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6字符
论孔子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张炳林 张希宇 张天齐
【摘要】在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国社会也面临着道德滑坡和道德重建的紧迫问题。当前应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要借鉴儒家关于道德和道德修养方面丰富论述来构建社会主义的崭新道德体系。孔子孟子关于道德修养的必要性、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和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等诸多方面的论述,虽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有一些已经不再适合今天的社会现实,但仍有许多道德命题并没有过时,经过批判和扬弃,可用来促进和提高我国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水平。
【作者简介】张炳林,女,山东大学副研究馆员。张希宇,男,山东管理学院教授。张天齐,女,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
在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国社会也面临着道德滑坡和道德重建的紧迫问题。当前如何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思想智慧构建社会主义的崭新道德体系,是一个重要课题。儒家思想傅大精深,但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关于“人”的思想, 尤其是关于道德修养的思想尤为丰富, 对我国各个时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深信道德是使无序社会走向有序社会的良药, 所以积极提倡进行道德修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深刻的变革过程中, 这就难免会出现一些无序现象和社会问题。如果我们单纯靠发展经济的方法,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无序现象不可能根本消失。因此, 需要充分重视和发挥道德的重要功能和作用,这就是我们研究和借鉴儒家道德修养理论的重要意义所在。
一、“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孔子说: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孟子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2】在实行人治的古代社会, 帝王将相的道德对国家的安定、人民生活的稳定有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若帝王将相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国家将不长存,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反之则国富民强。若帝王将相初时具有较好的品质, 但不注重坚持道德修养, 则国家将由盛转衰, 人民也由殷实转为贫穷。历史上, 王朝由兴盛繁荣转入衰败灭亡的例子比比皆是。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混乱年代, 他创立的儒家思想着眼于封建贵族的自我修养,即所谓“君子之德”, 希望国君大臣们能按照他的主张实行“仁”政,可惜当时的历史没有给他太多的实践机会。继孔子之后, 孟子在继承孔子“仁”政思想的同时, 又提出“知其性, 则知天矣,”“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的观点【3】,认为人性先天是善的,于是他把人性作为道德修养的直接根据。
与此同时, 儒家学者不仅认识到了国君的道德修养对国家、人民的重要性, 也认识到一般民众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孔子说: “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 虽州里行乎哉? ”【4】对一般人来说, 道德修养也是立足社会的必要的主观条件。“德不孤, 必有邻。”【5】只要是有品行之人, 就一定会有志同道合者与他相交往, 有德之人“不患无位, 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 求为可知也。”【6】
在现代社会, 良好的道德修养对现代领导者同样必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领导者, 善于体察民情, 关心人民大众,勇于自我批评, 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 不断反省自身, 就能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文化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 只有良好道德的领导才能得到人民真心拥护, 使人民自觉自愿地团结在这些贤明领导的周围, 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为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即使对一般公民而言, 道德修养也是必要的。虽然现在个人的独立性和能动性比以往任何社会都有了更大程度的提高, 个人似乎脱离社会, 可以仅凭高新技术就能通晓天下事, 满足各种需求, 而无须与他人进行太多的交往。实际上, 这是一种误解, 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并没有随着社会发展日益松弛,相反, 而是越来越密切。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只是从以前的直接面对面接触转为隐藏在各种网络、通讯设备之后的无形方式。因此, 仍然需要每个人注重自我修养, 保持与他人的和谐, 这样才能为社会所接受。诚如先哲所言, 才者, 德之资也。德者, 才之帅也, 有才无德与有德无才都是有缺憾的人才, 都不是能担当大任的真正人才。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样需要道德与文化技术都具备的全面人才。只有德才兼备, 才能大有作为。
二、“忠”、“恕”、“仁”—— 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
《论语》记载了曾参用来概括孔子学说的话: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8】 这个贯穿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忠恕”之道,括讲就是“仁”。儒家的道德修养要求,就突出表现在忠、恕、仁几个方面。
儒家强调对“君”要“忠”, 对父母要“孝”,对朋友要“信”:“事父母, 能竭力; 事君, 能政其身; 与朋友, 言而有信。”【9】这些都是“忠”的表现。从古到今, 我国各朝各代都强调忠于朝廷、忠于皇帝、忠于国家,忠君与爱国是紧密相联系的。 而现在, 虽然不存在忠于哪一代王朝、忠于某个皇帝的问题,忠的内涵已经随朝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 “忠”这一道德概念并没有过时,而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当前我国处于国际环境之中, 与各国的联系与交往比以前更深更广,面临许多错综复杂的国际问题和国内出现的经济发展困难等难题, 所以对“忠”赋予的时代意义就是, 应做到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热爱祖国,坚决维护国家利益,捍卫祖国领土完整,这就是大“忠。同样, 对家庭也要“忠”,即家庭成员要相互承担责任。对待父母虽然不需要像古代那样盲目服从,但尽职尽责、孝敬老人却是仍要继承和发扬的道德传统。夫妻之间也要互相忠心, 以诚相待, 互相承担责任和义务。
“恕”则指“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10】这是“恕”的消极面;“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11】这是“恕”的积极面。孔子所说的“立”和“达”遵从的是贵族、君子的标准,“恕”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就是: 对自己要严格按照社会主义的法律和道德标准要求, 对他人要有宽容之心。要求他人做到的事情, 自己首先要做到; 自己不愿意做或无法做到的事, 也不能强迫他人去做。不仅如此, 君子要成人之美, 还要尽己所能地帮助扶持别人, 为他人的成功奉献一份爱心。在现今社会, 有许多人大声疾呼英雄的缺乏, 感叹正义消失和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而当面临他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却只是只是从四周寻找英雄,自己却退缩到人群中忘记自己也应该成为“英雄”;当自己面临种种诱惑时, 却禁不住伸出了“手”,忘却了曾要求他人要严于律己。
讲“恕”,特别要求领导干部凡事都要以身作则, 即使普通社会成员也要从自我做起,多从他人角度为他人着想, 相互谅解。对他人多讲一点恕道, 就可以减少一些无谓的猜疑和争吵, 就可以增加一些理解和信赖, 那么我们的工作单位和社会就会增加不少 和谐和睦的气氛。
孔子所讲的“仁”的主要意义是“爱人”:“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12】爱人亦即爱众, 孔子提倡“泛爱众”。【13】“仁”以“人”或“众”为对象, 当然也包括“爱亲”,并认为“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4】可见“孝”、“悌”(处理父子、兄弟关系的准则) 在“仁”的思想中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仁”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 如忠、恕、孝、悌、礼、智、信、勇等德目, 都可以说是“仁”的具体体现, 所以孔子特别强调、重视“仁”的价值和作用, 认为“仁”应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 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15】又说: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生以成仁。”【16】教导学生要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仁”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仍有着巨大的精神感召力量和良好的价值取向。诚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物质利益已在人们的全部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那种离开物质基础去空谈理想道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人们生活得幸福与否,决不仅仅取决于物质需要的满足, 同样也需要精神方面的满足。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应当是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基础上达到和谐有序的全面发展, 建立一个充满友爱、宽容和互助精神的社会。如果人类自毁精神支柱, 放弃精神家园, 抛开社会公平和正义, 唯利是图, 不仁不义, 就会沦为物质欲望的奴隶, 成为背离人性与禽兽无别的经济动物。那么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可能是更大的精神空虚和颓废,所以我们还是不能放弃“仁”,要在“爱”、“利”他人的基础上调适好自我与社会各种关系, 特别当周围有人处在危难困厄之中时, 我们要勇敢地站出来, 献出一份爱心;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我们也应立志效法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大义凛然, 不向恶势力屈服, 甚至杀身成仁也在所不惜。
三、“君子”、“圣人”—— 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
“君子”、“圣人”是儒家思想中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 其中“圣人”为最高层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达107 次之多, 表达了儒家创始者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较高要求。
依据儒家的标准, 君子的人格特征: 第一, “讷于言而敏于行,”【17】“耻其言而过其行。”【18】第二, “主忠信”;第三, 不求物质享受, “无所争”;第四, “崇德”,重“义”;第五, “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19】第六, 性情“坦荡荡”。“圣人”的人格是君子人格的进一步升华, 其人格特征是: 第一, 通过对必然性的把握,获得“从心所欲不逾距”【20】的自由; 第二, 能时时“允执厥中”,【21】贯彻“中庸”,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 敢于“知其不可而为之”;【22】第四, 具有“内圣外王”之资,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23】孔子虽然提出道德修养明确的目标, 但是他从不认为自己已获得圣人资格, 而且认为: “圣人, 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君子者, 斯可矣。”【24】称自己在为求学做人而奋斗, 认为君子“四道”(事君、事父、事弟、事友) 都“未能也”。在他严格律己的榜样示范下, 他的弟子每日“三省”:“人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而不习乎?”【25】由此可见, 能成为“智、勇、德”都有的“君子”、“圣人”,是儒家弟子的最大愿望。儒家思想为社会民众树立的“君子”、“圣人”修养目标对现代社会来说具有消极的整体特征, 有些已不适用, 而有些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儒家提倡做人要无所欲, 无所争,走中庸之道, 在提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要辩证看待,要加以修改。社会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前进, 个人也只有积极自觉地加入到社会竞争的行列之中, 才能有所发展, 不断进步。但是, 竞争要合理合法, 也就是说, 竞争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 而且要符合道德规范。而“君子”、“圣人”所具备的对社会的责任感、性格坦荡、博学等品性, 恰恰是我们社会进步和发展要求个人必备的素质。新时代需要“新人”,“新人”又必然具有历史继承性,谁也不可能与历史一刀两断,彻底摆脱传统的影响, 所以要汲取传统道德之精华, 融合于时代之中, 塑造适应时代特点与需求的人格。社会在发展, 人类在进步, 不仅科学技术已有巨大的创新, 而且人类自身的需求也在提高。人类的道德素质要求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 而不应该逐步降低。批判地吸收儒家思想, 用其中的道德修养理论为我们的时代服务,提高人类主体自身素质, 从而更好地发掘主体能动性,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这就是我们应取的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1】【4】【5】【6】【7】【8】【9】【10】【11】【12】【13】【14】【15】【17】【18】【19】【20】【21】【22】【24】【25】杨伯峻(译著).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1、162、41、38-39、136、39、 5、 123、65、131、4-5、2、36、16@、41、63、155、12、207、157、73、3.
【2】【3】【16】【23】孟子【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9、149-150、153、151.
- 上一篇:传统伦理与现代法律的博弈
- 下一篇:朱熹、王夫之评嵇绍仕晋合说