们用来衡量是非的基础,也是人们衡量知识分子和公职人员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张思德,堪称君子人格、道德典范。

二、榜样张思德

张思德的形象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代名词。张思德在他短短的生命里,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从不局限于一己私利,也从不为自己的私事烦恼。他总是想着老百姓的苦难,热心地关注着同志们的成长。他对他人的关心是真诚的,热情的,体贴的。他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很严,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纪念张思德,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延安枣园沟口坪召开了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出席纪念活动,并为其题词:“张思德同志为国捐躯”,并作《为人民服务》报告,极大赞赏和宣扬了张思德同志身上所具有的共产党员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毛主席对张思德的评价和赞扬,具有恒久的政治和人生指导意义。可从以下三点说明:

第一,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强调党和革命队伍的独特性、先进性、革命性、圣洁性,指他们不是一般的老百姓,更不能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在道德要求上更加严格,脱离了低级趣味。为人民服务,才是宗旨,才能走向成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学习的榜样,就张思德。毛主席以张思德为例,谆谆告诫革命队伍参与者,树立远大理想,具有高尚情操,为了祖国利益、为了人民利益、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努力奋斗,兢兢业业,誓死不渝。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以及其领导下的各个兵种和革命团体,是一支矢志于革命的团体,并且这支革命武装的目前主要目标是实现人民的解放,继而踏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征程。而张思德同志正是这支革命队伍中极其优秀且堪为表率的一位战士。

第二,毛主席由张思德进而要求全党,具有革命信念和道德情操。他指出,鉴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一旦党内存在不足,便绝不会畏惧他人指出。他坚信只要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导向,继往开来,革故鼎新,中国的革命事业就一定能蓬勃发展起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毛泽东深感当时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民族解放和国家复兴的责任,必须矢志不渝、继往开来。然而,奋斗过程中难免会有流血牺牲事件。但以这些牺牲为代价与维护人民利益、解放受苦大众和劳动群众的大局面前,都是值得中国共产党员去思忖考量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句话,后来在中国每家每户都广为流传,成了每位共产党员,每一位追求进步的同志的一句格言。

第三,毛主席主张善待生死,寓意深远,是对中国传统人生智慧的传承和发展。在人生的道德选择上,有理想情操的人,需要穿透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生死观迷雾,死得其所,追求不朽。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见解,印证了毛主席的高论。毛主席分辨了历史上不同死亡的层次,并着重肯定了那些为捍卫人民利益、保卫国家主权与民族独立的英烈之士,认为他们的逝去轰轰烈烈甚于泰山之重。 中国古代生死问题的研究,从人类产生之日起,就从未间断过,中国古代生死观念的演变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多维度的变化。佛教进入中国,并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教互相融合、交互影响,逐渐成为左右国人死生价值的认知系统,并以此为平台顺着理学脉络继续发展下去。中国文化系统中的儒学,更多地注重对生活的生活意义的重视,他们认为,死亡的意义应当通过生活的维度来反映。因此注重对人生志向、理想、原则和生涯规划生生不息的价值在于有所作为,坦然面对死亡,主张危不忘义。孔子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也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它反映出儒家在面临死亡和死亡时所表现出来的“正义”与“家国”之情。墨家认为“万事莫贵于义”,人可以为了一定的价值标准,不畏死亡,理智地选择牺牲自己。墨子在对待死者身后问题上,提倡“节葬”,并指出“厚葬”将造成“政荒国贫”的恶果,并强调“节葬”的正面意义。用有限的生命、能力和财富去培养道德,建功立业,著书立说,将个人的小我和社会的大我结合起来,将有限的人生与无限的价值结合在一起,就可以使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能力相结合,从而使自己的生命永远长存。文天祥受此启发,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阐述其崇高的仗义死节意志。司马迁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表现了太史公对生与义取舍的考量。毛主席具有很高的战略定位和崇高的全局眼光,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把民族气节和自我牺牲的生死观念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这对民族独立、民族复兴、顽强抵抗、矢志卫国、生命的价值观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吟诵:“有的人死了,他仍然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张思德的感召下,涌现出很多杰出人物,雷锋、王杰、王进喜等,是张思德精神的传承者。雷锋精神主张人生而有涯,但群众事业却是广袤的星海,唯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基层活动才能赋予短暂人生以无限的价值,体现了为他人、群众主动付出的精神。这动人的呼唤,是对理想社会豪迈歌唱的不倦追求。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这篇重要讲话,是划时代的光辉著作,“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成了以后各个时期政府首脑机关门前的警示语。伴随着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的广为传播,张思德这个一心为民的英雄人物已经成为激励和教育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当今弘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经济主体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就是资本的本性;每个个体都在寻求利润的最大化。于是,一出又一出残酷的竞争大戏,优胜劣汰,最终促进了效率的发展。但是,在追求财富的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人被利益蒙蔽双眼。如果一切向钱看齐,那么精神和信仰都会成为空谈;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钱,那么诚实和道德就会被抛弃。市场经济在总体上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缺乏精神指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物欲横流,他们的心也变得浮躁起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人心如波涛般起伏不定,难觅片刻宁静。欲望如野火般蔓延,蛀空了价值观念的基石;转瞬即逝的世态如狂风,动摇着信念的根基。信念、理智与价值观,似乎被物欲的浪潮裹挟,被抛弃于尘世的角落。许多人仿佛患上了“商品拜物教”的现代病症,迷失在物欲的漩涡中。正如莎士比亚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金钱万能的勾当,发人深省。

自私自利,历来为人们唾弃和反对。倡导爱人如己、无私奉献,一直是道德所赞扬的。面对道德危机和人性堕落,曾几何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亚当·斯密强调《道德情操论》,主张同情心、正义感、温情脉脉。马克斯·韦伯撰写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他提出一种解决近现代西方自由经济环境下人的异化的可能途径,那就是运用西方影响深远的基督宗教文化张力予以制衡。 

 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不去面对生与死、苦与乐、高尚与下贱、伟大与平庸、个人国家、利益追求与道德旨趣、价值规范与物质财富等方面的互相权衡与价值调整。市场经济为人们带来了物质满足,而建立在利益关系之上的社会价值观及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必然要对整个社会的利益关注作出反应。在经历了个体利益的觉醒和市场经济的洗礼之后,人们怎样权衡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经济冲动和道德追求,以及能否将物欲追求与社会价值、利益诉求与精神信仰有机融合,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理想信念、政治纪律和个人美德都不能被忽视。社会要关心每个人,每个人都要对社会充满感激,每个人都能切身体会到国家治理的和谐有序,从而培育受人微恩,必以厚泽相酬的境界,践行互帮互助、互相提携的社会公约,继而实现如此良性循环,形成利他即利己,济世亦济身的社会风气。新型的社会文明,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共同富裕——施惠于人,人亦施惠于己,从而人人皆君子,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诚信、友善、敬业、乐群,让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等传统美德与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赞扬的张思德精神,加以结合,就可以君子厚德载物,市场经济就和道德社会结合起来了,社会正气和气,就蔚然成风,老百姓就越来越满意了。

 中国文化复兴中,奋力培育一个富有富强、民主、文明、兼爱精神的现代和谐社会,而培养具备君子作风的社会成员,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中国古代传统君子的人格践行之道,遵循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具体而谈便是强调君子培育高尚品格的最终落脚点便是要使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统筹个人、国家、社会三个维度来理清个人理想的终极意义,从而在超脱于个人价值的平台上践行自身的理念,这正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独特价值。富强、民主、文明等理念,虽是中国在近代学习泰西诸国进程中主动引进与消化吸收而来,但此恰恰体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为今后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公民培育提供了提纲挈领的思想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孔子、儒学等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成就的继承和发扬,它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张思德之所以今天仍然受到人们赞扬,就在于他的人生观超越时空,具有恒久的价值。

 总而言之,“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张思德这一崇高的人物形象,是一种永恒的、富有时代价值的、富有革命意义的新时代精神。毛泽东对张思德的思想品德、理想追求、奋斗轨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总结。张思德精神,即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服务,不辞劳苦,为人民谋福祉而奋斗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张思德,一个经历了普通生活的普通军人,他成了时代的榜样,践行了伟大的革命和道德精神。张思德是时代孕育而生的,而张思德精神则是对当代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张思德精神是一种恒的、发展的精神,在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价值效果和引导功能,他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了中国的优秀品质,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趋势,与时俱进地不断增添鲜活的新时代内容,是当今我们应该发扬光大的

评语:作者从经典古训中的美德出发进而讨论了张思德榜样精神以及当代弘扬。文章结构清楚,但文中经典古训美德与当代弘扬的联系太过薄弱,三大主要内容之间的接续也比较生硬,当今弘扬部分也缺乏实际内容和具体案例。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