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西塞山神舟会的独特魅力
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生 杨中生
湖北黄石西塞山神舟会(端午龙舟会),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为核心主题,驱瘟、除恶、消灾、祛病,从农历五月十八起,历时长达40天,,乃黄石市西塞山区道士洑村的民众自发、自愿组织参加的一年一度的大型民间活动。神舟会借助“送龙舟”这一形式,为一方百姓消灾祈福,是端午节习俗中最壮观的盛会,从公元前278年起,黄石西塞山地区送“神舟”,代代相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神舟会,十分独特(在地理位置、文化环境、活动内容、传承问题等方面),其主要特点是送龙舟(用竹篾和纸扎制的,而不是木头做的),不是赛龙舟;多神祭拜(祭拜屈原、菩萨、八仙等),应该多从民俗学、历史学、文化学的角度看待。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1.西塞山风景名胜旅游区。西塞山,坐落在黄石市东部,三面环江,唯有一脉纤立山梁与千里楚山相接,素有“长江中下游门户”之称,被誉为“樊楚三名山”之一。这里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厚重。西塞山壁立江心,横山锁水,危峰突兀,雄奇磅礴,易守能攻,为长江第一要塞,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自东汉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百余次较大规模的兵争在这里发生。著名的战例有:“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走恒元”“李自成大战清军”“铁索横江”等。
西塞山的主要游览景点有北望亭、双观亭、桃花亭、牡丹亭、画廊、元真子钓鱼台、桃花古洞、三国古栈道、龙窟寺等。历史上,孙策、孙权、周瑜来过的北望亭阅兵台,为最佳观江景点。极目长江九曲,尽览都市与田园风光(长江北岸,就是浠水县的散花镇,地名很有诗情画意,散花洲和策湖碧绿万顷,每年春天田野油菜花遍地金黄)。江山入画,凭栏缅古寄怀,感慨“江山如此多娇”。
2.道士洑。道士洑在西塞山脚下东侧,是长江在这里在西塞山水流弯道所在,这里的水势比较和缓,成为很好的避风港,便于船舶的停靠和商业贸易。但也是水灾多发之地,附近的“风波港”历史上曾多次破堤,于是人们把“龙”当作水神来崇拜,制作龙形神舟,祈求龙神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这里历代都有官府、兵站、粮仓、金库、盐仓、当铺、寺庙道观。古战场、古钱窖、古墓、名人足迹多多。现在的道士洑村,老百姓主要从事蔬菜种植和商贸服务业,附近有油库、码头、钢铁厂。民居雕刻、家具、狮子,再现往昔辉煌。道士洑优良的长江港口位置,与道家思想(道法自然、顺水推舟)的主旨,不谋而合,在此进行独特的神舟道教活动,顺理成章。
3.神舟宫。又名屈原宫,建在长江防汛大堤下,有三间房屋大,是制作和存放神舟、祭祀神灵的地方。神舟会捐款的“功德榜”,类似财务公开和好人表扬。屋里有竹篾,可扎制龙舟。神舟会,以神舟宫为基地,组织一年一度的龙舟活动,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老和有热心有能力的人员组成,参与的老百姓更是不可胜数。
二、独特的文化氛围
西塞山神舟会,之所以是2000多年来的民间文化传统,与当地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屈原崇拜,端午祭祀,巫术娱乐等方面,与神舟会息息相关。
这里民风淳厚,崇文尚武,名人驻足,佳作传承。有记载的是:六朝江淹、何逊,唐代李白、刘禹锡、韦应物、张志和,宋代苏轼、黄庭坚、陆游,明代吴国伦、王世贞、易应斗,清代宋湘、詹应甲,现代董纯才等人,都留下吟西塞山的诗词。唐代诗人张志和曾留下了“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篛笠,绿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千古佳句。面对滚滚奔流的长江水,人们不能不激起怀古思索。
西塞山一带曾有“九庙一观”,现存尚有龙窟寺。此地民间信仰和文化的兴盛,老百姓有祭祀的悠久传统。龙窟寺有很多人来烧香、磕头,也有一些爹爹(爷爷)婆婆(奶奶)自发来寺院,进行义务服务。
这里的民间文化活动,好戏连台:“龙灯会”(农历正月十五)、“赛诗会”(端午节)、“秧苗节”(农历四月初八)、“放生会”(农历四月初八,善男信女、佛教教徒聚集在龙窟寺前,将甲鱼、乌龟、黄鳝,放置于法坛之上,由和尚点香礼拜诵经超度,再将送至江中,任其游走)、“牡丹花会”(农历五月十八起40天,和“神舟会”同时进行,牡丹花神被请到神舟上加以祭拜)、“捞江会”(农历五月十八日,渔船打捞江中尸体,据传捞到了屈原尸体,并将其秘密埋葬在西塞山上)。
三、独特的祭祀活动
(一)神舟会的目的多种多样。其一,原始目的——驱瘟、除恶、消灾、祛病,祈求五谷丰登、平安健康、益寿延年。其二,祭祀屈原,继承传统习俗,弘扬爱国精神。其三,娱乐目的。有一系列节目,唱戏(楚剧、黄梅戏)、踩高跷、划莲船、排子锣等,异彩纷呈。其四,经营目的。每年约5万群众到来,形成临时市场,商贩念起“生意经”,沿长江大堤,设立摊点,卖小吃、卖鱼虾、卖服装。其五,交往目的。亲戚朋友前来,当地居民负责亲戚朋友吃住,密切了感情,增进了友谊,交流了生产生活信息。
(二)神舟会的五大特点。第一,送龙舟到长江漂流(用竹篾和纸扎制的,而不是木头做的),不是赛龙舟。第二,多神祭拜。一方面祭祀屈原,另一方面崇拜菩萨、八仙,形成多神祭拜的习俗,并且由道士主持法事,加以引导,儒释道并存。第三,一系列节目组合,尤以“喝稀粥”(主事者搭大铁锅多口,用早稻米煮稀粥,路人信众来分粥吃)“偷红鞋”“送夜台”最有趣。第四,历时长(40天)、参与人多,全中国罕见。端午龙舟赛,半天即可完成。神舟会期间,参与人遍及湖北东部黄石、大冶、阳新、鄂州、蕲春、浠水等地,每年有近5万人参加。第五,纯粹民间活动。经费来自民间,2005年神舟会期间的基本花销约7万元,都是来自群众捐赠。近年政府(官方)支持,仍是以民间为主。
(三)神舟会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制作神舟,神仙到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开始扎神舟,五月初五竣工。舟长7七米,宽2米,上载神仙108位。扎匠进场当天要摆“进场酒”款待扎匠。舟上总管是“黑爷菩萨”,还有40位正神菩萨及其他菩萨。龙舟竹篾为主体结构,体内充塞草秸,其余用纸糊制。神舟外用红布包裹,再贴上纸制的金黄色的鳞片,龙嘴、龙眼、龙腮、龙角、龙尾等,,五彩斑斓。舟中亭台楼阁,画栋雕梁,金碧辉煌,108位神仙,神态各异,惟妙惟肖。108位神仙,各有名称、来历、身份、等级,布设要严格遵照“祖宗”章法,分别安放在舟头、舟仓、舟尾,以示尊卑分明,等级有致,各守其位,各司其职。舟头,安放的全是水神,属舟中的“主神”;舟仓安放的是“客神”,如屈原;舟尾安放的是农耕神,也是舟中的至高神。
(2)点光(开光)。点光,见“火”,开始接受香火,菩萨因此才有灵光。道士主持龙舟开光仪式,旨在赋予龙舟以神性,经此之后,龙舟便可以接受人们的香火祭祀,进而成为“神舟”。道士用点燃着的香,点破龙的喉咙,还要把一只公鸡的鸡冠子弄破,滴血在酒盅里,并依次在每个菩萨上蘸一点。
(3)巡游(游乡)。农历五月十五起,神舟游乡过市,不论贫富、老少,户户捐款,点香设供迎奉,都来支持这样的活动。神舟每到一家,村民们都要放鞭迎接,撒茶米、祭拜,直到巡游完所有的街巷。这一方面是寻求支持(支援),一方面是广而告之,形成强大的声势,让大家积极参与,共享盛事和欢悦。
(4)祭拜。农历五月十七晚,村民要为神舟点燃48盏长明灯,通宵打醮守夜。在家中摆设供品,进行祭祀。
(5)唱大戏。 2007年黄石首届西塞神舟会民俗文化节期间,邀请了武汉市黄陂区青年楚剧团带来的精彩古装传统戏,其表演吸引了大批观众冒雨观看,热情的观众把并不十分宽敞的道路挤了个水泄不通,近5万名观众在黄石长江边神舟宫前感受楚剧艺术。
(6)登江——送神舟下水。一般每年农历五月十八,神舟再出神宫,按习俗人们要扯上一条红带拿到船头晃上几晃,粘上一点“仙气”,然后系在脖子上,保佑自己或家人健康、平安,也有一些人到船头跪拜。据说当天就扯了数万条红带。道士参与龙舟的开光、祭祀、下水等仪式,16名青壮小伙抬着神舟恭送神舟下到道士洑江水中,任由水流带着龙舟沿江而下,东流入海。此时,江上众多渔船在船头摆香设案、鞭炮齐鸣、绕神舟三圈,以示送行,达到活动顶峰。人们目送龙舟远去,就等明年活动。清代文人胡梦发的《五月十八送龙舟》描述:“舟之长丈有二,载人物数十,凡神冠带纯银,衣服纯锦,余俱彩绮,绚烂夺目……十七日,移舟郭外,迎牲往祭。次午,则金鼓、旗帜数百具,迎舟过市”。和其他地方的许多龙舟比赛不同,这里的龙舟是被送走的,进入长江中自动漂流,人们遥望目送。
四、小结
黄石西塞山神舟会,传承发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如何把民间的活动搞好,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这里的系列活动,主要祭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有充分条件成为人民诗人的人”。《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发扬光大屈原文化,传承士大夫精神,才是端午节的真正文化意义。
秭归县屈原的纪念,不同于黄石西塞山。屈原故里秭归,现存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纪念馆、屈原故里牌坊以及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等,原汁原味的端午民俗活动包括:清晨祭江,姑娘回娘家,驱毒袪病习俗挂艾蒿、菖蒲、制作艾叶花环、儿童艾水沐浴、老人艾水泡脚,海峡两岸暨香港屈氏后裔祭祀屈原,乐平里灵牛耕田,制作香袋,包粽子、做咸蛋、蒸馍馍,制作涂抹雄黄酒,制作绣花鞋垫、虎头帽、虎头鞋,稻场娱乐等。
西塞山因地制宜,选择当地老百姓喜欢的方式,进行屈原祭祀,综合其他内容,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神舟会主要成为民间的祭祀和娱乐,淡化了对屈原的祭祀。神舟会的原始目的并不是祭祀屈原,屈原在神舟里的位置在“客神”,不是主神。人们通过送神舟这一形式,祈求五谷丰登、平安健康,表达了老百姓古老而善良的愿望。老百姓一方面需要屈原士大夫精神,也需要感官娱乐、参与观赏。古代社会,当地居民一般从事的是农业、渔业、商业活动,自由支配的时间多,生活节奏慢,有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但是现在端午节即使放假三天,也没有40天跨度,在外地的居民,更无法参与,对于来观赏者也是如此。40天的进程,需要很大的耐心,很难保证每个人自始至终参与,就容易失去活动的完整价值。神舟会会长黄太征2009年已经76岁,热心观众老年人居多。为了增加年轻人对神舟会的兴趣,在唱戏的节目中增加了现代流行节目,以增加吸引力。
神舟会,一方面祭祀神灵,另一方面活跃老百姓生活,为紧张繁忙的农耕(神舟会前后,有收获油菜、水稻插秧等繁重农业任务)加油助力、取乐休闲,同时传承了屈原文化(儒家)、道教、佛教文化,体现了独特的地方风俗,不亦乐乎?!西塞山神舟会、秭归屈原端午节,共同参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就说明了它是一种典型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化、荆楚文化、传统文化。
评语:文章梳理了西塞山神舟会的文化特征,结合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与民俗活动,完整呈现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将传统祭祀活动(如“送龙舟”)与地方文化认同相勾连,但文章多为现象描述,缺乏与当代文化理论(如遗产保护理论)的深度对话。论点以“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围—祭祀活动”为逻辑链条,结构清晰,但部分论证流于表面。文献引用规范,但二手研究缺失,思辨性不足。语言生动且具象,图文并茂(如神舟制作图)。
- 上一篇: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2024年下半年一等奖李灏
- 下一篇: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