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直属专案 >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5年上半年总结韩 星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15年上半年总结韩 星

字号:T|T

2015年上半年“《论语》解读”和“中国文化通论”

“儒家思想研究”课程总结报告

 

尊敬的冯燊均主席:

您好!2015年上半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论语》解读”和“中国文化通论”两门课,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儒家思想研究”。现总结如下:

一、课程名称、学生人数、课时总量:

“《论语》解读”属于全校原典选读类课程,各个不同本科专业的学生45名,每周2课时,共16周上课,第17周考试。课时:2×16+期中课堂作业5+期末阅卷5=42课时。

“中国文化通论”属于全校通识大讲堂课程,各个不同本科专业的学生28名,每周2课时,共16周上课,第17周考试。课时:2×16+期中课堂作业5+期末阅卷5=42课时。

“儒家思想研究”属于国学院硕士研究生课,不同方向的学生10名,每周2课时,共16周上课,第17周考试。课时:2×16+期中课堂作业5+期末阅卷5=42课时。

三门课时总计:126课时

二、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估

人民大学很重视原典选读类课程,“《论语》解读”课程分成四部分——《论语》每章的原文、注释、泛义和解读,按照顺序从第一篇第一章开始,计划全部讲完,但是实际上因为课时不够,最后不可能讲完整部《论语》,所以有些篇章只能选讲了。在备课中,我把解读部分作为重点,对历代注释进行全面梳理和比较,或选择最佳解释,或提出自己的新见,在为学生提供有关《论语》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同时,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对《论语》和孔子、儒学思想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探讨,争取有一定的学术深度。

《中国文化通论》是原来在陕西师范大学的课程和教材,人大学生也很喜欢。我对这门课每章都做了PPT,把主旨、概要和重点都简明扼要地反映在PPT中上。本课程目的旨在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了解中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的简明读本,使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源头、产生、发展脉络、重要成果和基本精神、主要特征等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现代出路、未来前景和发展方向有所思考,对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有所辨析。

“儒家思想研究”是给国学院硕士研究生课。儒学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文学、艺术、伦理、宗教、科技、医药以及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形成了主体地位。国学还是要以经学及其建立其上的儒学为核心或主体,即“以儒学为主体,以经学为核心”,这应该是国学院的发展方向之一。所以又必要对国学院研究生开设儒家思想研究。本课程对儒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贯彻实事求是,古为今用的方针,在对儒家传统精神进行梳理、注重传承的同时,同时特别注意其现代意义和价值。

三、学生方面取得的实效

在“《论语》解读”的教学中,我注重把《论语》和孔子的人格、思想与当今社会问题和大学生的人生实践和道德修养等结合起来,注重通过《论语》的研读为大学生提供做人的道理,学习的经验,修身的方法,处世的智慧等,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增长人生的经验,学生还比较满意。

“中国文化通论”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理性态度与务实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参与热情。

“儒家思想研究”的学习是为了让研究生较深地把握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内涵,使他们通过对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清楚了儒家在中国文化史为什么会形成主体地位,而且一直影响到今天,今天中国为什么要复兴儒家。

四、经验总结及改进办法:

在教学中,我还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有的同学通过电子邮件给提出问题,我进行详细的回答,发到教学班注册的公共邮箱,除了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可以看到,也让所有邮箱地址的其他同学能够看到。“《论语》解读”的公共邮箱是:lunyujiedu1405@163.com  密码:123456lunyu,《中国文化通论》的公共邮箱是:chineseculture13@sina.com  密码:ruc2013

对于“儒家思想研究”我注重把历史上儒家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道德人格,和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结合起来,强调做人问题,让他们通过历史上圣贤大儒人格思想的学习,能够成就君子、儒者、希贤希圣。只是学时有限,大学环境的缘故,还不是做的很理想,需要改进。

五、下学期开课的计划与安排:

中国人民大学对我开设“先秦诸子思想专题”、“儒学研究”。“先秦诸子思想专题”是一门新课我会仁政备课,力求把先秦诸子的思想讲清楚。另外,在国学院与辛亚民老师继续举办《论语》读书班,继续参与社会上经典解读活动,主要是北京的燕京读书会、《人民日报》仁友社的《论语》读书班,论语汇微信群的《论语》讲解。

 

最后,感恩赞助人冯先生和鲍小姐,并对陈杰思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和支持!

顺祝

大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韩 星

2015926

 

陈老师:

附件是上半年总结报告。

您那天说的成立儒教协会的事,我完全赞成推举汤院长为会长。当然,汤院长是香港人士,这个身份不知会不会有问题?我想可以尝试一下.。我推荐的各地人员有:

 

张祥龙(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张新民(贵州儒学研究会会长)

  明(首都师范大学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彭永捷(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副院长)

唐文明  (清华大学教授)

  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慕朵生  (中国儒教网 站长)

孔卫东  (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 秘书长)

段炎平  (曲阜国学院院长)

张春之   (曲阜市原宗教局 局长)

杨汝清   (北京苇杭书院 院长)

袁 彥  (岭南书院 院长)

刘家全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院长)

梁一仁  (兰州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老师,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高士涛  (河北儒教研究会执行会长)

柳河东  (山西当代儒学研究会会长)

吴军豹 (江西豫章书院院长)

王爱平  (福建华侨大学教授)

谢光宇  (安徽大学教授)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