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评比奖励 > 2011年下半年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二等奖   王凡

2011年下半年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二等奖   王凡

字号:T|T
山西省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
   专业:09影视动画专业 
   姓名:王凡  
   学号:2009051117
   联系方式:15135106583
  
主题帖
 
仁坛  孔子的“无言之教”  
教育有“身教”和“言教”两种方式,而身教往往比言教更具有潜移默化的熏染力,学生受到的影响也更加恒久和深刻。“身教”的内容现实操作性更强,往往教师在无意识间向学生传递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学生又很自然地去效法老师的做法,是一种更直接的“实践——实践”的教育模式。而“言教”则更侧重于理论性,大多是老师告诉学生为人处丗的理论知识,还需经过学生吸收后,再转化为实践的过程,间接性更明显。我们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既因为孔子是“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的圣人,也因为他以身教的魅力化育着周围的人,并影响了千万后世人。孔子从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出发,要求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更强调无言之教的威力,认为教师行为端正、道德高尚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否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充分说明了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出者,也是这一思想的实践者,他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孔子更相信无言之教的巨大威力,他要求教师不只是用语言去教诲学生,更要用模范行为去感化学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有着重视教师道德修养和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在古代思想家看来,教师是社会文化道德的维系者和代表者。因此,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更多地体现在道德素质上,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示范作用。
 
仁坛   我对“仁”的理解 
“仁”左为“人”右为“二”,我们常常把它理解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原则。我们能否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左为“人”,右边的两笔,上为“天”下为“地”。人站立于天地之间,为天地之心。这样的话,“仁”就不只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了,它应该是处理万事万物之间关系的宇宙原则。
 
孝坛:孝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在动物世界里,尚且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感人情景,人就更应该懂得对父母报恩,报答父母对我们的辛勤养育之恩。
    《孝经》云:“夫孝者,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里把孝分为了三个阶段:最早时期在家侍奉父母;在中间阶段当一个人进入社会做事以后,要怀着一颗“孝心”来对待工作,对待自己的上级;最后要努力做出成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好能够流芳百世,光宗耀祖。
    如今,“孝”的观念在国人心目中越来越模糊,敬孝的那颗心也越来越冷漠。在古代社会,人们恪守着“父母在,不远行。”的祖训。这句话在现代已显得落伍。方便、快捷的交通让人们的出行变得容易,大家都趁着年轻就天南地北的游历一番,出门求学、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数家庭中都只留下了年迈的父母守家,“留守老人”这个词也运应而生。很多人一出去就是几年,甚至于十几年不归家,让父母每天翘首相盼,直至老眼昏花,双鬓斑白。孩子大了总要离开父母,独闯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你外出打工,挣钱寄回给父母;你出门求学,为了父母将来能过得更好;你做的一切仿佛都是为了父母,可你不能因为这些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把父母完全忘却。即使你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任意飘荡,你也应该偶尔想想当初放飞自己的父母。何况,无论你走的再远,你也走不出父母的牵挂与思念。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很少很少,他们只需要你随时给他们打个电话,听听你的声音,知道你现在过得很好;如果你能在父母生日那天给他们送上一份小礼物,甚至就是一句简单的“生日快乐”,也足够他们高兴几天的了;工作再忙、学习任务再繁重,也要抽出一点时间,回家看看父母,让父母也能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一点温暖,一份体贴;……对于父母而言,精神上的慰藉,比金钱、名誉更重要!
 
和坛:和                                          
    现在“和谐之风”吹遍大江南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都讲究“和谐”发展。而我感触最深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我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你不能要求所有人全变成一样。人与人之间的“和”只是要求大家共同创造一个友好和谐的生活环境,但个人仍要有自己的独立个性,不能因为“同”而失去自我。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和”指得就是和谐统一,“同”指的是同流合污。在孔子看来,真正的君子是追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而只有那些小人才会要求完全一致,而不讲究协调统一。
    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持不同的看法,这本是十分正常的事。可现在就有一些人喜欢标准答案,不允许别人有自己的见解,将人们的思想的火花掐灭在萌芽状态。从一个人的思想的独立状态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君子选择与他人处好关系,但在对待具体问题时,不会强求别人的看法要与自己一样,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与之相反,小人一般就没有自己的见解,或者说为了迎合别人而隐瞒自己的所思所想,只一味追求与他人相同,人云亦云,见风使舵,完全失去自我,成为他人的附庸,他人思想的奴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维护自身的存在,在与他人一起创造和谐环境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与立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学会“和而不同”,活出自己的风采。
 
信坛:讲信用                                     
    孔子曾对子贡说过:“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人都有一死,而当一个人没有了信用,他又怎样立身处世呢?信由人、言构成,古人用成语来表明它的内涵: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关于守信的故事,从古至今,不胜枚举,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尾生抱柱而死的故事。他与一女子有约,女子未来,他依然遵守诺言,一直等待。即使在被水淹时,他也选择了信用,放弃了生命。在现在看来,我也觉得尾生有些迂腐,但他用生命来捍卫诺言的精神,却不得不令人折服!“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个唾沫,一个钉”,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既然给了别人承诺,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保证完成,而不能信口开河,乱放空炮。
我特别讨厌别人经常有事没事就迟到。迟到,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可它却很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某些心态:对事情随意;不尊重他人;没有时间观念……既然答应了别人几点到,就应该准时,否则,几次虽只一分钟的迟到,也会把你的信用度在别人心中大打折扣。人对自己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不要乱许诺言,特别是一些海誓山盟。孔子就主张言语应慎之又慎,尽量少张扬,少许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现在各种银行都有对用户进行“信用度”的考察,凡是信用度低的人,贷款都很难。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信用库”,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在对信用进行着监督。自己要谨言慎行,维护好自己的信用底线,千万不要让别人把你从“信用库”中删除,成为一个孤家寡人。
 
廉坛:廉                                         
    一说到“廉”,脑海中自然浮现历史上公认的清正廉明之士——包拯。他的公正与廉明是众人所敬仰的。它给人们树立了榜样。对于“廉”,大多数人认为,这好像只与当官的人才有关系,而自己是平头老百姓,根本用不到“廉”。其实不然,在古代,所谓廉士,他们都是一些“洁身自好,不义之禄不食,不义之室不居”的人,他们认为“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其朱。”
    人人都可以成为廉士。比如拾金不昧也是“廉”的一种表现。只不过说,当官的人有了许多可以“不廉”的机会,所以对他们强调“廉明”更有实际效用,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现在的中国,官场上腐败之风盛行,中央政府“反腐倡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好像收效甚微。网上经常爆出某某市长、某某局长、某某行长等一连串带“长”的人不断因为“贪污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而受到法律的制裁,锒铛入狱。可这好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前一批人走了,自然会有后一批带“长”的人顶上去,而且比起前者来说,后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赖昌星的“红楼案”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一座红楼,让多少“俊才英杰”奔赴黄泉。“反腐倡廉”要从根子上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只是喊喊口号而已,这是无济于事的。中国的“反腐倡廉”工作任重而道远。要想拥有一片朗朗乾坤,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得让人等到头发花白,牙齿脱落,甚至等上几个世纪。慢慢等着吧,要坚信那一天总会来到的,即使你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
义坛:义与利                                  
    义与利就是一对双胞胎,经常牵扯在一起。人们总是在寻找二者的结合点,尽量把义利统一起来。在《国语·晋语二》中一位晋国大夫就说:“夫义者,利之足也。”“废义则利不立。”利是由义支撑着的,没有义,也就无从谈利。人,要做君子,要做义士,就要处理好义与利之间的关系,让自己既不失利又不忘义。
    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对待义与利二者关系上的不同态度。在孔子看来,君子在义与利之间会找一个平衡点,二者兼顾,义利双收,而小人就只会偏执于利,把义完全抛弃。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观念也在人们的心中泛起沉渣。在对待义与利的不同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高低。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商品社会里,你用合法、正规的方式获取钱财,那是无可厚非的。可看看当今这个残酷的现实:房地产商囤积居奇,房价一涨再涨,“房奴”越来越多;“三鹿”奶粉里添加三聚氰胺,“大头娃娃”让人心酸;粮食市场上,什么“蒜你狠”“豆你玩”等现象,老百姓已对此麻木了。这些商家,用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方法,来获取不义之财,其手段之卑劣、下流,令人发指!
    周敦颐在《近思录》里说道:“宜曰义。”义,其实就是做合时宜的事。什么事可以做、应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不应该做,就以义为标准。俗世中的人大多难抵利益的诱惑,特别是在暴利面前。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不道德、违法违规现象,就在于人们选择了利而放弃了义,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在义与利面前,我们就应该关注自己的贪欲,理智的作出合理的选择,使自己不为利所困惑,不为利所驱使,让义字当先,随时注意自己的德行,用“义”来驾驭“利”。
礼坛: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而且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小学起,我们就知道“五讲四美三热爱”,其中“五讲”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讲礼貌。一个讲礼貌的人,总是会平等对待别人,尊重他人,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曲礼》说:“礼者,自卑而尊人。”就是说,一个人要把自己放低一点,对别人尊重一些,这就是礼的基本精神。在古代,人们把礼看得很重,认为有礼、知礼、行礼,是人的标志;无礼、不知礼、不行礼,是禽兽的标志。再者,他们还非常注重礼的外在形式——仪。真正的礼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所以当孔子听说子贡要把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活羊去而不用时,叹息道:“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也没有了像古代那么多的礼节形式,大多已简化甚至于消失。可我认为有些礼是必须讲的,比如尊重别人。在现代社会礼仪中,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原则越来越突出。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就提出了得到尊重的需要。曾看到一则小故事,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萧伯纳有一次在苏联访问,在街上与一个小女孩玩耍,最后他对小女孩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和萧伯纳一起玩。”没想到,小女孩也仰起头,看着他以一副大人的表情和语气说:“你也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与安妮娜一起玩了。”这一句话,震住了萧伯纳。当然小女孩不知道萧伯纳是何方神圣,可她的“无知”却让人们看到了“知”:人本来就是平等的,无论你是谁。你以为自己高人一等,以居高临下的语气对别人说话时,你是没有一点礼貌可言的,伤害了别人的自尊,也暴露了自己的浅薄。无论是谁,你与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你们的人格是平等的,要时刻铭记“礼”,低调做人,平等做人,尊重他人。
忠坛:忠                                       
    我认为对当官者的最高评价,莫过于“忠君爱民”四个字了。可何谓“忠”?怎么样做才能算是真正的“忠君”?忠,在我看来,就是忠心耿耿的对待别人,不起背叛之心,忠实的执行上级交给你的任务,可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是:这些人与事值得你为它们付出,它们都没有违背你的做人原则。
    《宪问》中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在这句话里,“危行”不是指暴力革命、以恶抗恶的危险行为,而是不随波逐流、不媚俗,始终保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的高尚品质。以此看来,对于一个人来说,“危行”是必须的,而“危言”则要有所区别。因为“危言”只有对愿意听你话、重视你建议的人才会发生它的效用,也才有这个必要。
    中国的封建王朝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一条长河中,明君、昏君、忠臣、奸臣出现了无数。我们也从无数个历史人物的命运中,进一步体会到了“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的深刻含义,对“忠”也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感悟。
    商朝,昏庸无道的纣王听信妃子妲己的话,下令赐忠心耿耿的叔父比干剖胸而死,后人有“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的评价。而在唐朝,唐太宗虚心采纳诤臣魏征的劝谏,最终有了“贞观之治”。在魏征死后,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唐太宗失去了一面镜子。
    比干和魏征两个忠臣的不同命运,是因为纣王和唐太宗二人的不同所造成的,也是他们的性格等不同而造成的。现实社会总是和我们的理想有很大差距,我们不能盲目行动,而应该看清现实,学会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无论邦有道还是无道,都要为国家兴旺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只不过,谨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智坛:人贵有自知之明                           
    一个有智慧的人,应该了解自己。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只有真正正确的了解了自己的能力和程度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最难了解的是自己本身,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本身。你了解别人,那是“智”的表现,只有你自知,才能达到“明”的境界。
    人贵有自知之明。人是很难真正了解自己、评价自己的,也就更难战胜自己、驾驭自己了。常听人说:“那人没什么本事,只会耍点小聪明。”通常,那些“耍小聪明”的人,都没有什么自知之明,都是一些自大、自以为是的人。《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把多少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最后只落了个凄凉的下场。她就是自以为是过了头,“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
    一个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是一个摆不正自己位置的人,而是会很熟悉自己的擅长领域,永远站在自己的地盘上的人;不会是一个凡事强出头的人,而是会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大小,选择做自己有把握做得事的人;不会是一个小肚鸡肠、斤斤计较、毛里毛躁的人,而是从容大度、不紧不慢、循序渐进的进行一切计划的人。人必须得先有自知之明,才能让自己的能力在合适的地方发光发热,才能让自己既不自卑又不自大,而是自信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毅坛:有毅力                                  
    我自认为我算的上是一个有一些毅力的人。我会经常给自己定一些目标,有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实现,最后达到最终目标。在我看来,毅就是一个人向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永不放弃,有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
    对于“毅”,古人有各种解释。《论语·泰伯》说:“毅,强而能断也。”《左传》说:“杀人未国,治国为毅。”《国语·楚语下》说:“强忍犯义,毅也。”……最喜欢的是《说文》中的“毅,有决也。”做任何事,都要有决心、有毅力,这样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而决不能半途而废。
   《论语·泰伯》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毅”指宽广、坚忍的品质和态度,这是完成一件事,比如学业,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古代有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悬梁刺股等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不仅勤奋学习,而且有毅力,最后终于成为了有学问的人。他们的成功是日积月累得来的,非一朝一夕之功。
    现代与古代不同,现代社会是信息网络的时代,人要出名、要成功好像变得很容易。现在各大电视的选秀节目,如火如荼的开展,打造了很多全国皆知的“明星”,可这些人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大多数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甚至几个月后,就无人问津,他们的成功如昙花一现。“任重而道远”,成功的路上荆棘遍布,处处陷阱,挫折不断,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没有一颗平常心,只有浮躁,那是成不了大气候的。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要浮躁,要心平气和的坚持不屑地为着一个目标努力下去,用毅力和恒心与时间竞争,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终有一天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广阔舞台!
 
回帖
 
忠坛→[经典学习]六、互尽忠诚   第28
 
有一种品德,不论在何时何地,它都会受到人们的赞美。
有一种品德,如果你持有它,人格就会得到升华,如果你不慎丢失了它,那么你就可能一钱不值。
有一种品德,它不仅是我们立身的基础,事实上也是任何一个组织战斗力的保证。
这种品德,她的名字就叫做“忠诚”。对于我们来说,忠诚,既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行动。不要只认为员工的忠诚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其实,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受益的并不仅仅是企业,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员工自己。因为,一种职业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的忠诚一旦养成,就会让你成为一个值得别人信赖的人,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
 
忠坛→[经典学习]五、忠于职守   第101
 
顺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竟诎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矶,以致淮防空虚。左良玉为黄得功所败,良玉呕血死,全军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兵。顺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副将史德威史可法追随有年,可法收德威为义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被众将拦住。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多铎劝降,可法表示: “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遗体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后来全祖望曾写《梅花岭记》描述此事。
 
义坛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224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说人要以天下大义为重,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宁可舍生而取义。古人尚且认识如此,何况我们呢!
  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事业舍生取义。从茹毡饮雪的
苏武到“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闻一多,许许多多的英雄一直为世人所景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首正气歌问世以来,一直回荡在人们心中,与史册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诗句交相辉映。就是在当今经济大潮汹涌的改革年代,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去年抗洪救灾中,有多少解放军战士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奋力拼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舍生取义者,无不受人敬重受人
爱戴。舍生取义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他们身虽死而神长存。“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些英雄的身躯虽然倒下了,但英魂长在。
  相反,如果为了自己活着,去伤害别人的利益,甚至为一己之利而卖国祸民,那么他们将“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长跪在岳坟前的
秦桧夫妇就是典型的例子。
礼坛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99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
 
智坛 [经典学习]七、智的价值   197
 
巧用东风,草船借箭。在三国中诸葛亮无疑是一个智者,上书三千片,自荐汉武帝。在东汉时期,无疑东方朔也是一位智者。在我看来,智者是指有智慧,并且能够因时而做出精妙决策的人。一位智者往往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不会因世俗的浑浊而随波逐流,他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坚持自我。但是,智者并不等于是完人。屈原是一位智者,他看清了楚国不堪的境遇,无力回天,终投汨罗江。谭嗣同无法挽救戊戌变法,终留下“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悲叹。智者在危机之时会化险为夷,但也会因命运的不幸而望天悲悯。
 
信坛 [经典学习]三、信与众德  73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细想品质。以诚信待人,别人就会把心掏出来给你,甚至把生命付与你;以诚信办事,就会事事顺,路路通,最终取得成功。反之,人而无诚,难以立世;“人而无信,之气可也”,甚至会招致祸端。
       诚信是金,诚信是宝。《全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其中就有“明礼诚信”一条。诚信的内涵主要包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信用,守承诺,公平竞争。
        在社会生活中,发展经济需要诚信。诚信好比梧桐树,会引来金凤凰。如果荆棘遍地,不要说凤凰不至,就连蓬间雀也不会光顾。诚信有好比大海,胸怀博大坦荡,才能容纳百川,才能卷起波涛。经济大潮,必得接受大海的拥抱。
 
孝坛 [经典学习]八、真诚孝亲   86
 

我国古语已有云,百善孝为先。孝,不仅仅是单纯的赡养,也不是说丰衣足食的供奉。真正的孝,是一种责任。不知诸位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倘若无心,那山珍海味也味同嚼蜡。倘若有心,那粗茶淡饭也异常美味。“孝”即是如此,若仅是“养”,则不诚心,那也就失去了“孝”之本意。孝字之下,应使父母长辈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而不是单纯的供奉。若自以为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则是孝心足矣,那父母与庙里的泥菩萨有何差别呢?孝敬父母,不是用钱,而是用心。
 
廉坛 → [经典学习]二、节制欲望   第95
 
不知是在哪本书上,我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说句实在的,那本书的作者姓名我早就忘得无影无踪了,但书中的这句话却实实在在地镌刻在我心灵底板上了。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一点欲望都不存在的人是找不到的。欲望确实是很难抵挡的,连聪慧异常的夏娃都禁不住种种告诫,而偷吃了那只禁果,何况我们这些在攘攘红尘中穿行的凡人。
欲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人有活着的欲望,有要饭吃要衣穿要房住的欲望。最基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当然是一种痛苦。但是,所有的欲望都得到了满足也未必是一种幸福——何况,人压根儿就不可能有所有的欲望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因为,欲望的尽头还是欲望。心为形役,神为欲伤,我们何必强求自己去追求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呢?也许,只有那些疲惫不堪地走完了紫陌红尘的人,在经过生命的最后一个驿站时,才会心力交瘁而又无可奈何地感喟:欲望像海水,原来是越喝越渴的。
 
人,还是过得平淡一些好,别总是患得患失地活着。你不必为欲望的满足而欣喜若狂,也不必为欲望的未满足而悲悲戚戚。
 
毅坛 [经典学习]五、自强不息   158
 
自强不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
  中国的迅猛发展另许多国家震惊的同时也感到了威胁,“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许多国家利益间的问题挑战着当今的中国。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中国要想化险为夷,不能指望其他国家的帮助,自强不息才是王道。自强不息使我们在不断增强自身能力的同时赢得他人的尊重。
  每个中国人都做到自强不息中国才能在世界丛林中称雄。
 
孝坛 [经典学习]十、忠孝一体   91
 
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双全”。自古忠孝两难全,
【伍子胥】忠孝诚无报,感义本投身。日暮江波急,谁怜渔丈人。楚墓悲犹在,吴门恨未申。
古时的岳飞,文天祥,花木兰等都是忠孝的代表,但结局都都让人悲伤,所以说
自古忠孝难两全, 精忠报国效岳飞。 胸襟坦荡豪气壮, 献身报国忠国家。 岳母刺字表忠心, 千古流传赞赤子。
 
和坛 [经典学习] 三、天人合一(下)   46
 
从古至今,和谐之所以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成为必要,一定是在我们人类的生活中存在着某种固有的不和谐或者说矛盾,并且这种矛盾严重的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把这种不和谐之处找出来并加以分析是我们建立任何一种和谐理论的前提。虽然矛盾总是具体存在的,但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史中,促使人们去不断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之趋向于和谐的基本矛盾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就像在经济领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始终是促使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矛盾一样。解决和谐问题的出发点。人与人之间的两大不和谐是人类社会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信坛 → [经典学习]四、信的行为   第131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子强调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子提出:“君子学以致其道”和“行以达其道”要求学生无论是治学还是修身都必须身体力行,注意实施,落到实处。他说衡量一个人道德的高下,不能只听他怎么说,关键看他怎么做“始吾于人也,听其言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要求学生“言必信,行必果”,要“慎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对居于高位的统治者的修德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指出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为政的基本准则。统治者要想政令畅通,取信于民,必须注意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言行,并以此为准绳调节上下之间的关系。
  但孔子所提倡的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原则又不仅仅适用于社会政治生活领域,而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适应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适应于家庭教育,旨在强化父母的教育作用,更适应于学校教育,提高教师在育人中的榜样作用的发挥。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现在就必须拥有这种“言行一致”的品质,在学校里,我们需要这种品质来完成我们的学业,和老师同学相处,要有这种品质作为我们相处的根本,得到大家的认同,才是我们体现价值基础。步入社会,我们如果缺乏了诚信,缺乏了表里如一,那么我们是不会在这个世界上立足的。为公司做事,为朋友办事,为父母尽孝,都离不开“言行一致”。所以,我们不要丢掉人性中这一最起码的品质。
 
 
孝坛 [经典学习]七、事亲以礼   36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智坛 [经典学习]五、坚持真理   104
 
坚持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布鲁诺:意大利科学家。接受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思想,在教会的迫害下四处流亡。后被教会诱捕,1600年2月7日被烧死。坚持真理最关键的是就是要坚守自己的信仰。不管外界非科学的压力有多大,都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如同实验课上那个“最后举手的同学”,他原来的判断是对的,假苹果自然闻不到味。但最后他却因为盲从而动摇、改变,与真理擦肩而过。探索发现和坚持真理的过程是十分艰辛艰难的,总会不断地出现干扰自己立场的事情。抗干扰能力差的,就容易放弃自己的立场,也放弃真理。只要相信真理在自己手中,就要坚持。只要坚持就会有期望的结果,因为终有一天,真理会被众人认识和接受。而你的价值就一定会显现。社会也会因你的坚持而得到进步。
  发现真理是伟大的。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发现真理,那就让我们来做一个坚持真理的勇士吧,这也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也是对社会进步做贡献!
 
 
廉坛 [经典学习]十、反省    61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那些足迹印证着我们的成长。然而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犯错误,如果做不到反省,只会让自己错上加错,愈陷愈深。因此,反省是成功的基石。反省,使自己的品德更加高尚。古代的廉颇处处与自己的同事蔺相如为难,但蔺相如有不与计较的宽大胸怀。当廉颇听到蔺相如对敌狠对友宽的肺腑之言后,反省自己,最终悔悟,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终成好友,这一文一武成为赵国的中流砥柱。“将相和”的故事一直传诵至今。因为廉颇的反省,让他的品性得到了升华,让他在自我的大海里找到了正确的航向。这种反省使人自然轻松,放弃错误的锁链,从而走向成功。
如果一个人真能像曾子所说的做到“三省”:在为人谋划事情的时候,反省自己有无私心;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反省言语有无虚妄;在跟随老师学习的时候,反省有没有按老师的教导去身体力行,那这个人就很容易获得成功。如果失去了自我反省的能力,就会随波逐流,堕落而不知。
只有不断地反省自身,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把身边的人向好的方面加以引导。
 
毅坛 [经典学习]二、自尊自信   85
 
自信、自尊是一个人成功的最首要的条件,人类文化特别需要自信、自尊这样的词来促进人性中积极进取的一面,以此获得勇气去面对并征服复杂的外部世界。不过,刻意去否定或贬低不自信与自卑可能会让人类失去更多。
    关于自信,先讲一个奥修的寓言故事。话说有一天,绝顶聪明的纳斯鲁丁跑来找奥修,非常激动的说:“快来帮帮我!”奥修问:“发生了什么事?” 纳斯鲁丁说:“我感觉糟糕透了,我突然变的不自信了,天啊!我该怎么办?”奥修说:“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呀,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如此不自信呢?” 纳斯鲁丁非常沮丧的说:“我发现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好!”看起来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如果真是这样,自信满满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处处谦虚忍让的人更象是内心笃定的家伙。自信与不自信是描述人在社会适应中的一种自然的心境,即人尝试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把握这个陌生世界时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过程。你是自信的,就不可能同时也是不自信的。事实上看起来自信的人,往往需要努力忽视内心的不自信,表演出自信的样子。
    关于自尊,在我看来并没有自尊这种精神现实,自尊只是自卑在人际社会中的面具,像精神世界里的《皇帝的新衣》。心理学认为自卑心是一种内心的警觉,是一种创造的源泉与动力,自卑感让人去追求成熟、优越及完美。著名的心理家艾尔弗烈.阿德勒说:“人们所有的成长动力与行为目标旨在于追求安全和克服自卑感”,解释了自卑的人为何更易于趋向成功。人的成就恰好是自卑的作用,人寻求卓越恰好是对自卑的一种补偿行为让自尊这东西看起来一点意义都没有。
    我个人感觉,自尊的心理功用是一种对自卑的平衡。自尊与自卑在心理动力特征上具有非常的互补性,如同黑天和白昼。它们像钱币的正反代表同一种内心情结的双个面,本身密不可分。内心越自卑的人,自尊的需求也越强,让人以为他很傲气。而内心骄傲的人,反倒喜欢表现得谦和与忍让,被人认为有君子风度。
 
毅坛 [经典学习]七、坚强不屈   96
 
“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顾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追求的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希,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更是自己信念,原则的坚定,不为现实低头的不屈。在我们的今天这样的精神也是何等的重要的。那么也就有了面一切社会艰险的勇气和决心,。那么我们也就有了一种较为积极的生活态度,不至于自暴自弃乃至放弃生命。也只有经受住生活的磨练,我们也才能承受住生活中更大的磨难,同时对生活也就有了一种渴望,那么也就在一定层面激起了我们生活的热情与动力,一直勇敢的走下去。磨砺的也就是坚强的意念,和让人折服的胆魄,那么也就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也才能适应这样的社会现实。
 
和坛 [经典学习]二、社会和谐   311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正是当代最为重要的一点。中国必须,世界亦是如此,观韩朝美的军事问题,我在寻思,人们的不和谐,各国之间的较量,是否会让大家看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呢?韩美的军事演习,朝鲜的挑衅,导致的世界和平问题,不禁让人们深思。为何不能够和平?伊拉克于美得战争让多少人民陷于困苦之中,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我们还将如何做?
构建和谐世界。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付出实际行动。真正的让世界和平。
 
 
评语:
该作业中心突出。就整体而言,有论有叙,有据有感,观点明确,逻辑清晰。但有些论述似乎不够清晰,而有些则在表述上不够妥当,有些则与中心的关系不够紧密。
建议:二等奖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