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选自《论语·为政第二》
大约公元前480年前后,在列国周游的孔子在弟子们的运作下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鲁国。这时,已经七十岁左右的孔子,成为各国君主所尊崇的“国老”,可谓功成名就。同时,鲁国当权者大量重用孔子的学生担任国家重要的公务员,也使得孔子名声大噪,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前来向孔子求学。而此时,鲁国国内却因为当权者苛捐杂税过多,加之连续四年发生了蝗灾、旱灾引发饥荒,造成民不聊生,盗贼四起。想有一番大作为的、年轻的君主——鲁哀公姬蒋,向孔子请教了上述问题。
意思是:
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百姓才会拥护你?”
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拥护;把邪恶的人提拔出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拥护。”
要注意这个“服”字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表面服从,心里不服但不敢反抗,其结果很可能是阳奉阴违;第二种是心里绝对接受,心甘情愿地服从,这是重点。以鲁国的国君,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是一大笑话,根据当时鲁国的国政,估计鲁哀公希望问孔子的是,如何让老百姓听话。但中国政治的道理,所谓服与不服,在德不在力,权力的使人服是霸术、霸道;道德的使人服是自然顺服,才是王道。王道也好,霸道也好,最终人们希望看到的是法律和执行法律的人所做的事情,让大家觉得公正和公平,若是,自然心悦诚服;若不是,自然怨声载道。所以当鲁哀公拿这个问题问孔子,本来想问关于“术”的问题,孔子却直接地从“道”的层面告诉了他一个可操作性极强的方案,还没有伤鲁哀公的面子。
贪官也是可以被教化的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这个“举”就是选拔、提拔,这是针对鲁哀公当时的政治问题而来。举直,就是提拔正直而坦荡直行的人,包括圣贤、忠诚、有才能的人。“错诸枉”的错等于“措”,即让“直”管理“枉”,这个“直”绝不仅仅是正直,还包括能力,要德才兼备,才能够管理住光有才而没有德的人。连恶人都管住了,老百姓自然心服口服。相反,“举枉错诸直”,把有才无德的人提拔起来,或只用自己喜欢的人却不管此人是否胜任。长此以往,不公平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积怨越来越大,老百姓自然就不服了。不服,就要反抗,就要造反,这就是鲁哀公害怕的事情。往往真正的坏人,都还是很有才的,甚至才能很厉害,只是缺德而已。
我们看一个案例:明朝成化年间,成化皇帝朱见深命令大太监钱能镇守云南。这是明朝的一大特色,皇帝不相信官员,于是派身边熟悉的人——太监去监视官员。钱能到了地方以后,其搜刮民财无所不用其极,当地官员还不敢管。就这样一个满肚子坏水的反派太监,后来当了南京守备(即南京军区政委),他的顶头上司兵部尚书(即国防部长)王恕是当时朝中最著名的大忠臣。王恕的才干足以克制钱能,在王恕的威慑下,钱能表现得极其谨慎。他甚至很佩服王恕,对其他人说:“王公,天人也。我老实恭敬地给他干活就是了。”由此看来,如此贪赃枉法的反派人物,仍然知道善恶是非,只是缺乏管束,就像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如果钱能的第一位、第二位乃至后面的数位上司都如王恕般严格管理钱能,钱能未必不能被培养成“治世之能臣”。在周星驰做主角的一部电影中,主角包龙星的老爹说过一句话:清官要比贪官还奸,才能制伏贪官。就是这个道理!
正是这个清官王恕,在其担任吏部尚书(即中组部部长)期间,选拔推荐了一大批正直能干的人,史书上说:“一时正人充布列位。”这在明朝要算相当难得的一段好时光。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一个正直的人当了管理者,他肯定会按照他的道德及价值观选拔人才充实他的团队,那么,这个团队的风气就会比较好,投机取巧的人在这样的队伍里就不好生存,要么离开,要么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坏毛病隐藏起来,向正直的人学习。如果是一个邪恶的人成了管理者,结果是恰恰相反,他肯定会选择投他脾性的人来共事,其结果是这个团队的风气自然不会好。
当时的孔子没法从制度层面彻底改造政府,只好以顾问的方式,希望能够从点点滴滴开始推行自己的理念。
来源:人民网作者:月如
- 上一篇: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
- 下一篇:读《论语》,学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