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红雷
摘要:
本文认为,当前的“国学”教育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推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中小学生,主要是让他们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可以用现代语言编写一些普及读物,纳入中小学校现行的课程体系。对于大学生,应采用研读经典的方法,带领他们进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殿堂。对于企业家等社会管理阶层,则要帮助他们结合实践,阅读国学经典,提升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找出一套西方管理学教科书没有提供而他们又十分需要的“管理中国人”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国学、经典、教育
Make Sutra Come Alive: Thinking and Practi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
LI Hong-Lei
Abstract: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indicate that nowaday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 should carry out multifarious educational methods for different people. For the students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the primary task is letting them know more about the splendid spiri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o it’s necessary to compile some all-pervading reading matters and add them into the course system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For the student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t’s beneficial to guide them entering the profound area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way of reading up sutras. For enterprisers and administrators, it’s important to read national sutra and help them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in order to upgrate their cultural ablity and managerial level, finding a series approaches of “administrating Chinese” which they need urgently but western textbooks didn’t provide.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 Sutra, Education
引言 “国学”与“国学”教育
所谓“国学”,其内容本来就是以往数千年中国人所接受教育的内容——经、史、子、集。近代“西学”进来以后,这些传统文化被称为“国学”,以与“西学”相对应。
当代的“国学”教育,是在西式教育已经成为主流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我们应该考虑采取与现行教育不同的做法,针对不同的人群,推行不同的教育方式。
一、 启蒙:中小学生的“国学”教育
现在的中小学,不是过去的“私塾”,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读经”,尤其是不必要直接读“四书五经”。可以朗读和背诵一些蒙学读物,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之类的古代启蒙读物,再用现代语言编写一些普及读物,纳入中小学校现行的课程体系,作为各个学校可以独立自主决定的“校本教材”即可。
正是本着这个思路,本人于2004年组织在校研究生编写了一套面对中小学生的普及读物,题为《中国人的精神三十讲》,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从在校大学生中招募“青年志愿者”,到各地中小学校宣讲,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体认自己的文化基因,自觉地继承和传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经过在部分中小学生中的试讲和问卷调查,该书确定了30个专题,分别是:孝、勤、俭、善、勇、志、信、礼、谦;良心、仁爱、智慧、忠诚、义行、实事求是、乐观自信、文质彬彬、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厚德载物、敬业乐群、慎独自省、与时偕行、民胞物与、恕人之道、忧患意识、浩然之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而不同、中庸之道。前面9个专题为小学卷;中间10个专题为初中卷,后面11个专题为高中卷。每个专题均有“原典”、“导读”、“故事”、“格言”四部分,并配有插图。作为中小学生读物,我们希望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让同学们易于阅读、理解和接受。
二、 研读:大学生的“国学”教育
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入学年龄一般在18岁,生理上应该是“成人”了,但在心理上、思想上还没有真正“成人”。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国学”教育,目标上应该秉承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帮助其尽快地成为一个思想丰富、人格健全的人。而在方法上,则应该顾及到现在的大学生一般“早熟”,独立性强,思想开放自由等特点,采用研读经典的方法,带领他们进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殿堂。
中山大学哲学系近十年来,一直以《中庸》作为本系学生必读的“系书”。这不仅因为中山先生手书的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出自《中庸》,我们中大哲学系的系风“尊德问学”也出自《中庸》,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庸》本身就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读中国哲学不可不读《中庸》,做中国哲学研究也不可不把握《中庸》的思想。因此,我们系明确规定,大学生刚入学,在开学典礼上由系领导亲手向每位同学赠送一本精装本《中庸》,并要求同学们在大学四年中必须全文背诵,在每年毕业典礼上,毕业生集体背诵《中庸》,成为我们系的“保留节目”。
作为系主任,我结合自己的中国哲学专业,负责讲授“《中庸》精读”课程,并应邀到全校各个校区,面向全校同学开设诸如“《中庸》与中大精神”、“《中庸》的思维方式”、 “《中庸》的生活智慧“等讲座。
我的体会是,向大学生讲经典,应该把他们看成是平等的研究伙伴,师生一起共同探讨经典的精神实质及其在当今社会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在讲《中庸》时,同学经常提出的问题是:“中庸不是折中主义吗,中庸不是保守主义吗?那我们今天学习它还有什么意义呢?”我的回答是不要先入为主,更不要急于扣帽子,让我们回到经典本身去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折中主义”问题,我是这样跟同学们分析的:《中庸》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作者把“中”与“和”相结合,目的就是为天地万物寻找合适的位置。所谓“中庸”,是既没有“两端”也没有“中间”的。儒家的“中庸”,不是“折中主义”,而是“合适主义”。只要合适,如果是一条线,则两端之中的任何一点都是“中庸”; 如果是一个面,则界面之内的任何一点都是“中庸”;如果是一个体,则立体之中的任何一点都是“中庸”。“中庸”就是合适,也就是方方面面达到了和谐的状态,各得其所,各得其宜,各得其中,各得其和。而在日常生活中,中庸的意义在于指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环境中,自觉、主动、及时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达到适合自己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恰当的合理状态,也就是“适度”。这是一种生活的理性。
关于“保守主义”, 则这样跟同学们分析:《中庸》明确指出,“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与“时”相结合,就表明中庸状态绝对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不居的,是随着时间和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宋代朱熹注释“时中”说:“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即因“时”而“中”,因“地”而“中”,因“人”而“中”,因“事”而“中” 。因此,“中庸”绝对不是什么“保守主义”,而是渐进主义。它也主张进步,主张“与时偕行”;但是,它与“全盘推翻旧世界”的激进主义不同,是一种改良主义,主张逐步改良、逐渐进步,以最大程度保护和发展人类的文明。
我的感觉,如果这样跟大学生讲,他们听的进去,觉得信服,觉得经典就活在他们中间,经典的精神并没有过时。
三、应用:企业家的“国学”教育
我的专业是“中国管理哲学”,二十年来,我对“国学”的研究和教学,有很大一部分的对象是企业和党政机关的管理者。企业家是目前社会最活跃的一个阶层。他们在商海拼搏之余,阅读国学经典,目的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找出一套西方管理学教科书没有提供而他们又十分需要的“管理中国人”的思路和方法。
2006年,我主编出版了《中国管理智慧教程》一书,该书的目的就是把国学与管理结合起来,从思想与方法两个角度,介绍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从而为当代世界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中国的概念”,为现代中国管理注入“本土化的因素”,为建立当代管理学界的“中国学派”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该书的一个重要读者对象就是现实管理工作的实践者,帮助他们对于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从不自觉的摸索应用到自觉的理性认识,从而更加娴熟地运用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的遗产。
我对企业家讲《论语》,就十分注意把握儒家精神与现代管理的结合点。我提出,儒学本质上是“君子之学”,就是培养管理者的学问;孔子是“君子之师” ,《论语》就是孔子当年培养管理者的记
录。《论语》管理智慧的基本精神有五个方面: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重、以和为贵、以中为用。所谓“以人为本”,不仅是时人所理解的以被管理者为本,而是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就是所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管理者首先要管理好自己,才可能管理好下属。所谓“以德为先”,就是提倡组织价值优先,这是现代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所谓“以义为重”,就是主张“义以生利”,重“义”而不轻“利”,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谓“以和为贵”,就是肯定和谐在管理活动中的价值;但决不是后世人所理解的消除差异与矛盾的“一团和气”,而是承认差异、寻求共存的良好的组织协调状态。所谓“以中为用”,就是强调执两用中,注意处事的分寸感,如李嘉诚所说:“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
这样讲授《论语》,既坚持了《论语》本身的精神实质,又对现代管理者带来智慧的启迪,因而受到企业家的欢迎,使他们更加了解“国学”,更加积极读书。其中,我倡议企业举办的“华商书院”,在“尊德问学,修己安人”的精神指引下,推动学界与商界相结合,共铸中华商魂,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
(本文为作者2008年10月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教育论坛”上的发言)(来自http://www.ica.org.cn/)
- 上一篇:国学经典网站资料大全
- 下一篇:传统启蒙读物该背吗?专家建议相信学生抗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