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动态上研究儒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学家
儒学,是门大学问。因为是大学问,研究它自然可以选择多种角度,采取多种方法,用不着强求一律。正是有鉴于此,乃敢在这里献上一点可以当作耳旁风的刍荛之言。
清朝人最喜欢说,"唯我孔子之教,如日月行天,江河亘地,万古不废,万世不竭",这一类话。这是当年一种很流行的观念,直到晚清,守旧派、洋务派,乃至维新派,还都是把它当做口头禅。这种观念的流行,是宋、元、明、清四代理学家的持续培植和朝廷的大力提倡的结果。其实,儒学哪里是一成不变的呢!孔子没而儒分八家,而孟荀,而经学,而玄学,而理学,一路下来,直到现代的新儒学,儒学变化之大是有目共睹的事。可以说,因时而进,正是儒学的特点之一,也是儒学的优点之一。儒学的生命力,有赖于此。不靠宗教的力量,只靠学说的力量,得以维系两千多年,至今社会影响仍颇大者,全世界大约唯有儒学。这不仅表明儒学在人类文明中具有着独特地位和独特功能,而且也表明,研究儒学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动态上进行研究,研究它的演变。当然,也应该研究究竟什么是儒学传承中"变中不变"的道理。
既然没有一成不变的儒学,那自然也就没有一贯正确的儒学。儒学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一次次淘刷掉的,固然不能说绝无一点本不该淘刷的成分,但是淘刷掉的主要内容,无疑是那些错误的和过时的成分。把孔子偶像化,把儒学神圣化,与同把孔子和儒学骂倒一样,从来都是研究儒学之大忌。因此,对儒学的研究切不可以神道设教的态度去崇奉它,而只能是用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它的是非功过。
儒学无疑有着很保守的性格,但同时它又有着颇为开放的性格。后一点,历来注意不够。其实儒学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活力,恰在于它能够吐故纳新。而其所纳之新,除自我创造者外,借鉴和汲取其他学说是一条主要途径。儒门学人,往往夸饰儒学排斥异端、维护道统的功劳,而讳言儒学得益于汲取他种学说的事。客观地看,与其说儒学因善于排他守成而衍续不断,勿宁说儒学因善于融异纳新而生生不已。硬是把儒学设想成一个自我完善的、一成不变的、圣贤相承的、纯之又纯的学说体系,否认它内在的驳杂性质,否认其他学派对儒学的影响,必定无助于恰当评估儒学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可见,不把儒学看成是一种封闭的观念体系,而把儒学摆在和其他学说交流中变化发展着的一种学说这种地位上,才是研究儒学的正确出发点。
值此中华儒学文化研究中心奠基之时,偏偏说了这么一些冷言冷语,不合时宜处,尚望方家海涵。
(转引自http://www.enweiculture.com/culture/dsptext.asp?lmdm=0100060305&file=2001101101000603050009.htm)
- 上一篇:新儒学
- 下一篇:宗教儒学下的儒教复兴论(唐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