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道家文化 > 人生的进与退

人生的进与退

字号:T|T

人生的进与退
                      一一我读老子
                            
                      
                  人生在世,勇于进取,积极奋斗,是一种智慧,一种勇气。同样,功成身退,乐于放弃,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勇气。前者,令人敬佩,后者,让人尊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所有正常人的精神需求和行为表现之一。人从开始懂事时起,大人们就不断告诉这个道理。“人往高处走“,在年轻力壮,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事业上大有作为一番,这不仅能充分展现出人生的价值,而且对人类、对社会也是一种贡献。但是,世间万事,都有它的极限性,正如“日到正午始变斜,月到十五光明少”一样,人生有进就必须有退。当着人到老年精力和体力大不如从前时,就应该适时而退,做自己力所能及和喜欢做的事情,这同样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是对社会对事业的一种贡献。看人生的价值,不仅要看能否充分抓住各种机遇适时而进,进而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而且要看是否能善于审时度势,适时而退,放弃那些不该再继续追求的事情。
                     
                  在进退问题上,最令人深受启发的是历史上官场中的李斯和范蠡两人。李斯,楚国上蔡人,曾辅佐秦始皇成就帝王大业,是秦代的一代名相,位极人臣。他在晚年,本来应该功成身退,但由于舍不下高官显爵,在官场上继续纠缠于权力争斗,最终累及自己和家人。二世皇帝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在成阳遭腰斩。其父母、兄弟、妻子三家族的人,也都给诛杀了。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曾服侍越王勾践灭亡了吴国,血洗了会稽的耻辱。后来勾践做了霸王,范蠡也号称上将军。得胜返回越国以后,范蠡认为自己名气太大加之深知勾践的为人,是难以久留朝廷的。于是便辞去官职,先是在齐国的一个海边靠耕种为生,并谢绝齐国拜相,后来又迁移到定陶耕种畜牧,囤积存储,从事经商活动,成为闻名天下的“陶朱公”。可见,人生旅途的一进一退,效果就是如此的截然不同。
                     
                  有鉴于历史上进退得失的一个个经验教训,古人曾给后人留下许多警示。老子和孔子同被世界公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智者和哲人。老子就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教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懂得收敛,不要得寸进尺。还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把知足与否看作是可以决定人的荣辱、生存、祸福的大事,告诫人们过分吝啬一定会造成很大的损耗,过多的收藏必定会有很大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就可以长久。孔子则告诫人们:“少年之时,血气未成,戒之在色;中年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年之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戒之在得”也完全可以当作“进”来解释。而在民间则广泛流传一句偈语:“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讲的是同样的道理。事实上,生活中进和退永远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有进就会有退,有退也就会有进。我们选择了“进”时,也就会失去“退”时的轻松自在;而在我们选择了“退”时,也会失去“进”时的紧张与烦恼。如果人生只是一个劲地往高走,而不知道适时而退,那就会走向事情的反面,就像那些登山临危,行舟遇险者一样,必然会得到坠落悬崖和落进水中的结果。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张华)(原载中国道教网)

滇ICP备20006117号-1 Copyright 2014 Zhonghyl.com All Rights Reseerved 版全所有·冯燊均国学基金会    网站建设技术支持:昆明天度网络公司

地址:地址:昆明市高新区海源中路169号(西山区一中对面) 电话:0871-888888  传真:0871-888888  邮箱:yes@zhongh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