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民俗 > 日本国民性探究:以教化为目标的移民宗教

日本国民性探究:以教化为目标的移民宗教

字号:T|T
日本国民性探究:以教化为目标的移民宗教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 作者:石艳春

【摘要】日俄战争以后,日本政府就开始向中国东北地区推行移民侵略政策。为了达到稳固人心,永久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日本在向中国东北推行大规模移民侵略之际,并没有忘记对移民进行思想统治和对东北民众进行同化,移民的宗教信仰就是其表现之一。

从1906年到1945年,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侵略,这是日本“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民族大移动”,被称为“满洲移民”。通过大量移民永久占有中国领土,奠定坚实的殖民地统治基础,无疑是日本对中国东北移民侵略的重要目的之一。日本移民当局在向中国东北推行大规模移民侵略之际,并没有忘记对移民进行思想统治和对东北民众进行同化。“满洲移民”的宗教信仰,既与日本本土一致,又有适合移民统治需要的特点。通过对移民宗教的探讨,既可以了解日本政府对移民的塑造方式与目标,更可以了解日本国民性的一些特点。

无处不在的移民神社

日本在向中国东北推行大规模移民侵略之际,并没有忘记对移民进行思想统治和对东北民众进行同化,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是伴随着移民来到东北,在东北各地修建神社。在日本政府推行法西斯统治的过程中,其核心思想是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神道思想。神道思想原本只不过是日本古老的民族宗教,其自身并不具有法西斯主义的色彩,然而,在国家神道体制下的神道,其存在却与国家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

“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在日本国民当中排外主义、国家主义的浪潮进一步高涨。日本国民认为国家是国民生活的支持力量,期待着国家以发动战争并在战争中取胜来提高国民的生活。因此,作为日本国民精神寄托的神社也迅速增多。神社增多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战争往往是胜败难测,日本国民在祈祷战争胜利和“武运长久”的名义下,祈求身边出征的士兵安全而且顺利返回。很多日本国民要到神社参拜,为此,必须大量修建神社。二是为了使战争这一国家行为完全正当化,日本政府以国家神道来强化国家利己主义。“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在日本各地最常见的所谓“祈祷节”迅速增加,他们极力宣扬国威,宣传武运长久,祈祷战争胜利。与此同时,在乡军人会、消防组、青年团、妇人会、小学、自治组合等,各个团体都进行着有计划有组织的动员,1932年春天,发展成为以战死者慰灵为中心的纪念活动。为了使这一活动能够长久持续下去,在各地陆续新建和扩建了数量众多的招魂社,修建费来自各市町村的税收。在战争中,神社作为守卫国家的宗教性机构的机能迅速增强,一系列祭典的举行和神社的修建无疑促进了国民的集体参拜,使国民在精神方面达到了统一。

随着日本政府向中国东北移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在“满洲”各移民地区也陆续修建起神社,其建立的原则是一个移民团建立一个神社。一般来讲,修建神社比较早的是在移民到来的第二年,最迟也是在移入两年后就要修建。可见,修建神社是与移民团的建设紧密相连的。对于“满洲移民”来说,神社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移民居住地区修建的神社,大部分是以天照大神和明治天皇为祭神,至1936年末,在移民村落中修建了36所神社,其中35所神社供奉的是天照大神或明治天皇,或者同时供奉这两个神,另外一所神社供奉大国主命。

神道是日本人古老的信仰,神社则是包括“满洲移民”在内的日本人的精神家园。不论到哪里,神社都与日本人紧密相随,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以弥荣神社为例,说明“满洲移民”与神道信仰和神社的无法分割的联系。

第一个移民神社——弥荣神社

1933年2月11日,第一次“武装移民” 建立了弥荣村。同年10月14日,弥荣神社就修建完成,从弥荣村建立到神社修建完成仅仅经过8个月时间,修建神社速度之快,足见修建神社对于移民的重要性,这也是“开拓团”团长山崎芳雄为求安定团员精神而“努力的结果”。

根据《弥荣村要览》的记载:“昭和8年2月13日(先遣队到达永丰镇的第二天)早晨,在警察署的庭院,太阳升起之前,用喇叭将大家唤醒,全体成员在广场集合。国旗由青森小队的渡边拿着,向东方两拜、两拍手、一拜之后,三唱天皇陛下的繁荣。面向充满希望永丰镇的天地,在肃然的气氛中,感慨万千,默默无语。”①

这段记载说的是,在先遣队到达永丰镇的第二天,大家共同面向东方——日本的方向遥拜,看似是一件小事,却充分体现了移民的一种习惯与信仰。这件事被弥荣村移民作为“一生也无法忘记的事情”而被记入弥荣村史。

根据资料记载来看,除去移民具有强烈的神道信仰之外,促进弥荣村神社建立的直接原因是在异国他乡寻求精神上的安慰。第一次移民弥荣村所担负的任务不只是“开拓”,在日本人认为治安不好的“北满”地区,也担负着讨伐“匪贼”的警备任务。由于当地抗日武装力量的袭击,弥荣村曾经出现了几名战死者,为了安慰亡灵,团长山崎芳雄决定修建神社与忠魂塔。此外,在移民初期,移民面对艰苦的环境可谓“历经苦难”,尽快建立弥荣神社,确立弥荣村的中心标志以鼓舞士气是十分必要的。恰好在弥荣村中有几个移民是建筑技术者出身,以他们为主,从1933年9月动工修建,到10月14日就建成了弥荣神社。竣工之日正好是后续团员到达佳木斯的日子,因此,这一天被作为弥荣村的重要节日。

弥荣神社位于八里岗的高台,从永丰镇向东,过了种畜场,再过新泻区,去长野区的途中。之所以选取这一场所,原因在于各个村落到达此地都十分方便,而且位于高处,视线较好,移民可以遥拜或远望神社。这是经过精心选择后确定的场所。《弥荣村要览》中这样记载,八里岗最高部景致最好,位于中央地带,在此建立弥荣神社,成为日本精神的中枢。有关弥荣神社的祭祀活动,在《弥荣开拓十年志》中有如下记载:

弥荣神社以伊势为祭神,参拜时得到神符。而且在讲祝词时,因为神主不在团里,从团员中选择队员,并让他到日本国内学习……祭祀一年举行两次。春祭是在播种结束后,大致在5月。秋祭是在收获后,在10月末左右。祭祀活动与内地完全一样。大家聚集在神社,从夜里开始,唱歌跳舞,整个团都特别热闹。②

佐藤修在《弥荣村史》中,这样描绘弥荣神社祭典时的热闹场面:

春天,在播种前祈祷,秋天,供奉收获物来表示感谢。收获节时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开拓地现住民也都参加,共同欢乐,并且表现出地方特色,并不是强制的。③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神社已经成为日本移民的精神归宿,它凝聚了移民的喜怒哀乐。它在移民生活中的地位,如同弥荣村“开拓团”团长山崎芳雄所言,“修建神社前,大家觉得无所适从,直到神社建成后进行供奉才找到一种归属感”。④这句话真实反映了移民的精神需要与心态。

以教化为目标的移民宗教

“满洲移民”的宗教信仰除了神道,还有佛教和基督教,其中以佛教信仰者最多。1938年9月24日颁布的“暂行寺庙及传教者取缔规则”,规定寺庙的建立、转移、合并、废止及传教士传教要经许可才能营业,禁止危害安全与风俗的寺庙及传教活动。根据“满洲国”建国初期的“国情”与各民族杂居的现实,为了有效防止邪教侵入、宗教团体相互间反目抗争而引发混乱,“满洲国”政府在“开拓地宗教对策内规”中对宗教事务做出规定,具体内容是:“1.基于建国精神,从宗教立场来强化日满不可分的关系,促进宗教发展。2.允许依据开拓地的实际情况新建寺庙,但防止滥设,据取缔规则采取严格的许可制,以减轻开拓民的经济负担。3.在开拓地的布教者须根据前述两项,掌握开拓地区的实际状况,具有与团员永远同甘共苦的觉悟与热情,特别需要附加宗教负责人的推荐信。4.为了防止因宗教教派不同而引发开拓民相互间的对抗或信奉者之间的争夺,暂时以一个开拓团修建一个寺为原则。”⑤

另外,对移民中的传教者也有严格规定。关于传教者的具体要求是:“1.在开拓团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寄居在开拓团,在最初三年内,生活费或其中的一部分要自己负担。2.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能够忍受将个人房屋作为传教所的辛苦。”⑥

随着移民经济基础的逐步确立,经“满洲国”民生部大臣的许可,移民村可以修建寺院,建设费由移民捐献部分、本教派的援助部分和社会捐献部分构成。维持费则是将移民公有地的30町步或50町步归寺院所有,以土地收入来负担。僧侣们的生活费则由移民中的信徒捐助。

与此同时,日本宗教的各个宗派纷纷派遣人员到中国东北各地传教,并陆续建立传教所和寺院,截至1940年,移民地区的寺院数已达24所。1944年,传教所的数目达到真宗大谷派16个、真宗本派8个、天理教4个、曹洞宗2个,总计30个。这些传教所全部附设在第一次移民到第九次移民的“集团开拓团”或“集合开拓团”中,成为移民宗教信仰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得到“江南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资助”,项目编号:JUSRP10924)

注释

①④[日]山崎芳雄编:《弥荣村要览》,东京:满洲移住协会,1936年,第55、56页。

②[日]弥荣村开拓协同组合编:《弥荣开拓十年志》,新京:满洲事情案内所,1942年,第212~213页。

③[日]松下光男编:《弥荣村史》,水户:弥荣村史刊行委员会,1986年,第364页。

⑤⑥[日]喜多一雄:《满洲开拓论》,东京:明文堂,1944年,第599、560页。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